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
语文科试卷
满分:150分 用时:120分钟
姓名: 班级: 座号: 高一语文备课组2023.09.26
基础知识积累(6分)
1.下面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与赏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饱含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则寄寓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B.本词“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诗人内心十分焦虑,思虑着中国革命将由谁来掌舵。
C.《沁园春·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D.词的下阕重在抒情。以“忆”和“恰”作为构筑词下阕的线索。由“忆”追忆往事,“恰”引领七句,下阕人物举动与上阕意象呼应,凸现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
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蜘蛛和《致云雀》中的云雀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描写蜘蛛的形象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对云雀的描写则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等多种手法。
B.《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五四时期激情澎湃的青年的热血表白,这两首诗都使用了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以表达强烈的感情。
C.《红烛》的情感表达激越直接,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具有浓重的抒彩。《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王昌耀先生的抒情短诗,与《红烛》的抒情方式相同。
D.《致云雀》是雪莱的抒情长诗,云雀是贯穿全诗被诗人赞美的对象,该诗和《红烛》一样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诗人应该如何回应时代的呼唤,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新的传播手段,让诗歌这种曾是少数精英写作的“文学皇冠”艺术,变成了大众传情达意的工具,繁荣和杂芜共存,多样与无序同在,先锋与通俗携手。诗歌这门艺术,其边界被各种突破和探索改变,在一些人那里,诗歌成了一种面貌模糊的快餐产品,更有激进者和无知者进行无底线的尝试,以惊世骇俗的语言涂鸦从事所谓的诗歌写作。因此,真正热爱诗歌并坚守诗歌精神的诗人们,在今天需要更加努力回应时代的呼唤,写出无愧时代的诗篇,这是诗人的天职与担当。
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是中国诗人特别是百年新诗历史所证明的诗之大道。百年中国新诗的发展,就是真实地记录并表达了中华民族奋起反抗、争取自由解放的百年心路历程,成为中国人百年来振兴中华的情感史。中国新诗在民族危亡和社会变革的每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代表性的诗人和里程畔式的诗篇。在“五四”时期,胡适、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都是开一代风气的大家。抗战时期,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还有田间等一大批诗人的作品,记录了中华民族危亡时用血肉筑起长城的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初,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以及郭小川、闻捷、公刘等诗人的作品,记录了一个站起来的新中国所激起的浪漫情怀。直到改革开放,重新歌唱的牛汉、绿原等老诗人,以及舒婷、顾城等青年诗人的作品,呈现改革开救和思想解放的中国重新焕发青春的气象……坚守中国新诗与时代同行的初心,不忘中国新诗与中华民族同呼吸、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鼓与呼的使命,中国诗歌一定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无愧时代的伟大诗篇。
努力开拓诗歌题材的社会深度,是中国诗人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所做的最重要工作。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间,诗坛空前繁荣纷杂,而创作主潮深化了中国诗歌的题材。自20世纪末以来,对外开放让中国年轻一代有机会接受现代文学思潮,中国孕育了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诗歌潮流,呈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面对现实的向下姿态。向下面对脚下土地的写实主义,经过近四十年多次流变而成为诗坛主要的新写实主义诗潮。这些作品不拒绝在表现手法上向西方学习,但诗歌的元素和资源是目光向下,面对本土,表现大众生活,为普通百姓呐喊,同时强调自我独特的创作风格,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及物写作与表现自我之结合,成为诗坛的新主潮。同时,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在诗坛也没有缺席,他们用文言创作的格律诗词表现社会生活,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
努力锤炼诗歌语言的艺术精度,是每个中国诗人的天职与担当。诗歌是一门与语言有关的艺术。悠久的诗歌发展史,也是诗歌语言越来越典雅精美并且富于活力的过程。《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近现代出现的新诗等中国诗歌的语言运用,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美绝伦,成为我们民族气质的体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感,拒绝空话套话的侵蚀,不仅考验每个诗人掌握语言的分寸和技巧,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
(摘编自叶延滨《回应时代的呼唤是诗人的天职》)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天,只有真正热爱诗歌并坚守诗歌精神的诗人们在创作上以回应时代的呼唤为己任。
B.信息时代的传播手段让诗歌写作趋于大众化、快餐化,导致当今的诗歌变得边界模糊。
C.记录民族历程,担负民族使命,坚持与时代同行的初心,中国诗歌定能产生更好的作品。
D.新写实主义诗潮的作品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特征非常突出,但学西方也令其丢失民族性。
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第一段通过对当今诗坛现状分析,强调了诗人回应时代呼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分写部分采用递进的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述诗人应如何回应时代呼唤创作出优秀诗篇。
C.在论证第三个分论点时,不仅强调了锤炼语言艺术精度的重要性,还指明了实现的路径。
D.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重点以新诗百年历程尤其是近四十年发展状况来立论。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些对诗歌创作进行无底线尝试的人不是真正热爱诗歌的诗人,写不出里程碑式的诗篇。
B.诗人要成为某一时代有代表性人物,就必须坚守诗歌精神,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
C.新写实主义诗潮在面对本土、表现大众生活和心声等多方面开拓了诗歌题材的社会深度。
D.只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就能锤炼出有艺术精度的诗歌语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甲)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
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的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的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乙)
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那是她偶然在同桌的一本书上看到的)。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妇女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还问到它的价钱。
……
三十里,对于火车、汽车真的不算什么,西山口在旅客们闲聊之中就到了。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只有一位旅客,那就是香雪,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塞到那个女学生座位下面了。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还说她住在学校吃食堂,鸡蛋带回去也没法吃。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徽,上面果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香雪却觉着她在哄她,难道除了学校她就没家吗?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出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车上,旅客们曾劝她在西山口住上一夜再回台儿沟。热情的“北京话”还告诉她,他爱人有个亲戚就住在站上。香雪没有住,更不打算去找“北京话”的什么亲戚,他的话倒更使她感到了委屈,她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她只是一心一意地想:赶快走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车上的人既不了解火车的呼啸曾经怎样叫她像只受惊的小鹿那样不知所措,更不了解山里的女孩子在大山和黑夜面前到底有多大本事。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满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它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
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媳妇给通讯员擦拭身子、缝补破洞,这一举动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复杂心理,也表明了她突破了“又羞又怕”的心理。
B.甲乙两文通过青年人物形象来表现青春情怀,但情怀各有差异:甲文表现的是战争年代的革命青春,乙文表现的是改革开放时代追求上进、摆脱封闭的青春。
C.甲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以“我”所见所闻写小媳妇,主要采用对话、动作和神态描写;乙文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多用心理描写展现香雪内心世界。
D.《百合花》《哦,香雪》善于运用典型细节,如甲文的“枪筒里的几根树枝”,主要目的是表现战争年代的艰苦;乙文香雪、女学生“红脸”,都写出少女的害羞心理。
7.“百合花”和“铅笔盒”在《百合花》和《哦,香雪》中反复出现,请分析它们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现代文阅读Ⅲ(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9题。
孕妇和牛 铁 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肯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夜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他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的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那个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节)
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到了,村民们拿它做歇脚的坐物,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
B.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他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他写的。
C.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幸福而轻松。
D.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
9.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三、课内外文言文(41分)
(一)课内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3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9题。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秦观《劝学》)
10.解释下列加点字词。(4分)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而致千里
(3)指点江山 (4)采之欲遗谁
1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断绝
C.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12.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B.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C.亦不甚失(秦观《劝学》)
D.掩卷茫然(秦观《劝学》)
13.下列与例句句式类型不同的一项是(3分)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14.秦观《劝学》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15.下列对荀子《劝学》和秦观《劝学》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在《劝学》中善用比喻来说理,常用同类事物设喻,从同一角度反复阐述道理,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中常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说理,阐明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
D.秦观在《劝学》中说他曾荒怠学业,近来从《齐史》中选取语句,编成了几卷文集,算是补救。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秦观《劝学》)
(4)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秦观《劝学》)
(二)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 , 。”
(2)《诗经·静女》中“ , ”两句通过生动的细节,写出了女子的活泼可爱,又写出男子的憨厚。
(3)李煜《虞美人》中,表达回首故国、感慨物是人非之意的两句是“ , 。”
(4)《荀子·劝学》中“ ,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四、整本书阅读(4分)
18.请结合《乡土中国》1~3章的内容,借助表格,分析以下文字体现了乡土社会的哪些特点,并补写出空缺部分。(4分)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乡土中国》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生产方式: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 (1) 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第1章)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空间特征:“这是一个‘ (2) ’”的社会,没有 (3) 的社会(第1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时间特征:“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 (4) 也是多余的”(第3章)
五、语言文字运用(1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伪勤奋”是一种效率极低的学习状态,付出的时间很多,却没有相应回报。要改变它,首先要学会专注做好一事。学习时长不是衡量勤奋的标准,________要看自己是否真的“学进去了”。“用功譬若掘井”,只要________,倾力深挖一口井,自有清泉涌出之日。人这一辈子,归根到底是对自己负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复国霸业;曹雪芹十载披阅,增删五次,书写不朽篇章;屠呦呦滴水穿石,矢志不渝,提取治病良药。制心一处,持之以恒,无事不办。
其次要学会科学学习方法。学习需要努力,没有捷径,但也要有方法。要有目标、有计划、真听讲、多思考、勤练习、高效率。任何没有明确目标和产出的努力都是无效努力,是用一种假的勤奋安慰自己、麻痹他人,结果只会________。
学习的关键在于用心。( )。相反,“伪勤奋”是________,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归根结底 心无旁骛 事倍功半 掩耳盗铃
B.归根结底 苦心孤诣 得不偿失 掩耳盗铃
C.归根究柢 心无旁骛 得不偿失 弄巧成拙
D.归根究柢 苦心孤诣 事倍功半 弄巧成拙
20.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勇做奋斗者,敢立鸿鹄志,勤求真学问,苦练真本领
B.勇做奋斗者,苦练真本领,敢立鸿鹄志,勤求真学问
C.敢立鸿鹄志,勤求真学问,苦练真本领,勇做奋斗者
D.敢立鸿鹄志,勇做奋斗者,勤求真学问,苦练真本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题。(6分)
墙头草 巫金余
用尽整个族群的臂力
毅然
把春天扎在高墙上
21.请从意象内涵、修辞手法和遣词炼字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则诗歌鉴赏札记,不少于50字。
六、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社会是一所学校,生活是我们的良师。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学会了理解;在受挫折时,我们学会了坚强;在别人触犯了自己时,我们学会了宽容;在不利的环境中,我们学会了生存……
请以“我学会了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可以讲述亲身的经历,可以抒写内心的感受,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文体不限(诗歌、剧本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厦门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
语文科试卷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积累(6分)
1.B 2.C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题:B项“诗人内心十分焦虑”错误,“焦虑”一词用词不当,应该为:诗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与《红烛》的抒情方式相同”错。《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抒情方式是含蓄而深沉的,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与《红烛》的激越直接的抒情方式不同。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3.C 4.B 5.D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只有……”错。原文是“真正热爱诗歌并坚守诗歌精神的诗人们,在今天需要更加努力回应时代的呼唤,写出无愧时代的诗篇,这是诗人的天职与担当”,可见选项的说法太过绝对了。
B.“导致当今的诗坛变得边界模糊”错,以偏概全,原文说“新的传播手段,让诗歌这种曾是少数精英写作的‘文学皇冠’艺术,变成了大众传情达意的工具,繁荣和杂芜共存,多样与无序同在,先锋与通俗携手”,可见,作者对当今诗坛并非完全否定。
D.“新写实主义诗潮的作品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特征非常突出”错,张冠李戴。原文是“对外开放让中国年轻一代有机会接受现代文学思潮,中国孕育了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诗歌潮流,呈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面对现实的向下姿态”,可见“呈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是“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并不是新写实主义诗潮的作品的特点;有“这些作品不拒绝在表现手法上向西方学习,但诗歌的元素和资源是目光向下,面对本土,表现大众生活,为普通百姓呐喊,同时强调自我独特的创作风格,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可知,学西方并没有丢失民族性。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分写部分采用递进的结构”错,从“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是中国诗人特别是百年新诗历史所证明的诗之大道”“努力开拓诗歌题材的社会深度,是中国诗人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所做的最重要工作”“努力锤炼诗歌语言的艺术精度,是每个中国诗人的天职与担当”可知,分写部分是并列结构。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D.“只要……,就……”错。原文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感,拒绝空话套话的侵蚀,不仅考验每个诗人掌握语言的分寸和技巧,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可见该选项的说法太过绝对。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2小题,9分)
6.D
7.①具有线索作用。绣有百合花的被子串联了借被子、还被子、盖被子等情节,铅笔盒串联了香雪盼铅笔盒、换铅笔盒、赏铅笔盒等情节。 ②具有象征意义。百合花象征了小说人物纯洁的心灵及人物间淳朴的感情,铅笔盒象征了知识与现代文明。 ③增加小说艺术效果。百合花增加了小说的诗意美,铅笔盒增加了小说的时代感与生活气息。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主要目的是表现战争年代的艰苦”错。“两个干硬的馒头”,客观上有表现战争时期的生活艰苦的作用,但主要目的是表现通讯员的淳朴、善良,以及“我”的感念、痛惜。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物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百合花”和“铅笔盒”都具有线索作用。《百合花》这篇小说通过描写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子不成,把“我”拉去借了被子;得知是新婚被子后通讯员感到歉疚,想要洗干净再还给新媳妇;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动手把被子铺在棺材底,一半盖在了通讯员身上。而《哦,香雪》中,先写香雪渴望得到一支铅笔盒;后来在火车上发现了铅笔盒,用四十个鸡蛋换铅笔盒;再写香雪走回台儿沟的过程中在月光下欣赏铅笔盒。总之,这两个物象都有串联情节的线索作用。
“百合花”和“铅笔盒”都有象征意义。“百合花”的花语是“纯洁神圣”“大爱”“祝福”等,在小说中,“百合花”象征着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纯洁美好的心灵,也象征着他们之间,包括通讯员和“我”之间的淳朴感情;“铅笔盒”和香雪的“木头铅笔盒”相比,代表着山外的世界,更加先进的文化和文明。
“百合花”和“铅笔盒”的出现增加小说艺术效果。“百合花”的纯洁美丽给小说增添了诗意,在战争的残酷中让人多了一份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铅笔盒”使得香雪们对先进文化和文明的追求更加具体化,富有生活气息,其象征意义代表的知识和文明增加了小说的时代感。
现代文阅读Ⅲ(本题共2小题,9分)
8.D
9. (1)观点一:这样写让人感动。
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在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
(1)观点二: 这样写有些做作。
①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②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③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首先要答出自己的观点,是感动还是做作,然后说出“我”之所以赞同的理由。认为感动的原因:“孕妇不识字,他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孕妇问丈夫以及小心地等动作描述,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对文化的尊重;“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作为一个不认字的母亲,孕妇担心以后被孩子问问题而不知道怎么回答,她去认字体现了一个即将为人母的责任感;“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那个也落着十七个”,从“要了”“端详”“落下”“不能停笔”“落着”等词汇中,我们看到一个因为自己不识字而努力学习文化的妈妈,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人物形象可爱更让人感动。认为做作的原因:“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学写字的地方可以很多,为什么要选石碑,为了显示文章的文化意味是做作的原因之一;“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孕妇想学写字,可能请教他人,不必临摹石碑这样不好模仿的字体,是做作的原因之二;“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为人母的责任心体现在很多方面,不识字也不影响她对孩子的爱与责任。
三、课内外文言文(41分)
(一)课内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31分)
10.(1)片刻 (2)到达 (3)评论 (4)赠送
11.B 12.D 13.B 14.D 15.D
16.(1)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2)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3)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十天或一个月中,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
(4)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B.绝:横渡。句意: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B.用心:古义,因为用心。句意:因为用心专一。
C.失:古义,差错;今义:失去、丢失。句意:也没有大的差错。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CD项和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假也”“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于不勤废”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
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
“来”,时间词的词缀,与“数年”不能分开,排除AB;
“殆”,副词,表推测,大概,几乎,是“不如”的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不是从《齐史》中选取语句,而是从“经、传、子、史”中。《齐史》的那句话只是给了秦观一个启发。故选D。
16. (1)“疾”,劲疾;“彰”,清楚。
(2)“跪”,脚;“用”,因为。
(3)“自放”,宾语前置句,放纵自己;“游”,交往。
(4)“故”所以;“废于善忘”,状语后置句,因为健忘而荒废。
【参考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十天或一个月中,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
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二)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1)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2)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4)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5)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四、整本书阅读(4分)
18.(1)种地;(2)熟悉;(3)陌生人;(4)历史
五、语言文字运用(1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19.A 20.D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组,归根结底:指归结到根本上。归根究柢:追究底细。
文中强调问题的根本,故选“归根结底”。
第二组,心无旁骛:心中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苦心孤诣:煞费苦心地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至高境界。
后文强调倾力挖井,故选“心无旁骛”。
第三组,事倍功半:形容做事的方法费力大,收效小。得不偿失:得到的补偿不了失去的。
文中强调“伪勤奋安慰自己”说明已经付出了,但是收效甚微,故选“事倍功半”。
第四组,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是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弄巧成拙:本想卖弄聪明,做得好些,结果却做了蠢事或把事情弄槽了。
“伪勤奋”不是弄巧,而是一种勤奋的假象,故选“掩耳盗铃”。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学习首先要立志,排除AB;立志之后应该是奋斗,奋斗的具体表现是“勤”与“练”,排除C。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21.意象内涵角度:人们常用“墙头草”喻指和嘲讽那些立场摇摆、随声附和的人,而本诗在立意上与人们的惯性思维相悖,颠覆传统文本寓意,让人耳目一新。构思精巧,富有画面美,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修辞手法角度:本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不起眼的墙头青草以生命,为读者呈现了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春日景象。
炼字角度:本诗用词精妙,语言精练,一个“扎”字充满灵动,既形象地写出了青草扎根的坚定与果决,又将青草与春天联系起来,让人们对春天和青草产生美好的遐想。
评分标准:(1)角度明晰,2分。(2)结合诗句分析,2分。(3)另外2分:书写工整,条理清晰,言之有物。
六、写作(60分)
2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
“我学会了……”,考生需要补写“学会”的内容,即补上宾语;“我”明确了写作的主体是自己,应使用第一人称;“学会了”明确了时态。这是一个开放但不是完全开放的一个题目。说它开放,“我学会了……”,可以写的内容很多,没有什么限制,可由自己所想;说它不是完全开放的,是因为“学会了”说明所写应该涉及到自己的某个经历,可以是挫折或失败,在这样的经历或失败之后,自己学会了什么。材料的第一句话明确了所写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可以是“社会”“生活”;第二句话列举一系列可以让自己学到东西的情况,如在与人的交往中可以学会理解,受挫折的时候可以学会坚强,别人触犯自己时可以学会宽容,不利的环境中可以学会生存,这些都可以成为自己写作的方向,当然由省略号可知,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内容,如登山途中可以学会团结互助。“学会”的对象可以是物质层面的,比如:学会某种技能,学会生活,学会劳动等;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如学会坚强,学会感恩,学会放弃,学会分享等。在写作的重点上,“学会”的过程应该是本文重点所写的内容,不能把以前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放大,作为重点来写,从而造成偏题。
行文构思上,如写作记叙文,可以先明确自己学会了什么,如学会了坚强,接着创设情境体现自己一开始的心境,如“微凉的秋风,卷起了一地的枯叶,任枯叶化作一只只残蝶,然后绝望的坠落地面。现在已是深秋,乌云笼罩了天空,雾霾侵略了整座城市。总有一股神秘的压力,直压在人的心头,使人透不了气”;接着创设一个让自己学会坚强的契机,如观看蜘蛛织网、燕子衔泥筑巢,以此引发自己的反思;最后再次以景结文,体现心境的变化,如“蜘蛛重新爬起来的一瞬间,我学会了坚强,也让我的梦想开花了”。
立意:
1.与人交往,我学会了理解。
2.挫折中我学会了坚强。
3.困境中我学会了生存。
4.失败中我学会了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