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针对性训练 (2.3-2.6)A
一、选择题
1. 诺贝尔化学奖研究理论有助于化学家合成开发出更多更复杂的有机物。生活中的下列物质不属于有机物是( )
A、醋酸(CH3COOH) B、食盐(NaCl) C、酒精(C2H5OH) D、甲烷(CH4)
2. 我市是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市民更应该养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良好习惯。废弃塑料瓶、书报纸应投入印有下列哪种标识的垃圾箱( )
A B C D
3. 曹原博士发现了让石墨烯实现“高温超导”的方法,令世界瞩目。石墨烯是一种从石墨中剥离出来仅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材料。从物质的分类上看,石墨烯属于( )
A、单质 B、化合物 C、混合物 D、氧化物
4. 2008年北京奥运会“样云”火炬、2022年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的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和燃料如表所示。奥运火炬的迭代,体现了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下列有关两火炬的说法错误的是( )
“祥云”火炬 “飞扬”火炬
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 铝合金 碳纤维复合材料
燃料 丙烷(C3H4) 氢气(H2)
A、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都属于非金属单质 B、燃料都具有可燃性
C、燃料燃烧时,助燃物都是氧气 D、燃料燃烧时,都有水生成
5. 有一种在古籍里称为鋈的银白色铜合金,是古代云南、四川地区的特产,其主要成分是铜、锌、镍等金属单质。炼制时需要黑铜矿(主要成分是CuO)、硫化镍矿(主要成分是Ni2S3)等多种矿物。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鋈属于金属材料 B、鋈的样品在足量稀盐酸中能全部溶解
C、Ni2S3中镍元素呈+3价 D、黑铜矿跟木炭共热能生成单质铜
6. 做好垃圾分类,为绿色发展做贡献。下列可回收垃圾主要成分为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旧报纸 B、塑料瓶 C、铝制易拉罐 D、玻璃瓶
7. 某兴趣小组为证明甲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水、二氧化碳气体,将产生的气体通过如图装置(已知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其中合理的是( )
A B C D
8. (2023 广西)下列物质间转化均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
A、Cu→Cu(NO3)2→KNO3 B、Fe→Fe2O3→FeCl2
C、Na2SO4→NaNO3→NaCl D、KOH→Ba(OH)2→NaOH
9. 常用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现取1.6g某有机物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只生成了4.4gCO2 和3.6gH2O,则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A、C B、C 、O C、C 、H D、C 、H 、O
10.现有锌、氧化铜、硫酸钡和石灰石四种固体,为了区分它们,小嘉参照二歧分类检索表制作了一个物质检索表,如表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表示的是石灰石 B、乙表示的是锌
C、表中“_____”应该表示为“黑色固体” D、也可根据是否含有氧元素对丙、丁分类
11.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你认为合理的是( )
A、氯化钠、碳酸钙等盐中都含金属元素,所以盐中一定都含金属元素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凡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C、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D、合金是由一种金属跟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所以合金一定是混合物
12.氢氧化铝会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Al(OH)3+NaOH=NaAlO2+2H2O(NaAlO2 为可溶性盐),现在往一定量的氯化铝溶液中不断滴加NaOH 溶液,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13.如图是实验室模拟工业炼铁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处玻璃管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还原剂是CO
B、在点燃酒精喷灯前,应先通入CO气体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C、该实验可以观察到B处固体从黑色逐渐变成红色
D、该模拟实验缺少尾气处理装置,会污染空气
14.如图,给出了三种物质可能存在的转化关系;根据所学的物质性质及化学变化规律,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不能一步实现转化的有①② B、实现③转化,可通至氯化钠溶液
C、实现⑤转化,可加入碳酸钙粉末 D、实现⑥转化,可加入氢氧化钾溶液
15.现有Fe2(SO4)3和CuSO4的混合溶液400.0g,向其中加入铁粉,搅拌使之充分反应,已知铁粉先与Fe2(SO4)3溶液发生反应,反应为:Fe2(SO4)3+Fe=3FeSO4,如图为加入铁粉的质量与烧杯中剩余固体质量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b段溶液中有2种溶质
B、m=6.4
C、取c点固体加入足量稀盐酸,固体全部溶解
D、原溶液中的Fe2(SO4)3质量分数为10.0%
二、填空题
16.如图是制取氢气并还原氧化铜的“微型”实验装置图:
(1)实验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
(2)实验结束“熄灭”后,还要再“挤压眼药水瓶”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23·杭州)《天工开物》记载的“生铁、熟铁连续生成工艺”,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是现代冶金工艺的雏形。其流程图如下所示:
(1)熔炼过程中,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通过搅拌向生铁中“充氧”可降低生铁的含碳量,此过程体现了氧气的_________(选填“氧化性”或“还原性”)。“黑色湿泥”(有效成分为磷酸铁FePO4)作为熔剂可加快反应,磷酸铁属于______类物质(选填“酸”“碱”或“盐”)。
18.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根据所学的物质之间反应规律的相关知识,建构的铜及其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图。
(1)写出图中“?”处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
(2)要一步实现图中“ Cu →Cu2+”的转化,可将铜加入适量的某种盐溶液中,请写出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飞花令”是中国诗词的一种接龙游戏。科学兴趣小组模仿“飞花令”游戏规则,进行物质间转化的接龙比赛,其比赛规则是:从同一物质开始进行转化,接龙物质不能重复且必须含有指定元素,以转化路径长且正确者为比赛胜者。某两场比赛的过程记录如下(“→”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1)指定元素:氢元素 起始物质:HCl 比赛胜者:乙同学
甲同学:HCl→H2O 乙同学:HCI→H2O→
乙同学在方框中应填物质的化学式是 (写一种即可);
(2)指定元素:钡元素 起始物质:BaO 比赛胜者:丁同学
丙同学:BaO→Ba(OH)2→BaSO4
下列能使丁同学获胜的方案有 (填字母)。
A、BaO→BaSO4→Ba(OH)2→BaCO3
B、BaO→BaCl2→Ba(NO3)2→BaSO4
C、BaO→Ba(OH)2→BaCO3→BaCl2→Ba(NO3)2→BaSO4
D、BaO→BaCl2→BaCO3→Ba(NO3)2→Ba(OH)2→BaSO4
20.我国铁路进入“高铁”时代,为将短轨连成长轨,常用下列反应进行焊接:8Al+3Fe3O4 4X+9Fe,该反应发生后,不需要再持续加热就可保持高温继续进行,方便野外操作。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充当还原剂的是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
21.现有含杂质的氧化铁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为了测定该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小温称取该样品10克,并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在开始实验前,先通一会CO,其目的是_________。
(2)玻璃管①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3)先称量出玻璃管及样品的总质量为m1,待反应完全后再次称量,质量为m2,利用m1-m2
的值,求出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其中m1-m2的值是指________的质量。
22.有机物是自然界物质中的一个大家族。
(1)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①尿素[CO(NH2)2];②纯碱(Na2CO3);③酒精(C2H5OH);④葡萄糖(C6H12O6);⑤碳酸(H2CO3);⑥甲烷(CH4),属于有机物的是 。(填序号)
(2)一定质量的某有机化合物X与8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克二氧化碳和1.8克水,X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
23.(2023 天津)金属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铁锅用来炒菜,主要是利用铁的_____性(填“导热”或“导电”)。
(2)解放桥是天津地标性建筑之一,是一座全钢结构可开启的桥梁。
①解放桥的维护中需要除铁锈。写出用稀盐酸除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铁与空气中的______发生化学反应而生锈,为防止钢架生锈,常在其表面涂刷防护层。
(3)工业上炼铁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将6g铁粉放入一定质量的硫酸铜和硫酸锌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6.4g滤渣。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含有的溶质为__________(填化学式),原混合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为_____g。
三、探究题
24.碳酸亚铁(FeCO3)可作为补血剂,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对FeCO3和氧气充分反应后的固体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FeCO3在空气中灼烧生成一种铁的氧化物和二氧化碳。
②FeO是一种黑色粉末,在空气中加热,能迅速被氧化成四氧化三铁,Fe2O3能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3和水,Fe3O4能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FeCl3和水。
③FeCl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向FeCl3溶液中滴加KSCN(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变红色。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固体成分是Fe2O3;
猜想2:固体成分是Fe3O4;
猜想3:固体成分是FeO。
(1)有同学提出:猜想3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向FeCO3和氧气充分灼烧后的固体中滴加足量盐酸,微热,固体完全溶解。将所得溶液分成甲、乙两份进行实验。
实验编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a 向甲溶液中滴加 KSCN 溶液 溶液变红色
b 向乙溶液中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高锰酸钾溶液的紫红色不消失
【解释与结论】
(2)由实验 a、b 的现象可知,________(填“猜想 1”或“猜想 2”)成立。
(3)同学们反思后发现:不做实验a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理由是__________。
25.某学习小组用如图装置探究氧化铜(CuO)粉末中是否含有氧化亚铜(Cu2O)。
(1)已知CuO和Cu2O在加热条件下均能被X气体还原为Cu,X是CO、H2中的一种气体。根据装置判断,X的化学式应为________。
(2)按图所示的实验过程中,步骤①通入气体、②点燃酒精灯、③气体验纯,其先后顺序为______(填编号)。
(3)U形管中的______现象可以作为玻璃管内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证据。
(4)已知反应前玻璃管中粉末的质量为m1g,完全反应后玻璃管中粉末的质量为m2g,m2∶m1=8∶a。当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时,氧化铜粉末中一定有氧化亚铜。
四、简答题
26.科学家认为,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用图甲和图乙分别表示“碳达峰”和“碳中和”。
(1)过去的 200年里,人类向大气层排放了数万亿吨二氧化碳,有科学家提出回收利用CO2的构想:把空气吹入碳酸钾溶液,从溶液中提取出CO2,又在合成塔使之变为燃料甲醇(CH3OH)。该技术流程如右上图;
资料一:吸收池中盛有饱和的K2CO3溶液,K2CO3与CO2反应生成KHCO3,分解池中KHCO3 受热分解变成 K2CO3和CO2;
资料二:合成塔内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
①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
②若生产6.4吨甲醇,则可回收空气中的CO2多少吨?(写出计算过程)
(2)你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些什么?(写出一点即可)。
27.将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10 克放入烧杯中, 向烧杯中不断缓慢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FeCl3溶液,测得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FeCl3溶液质量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图中线段MN代表____与FeCl3溶液反应的过程。
(2)计算m的值(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3)如果往此金属混合物中加入的溶液的质量分数增大,则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溶液的质量关系图将会发生变化,请在原图中大致画出。
2023九(上)上传(2.3-2.6)(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A A B B B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D C A C
二、填空题
16.(1)锌粒表面产生气泡、黑色固体变红色(或玻璃管内出现水珠、导管尾部的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2)防止生成的铜在高温下再次被氧化成氧化铜
(3)产生废物少(或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和环保、反应时间短等合理即可)
17.(1)3CO+Fe2O32Fe+3CO (2)氧化性 盐
18.(1)Cu(OH)2 (2)Cu+2AgNO3=Cu(NO3)2+2Ag
19. (1)H2(或NaOH或H2CO3合理即可) (2)BC
20.Al2O3 Al 置换反应
21.(1)排尽玻璃管内的空气,防止空气和一氧化碳混合加热,引起爆炸
(2)红棕色固体变成黑色
(3)氧化铁中的氧元素
22.(1)①③④⑥
(2)m(C)∶m(H)=12∶1
23.(1)导热
(2)①Fe2O3+6HCl=2FeCl3+3H2O
②氧气和水
(3)Fe2O3+3CO2Fe+3CO2
(4)FeSO4、ZnSO4;8
三、探究题
24.(1)FeO是一种黑色粉末,在空气中加热,能迅速被氧化成四氧化三铁
(2)猜想1
(3)向乙溶液中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不褪色,即溶液中无FeCl2,所以该铁的氧化物是Fe2O3,则猜想1成立。
25.(1)H2 (2)③①② (3)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色 9<a<10
四、简答题
26.(1)①K2CO3
②解:设可回收空气中的CO2的质量为x。
CO2+3H2CH3OH+H2O
44 32
x 6.4吨
=
x=8.8吨
(2)绿色出行、植树造林
27.(1)铜粉(Cu)
(2)解:设原混合物中铁粉的质量为x。
Fe + 2FeCl3 = 3FeCl2
56 325
x 162.5g×20%
=
x=5.6g
m=10g-5.6g=4.4g
(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