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驱散我们的想象(课堂10分钟)素养提升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驱散我们的想象(课堂10分钟)素养提升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30 10:41:5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课堂10分钟)同步素养提升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桥堍(tù) 记载(zǎi) 阻碍(ài) 苟安(gǒu)
B.耀眼(yào) 蠢笨(chǔn) 飞掠(lüè) 鉴赏(jiàn)
C.怒吼(nù) 怅然(chàng) 旷远(kuàng) 刻板(kè)
D.契合(qiè) 驱遣(qiǎn) 享受(xiǎng) 拘泥(nì)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汹涌 大漠 蠢笨 畏缩
B.白沫 慌凉 耀眼 歌谣
C.激昂 忧惧 记载 既使
D.宛如 审察 配合 海鸥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构成了一幅图画。
B.山楂开始红了,像一个个怕羞的小姑娘,躲躲藏藏露出半个脸儿。
C.回到故乡,见到亲人,在外漂泊多年的他终于忍俊不禁,流下辛酸的泪水。
D.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粉丝,是为成名________;知音,是为寂寞________。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________,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________,敢畅言所见。
A.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B.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C.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D.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二、填空题
5.叶圣陶先生是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童话集( )。
三、综合性学习
6.班级举行“驱遣我们的想象”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进来。
(1)抓住特点,驱遣想象,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的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展开想象,围绕“细雨”“碧绿”“明媚”三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表意完整,富有诗意美,不少于100字。
语段: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5~7段,回答以下问题。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7.第5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
8.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9.阅读选文,概括文艺作者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10.作者为什么说“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
11.作者为什么在课文的第6段提到了一般的论说文和记叙文,这有什么作用?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D.“契”应读qì。
2.A
【详解】B.“慌”应为“荒”;
C.“既”应为“即”;
D.“察”应为“查”;
故选A。
3.C
【详解】C项的成语使用有误,“忍俊不禁”指忍不住笑,与“流下辛酸的泪水”这一语境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B
【详解】雪中送炭:意思是指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锦上添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再根据第一空关键词“成名”,应填锦上添花,第二空关键词“寂寞”,应填雪中送炭; 慧眼独具:在眼力或洞察力方面有独到之处。故第三空填“慧眼独具”,与“能看出天才”衔接;胆识过人:胆量和见识强于一般人。故第四空填“胆识过人”,与“敢畅言所见”连贯。故选B。
5. 倪焕之 《稻草人》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16年,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28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6. (1)凉爽而惬意 为落叶送去亲切的问候 慈祥而温厚 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2)示例:雨天的黄昏更富有诗意。蒙蒙细雨,如烟如雾,飘飘洒洒,染绿了草,碧绿了树。几只紫燕在雨丝中穿来穿去,撒下一串绿色的音符。村头谁家篱墙上三两枝性急的杏花,已经灼灼地挑在雨幕里,明媚而清新,使人想起“杏花消息雨声中”的意境来。
【详解】(1)本题是对句子仿写的考查。做此题时,要注意仿写的句式必须和例句相同。即结构,修辞格要相同,内容相近,语言相合,字数相当,要注意识别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句子间的关系,然后直接套用。作答时注意抓住“秋天的风”和“冬天的雪”的特点,并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它们对自然界某种景物的帮助和影响。
(2)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发挥自己的想象,以“细雨”为描写对象,以“碧绿”和“明媚”为切入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写,表现出自己对某种景色的喜爱之情。
7.第5段起到了总领下文的作用,总说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所起到的桥梁作用。 8.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文字比作桥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与作者之间起到的重要的沟通作用。 9.先要感悟生活,然后再用文字描写生活,接着就要进行文字的修改,以求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 10.因为文字仅仅是一座桥梁,读者通过它去了解作者的心情,去还原作者的所见所感。这才是读者阅读的真正目的。 11.因为一般的论说文和记叙文都有较固定的行文结构,缺少想象力,相对来说就显得刻板不生动。作者提到这两类文体,就是要与文艺类作品形成对比,突出文艺作品生动具体、充满想象的特点。
【解析】7.本题考查理解段落的作用。理解段落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上来分析。结合本题,第5段在内容上:总说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所起到的桥梁作用,然后第6、7段又分别从作者和读者方面阐述具体的做法。所以第5段在结构上又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
8.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解答此题先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结合内容可知,作者把文字比作桥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与作者之间起到沟通作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阅读第6段,“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根据以上语句提炼概括出答案。
10.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根据第5段“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和第7段“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分析,读者看到文字,还要通过文字去了解作者的心情,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这才是他们的目的。
1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写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内容,从“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中可知,作者把论说文、记叙文和与文艺类作品形成对比,是为了突出文艺作品生动具体、充满想象的特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