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重点: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成因和表现、华夏认同观念的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意义。
难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动之间的内在关系。
二、辩因:为何会变—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观象:社会之变—列国纷争
三、思策:如何应变—百家争鸣
一、观象:社会之变—列国纷争
1.政治之变:王室衰微,列国纷争—从争霸到兼并
2.民族之变:华夏认同,同源共祖—从攘夷到融夷
二、辩因:为何会变—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之变:从井田到小农
2.变法运动: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
三、思策:如何应变?—百家争鸣
1.时代背景:政治、经济、阶级、文化教育
2.主要学派及其主张:儒、道、墨、法
3.意义和影响
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
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台,诸侯悉至,至而无寇。乃大笑,王悦之;又废申后,去太子。申侯怒,与曾国、犬戎攻幽王。幽王数举烽火,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於是诸侯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
三纲已绝,周亡可立而待矣!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观察图片,周王畿面积变化:两周之变,仅仅是迁都之变?
平王东迁洛邑之后,所控制的地盘人口已十分有限,基本上只能掌控洛邑周围几百里的范围,而且军事力量、政治威望与经济实力均大大下降。长期主要依赖周围的晋、郑两国支持,方得免于别国与犬戎的侵扰,而各诸侯国则各自为政,并互相倾伐吞并,周王室亦无力介入,王室之衰微可想而知。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
导入语:展示“周郑交质”的历史故事
郑武公、郑庄公原本都是周平王的卿士,周王室为了防止郑庄公独揽朝政,选择分权给虢公。郑庄公不满,为了证明互信,平王和作为诸侯国国君的郑国公交换了人质,但是这一手段并没有产生效果。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郑国对此表示怨恨,两次派人收割了东周王畿内的作物,双方关系急剧恶化。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祝聃请从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
——《左传·桓公五年》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①郑伯为何敢于武力抗衡周王?这说明什么?
②郑伯为何拒绝乘胜追击周王?这说明什么?
一、观象:社会之变—列国纷争
1.政治之变:王室衰微,列国纷争—从争霸到兼并
①春秋时期:因孔子所编《春秋》得名BC770—BC476
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依次出现
特点:争霸,奴隶主贵族以尊王为旗帜,建立霸业。
实质:传统等级制度的崩溃(分封制、宗法制)
列国争霸,从本质上讲是诸侯争当周王代替者,争当中心或中央。而霸主为中国维持相当程度的秩序,避免了无中心后的混乱。
争霸的结果:一方面国家形态由西周瓦解后出现的不完整功能、结构,转变为完整的主权国家;另一方面国家形态摆脱了血缘组织的残余,转变为领土国家。
插图:从中能够获取什么信息?
主要都是边疆地区的国家,因为边境地区的生存竞争压力更大,资源开发利用率也最高,实力反而强大起来;
思考: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如何评价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消极:社会长期动荡、社会秩序混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
积极为主:有助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促进了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民族认同的形成。(华夏认同的观念)
一、观象:社会之变—列国纷争
1.政治之变:王室衰微,列国纷争—从争霸到兼并
②战国时期:西汉刘向编《战国策》BC475—BC221年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同时并存
时代特点:兼并,后期新兴地主阶级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灭国。
实质:社会的转型,奴隶制→封建制。
插图:从中能够获取什么信息?
春秋时期的晋被韩赵魏三国取代,宋、鲁、吴等国消失;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并夺取政权,局部统一,统一趋势加强。
北部地区出现了长城,周边少数民族强大起来。
战国时期,政治和战争的目的从争霸转而成为兼并。军队数量扩张,军事行动范围扩大,由步骑兵的野战包围战代替车阵作战。战争惨烈程度大大增加。春秋时代战争“文质彬彬”色彩荡然无存。
从教材地图插图的对比中的差异分析民族关系的变化?
①战国时期修建了长城,有些少数民族都在长城以外;从春秋到战国,靠近中原地区的一些民族消失了。
②秦楚两国融入中原文化圈:中后期属于“夷”的楚、吴、越成了中原诸夏的霸主国;秦国都城从雍变为咸阳(从西往东),越国战国都城在吴(从南往北),体现出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
2.民族之变:华夏认同,同源共祖—从攘夷到融夷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
华夏在春秋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从地理层面延伸到文化范畴,强化了同源共祖观念,增强了文化认同,体现了文化自信,为多元一体格局奠定基础。
二、辩因:为何会变—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之变:从井田到小农
①农业:铁制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水利灌溉工程的兴建
②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冶铁业成主要生产部门。
③商业:货币流通、涌现新兴中心城市。
春秋战国货币体系:布币、刀币、蚁鼻钱、圆钱因地具形脱胎工具,便利化倾向。
①形状各异,主要是实物形状,说明脱胎于一般等价物;
②皆有铭文,主要是地名,反映了中央权力分散的状态。
2.变法运动: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
第一阶段:春秋,以变革田制为主,触及到经济基础 ;
BC645,晋国作爰田:改变井田疆界,增加农田面积
BC680,齐国相地而衰征:以土地不同等级划分
BC594,鲁国初税亩:不分公田私田,按实际面积收税 (公开承认私有制)。
第二阶段:战国,以中央集权为核心,变革上层建筑 。
行政管理:分封制→县制
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度→军功爵制
贵族政治(血缘)→官僚政治(君主直接任命)
权力体制:贵族等级分权制→中央集权制度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深挖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变动的内在联系。
3.商鞅变法:持久、全面、彻底
①内容: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推广县制(官员任免)、制定秦律、实行什伍户籍制度和连坐法 。
提高作战能力的军事改革:军功爵制;剥夺贵族特权;
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焚书坑儒
②特点:
从内容看:以农战和法治为核心内容
从程度看:措施最全面,变革最彻底,加强了权力集中,举国体制更能适应战争状态;
从作用看:变法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社会转型,统一),对后世也产生深远影响。
三、思策:如何应变?—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不同学术流派之间形成的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的现象。
“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
“争鸣”主要表现在前期和中期,后期表现为合流,其目的都是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1.时代背景:
①经济:生产力发展(铁、牛的使用),提供物质基础。
②政治:分封、宗法制崩溃;缺乏统治权威,促成自由的环境。
③文化: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文化下移。
④阶级:“士”阶层的崛起、活跃和受重用。
儒家:三子
1.孔子:创始、奠基
①伦理思想:核心—仁
仁:仁者爱人(有等级差别的爱);内在的修养,是自律;
“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也。”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
仁的第一层次以家庭为出发点,体现血缘关系的爱;第二层次以社会为关键点,维系人际关系的爱。
礼:恢复周礼,外在的约束,是他律;强调社会治理—实际功用。
②政治思想:克已复礼、为政以德。为政之德重在“礼”,强调的是社会秩序和为政的规范性;
③哲学思想:天命观——重人事,远鬼神
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人本主义思想。
④教育贡献:有教无类、 主张因材施教;整理六经。
2.孟子:继承、发展—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①政治思想: “仁政”(核心)
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道德伦理:性善论;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荀子:丰富、完备—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①政治思想: 君舟民水(民本);“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②伦理思想:性恶论,隆礼重法、“王道霸道”并重。
③唯物论:剔除天命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儒家:三子
孟子、荀子从不同方向发展儒家学说。孟子将“仁”发展“仁政”,并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则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体现出百家争鸣后期的共鸣和合流。
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
①哲学:“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指出“道法自然”。
提醒:老子把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隐士的三重境界: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
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
①哲学:“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指出“道法自然”。
提醒:老子把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②精华:朴素的辩证法
提醒:其辩证法忽略了事物转化的条件,必然走向不可知论;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类社会发展持悲观态度。
③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回归“小国寡民”理想社会。
2.庄子: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
①认识论,从道的观点看,一切事物无差别,即“齐物论”,实则是把人的主观认识的相对性绝对化了。
②人生观,通过精神修养超越生死,对庄子来讲,精神的自由才是最可贵的东西。
隐士的三重境界: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墨家:新兴小农和手工业者阶层代表。
①兼爱:核心思想,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孔子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没有差距的爱(“爱人若爱其身”)。
②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以墨子为首的墨者为宣传和平四处奔走。
③尚贤:尊重有才德的人,反对任人唯亲。
④节俭:主张“节用”、“节葬”,反对奢侈浪费。
以及尚力、非命、非乐
问题探究: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战国时期,奴隶制已经走向瓦解,大量的小生产者——平民阶层应运而生。墨家学派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能够在小生产者中产生共鸣,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思维拓展:如何理解墨家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
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墨子针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等级,不分厚薄亲疏。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漪一般,由自己向周围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仁爱的出发点事亲情,即父母子女之间与生俱来不证自明的爱。然后将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从爱父母子女,到父老乡亲,到华夏族人,到蛮夷戎狄。最后,让世界充满爱。显然,这里面有先后,有等级。
兼爱则相反,主张不分男女老少、亲疏远近、尊卑贵贱,一视同仁地爱,类似于西方的博爱。总之,仁爱有差别,兼爱无差别。
——易中天《百家争鸣》
法家:法、术、势三派归一
开山鼻祖:战国初期李悝《法经》,战国中期演化为法家三派:法(商鞅)、术(申不害)、势(慎到)
韩非子集法家之大成,同时也是当时韩国的贵族。
①思想主张:
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②影响:
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
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百家争鸣的影响
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以易中天的名言,结束本课的学习:
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
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
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
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
或者说,
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
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
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
儒家留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了解这些,你们将受用终生。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能力提升】百家争鸣中的“共鸣”与合流
诸子的思想不是凭空想象得来,而是导源于西周的官学,建构在一定文化基础之上的……战国后期,政治格局渐趋明朗,统一势在必行。此时诸子学说整体表现出一种务实倾向,力求可以切实地在当时的政治中运作……诸子之学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准则各异,方法不同罢了。他们的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责任感,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们直面现实的苦难,积极逆挽世运,以图天下大治。
—桓占伟《百家争鸣中的共鸣—以战国诸子“义”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作为思想敏锐的学术群体,诸子不约而同地继承“义”、改造义、发展义,以“义”作为建构自身学说的立足点,“义”不仅成为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也是百家共鸣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责任感,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们直面现实的苦难,积极逆挽世运,以图天下大治。一句话,就是希望天下大治、社会和谐,这是诸子的共同心愿,也是战国文化精神的整体诉求。
—桓占伟《百家争鸣中的共鸣——以战国诸子“义”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能力提升】百家争鸣中的“共鸣”与合流
1.共鸣:
①中心议题:为如何得到统治者重视从而治理国家,重整社会秩序。
②主张思想统一:诸子坚持己见,思想具有排他性, 为社会秩序稳定是前提。
③托古心态强:以古老传统、先圣先贤名号,增强本派学说的权威性。
④普遍主张立君为民、天下为公。突出强调君主存在的前提在于有助于实现天下苍生的福祉和利益。
2.合流:前期和中期,表现为争鸣,后期则主要表现为合流。
①理论上的合流。如荀子的礼法并施思想。
②实践上的合流。
当时的统治者出于自身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立几种思想作为治国的主导以及辅助思想,如秦朝法家治国治民、也有儒家治民,汉代的外儒内法。
【问题探究】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发展封建政治和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如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颁布《法经》。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舍弃)不急之官”。
查阅战国变法的材料,结合时代背景与变法措施,说明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的原因其效果。
答案提示:
吴起变法主要基于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的现实问题,主要措施是∶封君传到第三代就收回其爵禄,废除疏远公族的特权。这从政治、经济上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其国力迅速强盛。
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除奴隶主官爵世袭制,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为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使地主阶级的代表得以牢固地掌握政权;推行“尽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封建政权的田租收入;颁布《法经》,确立封建法制,镇压破坏封建秩序的行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李悝变法使魏国经济迅速发展,地主政权逐渐巩固,成为战国初期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建立“循功劳,视次第”的因公行赏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韩国治理成果显著,诸侯不敢侵犯。
【学习拓展】
春秋时期成书的《诗经》,汇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3部分。《诗经》以四言诗为主,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方面,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战国后期楚国贵族屈原继承《诗经》的优秀传统,采用楚国民歌方言,创造出一种句子较长的新诗歌体裁,称为“楚辞”。《离骚》《天问》《九歌》是其代表作品。屈原的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查阅《诗经》和“楚辞”中的经典篇章,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
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椓。哿矣富人,哀此惸独。
——摘选自《诗经·小雅·正月》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摘选自《离骚》
答案提示:
《诗经·小雅·正月》表达了对贫富差距悬殊的不平。《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热爱祖国、追求自身价值及美好理想的情怀。
家国情怀、追求个人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以及关怀人的现实生活,是《诗经》和“楚辞”中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