第7课 开国大典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一:通过播放视频,初步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大
1.观看视频,说说1949年10月1日,发生了什么事情?
2.你从课题“开国大典”中了解到哪些问题?你如何理解“大典”这个词?
学习任务二::汇报预习成果
1.读拼音,正确地书写下列词语:
zhèng fǔ wài bīn dēng zhǎn lán gān huì jí bào fā xuān bù
( ) ( ) ( ) ( ) ( ) ( ) ( )
qí zhì yuè bīng zhì fú tǎn kè jù lí lóng zhòng shè jī
( ) ( ) ( ) ( ) ( ) ( ) ( )
2.同桌互相读一读下面的词语,互相纠正读音。
政府 外宾 预定 汇集 爆发 宣告
旗帜 检阅 制度 坦克 距离 隆重
3.整体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想想开国大典分为几个部分?
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三个部分。
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群众入场 举行典礼 阅兵式 群众游行
整体感知课文,用简练的语言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1949年10月1日,30万群众聚集在( ),满怀( )参加了开国大典,瞻仰( ),聆听( ),观看( ),会后举行了( )。
学习任务三: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1. 朗读课后习题中的关键句段,在小组内练习朗读。
2. 全班齐读。
3.质疑问难,生成问题。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一:
1.开国大典
2.开国:新中国刚刚成立。 大典:隆重的、盛大的典礼。
学习任务二:
政府 外宾 灯盏 栏杆 汇集 爆发 宣布 旗帜
阅兵 制服 坦克 距离 隆重 射击
略
3.(1)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三个部分。
(2) 群众入场 举行典礼 阅兵式 群众游行
(3)1949年10月1日,30万群众聚集在( 天安门广场 ),满怀( 无比喜悦和激动的心情 )参加了开国大典,瞻仰( 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聆听(毛主席宣读公告),观看( 阅兵式 ),会后举行了( 盛大的群众庆祝游行 )。
学习任务三:
1.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略
3.略
第7课 开国大典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四:导入新课,内容回顾。
听写词语,同桌互相评价,并及时纠错。
回顾课文内容:请自拟小标题说说课文内容。这些场面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个场面写得最详细?
学习任务五:聚焦“阅兵式”,体会场面中点面结合的写法。
1. 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2.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学习任务六:聚焦其他场面,感受气氛。。
1. 从文中找出其他相关语句,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在旁边做批注,和同学交流。
学习任务七:拓展延伸,探究写法。
1.(1)阅读《歌声》文章,思考:这是一篇散文,想想它都写了哪些内容?歌颂了什么?
(2)本文有多处场面描写,场面描写要“有点有面”,请你从本文中分别找出一处“点”描写和一处“面”的描写,体会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迁移学法,创意表达。(任选一个题目,进行小练笔。)
(1)运用本文的表达方法,试着以“节日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段,或写一写生活中的“ 庆典”,写出参加人员、会场设置、台上表演人员及台下来宾的表现等。
(2)结合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把自己当做参加开国大典的一个普通民众,写一写1949年10月1日当天的见闻感受。也可以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国庆场面,练习描写盛大的场面。
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四:
听写词语:政府 外宾 汇集 爆发 宣告 旗帜 检阅 距离 隆重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群众入场、典礼开始、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式、举行游行等场面。阅兵式写得最详细。
学习任务五:
1.示例1:是按照“检阅部队→各兵种进场→群众欢呼”的顺序写的。
示例2:对受检阅的部队总体描写是场面中的“面”,各兵种进场的具体描写是场面中的“点” 。
示例3:写每一个兵种时,海军从服装颜色角度写,步兵从方阵进行角度写,炮兵从武器特点角度写,战车师从装备特点和战士们的表现角度写,骑兵师从马的特点角度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写,更能感受到各个方阵的气势。
2.这里描写观众鼓掌欢呼的情景,作者用“不断地”“重”“麻”。传达出会场热烈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人们欢喜、激动的心情。
学习任务六:
示例:
①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作者用“大红宫灯”“八面红旗”写出会场的环境布置,让人感受到现场庄严,隆重的气氛。)
②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句写出人多,让人感受到现场热烈的气氛和当时人们激动的心情。)
③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跟群众见面了。(作者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传达出会场庄严热烈的气氛,让人感到当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
④这庄严的宣告……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这两句话作者用了反复的写法,传达出会场庄严的气氛,让人感到当时人们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⑤起初是全场肃静……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句话作者用了“肃静”一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传达出会场庄严热烈的气氛,让人感到当时人们激动的心情。)
⑥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这句话作者用了“热烈”一词,传达出会场热烈的气氛,让人感到当时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
⑦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这句话作者用了“高声欢呼”,传达出会场热烈的气氛,让人感到当时人们激动、热爱领袖的心情)
学习任务七:
1.(1)示例:
①文章以“歌声”为题,生动描绘出延安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一个侧面。《歌声》是对延安“歌声”的礼赞,也是对延安革命精神的礼赞。
②文章以歌声为线索,分别从唱歌的热烈场面、唱歌的风气、唱歌的传统三个方面,对延安歌声的特点做了生动而形象的描述,联想丰富,感情奔放。
(2)例: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抗日战争的前线后方,有谁没有听过、没有唱过那种从延安唱出来的歌呢?
这一个片段中冼星海是合唱场面的“点”,到会群众是合唱场面的“面”,作者运用比喻和想象重点写“面”,这样写既突出了合唱场面的宏大,又烘托了冼星海指挥娴熟的形象。
2.迁移学法,创意表达。
示例:节日的夜晚
元宵节的晚上,爸爸带我来到大街上。大街上人山人海,到处张灯结彩,人们放烟花、玩龙灯,好不热闹。天空中出现了许多孔明灯,一盏盏散发着淡淡的橘黄色光芒,一闪一闪的,把漆黑的天空点缀得十分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