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围绕“人物画廊”这一中心,选编了四篇中外小说。它们风格各异,写法不同,都是写人的名篇,在人物刻画上各有特色——《孔乙己》将读者视角集中在咸亨酒店并以此为背景,烘托和刻画了孔乙己这样一个迂腐、可怜的“苦人”形象;《变色龙》通过描绘奥楚蔑洛夫对狗的前后态度的变化,一个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小官僚形象便跃然纸上;《溜索》通过人和自然环境的对比,凸显了溜索汉子身上的英雄气概;《蒲柳人家》运用语言 、动作以及“外号”等传统艺术手法刻画了以何满子为中心的人物群像。老舍先生曾在《人物语言及其他》一文中指出“写小说时……一定要根据人物的需要来安排事件,事随着人走”,由此可见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要素,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将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去分析小说的语言、艺术手法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孔乙己》是本单元的第一篇小说,鲁迅选取咸亨酒店为横截面,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迂腐、可怜的“苦人“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冷酷现实。他将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蕴含在冷峻客观、不动声色的语言中,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本篇小说所刻画的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也因麻木不仁、不想冲破思想牢笼,最终成为一个游荡在社会的局外人。孔乙己和咸亨酒店的冲突象征着个人与社会种种冲突,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过着孔乙己的生活,孔乙己也因此成为一个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代表人物。
【单元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关注其中的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了解作品中折射的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理解小说主题,感受作品的社会意义。
2.学习课文刻画人物的手法,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体会不同风格的小说写人手法的异同,增进对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理解。
3.品味观赏小说的语言,把握小说的不同风格,提高文学鉴赏力。
【学情分析】
通过九年级上册两个小说单元的学习,九年级的学生对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已经比较熟悉,但《孔乙己》这篇文章语言晦涩,不易把握,结合学生实际,语言分析和概括能力是难点。在教学中我将教学目标细化,注重内容的情境化,推动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社会意义,这也正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还原案发现场,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鲁迅先生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深入把握文章主题。
3.书写结案报告,总结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4.齐读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中的话,引导学生奋发向上。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聚警署理案情
师(警官):上课。现在请各位同学跟着张警官——我一起穿越时空前往一百多年前的鲁镇,回顾一下昨天看到的鲁镇光景。
播放视频。
字幕:近日袁世凯称帝,辛亥革命所带来的的民主自由的火苗逐渐熄灭,举国倒行逆施。抢劫案、偷窃案、失踪案频发,一时间人心惶惶、民怨沸腾。昨日刚立冬,本警署又接到一起报案。该报案人自称是咸亨酒店的一名伙计,据该报案人报案,一名名为孔乙己的客人欠债未还,已许久未出现,怀疑其故意拖欠,特来报案。经过走访调查,孔乙己确已失踪。这是本月我镇发生的第五起失踪案了,为重新树立警署威望,本署特任命我为“孔乙己失踪案”的组长,专门负责调查本案。现已查明孔乙己的社会关系及其最后出现的场所——咸亨酒店。
师(警官):现在请你们佩戴好自己的工作证,随张警官继续侦查“孔乙己失踪案”。(板书)大家都准备好了吗?让我看看我的警员在哪里?
师(警官):各位警员,现在让我们根据昨天追查到的线索来梳理案情。(贴人物画像)
· 失踪的人是?
· 哪些人可能和孔乙己的失踪有关呢?那我们现在继续来侦查本案,经调查发现孔乙己最后出现的场所是哪里呢?请各位警员随本组长一起去往咸亨酒店继续探查本案。
师(警官):下面请各位鲁镇百姓根据《孔乙己》第10、11段的内容,完成下列脚本(任务清单见第10页)。为时3分钟,请注意时间。
师(警官):时间到,哪一组为我们还原现场。
师(警官):下面请同学们依据手中的评价量表为我们点评一下刚才这组人员的表演。
预设:刚才伙计/掌柜/丁举人语言/动作上还不太到位,掌柜说哦的时候应该是若有所思——“哦”!还有没有同学可以重新为我们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
此环节中教师可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引导,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预设:
·掌柜: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动作:取下粉报 )
·短衣帮: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语气:冷淡 )
·掌柜:哦!(语气:若有所思)
·短衣帮: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语气:嘲讽)
·掌柜:后来怎么样?(语气:好奇)
·短衣帮: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语气:轻描淡写)
·掌柜:后来呢?(语气:追问)
·短衣帮:后来打折了腿了。(语气:不耐烦)
·掌柜: 打折了怎样呢?(语气:继续追问)
·短衣帮: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语气:满不在乎)
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说温一碗酒。
·掌柜: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动作:伸出头去 语气:高高在上 )
孔乙己脸色颓唐不安,仰面吞吐地答道下回还清罢。
·掌柜: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语气:讥讽 )
孔乙己不再急着与掌柜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
·掌柜:“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语气:肯定)
孔乙己低声吞吐说是跌……跌断的,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破庙了。
师(警官):各位警员,通过现场还原,我们案情有什么新进展吗?
预设:刚才我好像听见谁说了一句孔乙己又去哪来着?
师(警官):警员们,现在让我们去往破庙继续探查本案。
师(警官):(裹了裹衣服)现在这个天真是一天比一天冷了,我们快走吧!
师(警官):小伙计,看看是这里吗?
师(警官):这破地方能住人吗?不得冻死?(冷嘶一声)我们快进去看看吧!
师(警官):有没有发现孔乙己?
师(警官):有没有什么线索证明他曾经在这里生活过?
预设:学生会从有血的破布和破碗入手回答问题。
师(警官):你猜测孔乙己可能怎么样了?
预设:孔乙己大概死了。
师(警官):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你怎么就断定孔乙己可能已经死了?
预设:
·身体受伤
·没有食物
·天气太冷
警官(师):那我们卷宗上有没有相关的表述呢?
预设: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案卷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没有人见过孔乙己的尸体,证明他确实已经死了,但是在那种饥寒交迫又无人关心的境遇下,孔乙己只能走向死亡。所以说“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警官(师):经过侦查,现在断定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
警官(师):其他人同意这个结论吗?
警官(师):好,那我现在宣布孔乙己失踪案于今日告破。下面请各位警员填写孔乙己失踪案的结案报告,同案宗一起归档。填写时,可寻求其他相关人员的帮助。
师(警官):拍照上传学生们的结案报告单。
师(警官):现在请派警员代表为我们做“孔乙己失踪案”的结案报告。
师(警官):对于孔乙己的结案报告还有哪位警官需要补充吗?
此处教师将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总结人物形象。
预设:丁举人——刚才这位警官说道正是因为丁举人打折了孔乙己的腿,所以孔乙己死去了。那么丁举人为什么要打折孔乙己的腿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丁举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丁举人手中有权利吗?有权利的人在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
掌柜/伙计/短衣帮——刚才这位警官还提到冷漠无情,哪些人冷漠无情,请大家在卷宗中寻找答案,用下列句式来回答。
我从 _______(原句)可以看出 ________ 冷漠无情,所以______ 是一个______ 的人。
丁举人——凶狠毒辣;
掌柜——唯利是图;
伙计——漠不关心;
酒客——麻木不仁。
孔乙己——凉薄苦命。
师(警察):下面我宣布与“孔乙己失踪案”今日正式结案,感谢各位鲁镇百姓的配合,请摘下自己的工作证。
师: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再回到2023年的兴贤中学。今天我们学习了《孔乙己》,通过鲁迅的这篇小说,我们看到了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长衫对于他来讲,又意味着什么呢?最近网上,关于孔乙己长衫的热评甚嚣尘上,孔乙己的长衫应不应该脱呢?同学们,请发表一下你们的看法。
引导明确: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孔乙己的长衫,同学们的看法各有千秋。我觉得孔乙己的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所有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悲剧,作为新时代的读书人,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努力地向上走,为社会做贡献,有一份光发一份热。这才是我们少年人该有的责任与担当,正如鲁迅先生所期盼的那样———“愿所有青年……唯一的光”
二、出现场 探线索
师(警官):下面请各位鲁镇百姓根据《孔乙己》第10、11段的内容,完成下列脚本(任务清单见第10页)。为时3分钟,请注意时间。
师(警官):时间到,哪一组为我们还原现场。
师(警官):下面请同学们依据手中的评价量表为我们点评一下刚才这组人员的表演。
预设:刚才伙计/掌柜/丁举人语言/动作上还不太到位,掌柜说哦的时候应该是若有所思——“哦”!还有没有同学可以重新为我们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
此环节中教师可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引导,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预设:
·掌柜: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动作:取下粉报 )
·短衣帮: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语气:冷淡 )
·掌柜:哦!(语气:若有所思)
·短衣帮: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语气:嘲讽)
·掌柜:后来怎么样?(语气:好奇)
·短衣帮: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语气:轻描淡写)
·掌柜:后来呢?(语气:追问)
·短衣帮:后来打折了腿了。(语气:不耐烦)
·掌柜: 打折了怎样呢?(语气:继续追问)
·短衣帮: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语气:满不在乎)
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说温一碗酒。
·掌柜: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动作:伸出头去 语气:高高在上 )
孔乙己脸色颓唐不安,仰面吞吐地答道下回还清罢。
·掌柜: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语气:讥讽 )
孔乙己不再急着与掌柜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
·掌柜:“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语气:肯定)
孔乙己低声吞吐说是跌……跌断的,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破庙了。
师(警官):各位警员,通过现场还原,我们案情有什么新进展吗?
预设:刚才我好像听见谁说了一句孔乙己又去哪来着?
师(警官):警员们,现在让我们去往破庙继续探查本案。
师(警官):(裹了裹衣服)现在这个天真是一天比一天冷了,我们快走吧!
师(警官):小伙计,看看是这里吗?
师(警官):这破地方能住人吗?不得冻死?(冷嘶一声)我们快进去看看吧!
师(警官):有没有发现孔乙己?
师(警官):有没有什么线索证明他曾经在这里生活过?
预设:学生会从有血的破布和破碗入手回答问题。
师(警官):你猜测孔乙己可能怎么样了?
预设:孔乙己大概死了。
师(警官):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你怎么就断定孔乙己可能已经死了?
预设:
·身体受伤
·没有食物
·天气太冷
警官(师):那我们卷宗上有没有相关的表述呢?
预设: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案卷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没有人见过孔乙己的尸体,证明他确实已经死了,但是在那种饥寒交迫又无人关心的境遇下,孔乙己只能走向死亡。所以说“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警官(师):经过侦查,现在断定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
警官(师):其他人同意这个结论吗?
警官(师):好,那我现在宣布孔乙己失踪案于今日告破。下面请各位警员填写孔乙己失踪案的结案报告,同案宗一起归档。填写时,可寻求其他相关人员的帮助。
三、书报告明原因
师(警官):拍照上传学生们的结案报告单。
师(警官):现在请派警员代表为我们做“孔乙己失踪案”的结案报告。
师(警官):对于孔乙己的结案报告还有哪位警官需要补充吗?
此处教师将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总结人物形象。
预设:丁举人——刚才这位警官说道正是因为丁举人打折了孔乙己的腿,所以孔乙己死去了。那么丁举人为什么要打折孔乙己的腿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丁举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丁举人手中有权利吗?有权利的人在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
掌柜/伙计/短衣帮——刚才这位警官还提到冷漠无情,哪些人冷漠无情,请大家在卷宗中寻找答案,用下列句式来回答。
我从 (原句)可以看出 冷漠无情,所以 是一个 的人。
丁举人——凶狠毒辣;
掌柜——唯利是图;
伙计——漠不关心;
酒客——麻木不仁。
孔乙己——凉薄苦命。
师(警察):下面我宣布与“孔乙己失踪案”今日正式结案,感谢各位鲁镇百姓的配合,请摘下自己的工作证。
四、萤虫火散光亮
师: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再回到2023年的兴贤中学。今天我们学习了《孔乙己》,通过鲁迅的这篇小说,我们看到了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长衫对于他来讲,又意味着什么呢?最近网上,关于孔乙己长衫的热评甚嚣尘上,孔乙己的长衫应不应该脱呢?同学们,请发表一下你们的看法。
引导明确: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孔乙己的长衫,同学们的看法各有千秋。我觉得孔乙己的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所有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悲剧,作为新时代的读书人,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努力地向上走,为社会做贡献,有一份光发一份热。这才是我们少年人该有的责任与担当,正如鲁迅先生所期盼的那样———“愿所有青年……唯一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