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专著选读(教师备用)
1.中共八大路线中断的原因探析
第一,没有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八大”正确路线中断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在人们的头脑中,往往仅与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无产阶级专政诸概念相联系。把阶级斗争误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并片面夸大其作用;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党还不可能认识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经验,对“八大”路线的正确性没有真切感受,是“八大”路线中断的重要原因。“八大”的正确路线并不都出自我党自身经验的总结,它主要借鉴的是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
“八大”前夕,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形势发展迅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来得太快,全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准备不足。所以“八大”路线的制定者对“八大”路线的正确性缺乏自觉的、深刻的认识,更缺乏贯彻到底的坚定信念。第三,领导层对“八大”路线中的一些内容没有形成共识,这是“八大”路线中断的内在原因。如对经济建设的速度、倾向等问题,“八大”虽然确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但实际工作中自1955年错误地批判了邓子恢“右倾保守”思想之后,党内已开始出现害怕“右倾保守”而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的情绪。第四,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错误判断,是“八大”路线中断的直接原因。国外重大事件主要有苏共“二十大”及波匈事件;国内的重大事件主要是少数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改变了“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提法,断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沈慧《对“八大”路线中断的再认识》
2.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认识
“大跃进”运动是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悲剧性探索。这次探索从理性的认识出发,最终滑向非理性的歧途。其中的复杂原因和深刻教训包括:工作重点的转移受到了“政治统帅经济”的干扰;“以苏为鉴”误入回归革命经验的歧途;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为唯意志论所扭曲;赶超战略走向极端等。
——李付安《“大跃进”运动悲剧命运探源》
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人们生活雪上加霜。全国原有的 74 万多个农业合作社改组成 2.6 万多个人民公社,平均 28.5 个农业社合并成一个人民公社,每个公社平均有 4 500 余户农民。入社后的社员交出全部自留地,并将私有房基地、牲畜、林木等生产资料转归公社所有。公社在分配上实行工资制,同时实行粮食供给制,即全体社员不管家中劳动力多少,都按照人口免费供应粮食,并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公共食堂。到 1959 年底,全国农村到食堂吃饭的人数达 72% 。然而,由于管理落后和粮食产量的下降,大部分食堂都不能满足全社基本饮食。农业生产周期长,工作分散,完全采用集体劳动的形式影响了农民劳动积极性的提高,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违背了农业生产规律,超越了当时中国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3.正确认识“文化大革命”
近年来社会上和学术界有人认为对“文化大革命”不应彻底否定。这种观点值得商榷。这是因为,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指的是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理论、路线、方法及其实践,而不是说要否定这 10 年间发生的一切。要把“文化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10 年区分开来。这 10 年中,党、政府和人民群众除了进行“文化大革命”外,还进行了维持人类生存最基本需要的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它毕竟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况且在“文化大革命”中从领导人到基层群众自始至终存在对“文化大革命”的抵制和怀疑的倾向。这使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一些科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们今天研究“文化大革命”重要的目的在于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文化大革命”的一切告诉我们,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文化大革命”的实践实际上是把传统社会主义和“左”的错误的各个方面一览无余地暴露出来,并“史无前例”地将其走到了极端,这样,才促使我们必须反省自己,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另辟新路。邓小平曾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文化大革命”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结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4.美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同中国改善关系的需求
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在这样一种“新颖”的外交格局中,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
在尼克松访华前不久,1971年10月,中国就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追求和解引起的反响。美国赞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反对任何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的态度,即使不是消除,至少也是限制了苏联进攻中国的可能性……中美和解使北京得以购买美国的飞机、科学仪器等中国现代化所急需的东西。学者、记者、运动员、科学家和官员的交流,方便了观念和知识的相互流动,改变了20多年互不往来的状态。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5.新中国三次建交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的三次建交高潮主要是: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友好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苏联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二阶段,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中国大力支持亚非拉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并在同它们加强政治和经济合作中大力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随着中国同法国的建交,中国同西欧国家关系也取得了进展。第三阶段为70年代,面对新的形势,毛泽东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并提出从日本到欧洲到美国的“一条线”战略,团结“一大片”,以对付苏联霸权主义的挑战。中国坚决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不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同时大力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关系。1972年2月,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取得重大突破。随着1971年10月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出现了第三次大批外国同中国建交的高潮。
——马毓真《新中国的外交》
6.毛泽东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毛泽东时期新中国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尔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创造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国体上,确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在政体上,确立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结构形式上,确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在单一制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政党制度上,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二,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积极成果,为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是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我国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基本原则;二是阐明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理论原则,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提出关于两类矛盾的学说,提出在政治生活中判断是非的标准。三是制定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指导方针。第三,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第四,维护国家的独立、统一和安全,为进行建设事业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
——沙健孙《毛泽东与新中国建设的历史性巨大成就》
素养目标(教师备用)
[主题立意] “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
发展。
[教学环节及目标]
(1)半江瑟瑟半江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与失误。 通过教材、表格及史料,探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探索;通过教材、图片,探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失误。(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直挂云帆济沧海——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通过教材、图片、表格及史料,探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
解释)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中共八大
(1)时间: 年。
教材解读 课前自学 释疑解惑
经济文化
工业国
1956
(3)评价: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 。
成功探索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时间: 年春。
(2)地位:把 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影响:
①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全党 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时间:1958年。
(2)内容: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实践:在全国掀起了“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
1957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整风运动
(4)评价:
①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 。
② 年,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2.国民经济的调整
1959~1961
经济规律
1960年冬 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 ”
的方针
1962年 召开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
1962年下
半年至
1965年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年,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基本完成
1964年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 ”的伟大目标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四个现代化
1965
二、“文化大革命”
1.背景: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 的现实危险。
(2)他强调“ ”,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过程: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1967年初“一月风暴”全面夺权→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权失败→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3.整顿:1972年和1975年,周恩来、 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整顿,经济形势明显好转。
资本主义复辟
以阶级斗争为纲
邓小平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国民经济建设成就
(1)工业上:
①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大规模 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
③中国成功地爆炸了 、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 。
(2)农业上: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 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教育、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4)劳动者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5)社会风貌: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典型代表有 、焦裕禄、雷锋等;李四光、 、邓稼先、华罗庚等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形成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动精神。
基础工业项目
原子弹
三线建设
钱学森
人造卫星
粮食生产水平
王进喜
2.外交成就取得新突破
(1)新突破:
①建交热潮: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
的 个。
②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大上,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中美中日关系: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正式建交。
(2)意义:这些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 ,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安全环境
111
恢复
中日
副栏
[拉长度]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挫折
[趣解史] (1)“大跃进”之浮夸风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失误
该漫画意在揭示“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必将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患。
[链史实] 国民经济调整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
——八字方针
[提高度]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趣解史] 中美关系缓和原因
课堂探究 主题探究 史料教学
环节一 半江瑟瑟半江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与失误
材料一 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方案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指标:
视角1 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
粮产量 棉产量 钢产量
方案一(1955年夏) 4 600亿斤 4 300万担 1 100万吨
方案二(1956年1月) 6 400亿斤 7 000万担 1 500万吨
方案三(1956年8月) 5 000亿斤 4 800万担 1 050~
1 200万吨
[问题](1)从材料一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解读]第(1)问从材料一中“二五”计划的三个方案可以看出其中的各项指标数据差别很大。“方案一”相对保守,“方案二”的出现反映了此时“左”倾冒进思想抬头。中共八大召开之际,党相对比较理性,因此方案三从实际出发,做了调整。
[结论] (1)方案一相对保守,方案二反映追求高速度的倾向,后来调整了经济指标,反映出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
材料二 与1961年相比,1962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增长22.63%,达到116.5亿斤;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超过1959年水平;农用拖拉机增加2 779台,达
到9 800多标准台;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巩固,并有所发展。
——据东北网《按照“八字方针”
初步调整国民经济》整理
[问题](2)根据材料二,概括黑龙江的农业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解读]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相关数据和“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巩固,并有所发展”可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第二小问,结合1962年这一时间可知与中央的调整有关。
[结论](2)状况: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原因: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中共中央实施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
材料三 “二五”计划期间经济发展
视角2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材料四 历史学习和研究要求学生具有史证意识。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
[问题] (3)“二五”计划期间的主题词是“大跃进”,但事实并没有“跃进”,而是出现了材料三图片所示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请客观概括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解读]第(3)问,分析材料,“二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起伏较大,增长率从1959年10%下跌到1961年的-20%多,以后逐渐恢复。结合所学知识,增长率下跌原因主要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上升的原因可结合1960年冬的“八字”方针分析。
[结论] (3) 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或经济发展起伏很大)。
原因:①增长率下跌的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连续的严重自然灾害;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日益恶化等。②增长率上升的原因: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问题] (4)对于材料四号外所报道的内容,有人认为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有人则持相反意见。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可选择任意一种观点)
[解读]第(4)问,从材料四图片内容可看出“当时”是指“左”倾错误泛滥的“大跃进”时期。观点论证题必须做到无论同意哪一种观点,都必须言之有理。
[结论] (4)第一种观点:当时实行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和计划经济模式,所有媒体的宣传口径是高度统一的,所以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
第二种观点:孤证不立,一份地方报刊号外反映的某一现象不足以说明“当时社会”也具有这种特征。(任选一种观点)
[深化拓展] 1956~1976年探索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及经验教训
1.核心问题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经验教训
(1)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3)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环节二 直挂云帆济沧海——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材料一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一号”卫星)发射失败。
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
国家。
视角1 航天科技发展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56~2003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
特点。
[解读] 依据材料一“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得出独立自主研制的特点;根据材料一“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可知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特点;由材料一“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得出走向国际市场的特点;由材料一“失败”“成功”得出中国航天科技发展过程曲折的
特点。
[结论] (1)独立自主研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走向国际市场;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材料二
视角2 20世纪70年代外交新突破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始访华行程。在北京机场,尼克松和迎候在这里的周恩来实现了跨洋握手(见图)。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问题] (2)分别指出材料二中“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促成周恩来与尼克松握手的主要原因。
[解读]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时代”指中美相互敌对的时代;“另一个时代”指中美关系改善的时代。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中美两方面分析回答。
[结论] (2)含义:“一个时代”指中美相互敌对的时代;“另一个时代”指中美关系改善的时代。原因: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中美两国都受到来自苏联的威胁;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中美两国有着共同的利
益等。
[深化拓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
(1)根本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又推行孤立政策。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1)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2)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1)中美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
(2)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
随堂训练 即学即练 学以致用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易 中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2 3
“文化大革命” 4
伟大的建设成就 5
综合 6
一、选择题
1.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这是因为中共八大( )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解析:A 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所以B项错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的,所以C项不正确;全面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是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所以D项不正确,中共八大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所以选A。
2.(2019·浙江温州期末)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连续三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据此推断这三年是( )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油料产量 糖料产量
第一年 19 505 164.0 46 1 189.3
第二年 20 000 196.9 477.0 1 563.1
第三年 17 000 170.9 410.4 1 214.7
A.1949~1951年 B.1957~1959年
C.1967~1969年 D.1978~1980年
解析:B 1949~1951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主要农产品产量应该都呈现出增长趋势,与表中数据不符,故A项错误;1957~1958年粮食增收,但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粮食减产,符合表中数据,故B项正确;1967~1969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粮食不断减产,与表中数据不符,故C项错误;1978~198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主要农产品产量应该都呈现出增长趋势,与表中数据不符,故D项错误。
3.(2019·广西钦州期末)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用党内通信的形式写信给省、地、县、社、队、小队六级干部说:“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例如,去年亩产实际只有三百斤的,今年能增产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毛泽东此信件( )
A.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B.是针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效反思
C.提出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理论 D.具体总结了“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解析:A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数据和“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说明当时已经认识到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冒进问题,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具体措施的改进,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对夸大主观能动性、浮夸冒进的“大跃进”运动在农业方面的反思,故C、D两项
错误。
4.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 )
A.中央文革小组不受中央政治局约束领导
B.党内“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C.面临资本主义势力复辟的现实危险
D.红卫兵坚持要把革命进行到底
解析:B “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根本原因是党内“左”倾错误严重泛滥,故B正确。
5.(2019·江苏南京期末)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说:中国领导人所要的是,美国担保不会与克里姆林宫合作实行勃列日涅夫主义;尼克松所要的是,想知道中国是否可能与美国合作,对付苏联在地缘政治上的攻势。据此判断,中美关系从敌对走向缓和的原因是( )
A.苏联在地缘政治上威胁中美两国的利益
B.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C.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
D.美国长期“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解析:A 根据材料“中国领导人所要的是,美国担保不会与克里姆林宫合作实行勃列日涅夫主义”“尼克松所要的是……中国是否可能与美国合作,对付苏联在地缘政治上的攻势”可知,苏联成为中美双方考虑的主要因素,故A项正确;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不是当时中美主要考虑因素,故B项错误;C项仅表达了美方的考量,解读片面,故C项错误;“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是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的因素,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6.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5月29日)
材料二 1957~1965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年份 1957年 1960年 1962年 1965年
钢产量 535 1 866 667 1 223
粮食产量 3 900 2 870 3 200 3 891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体现的心态。结合1956~1957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计量化的方法是史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观察材料二中的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等信息和材料语气进行判断;第二小问,迁移所学知识解答。第(2)问,关键是要细致观察解读材料中数据变化,然后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心态:乐观自信;急于求成。主要因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一五”计划完成,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缺乏建设经验。
(2)主要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点击进入 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