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39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39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30 17:2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重文轻武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民间俗语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宋·汪洙
从俗语和诗歌来看,宋朝的社会风气怎样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改革之路
南宋的偏安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背景:
唐自肃、代以后,上失其柄,藩镇自相雄长,擅其土地人民,用其甲兵财赋,官爵惟其所命,而人才亦各尽心于其所事,卒以成君弱臣强、正统数易之祸。”
——《宋史》卷四百三十六《陈亮郑樵林霆附李道传》
“大约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侯废置,不自朝廷,王业于是荡然
---《旧唐书》卷一九下《僖宗》
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人臣篡逆、纲常失纪
藩镇割据、正统数易
一、背景:
赵匡胤原来是什么身份?
五代建立者简历 后梁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 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有何共同点?
一、背景:
材料:几十年间(五代十国时期),军队要谁做皇帝,谁就得做。赵匡胤昨天还是一殿前都检点,今天是皇帝了:那是五代乱世最黑暗的表记。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北宋:赵匡胤 汴京(开封) 960--1127
二、建国: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如何?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惟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君臣围炉夜话,治安天下
二、建国:
二府
三司
三、措施
1、夺其权
①中央: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调兵,三衙统兵
二府
三司
三、措施
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
仁宗有宰相二十三名,因台谏弹奏而罢相者有十三人
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余年……当时所用宰相二、三十人,其进退皆取天下公议,未尝辄出私意,公议所发常自台谏。
四监司
三、措施
1、夺其权
②地方: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变为虚衔;设置四监司监控各州;州增设通判,与知州相互制约
四监司
三、措施
知识拓展:
通判: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宋初为了防止州官尾大不掉,在州设通判,作为副职。
2、制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3、收其精兵: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三、措施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化事权,加强集权!
材料一: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海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二: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叶适《水心别集》
结合材料分析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带来的影响
①积极:有效预防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三、措施
3、崇文抑武
唐宋宰相情况对比表 时期 登科人数 宰相人数 进士出身宰相人数
唐朝 6603 123 22
两宋 45640 135 111
①崇文:提倡文治,扩大科举;重用文官;提高文官与士子地位
②抑武:释宿将兵权;枢密院与三衙分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利?弊?
利: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也有效的抑制了武夫篡位的危险,不至于重蹈政权更换频繁的覆辙
弊:使宋代少有悍将强将,军事力量受到一定削弱
三、措施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唐中后期以来的藩镇问题,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但是这些措施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在后来的宋朝的发展中引发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四、结果
危机四伏!!

边防压力与北宋危机
一、边防压力
979年
高粱河之役
986年
雍熙北伐
收复燕云十六州失败
1004年
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
1042年
庆历和议
(北宋与西夏)
澶渊之盟: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庆历和议: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一、边防压力
(燕云十六州)这一带古往今来就是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有较充足的劳动力和兵源,且既有适合农耕、提供财富的大同盆地和冀北平原沃士……还有太行山及其支脉燕山等可作防守屏障。从燕云十六州向南就是中原的一马平川,任何觊觎汉地富庶的游牧民族即使缺乏进取心,也会因为拥有这片土地后对南面的中原王朝形成天然而巨大的战略威慑、并使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游牧民族的铁骑下而感到高枕无忧;相反,失去了这片土地的南方的皇帝们一定会如鲠在喉、寝食难安。
——李强编《辽太祖阿保机的耶律家族》
燕云十六州有什么特殊之处?
【讨论】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 为什么?
一、边防压力
观点二:屈辱求和,财政受损,面临危机---不可取
材料: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宋维持了百年之久的和平局面....由于双方关系恶化,宋朝封闭了榷场,西夏人迫切需要的茶与布匹等物资无法获得,要求停战求和,与宋重开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入主中原后,女真贵族官员皆以学习汉文化为荣……为元代杂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观点一:受损有限;和平主流;互市繁荣;民族交融;中华发展---有可取之处。
二、北宋危机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1、积弱的原因
收精兵,换防
军权三分
崇文抑武
守内虚外
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武将位低
军事积弱
二、北宋危机
材料: 1065年(英宗治平三年),朝廷的收入达到一亿一千六百万八千四百五十贯,而收支相抵尚亏一千五百多万贯。---《宋史.食货志》
冗费
冗官
冗兵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51页历史纵横(北宋的募兵政策),分析宋代积弱的原因
财政积贫
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之路
一、庆历新政
然而仲淹的政策,到底引起了绝大的反动。宋朝百年以来的种种的优容士大夫,成了好几许读书做官人的特有权利,范仲淹从头把他推翻,天下成千上万的官僚乃三秀才们,究竟能‘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多少 ……暗潮明浪,层叠打来。”史称:“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而任子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是谤毁行,朋党之论寖闻于上。”
---钱穆《国史大纲》
一、明黜陟。二、抑侥幸。三、精贡举。四、择官长。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戎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十、重命令。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二、王安石变法
改革者:王安石
支持者:宋神宗
改革目的:富国强兵
改革时间:1069年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分别有什么措施?请根据课本52页回答?
富国: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市商业,开辟财源
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兵农合一”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
募役法 纳钱代役 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 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降低国家支出,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清丈出大量隐瞒的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 ,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理想与现实?
例如:富国措施之青苗法
理想: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现实: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手续还麻烦,给衙役交“好处费”,各地下定贷款指标,硬性摊派。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增加了政府收入;也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理想与现实?
理想: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募役费用由当地主户按户等分担,称“免役钱”,原本免役的官户、僧道户等,也缴纳同样的钱称“助役钱”。
现实:没有充分考虑到区域差异,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江南地区受欢迎,在经济困难,战乱较多的山西陕西等地,民众苦不堪言。
不用强迫农民去服役,使得民众有一定的自由,不仅增加了政府收入,还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王安石变法影响:
(1)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财政收入
(2)加重人民负担,统治者内部分裂严重,新旧党政激烈,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南宋的偏安
一、南宋建立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
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二、偏安一隅
与逃跑、求和的政策密切相关的是宋高宗在朝内猜忌诸将,重用奸佞,而这种政策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原因……高宗对主战派将领们恢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帝的主张极其反感,他怕钦宗回来夺了他的帝位……在抗金的战争中,高宗更是对将帅严加控制,生怕他们“张皇事势”,“却致引惹”,而甘愿放弃胜利成果,与金议和。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第1692页
二、偏安一隅
1141年
绍兴和议
1165年
隆兴和议
1208年
嘉定和议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或绢25万匹,称为“岁贡”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尊金帝为叔父;宋每年向金朝缴纳自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
宋改尊金帝为伯父;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边界
小结:
北宋:960-1127
中央集权加强:
①收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分权,分散各机构权力,互相制约
③崇文抑武
边防压力:辽、西夏
财政危机:养兵养官,财政恶化
变法改革:范仲淹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南宋1127-1279:偏安一隅
靖康之变
岳飞抗金
绍兴和议
背景、建国
小结:
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偏安一隅
加强集权---军事财政问题—改革(范仲淹,王安石)---失败
重文轻武---灭亡
作业:
材料:依照当时情况,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咯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下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王安石改革中应该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感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