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统编版高中历史高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措施。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2、时空观念:能够运用年表排序、事件分类、历史分析等方法,归纳梳理新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
3、史料实证: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依据。
4、历史解释: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认识外交领域的开创性。
5、家国情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成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学习难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深远影响。
0 2
固国之本:巩固新政权
0 3
觅国之友:开创新外交
0 4
革国之质:确立新制度
0 1
奠国之基:成立新国家
目录
1、筹备: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
召开
内容
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各界代表622人参加
①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并选定国旗、国徽、代国歌
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
③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等为副主席
广泛性 民主性
一、奠国之基:成立新中国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向各国政府宣布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权。
2、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一、奠国之基:成立新中国
3、标志:开国大典
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10月1日)
一、奠国之基:成立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2. 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革命意义
社会意义
世界意义
仔细观察下图,分析新中国成立时面对的国内外压力有哪些?
一个政党掌握政权后,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巩固和延续政权,理所当然要探索执政的规律。
——张荣臣《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
内忧:①国民党残余部队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②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还没有完成;
③财政经济上千疮百孔,财政困难;
外患:④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威胁国家安全。
二、固国之本——巩固新政权
1、军事:
追歼残敌,镇反剿匪.
1949年10月14日华南-广州解放解放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二、固国之本——巩固新政权
2、经济:(1)土地改革(1950-1952)
①背景:
②结果:
③意义:
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在大陆基本完成。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
……人民政府断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查封上海证券大楼,逮捕进行非法交易的投机巨头和银元贩子……
……人民政府紧急从各地、全国各地将大批粮食、棉纱和煤炭调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当市场物价在投机商人哄抬之下,达到顶点的时候,人民政府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同时收紧银根,暴涨的物价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迅速下跌。
--教材第157页历史纵横
二、固国之本——巩固新政权
2、经济:(1)土地改革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
1950年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2、经济:(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二、固国之本——巩固新政权
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3)政治上:抗美援朝(1950-1953)
二、固国之本——巩固新政权
1950年6月25日
1950年6月底
1950年10月初
1950年10月19日
1950年10月-1953年7月
1953年7月27日
1950年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
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
1953年7月板门店协议
朝鲜内战
美武装干涉,侵犯台湾海峡和东北
南朝鲜军队和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
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长津湖战役中牺牲的冰雕连
杨根思 黄继光 邱少云 罗盛教
二、固国之本 ——巩固新政权
意义:志愿军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3)政治上:抗美援朝(1950-1953)
以身许国 舍生忘死写忠诚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三、觅国之友——开创新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外交政策:
三大外交方针
新中国初期
1954.06
1954.04
1955.0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终确定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三、觅国之友——开创新外交
1953.12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经济领域: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内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
特点: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
1949.10
1952底
1953
?
建立巩固政权
恢复发展经济
政权建设
四、革国之质:确立新制度
四、革国之质:确立新制度
2.政治领域: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召开:
(2)主要内容: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四、革国之质:确立新制度
2.政治领域: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确立了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革国之质:确立新制度
第一章 总 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一律平等。……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四、革国之质:确立新制度
一五计划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思想领域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四、革国之质:确立新制度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的思想
本课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民主主义
社会
社会主义
社会
政协会议召开
开国大典
建立政权
追歼残敌,镇反剿匪
土地改革
稳定物价
抗美援朝
巩固政权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参加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第一届人大会议
毛泽东思想
建设政权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习近平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
谢 谢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
——《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一、奠国之基:成立新中国
临时宪法性质
问题1:结合教材156页“历史纵横”思考为什么《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1、未完成民主革命遗留问题,还需要团结资产阶级。
2、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3、中共和民主党派共参国政(政协代行人大职能)
历史纵横: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方针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含义
成就 意义 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
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②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日 内 瓦 会 议
1954年4月
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
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1)时间:
(2)特点:
(3)结果:
(4)作用:
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周恩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发展历程: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标志中国外交的成熟。
1953年12月,中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同两国确认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2、意义:
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万 隆 会 议
(1)时间:
(2)特点:
(3)结果:
(4)影响: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
1955年印尼万隆举行
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 周 恩 来 年 谱 (1949—1976)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