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3课 出师表(课堂10分钟)同步素养提升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陛下(bì) 臧否(zāng fǒu) B.恢弘(hóng) 菲薄(fěi bó)
C.庶(shù) 弩钝(nú dùn) D.崩殂(cú) 裨补(bì)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臣/不胜/受恩感激
3.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之: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的)
欲报之于陛下也(代指特殊的礼遇)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去,往)
B.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为)
以塞忠谏之路也(从而)
以光先帝遗德(来)
C.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里表示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D.于:躬耕于南阳(在)
不求闻达于诸侯(比)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4.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D.本段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二、填空题
5.《出师表》的作者是____(姓名)“表”是古代____的一种文体。本文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之前写给后主____(姓名)的一篇表文。这篇表中写到的“先帝”,指的是____(姓名)。
三、情景默写
6.填空。
(1)《出师表》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_____。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三国时期的历史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有人说这部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三绝”,即“智绝”____、“奸绝”____和“义绝”____。
(2)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______,______。
(4)《诸葛亮集》中有“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之语,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意思一致。
(5)文中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
7.学完本课后,你所在班级举行了以“走近诸葛亮”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对联续写】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有关诸葛亮的事迹,续写下联。
他忠心耿耿,为报知遇恩,为酬托孤意,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巧布八阵图,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
上联: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孟德
下联:_______
(2)【观点争鸣】诸葛亮为了表达对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以身许国。有的同学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因为后主刘禅实在不是他效忠的好对象。对此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精神接力】诸葛亮为兴复汉室、统一中原而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堪称大英雄。请你向同学推荐另一位英雄人物,并概述其英雄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内阅读
阅读《出师表》,完成下面小题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陟: (2)均: (3)感激:
9.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0.从选文中看出诸葛亮对后主有哪两方面的担忧?(用自己的话回答)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A项有误,“否”读pǐ。故选A。
2.C
【详解】C.“是以”是句首连词,“以遗陛下”是“先帝简拔”的目的。故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故选C。
3.C
【详解】A.“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中“之”的意思是“的”;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第二个“以”的意思是“来”;
D.“不求闻达于诸侯”中“于”的意思是“在”;
故选C。
4.B
【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 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后说有利的主观条件;
故选B。
5. 诸葛亮 向帝王陈情言事 刘禅 刘备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先帝”指“刘备”。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6. 诸葛亮 诸葛亮 曹操 关羽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亲贤臣 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 远贤臣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躬、陟、臧、颓。
7. (1)下联: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豫州 (2)示例:我认为诸葛亮不是愚忠。理由:①诸葛亮在辅佐刘氏父子的同时,也是在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人生理想;②辅佐的后主刘禅虽然愚昧,但并不算是彻底的昏君,蜀汉政权也没有被人民所抛弃。 (3)示例:岳飞。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以雄才大略支撑起半壁江山,以精忠报国构建起不败神话。铮铮铁骨,浩然正气,赢得一世英名、万世传颂——“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详解】(1)考查知识点:对联。思路分析与延伸:根据“他忠心耿耿,为报知遇恩,为酬托孤意,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名成八阵图,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可知下联写的是诸葛亮。我们可以使用拆合法来应对。所谓拆合法也就是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孟德”可拆分为“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孟德”分别对之。根据词性相对,平仄相合,音调和谐的原则可对出“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豫州”。
(2)考查对材料的个性化解读。这要根据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来解读。首先明确观点:不是。刘禅虽不是明主但也不是什么昏君,三国后期魏蜀吴的接班人都不是很合格,诸葛亮坚守刘禅,不仅是为了刘备白帝城托孤,也是为了维系自己没有完成梦想,为了蜀国的百姓。所以说诸葛亮是一个又忠诚,又智慧,又真性情的近乎完美的人臣典范。
(3)概述人物主要事迹;反映人物的性格;语言通顺;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如: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8.(1)陟:提拔、晋升 (2)均:公正、公平 (3)感激:感奋激发 9.(1)这样一定能够弥补缺失疏漏,有启发和帮助。
(2)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10.不能秉公处事,严明赏罚;忠奸不分,亲佞远贤。
【解析】8.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陟罚臧否”的句意是:晋升、处罚,赞扬、批评。陟:提拔、晋升。
(2)“性行淑均”的句意是:性情品行善良公正。均:公正、公平。
(3)“由是感激”的句意是:由此使我感动奋发。感激:感奋激发。
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裨补(弥补)、阙漏(缺失疏漏)、广(扩大)、益(好处)”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苟全(苟且保全)、于(在)、求(谋求)、闻达(有名望,显贵)”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用自己的话作答。结合“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和“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其担忧的事可概括为:后主不能秉公处事,严明赏罚和亲佞远贤。意对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能,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