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30 10:02:41

文档简介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2023·涧西)读一读,写一写,注意把字写美观。
又是一年毕业季,六年前那群yòu zhì    的小孩已经成长为有责任、敢担当的少年,面对学习毫不hán hū    ,面对困境不再pái huái    ,面对挑战也不再kǒng jù    。当离别的旋律响起,让我们相互yī wèi    ,迎着míng mèi    的阳光,在校园里歌唱。qīng cuì     的歌声中,寄托着我们对母校最美的祝愿。
【答案】幼稚;含糊;徘徊;恐惧;依偎;明媚;清脆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稚、徘徊、偎、脆”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幼稚;含糊;徘徊;恐惧;依偎;明媚;清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2023·涧西)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形及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蚯蚓(yǐn) 肿胀(zhǒng) 骆驼 腊八粥
B.挪移(nuó) 倒霉(méi) 避免 书藉
C.剥削(xiāo) 领域(yù) 魔鬼 恐怖
D.耽搁(dān) 彻底(chè) 辨论 玻璃
【答案】A
【知识点】字音;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正确。
B.有误。书籍:书的统称;装订成册的著作。故“书藉”改为“书籍”。
C.有误。“削”为多音字。读“xuē”时,义同“削”。专用于复合词。读“xiāo”时,意为用刀斜着去掉物体的表层或一截。故“剥削”的“削”读作“xuē”。
D.有误。辩论: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的意见。故“辨论”应改为“辩论”。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了选择正确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及声调的不同,这样才能选择做到正确的读音,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3.(2023·涧西)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开始翻箱倒柜,整个房间都被他翻腾遍了,可仍然一无所获。
B.小石头错失机会后心里很难过,小刚安慰他:“没关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C.一个人的状态如何,得从他身上发生的一些大事才能看出来,这就是见微知著的道理。
D.小文脸上一点表情都没有,好像对这种赞美的话早已司空见惯。
【答案】C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A、B、D运用正确。
C.运用不当。“见微知著”意思是指见到细微的苗头,就能预知事物发展的方向。能透过微小的现象看到本质,推断结论或结果。结合句中的“大事”可知,运用不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成语的理解与辨析,对选项中词语分别进行辨析后,结合题目中的语境和选择即可。
4.(2023·涧西)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善”和“慈眉善目”中的“善”意思是一样的。
B.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所以评价人物的角度不能太单一,就像尼尔斯一样,他身上既有调皮的一面,又有体贴父母的一面。
C.《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对太阳有不同看法是因为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
D.中国人过年的时候喜欢吃鱼,寓意为年年有鱼(余)。
【答案】A
【知识点】字义;文章大意理解;习俗及习俗寓意
【解析】【分析】A.有误。通国之善弈者也: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善:擅长。慈眉善目:慈爱善良的样子。善:善良。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5.(2023·涧西)“孙先生此番高论,令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这真是‘____’啊!”横线上要引用的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B.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C.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答案】B
【知识点】格言、名言
【解析】【分析】A.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心去栽花,花却始终不开放;无心去插柳,柳却自然地长大成荫。比喻有心去做某件事情,往往惨遭失败;反倒是无心去做的某件事情竟然成功了。
B.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良多,胜过读许多年的书。
C.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生活富裕之时,要时常想到困难时该怎么办,不要等到贫穷了,才后悔当初没有节省。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脚力高低;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善恶好歹。结合释义和语境“孙先生此番高论,令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可知,引用“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最恰当。
故答案为:B
【点评】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对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字词、名言警句,我们要善于归纳,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并正确运用。
6.(2023·涧西)小光准备以“玩也能玩出名堂”为主题写一篇作文,他搜集的以下材料里,哪一项不适合用到习作中(  )
A.荷兰的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他把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了放大镜。后来他将两片放大镜叠在一起,一片固定,另一片随意调节,制成了一台简易显微镜。
B.达尔文小的时候,经常给父母亲赶鸭、割草,他会捉一两只昆虫装进口袋,也会从水底捞几个彩色的石子,仔细研究半天。后来他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
C.居里夫人为了查出一种放射性元素,在环境简陋的实验室里坚持实验。最终花了三年九个月的时间,在上千公斤的沥青矿残渣中提取出了0.1克的镭。
D.李四光小时候和小伙伴玩捉迷藏,看见一块大石头,他很好奇这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为了弄懂这一疑惑,他经常跑到很多地方找石头。后来李四光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
【答案】C
【知识点】作者作品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居里夫人的事例说明的为了科学的不懈努力。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概括文章主旨。要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作答。平时要多阅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7.(2023·涧西)按要求完成下面“飞花令”。
“飞花令”是古人行酒令时玩的一种文字游戏,选取某一个字为主题字,在座的每个人所说的诗句中都必须包含这个字。比如:以“山”字为主题字,我们本学期学过的有唐代诗人李贺所写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有宋代诗人王安石所写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有明代诗人于谦赞美石灰石的诗句“   ,   ”;还有清代诗人郑燮歌颂竹子的诗句“   ,   ”。
【答案】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结合提示“明代诗人于谦赞美石灰石”可知,对应的诗句出自清代于谦的《石灰吟》的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结合题目提示“清代诗人郑燮歌颂竹子”可知,对应的诗句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故答案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诗文默写。学生平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对诗歌内容加强记忆,尤其是文中的重要语句。
8.(2023·涧西)对下面诗词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写出了对时光流逝的悲叹。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写出了对亲人朋友的思念。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写出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D.“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写出了对春雨到来的喜悦之情。
【答案】A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A.有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意思是: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表达了诗人虽处困境但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学习理解古内容,了解故事的住址,认真阅读古诗,抓住古诗中的关键诗句回答问题。
二、阅读
9.(2023·涧西)综合性学习活动。
六月,鲜花烂漫,流光溢彩;六月,碧草斜阳,桃李芬芳。为了向顺利完成六年学业、即将跨入中学的毕业生表示热烈祝贺,光明小学决定举办一场大型毕业联欢会。
(1)(一)活动策划
组委会向全校发起了征集毕业联欢会名称的活动,请你也试着为这场联欢会起一个贴切的名称:   
(2)全校师生都踊跃报名参加联欢会节目表演,从名字上来看,以下哪个节目和这次联欢会主题不相符(  )
A.合唱《送别》
B.相声《五官争功》
C.诗朗诵《校园里的回忆》
(3)(二)活动流程
节目单
1.放飞梦想(集体诗朗诵)
2.离别的旋律(歌曲联唱)
3.感恩的心(集体歌舞)
4.我说你猜(游戏)
5.校园的早晨(歌曲)
6.依依惜别情(诗朗诵)
……
如图是这次联欢会演出节目单,下面这段串词放到哪两个节目中间最合适?(  )
伴随着朝阳,我们每天一起踏进学校的大门,一起走在校园里鹅卵石砌成的小路上,一起值日,一起早读,
那些清晨最美好的回忆,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A.节目1和节目2 B.节目2和节目3
C.节目4和节目5 D.节目5和节目6
(4)毕业联欢会上设置了“现场采访”环节,主持人请你上台即兴发言,把最想说的话送给自己的母校,你会说些什么呢?(注意条理清晰,不要出现真实的学校名称和人名)    
(5)联欢会的最后,师生之间开始交换毕业赠言。下面是张校长送给毕业班同学的寄语,请你把内容补充完整。(填序号)
同学们,六年的小学时光飞逝而过,你们就要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踏上新的征程。“   ”愿你们珍惜少年时光,积极奋发向上;“   ”,期待你们会勤于自省,不断创新思想,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信你们再接再厉,不断超越,将来比我们更加优秀,成为母校的骄傲!
A.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答案】(1)青春拂晓,梦想起航
(2)B
(3)B
(4)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毕业联欢会。时光易逝,岁月如歌,眨眼间我们就要毕业了,在此我们感恩母校,感谢校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的精彩表演。
(5)A;C;B
【知识点】畅谈想法;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拟写活动标题。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体现毕业联欢会的主题即可。
(2)本题考查对主题的把握。A、C均与毕业连欢会的主题相关。《五官争功》采用拟人化的表现形式,通过作者马季的一个梦作为事情起因,用四个演员分别扮作作者的嘴、眼、耳、鼻,并通过它们与作者的争论及它们四方的相互争辩来作为背景来构成包袱随即产生笑料,进而表达该作品的思想主题的。与毕业联欢会这一主题无关。
(3)本题考查串词的位置。由“伴随着朝阳”“那些清晨最美好的回忆”可知,写的是学校的早晨,要引出的应是歌曲“校园的早晨”,应放在节目4和节目5中间。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写出自己对母校想说的话即可。
(5)本题考查选句子填空。第一空,由“珍惜少年时光,积极奋发向上”可知,应选A。第二空,由“不断创新思想”可知,应选C。第三空,由“再接再厉,不断超越,将来比我们更加优秀”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1)青春拂晓,梦想起航;(2)B;(3)C;(4)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毕业联欢会。时光易逝,岁月如歌,眨眼间我们就要毕业了,在此我们感恩母校,感谢校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的精彩表演。(5)A C 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拟写活动标题、对主题的把握、串词、语言表达、选句子填空等。对于这类题目,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练习,多积累。
(2023·涧西)读文段,完成练习。
[材料一]没有多久我就发现,我现在待的地方不宜居住:因为它太靠近海,地势低洼,比较潮湿,不利于健康,更重要的是这附近没有淡水,所以我决定找到一处更有益于健康、出行更为方便的地方。
鉴于我目前的情况,我在选择住地时首先要考虑以下的因素:第一,正如我刚才提到的,要有益于健康,有能饮用的淡水;第二,能够避开烈日的暴晒;第三,能抵御人或是兽的侵袭;第四,能望得见大海,万一上天开眼送船来到这一海面,我不至于错过获救的机会——到目前为止,我还不愿意完全放弃获救的希望。
——节选自《鲁滨逊漂流记》
[材料二]他是英国小说家,出生于伦敦。父亲是个做蜡烛的商人,家境并不富裕,他只有中学学历,但是练就了一手流利的文笔。1683 年,他开始从事商业活动,到过国内外许多地方,干过五花八门的行当,并积累了许多漂洋过海的经验。他从1681年开始文学创作,小说成就最高,被誉为“欧洲小说之父”。
10.推测一下,[材料一]最有可能选自书中的哪一个章节?(  )
A.野人归来 B.最初的日子 C.逃脱奴役
11.阅读完[材料二],你知道“他”指的是谁吗?(  )
A.笛卡尔 B.鲁滨逊 C.丹尼尔 D.笛福
12.[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没有存在因果关系?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的理由。
13.这本书还有许多精彩的情节,请先写出印象最深的情节名字,再说一说你的感受。
我印象最深的情节:   
感受:   
【答案】10.B
11.D
12.存在因果关系。这两段材料分别从作品内容和作者经历概括讲解,他们之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品是与作者的经历分不开的。
13.“星期五”向往回到他的故乡,但又不愿离开主人。;这样写突出了“星期五”对主人的依恋,也写出了在“星期五”的心目中“我”是一个善良、聪明、和气、文明的人。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两则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英国作家笛福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歌颂了鲁滨逊顽强的意志力。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0.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能力。从“有多久我就发现,我现在待的地方不宜居住”可推测,[材料一]最有可能选自“最初的日子”这一章节。
故答案为:B
11.此题考查学生文本信息的理解能力。[材料二]写了作者的经历,通过阅读可知,“他”指的是笛福。
故答案为:D
1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能力。这两段材料分别从作品内容和作者经历概括讲解,他们之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品是与作者的经历分不开的。
故答案为: 存在因果关系。这两段材料分别从作品内容和作者经历概括讲解,他们之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品是与作者的经历分不开的。
13.此题考查思维拓展。写出印象最深的情节名字,再说一说你的感受。
故答案为:“星期五”向往回到他的故乡,但又不愿离开主人。这样写突出了“星期五”对主人的依恋,也写出了在“星期五”的心目中“我”是一个善良、聪明、和气、文明的人。
(2023·涧西)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文段一]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文段二]战士小李不幸陷入泥沼,拼命向上挣扎,有的战士伸手去拉,也险些被陷进去,眼看着泥沼从小李的大腿没到胸部,战友们很着急却束手无策。张思德眉头紧锁,着急地对班长杜泽洲说:“班长,我有办法,我趴在泥沼上,你踩在我身上,拉小李的左手,另外两人也像咱们一样拉他的右手,试试看。”说完,他便毫不犹豫地趴在泥沼上。
班长不忍心踩在他身上,立在那儿没动,张思德冲他喊道:“班长,快上呀,否则小李会没命的!”看着张思德那急切的目光,班长抬起了脚……在另外两名战士的协助下,小李终于得救了。
14.[文段一]中,两个加点的“死”感彩不同,第一个“死”可以换成词语    ;第二个“死”可以换成词语    。
A.送命
B.牺牲
15.[文段二]中没有使用到的描写方法是(  )
A.动作 B.语言 C.神态 D.心理
16.张思德同志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是因为    ,请你再列举出来一个这样的人:   
1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结合[文段一]和[文段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答案】14.B;A
15.D
16.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焦裕禄
17.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有价值、有意义,他的死就比泰山还重,比如张思德、刘胡兰等革命烈士;有的人死得毫无意义和价值,他的死就比鸿毛还轻,比如反动派、叛徒等。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从“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可知,对于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作者持赞扬之情,“死”可以换成词语“牺牲”。从“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可知,对于为法西斯卖力,迫害人民的人,作者持痛恨的感情,“死”可以换为词语“送命”。
故答案为:B;A
15.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理解。从“伸手去拉、趴”等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从“着急地对班长杜泽洲说、张思德冲他喊道”等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从“眉头紧锁、急切”等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文中没有心理描写。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了内容的理解及思维拓展能力。由“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可知张思德同志的死比泰山还重的原因。像这样的人有焦裕 、孔繁森、胡昭程。
故答案为: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焦裕禄
17.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知,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有价值、有意义,他的死就比泰山还重,比如张思德、刘胡兰等革命烈士;有的人死得毫无意义和价值,他的死就比鸿毛还轻,比如反动派、叛徒等。
故答案为: 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有价值、有意义,他的死就比泰山还重,比如张思德、刘胡兰等革命烈士;有的人死得毫无意义和价值,他的死就比鸿毛还轻,比如反动派、叛徒等。
(2023·涧西)课外阅读。
理想的风筝
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空,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③每逢这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圆木拐杖支撑着。这条腿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⑤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枝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激昂,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了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⑥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⑦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人们的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⑧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简单的“瓦片儿”,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举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⑨已经近三十年没见到刘老师了。然而他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⑩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文章作者苏叔阳,选用时有改动)
18.选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情:①笑谈腿疾②   ③放风筝,其中,第    件事(填序号)写得最详细。
19.判断正误。
1)“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来,刘老师比较好面子,不想让别人帮忙。    
2)“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作者通过这句话直接抒发了自己对刘老师的情感。
   
20.对第⑨段中加点的句子“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____
A.“我”对刘老师亲手做的各式各祥的风筝特别喜爱,所以一直到现在都不能忘记。
B.“我”从风筝上面感受到了刘老师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所以风筝也成为陪伴“我”一生的精神力量。
C.在刘老师的影响下,“我”现在也养成了放风筝的习惯和爱好。
21.有人认为:第②段在大量描写春天的景色,跟表达对刘老师的情感无关,可以去掉,你同意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22.这篇文章运用了大量生动而又细腻的外貌、神态言行描写,请你试着分析下面两处。
1)第④段里画波浪线的句子让我感受到:   
2)第⑧段里画横线的句子“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此时,刘老师心里会这样想:   
【答案】18.激情讲课;B
19.错误;正确
20.B
21.不同意。作者将自己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融入具体的景物描写中。如“柳枝尽情摇摆”“连翘花奏响生命之歌”“风筝在同白云戏耍”等语句,写出
22.乐观、幽默、坚强;别看我只有一条腿,只要我不放弃、不把自己看成残疾人,我跑的比正常人还快,连风筝也跑不过我。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文主要写了关于刘老师的三件事:笑谈腿残,激情讲课,放飞风筝,其中放飞筝这件事写得最为详尽,作者借这件事表达了对刘老师热爱生活、勇于自我挑战、乐观顽强等品质的赞美,也写出了刘老师的“风筝”对“我们”的指引和激励作用。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感激和思念之情。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8.本题考查概括主要事件。由文章第5段内容可概括为“激情讲课”,由文章⑥到8段内容可概括为“放飞风筝”。其中第3件事写得最详细。
故答案为:激情讲课 ;B
19.考查了文章内容。1)根据“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可知刘老师因为腿脚不方便,在放风筝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不让人帮忙,不是爱面子,而是享受放风筝的过程,很快乐,表现了刘老师勇于挑战、不服输,对生活充满了热爱。选项表述错误;
2)考查了文章内容。文章的最后一段“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思念与感激,刘老师放风筝的精神一直鼓励着我前进。题干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错误;正确
20.考查了句子的理解。根据“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可知刘老师有腿疾,行动不便,但风筝可以飞向蓝天,冲破云霄,刘老师放的风筝代表的是自己,是自己不服输,不认命,不自暴自弃的象征,作者忘不了刘老师的风筝,是忘不了刘老师身上的顽强精神。
故答案为:B
21.考查了写作方法。景物描写与作者表达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切景语皆情语,根据“每逢这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引出下文对刘老师的描写,作者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色是想起了刘老师在春天放风筝的情景,是对刘老师的无限思念。
故答案为:不同意。作者将自己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融入具体的景物描写中。如“柳枝尽情摇摆”“连翘花奏响生命之歌”“风筝在同白云戏耍”等语句,写出 春天万物复苏的生命活力。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景物描写也蕴含了“我”对乐观坚强的刘老师真挚的想念。
22.1)考查了句子的理解。刘老师对自己的腿疾没有讳莫如深,没有隐藏,没有把腿疾当成自己的负担,当成自己的困难,而是拿自己的腿疾开玩笑,表现了他积极、乐观、面对苦难不低头的精神。
2)考查了句子的理解。根据“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可知刘老师故意放开线然后再去追,不把自己当成残疾人,追风筝充满了童趣,有一颗童心。
故答案为:乐观、幽默、坚强;别看我只有一条腿,只要我不放弃、不把自己看成残疾人,我跑的比正常人还快,连风筝也跑不过我。
(2023·涧西)文言文阅读
大禹治水
尧舜①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②治水,鲧用壅堵③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④,通九道⑤,陂⑥九泽⑦,度⑧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⑨,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注释]①尧舜:传说中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②鲧:人名,大禹的父亲。③壅堵:堵塞。④开九州:开辟九个州的土地。⑤道:河道。⑥陂:修筑。⑦泽:湖泊。⑧度:勘测。⑨因势利导: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而加以引导。
23.联系上下文及注释,我们可以推测“通九道”中的“通”是 ____的意思。
A.通过 B.疏通 C.通知
24.判断对错。
①“鲧用壅堵之法”中的“之”和“虽与之俱学”中的“之”意思不同。    
②句子“后舜/用禹/治水”的朗读停顿是正确的。    
③大禹和鲧治水“一成一败”,是因为鲧的时代条件落后,大禹接手后利用了更多有利的资源。    
25.翻译句子:尧用鲧治水,鲧用壅堵之法,九年而无功。
【答案】23.B
24.正确;错误;错误
25.尧让鲧来治理洪水,鲧用堵的方法治理洪水,多年来一点起色都没有。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23.考查字词解释。通九道:疏通多条河道。通:疏通。
故答案为:B
24.①考查字词解释。鲧用壅堵之法:鲧用堵的方法治理洪水。之:的。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地人在一起学习。之:代词,指专心学习的人。原题说法正确。
②考查文言断句。后舜用禹治水:后来,舜让大禹治水。根据句意进行断句,即:后/舜用禹/治水。原题说法错误。
③考查内容理解。阅读文章可知,大禹和鲧治水“一成一败”,是因为他们二人所采用的方法不同,鲧用堵的方法治理洪水,而大禹采取疏导的办法。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正确;错误;错误;
25.考查句子翻译。用:让。治水:治理洪水。壅堵:堵塞。九年:指多年。无功:没有收获、成效。故“尧用鲧治水,鲧用壅堵之法,九年而无功”译为:尧让鲧来治理洪水,鲧用堵的方法治理洪水,多年来一点起色都没有。
故答案为:尧让鲧来治理洪水,鲧用堵的方法治理洪水,多年来一点起色都没有。
三、写作题
26.(2023·涧西)习作
亲爱的同学们,小学生活已经接近尾声。六年的校园生活,有许许多多的人、事、物,让你难以忘怀,或许是形影不离的亲密伙伴,或许是引领你健康成长的老师,或许是守护你安全的学校保安,或许是校园里那棵高大的梧桐树,或许是永远绿意葱葱的小花园,或许是挥汗如雨的运动场,或许是书声琅琅的教室,或许是那一年的六一演出,或许是春天里的一次研学……请你写一篇作文,分享一下你在六年学校生活里最难忘的记忆吧!
提示:⑴题目自拟。⑵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名字和人名。⑶运用合适的描写方法,把内容写清楚,把重点部分写具体。文中要有满满的正能量。⑷语言通顺,书写工整,恰当使用标点符号。⑸写完之后,默读检查,尝试用修改符号自我修改。
【答案】难忘的学校生活
岁月像湍湍激流,不断冲刷我的记忆,多彩的校园生活中许多事情已经模糊,但在我心灵深处,有一件事,一直令我难忘。
记得那是去年的秋天,老师为了让我们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我们的观察力,组织了一场拔河比赛。老师把我们分为两个队,一个是猛虎队,另一个是雄鹰队。我被分到了雄鹰队。两队实力相当,互不相让,同学们一个个英姿飒爽、昂首挺胸,一场针锋相对的比赛即将展开了。随着老师的哨声,比赛开始了。双方队员握紧绳子,他们一个个脚蹬着地,身体向后倾,拼命向自己的方向拽绳子。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猛虎队,一会儿又移向雄鹰队,互不相让。双方啦啦队的队员们,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队擂鼓助威。我的手都拽红了,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叫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方向拉。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啦啦队的喊声,红绸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雄鹰队胜了。后来两局我们队乘胜前进,连续获胜,最终我们取得了胜利。
这次拔河比赛,使我明白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更激励我在走向未来的道路上,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次拔河比赛。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习作为自命题作文,要求写一篇作文,分享一下你在六年学校生活里最难忘的记忆。六年的校园生活,有许许多多的人、事、物,让你难以忘怀,或许是形影不离的亲密伙伴,或许是引领你健康成长的老师,或许是守护你安全的学校保安,或许是校园里那棵高大的梧桐树,或许是永远绿意葱葱的小花园,或许是挥汗如雨的运动场,或许是书声琅琅的教室,或许是那一年的六一演出,或许是春天里的一次研学……好好回忆一下,选取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或最想和同学们分享的事写下来吧。写时要注意抓住“难忘”展开叙述,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注意运用必要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写完后还要多读多修改。
【点评】本文选取难忘又有意义的校园拔河活动来写,重点写了紧张激烈的场面活动和自己的亲身感受,最后总结活动感受:团结力量大的道理,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1 / 1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2023·涧西)读一读,写一写,注意把字写美观。
又是一年毕业季,六年前那群yòu zhì    的小孩已经成长为有责任、敢担当的少年,面对学习毫不hán hū    ,面对困境不再pái huái    ,面对挑战也不再kǒng jù    。当离别的旋律响起,让我们相互yī wèi    ,迎着míng mèi    的阳光,在校园里歌唱。qīng cuì     的歌声中,寄托着我们对母校最美的祝愿。
2.(2023·涧西)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形及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蚯蚓(yǐn) 肿胀(zhǒng) 骆驼 腊八粥
B.挪移(nuó) 倒霉(méi) 避免 书藉
C.剥削(xiāo) 领域(yù) 魔鬼 恐怖
D.耽搁(dān) 彻底(chè) 辨论 玻璃
3.(2023·涧西)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开始翻箱倒柜,整个房间都被他翻腾遍了,可仍然一无所获。
B.小石头错失机会后心里很难过,小刚安慰他:“没关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C.一个人的状态如何,得从他身上发生的一些大事才能看出来,这就是见微知著的道理。
D.小文脸上一点表情都没有,好像对这种赞美的话早已司空见惯。
4.(2023·涧西)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善”和“慈眉善目”中的“善”意思是一样的。
B.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所以评价人物的角度不能太单一,就像尼尔斯一样,他身上既有调皮的一面,又有体贴父母的一面。
C.《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对太阳有不同看法是因为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
D.中国人过年的时候喜欢吃鱼,寓意为年年有鱼(余)。
5.(2023·涧西)“孙先生此番高论,令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这真是‘____’啊!”横线上要引用的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B.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C.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6.(2023·涧西)小光准备以“玩也能玩出名堂”为主题写一篇作文,他搜集的以下材料里,哪一项不适合用到习作中(  )
A.荷兰的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他把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了放大镜。后来他将两片放大镜叠在一起,一片固定,另一片随意调节,制成了一台简易显微镜。
B.达尔文小的时候,经常给父母亲赶鸭、割草,他会捉一两只昆虫装进口袋,也会从水底捞几个彩色的石子,仔细研究半天。后来他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
C.居里夫人为了查出一种放射性元素,在环境简陋的实验室里坚持实验。最终花了三年九个月的时间,在上千公斤的沥青矿残渣中提取出了0.1克的镭。
D.李四光小时候和小伙伴玩捉迷藏,看见一块大石头,他很好奇这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为了弄懂这一疑惑,他经常跑到很多地方找石头。后来李四光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
7.(2023·涧西)按要求完成下面“飞花令”。
“飞花令”是古人行酒令时玩的一种文字游戏,选取某一个字为主题字,在座的每个人所说的诗句中都必须包含这个字。比如:以“山”字为主题字,我们本学期学过的有唐代诗人李贺所写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有宋代诗人王安石所写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有明代诗人于谦赞美石灰石的诗句“   ,   ”;还有清代诗人郑燮歌颂竹子的诗句“   ,   ”。
8.(2023·涧西)对下面诗词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写出了对时光流逝的悲叹。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写出了对亲人朋友的思念。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写出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D.“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写出了对春雨到来的喜悦之情。
二、阅读
9.(2023·涧西)综合性学习活动。
六月,鲜花烂漫,流光溢彩;六月,碧草斜阳,桃李芬芳。为了向顺利完成六年学业、即将跨入中学的毕业生表示热烈祝贺,光明小学决定举办一场大型毕业联欢会。
(1)(一)活动策划
组委会向全校发起了征集毕业联欢会名称的活动,请你也试着为这场联欢会起一个贴切的名称:   
(2)全校师生都踊跃报名参加联欢会节目表演,从名字上来看,以下哪个节目和这次联欢会主题不相符(  )
A.合唱《送别》
B.相声《五官争功》
C.诗朗诵《校园里的回忆》
(3)(二)活动流程
节目单
1.放飞梦想(集体诗朗诵)
2.离别的旋律(歌曲联唱)
3.感恩的心(集体歌舞)
4.我说你猜(游戏)
5.校园的早晨(歌曲)
6.依依惜别情(诗朗诵)
……
如图是这次联欢会演出节目单,下面这段串词放到哪两个节目中间最合适?(  )
伴随着朝阳,我们每天一起踏进学校的大门,一起走在校园里鹅卵石砌成的小路上,一起值日,一起早读,
那些清晨最美好的回忆,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A.节目1和节目2 B.节目2和节目3
C.节目4和节目5 D.节目5和节目6
(4)毕业联欢会上设置了“现场采访”环节,主持人请你上台即兴发言,把最想说的话送给自己的母校,你会说些什么呢?(注意条理清晰,不要出现真实的学校名称和人名)    
(5)联欢会的最后,师生之间开始交换毕业赠言。下面是张校长送给毕业班同学的寄语,请你把内容补充完整。(填序号)
同学们,六年的小学时光飞逝而过,你们就要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踏上新的征程。“   ”愿你们珍惜少年时光,积极奋发向上;“   ”,期待你们会勤于自省,不断创新思想,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信你们再接再厉,不断超越,将来比我们更加优秀,成为母校的骄傲!
A.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023·涧西)读文段,完成练习。
[材料一]没有多久我就发现,我现在待的地方不宜居住:因为它太靠近海,地势低洼,比较潮湿,不利于健康,更重要的是这附近没有淡水,所以我决定找到一处更有益于健康、出行更为方便的地方。
鉴于我目前的情况,我在选择住地时首先要考虑以下的因素:第一,正如我刚才提到的,要有益于健康,有能饮用的淡水;第二,能够避开烈日的暴晒;第三,能抵御人或是兽的侵袭;第四,能望得见大海,万一上天开眼送船来到这一海面,我不至于错过获救的机会——到目前为止,我还不愿意完全放弃获救的希望。
——节选自《鲁滨逊漂流记》
[材料二]他是英国小说家,出生于伦敦。父亲是个做蜡烛的商人,家境并不富裕,他只有中学学历,但是练就了一手流利的文笔。1683 年,他开始从事商业活动,到过国内外许多地方,干过五花八门的行当,并积累了许多漂洋过海的经验。他从1681年开始文学创作,小说成就最高,被誉为“欧洲小说之父”。
10.推测一下,[材料一]最有可能选自书中的哪一个章节?(  )
A.野人归来 B.最初的日子 C.逃脱奴役
11.阅读完[材料二],你知道“他”指的是谁吗?(  )
A.笛卡尔 B.鲁滨逊 C.丹尼尔 D.笛福
12.[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没有存在因果关系?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的理由。
13.这本书还有许多精彩的情节,请先写出印象最深的情节名字,再说一说你的感受。
我印象最深的情节:   
感受:   
(2023·涧西)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文段一]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文段二]战士小李不幸陷入泥沼,拼命向上挣扎,有的战士伸手去拉,也险些被陷进去,眼看着泥沼从小李的大腿没到胸部,战友们很着急却束手无策。张思德眉头紧锁,着急地对班长杜泽洲说:“班长,我有办法,我趴在泥沼上,你踩在我身上,拉小李的左手,另外两人也像咱们一样拉他的右手,试试看。”说完,他便毫不犹豫地趴在泥沼上。
班长不忍心踩在他身上,立在那儿没动,张思德冲他喊道:“班长,快上呀,否则小李会没命的!”看着张思德那急切的目光,班长抬起了脚……在另外两名战士的协助下,小李终于得救了。
14.[文段一]中,两个加点的“死”感彩不同,第一个“死”可以换成词语    ;第二个“死”可以换成词语    。
A.送命
B.牺牲
15.[文段二]中没有使用到的描写方法是(  )
A.动作 B.语言 C.神态 D.心理
16.张思德同志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是因为    ,请你再列举出来一个这样的人:   
1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结合[文段一]和[文段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2023·涧西)课外阅读。
理想的风筝
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空,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③每逢这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圆木拐杖支撑着。这条腿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⑤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枝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激昂,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了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⑥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⑦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人们的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⑧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简单的“瓦片儿”,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举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⑨已经近三十年没见到刘老师了。然而他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⑩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文章作者苏叔阳,选用时有改动)
18.选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情:①笑谈腿疾②   ③放风筝,其中,第    件事(填序号)写得最详细。
19.判断正误。
1)“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来,刘老师比较好面子,不想让别人帮忙。    
2)“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作者通过这句话直接抒发了自己对刘老师的情感。
   
20.对第⑨段中加点的句子“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____
A.“我”对刘老师亲手做的各式各祥的风筝特别喜爱,所以一直到现在都不能忘记。
B.“我”从风筝上面感受到了刘老师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所以风筝也成为陪伴“我”一生的精神力量。
C.在刘老师的影响下,“我”现在也养成了放风筝的习惯和爱好。
21.有人认为:第②段在大量描写春天的景色,跟表达对刘老师的情感无关,可以去掉,你同意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22.这篇文章运用了大量生动而又细腻的外貌、神态言行描写,请你试着分析下面两处。
1)第④段里画波浪线的句子让我感受到:   
2)第⑧段里画横线的句子“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此时,刘老师心里会这样想:   
(2023·涧西)文言文阅读
大禹治水
尧舜①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②治水,鲧用壅堵③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④,通九道⑤,陂⑥九泽⑦,度⑧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⑨,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注释]①尧舜:传说中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②鲧:人名,大禹的父亲。③壅堵:堵塞。④开九州:开辟九个州的土地。⑤道:河道。⑥陂:修筑。⑦泽:湖泊。⑧度:勘测。⑨因势利导: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而加以引导。
23.联系上下文及注释,我们可以推测“通九道”中的“通”是 ____的意思。
A.通过 B.疏通 C.通知
24.判断对错。
①“鲧用壅堵之法”中的“之”和“虽与之俱学”中的“之”意思不同。    
②句子“后舜/用禹/治水”的朗读停顿是正确的。    
③大禹和鲧治水“一成一败”,是因为鲧的时代条件落后,大禹接手后利用了更多有利的资源。    
25.翻译句子:尧用鲧治水,鲧用壅堵之法,九年而无功。
三、写作题
26.(2023·涧西)习作
亲爱的同学们,小学生活已经接近尾声。六年的校园生活,有许许多多的人、事、物,让你难以忘怀,或许是形影不离的亲密伙伴,或许是引领你健康成长的老师,或许是守护你安全的学校保安,或许是校园里那棵高大的梧桐树,或许是永远绿意葱葱的小花园,或许是挥汗如雨的运动场,或许是书声琅琅的教室,或许是那一年的六一演出,或许是春天里的一次研学……请你写一篇作文,分享一下你在六年学校生活里最难忘的记忆吧!
提示:⑴题目自拟。⑵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名字和人名。⑶运用合适的描写方法,把内容写清楚,把重点部分写具体。文中要有满满的正能量。⑷语言通顺,书写工整,恰当使用标点符号。⑸写完之后,默读检查,尝试用修改符号自我修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幼稚;含糊;徘徊;恐惧;依偎;明媚;清脆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稚、徘徊、偎、脆”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幼稚;含糊;徘徊;恐惧;依偎;明媚;清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答案】A
【知识点】字音;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正确。
B.有误。书籍:书的统称;装订成册的著作。故“书藉”改为“书籍”。
C.有误。“削”为多音字。读“xuē”时,义同“削”。专用于复合词。读“xiāo”时,意为用刀斜着去掉物体的表层或一截。故“剥削”的“削”读作“xuē”。
D.有误。辩论: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的意见。故“辨论”应改为“辩论”。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了选择正确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及声调的不同,这样才能选择做到正确的读音,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3.【答案】C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A、B、D运用正确。
C.运用不当。“见微知著”意思是指见到细微的苗头,就能预知事物发展的方向。能透过微小的现象看到本质,推断结论或结果。结合句中的“大事”可知,运用不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成语的理解与辨析,对选项中词语分别进行辨析后,结合题目中的语境和选择即可。
4.【答案】A
【知识点】字义;文章大意理解;习俗及习俗寓意
【解析】【分析】A.有误。通国之善弈者也: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善:擅长。慈眉善目:慈爱善良的样子。善:善良。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5.【答案】B
【知识点】格言、名言
【解析】【分析】A.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心去栽花,花却始终不开放;无心去插柳,柳却自然地长大成荫。比喻有心去做某件事情,往往惨遭失败;反倒是无心去做的某件事情竟然成功了。
B.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良多,胜过读许多年的书。
C.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生活富裕之时,要时常想到困难时该怎么办,不要等到贫穷了,才后悔当初没有节省。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脚力高低;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善恶好歹。结合释义和语境“孙先生此番高论,令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可知,引用“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最恰当。
故答案为:B
【点评】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对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字词、名言警句,我们要善于归纳,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并正确运用。
6.【答案】C
【知识点】作者作品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居里夫人的事例说明的为了科学的不懈努力。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概括文章主旨。要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作答。平时要多阅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7.【答案】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结合提示“明代诗人于谦赞美石灰石”可知,对应的诗句出自清代于谦的《石灰吟》的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结合题目提示“清代诗人郑燮歌颂竹子”可知,对应的诗句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故答案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诗文默写。学生平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对诗歌内容加强记忆,尤其是文中的重要语句。
8.【答案】A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A.有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意思是: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表达了诗人虽处困境但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学习理解古内容,了解故事的住址,认真阅读古诗,抓住古诗中的关键诗句回答问题。
9.【答案】(1)青春拂晓,梦想起航
(2)B
(3)B
(4)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毕业联欢会。时光易逝,岁月如歌,眨眼间我们就要毕业了,在此我们感恩母校,感谢校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的精彩表演。
(5)A;C;B
【知识点】畅谈想法;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拟写活动标题。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体现毕业联欢会的主题即可。
(2)本题考查对主题的把握。A、C均与毕业连欢会的主题相关。《五官争功》采用拟人化的表现形式,通过作者马季的一个梦作为事情起因,用四个演员分别扮作作者的嘴、眼、耳、鼻,并通过它们与作者的争论及它们四方的相互争辩来作为背景来构成包袱随即产生笑料,进而表达该作品的思想主题的。与毕业联欢会这一主题无关。
(3)本题考查串词的位置。由“伴随着朝阳”“那些清晨最美好的回忆”可知,写的是学校的早晨,要引出的应是歌曲“校园的早晨”,应放在节目4和节目5中间。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写出自己对母校想说的话即可。
(5)本题考查选句子填空。第一空,由“珍惜少年时光,积极奋发向上”可知,应选A。第二空,由“不断创新思想”可知,应选C。第三空,由“再接再厉,不断超越,将来比我们更加优秀”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1)青春拂晓,梦想起航;(2)B;(3)C;(4)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毕业联欢会。时光易逝,岁月如歌,眨眼间我们就要毕业了,在此我们感恩母校,感谢校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的精彩表演。(5)A C 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拟写活动标题、对主题的把握、串词、语言表达、选句子填空等。对于这类题目,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练习,多积累。
【答案】10.B
11.D
12.存在因果关系。这两段材料分别从作品内容和作者经历概括讲解,他们之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品是与作者的经历分不开的。
13.“星期五”向往回到他的故乡,但又不愿离开主人。;这样写突出了“星期五”对主人的依恋,也写出了在“星期五”的心目中“我”是一个善良、聪明、和气、文明的人。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两则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英国作家笛福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歌颂了鲁滨逊顽强的意志力。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0.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能力。从“有多久我就发现,我现在待的地方不宜居住”可推测,[材料一]最有可能选自“最初的日子”这一章节。
故答案为:B
11.此题考查学生文本信息的理解能力。[材料二]写了作者的经历,通过阅读可知,“他”指的是笛福。
故答案为:D
1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能力。这两段材料分别从作品内容和作者经历概括讲解,他们之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品是与作者的经历分不开的。
故答案为: 存在因果关系。这两段材料分别从作品内容和作者经历概括讲解,他们之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品是与作者的经历分不开的。
13.此题考查思维拓展。写出印象最深的情节名字,再说一说你的感受。
故答案为:“星期五”向往回到他的故乡,但又不愿离开主人。这样写突出了“星期五”对主人的依恋,也写出了在“星期五”的心目中“我”是一个善良、聪明、和气、文明的人。
【答案】14.B;A
15.D
16.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焦裕禄
17.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有价值、有意义,他的死就比泰山还重,比如张思德、刘胡兰等革命烈士;有的人死得毫无意义和价值,他的死就比鸿毛还轻,比如反动派、叛徒等。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从“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可知,对于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作者持赞扬之情,“死”可以换成词语“牺牲”。从“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可知,对于为法西斯卖力,迫害人民的人,作者持痛恨的感情,“死”可以换为词语“送命”。
故答案为:B;A
15.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理解。从“伸手去拉、趴”等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从“着急地对班长杜泽洲说、张思德冲他喊道”等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从“眉头紧锁、急切”等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文中没有心理描写。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了内容的理解及思维拓展能力。由“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可知张思德同志的死比泰山还重的原因。像这样的人有焦裕 、孔繁森、胡昭程。
故答案为: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焦裕禄
17.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知,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有价值、有意义,他的死就比泰山还重,比如张思德、刘胡兰等革命烈士;有的人死得毫无意义和价值,他的死就比鸿毛还轻,比如反动派、叛徒等。
故答案为: 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有价值、有意义,他的死就比泰山还重,比如张思德、刘胡兰等革命烈士;有的人死得毫无意义和价值,他的死就比鸿毛还轻,比如反动派、叛徒等。
【答案】18.激情讲课;B
19.错误;正确
20.B
21.不同意。作者将自己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融入具体的景物描写中。如“柳枝尽情摇摆”“连翘花奏响生命之歌”“风筝在同白云戏耍”等语句,写出
22.乐观、幽默、坚强;别看我只有一条腿,只要我不放弃、不把自己看成残疾人,我跑的比正常人还快,连风筝也跑不过我。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文主要写了关于刘老师的三件事:笑谈腿残,激情讲课,放飞风筝,其中放飞筝这件事写得最为详尽,作者借这件事表达了对刘老师热爱生活、勇于自我挑战、乐观顽强等品质的赞美,也写出了刘老师的“风筝”对“我们”的指引和激励作用。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感激和思念之情。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8.本题考查概括主要事件。由文章第5段内容可概括为“激情讲课”,由文章⑥到8段内容可概括为“放飞风筝”。其中第3件事写得最详细。
故答案为:激情讲课 ;B
19.考查了文章内容。1)根据“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可知刘老师因为腿脚不方便,在放风筝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不让人帮忙,不是爱面子,而是享受放风筝的过程,很快乐,表现了刘老师勇于挑战、不服输,对生活充满了热爱。选项表述错误;
2)考查了文章内容。文章的最后一段“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思念与感激,刘老师放风筝的精神一直鼓励着我前进。题干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错误;正确
20.考查了句子的理解。根据“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可知刘老师有腿疾,行动不便,但风筝可以飞向蓝天,冲破云霄,刘老师放的风筝代表的是自己,是自己不服输,不认命,不自暴自弃的象征,作者忘不了刘老师的风筝,是忘不了刘老师身上的顽强精神。
故答案为:B
21.考查了写作方法。景物描写与作者表达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切景语皆情语,根据“每逢这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引出下文对刘老师的描写,作者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色是想起了刘老师在春天放风筝的情景,是对刘老师的无限思念。
故答案为:不同意。作者将自己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融入具体的景物描写中。如“柳枝尽情摇摆”“连翘花奏响生命之歌”“风筝在同白云戏耍”等语句,写出 春天万物复苏的生命活力。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景物描写也蕴含了“我”对乐观坚强的刘老师真挚的想念。
22.1)考查了句子的理解。刘老师对自己的腿疾没有讳莫如深,没有隐藏,没有把腿疾当成自己的负担,当成自己的困难,而是拿自己的腿疾开玩笑,表现了他积极、乐观、面对苦难不低头的精神。
2)考查了句子的理解。根据“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可知刘老师故意放开线然后再去追,不把自己当成残疾人,追风筝充满了童趣,有一颗童心。
故答案为:乐观、幽默、坚强;别看我只有一条腿,只要我不放弃、不把自己看成残疾人,我跑的比正常人还快,连风筝也跑不过我。
【答案】23.B
24.正确;错误;错误
25.尧让鲧来治理洪水,鲧用堵的方法治理洪水,多年来一点起色都没有。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23.考查字词解释。通九道:疏通多条河道。通:疏通。
故答案为:B
24.①考查字词解释。鲧用壅堵之法:鲧用堵的方法治理洪水。之:的。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地人在一起学习。之:代词,指专心学习的人。原题说法正确。
②考查文言断句。后舜用禹治水:后来,舜让大禹治水。根据句意进行断句,即:后/舜用禹/治水。原题说法错误。
③考查内容理解。阅读文章可知,大禹和鲧治水“一成一败”,是因为他们二人所采用的方法不同,鲧用堵的方法治理洪水,而大禹采取疏导的办法。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正确;错误;错误;
25.考查句子翻译。用:让。治水:治理洪水。壅堵:堵塞。九年:指多年。无功:没有收获、成效。故“尧用鲧治水,鲧用壅堵之法,九年而无功”译为:尧让鲧来治理洪水,鲧用堵的方法治理洪水,多年来一点起色都没有。
故答案为:尧让鲧来治理洪水,鲧用堵的方法治理洪水,多年来一点起色都没有。
26.【答案】难忘的学校生活
岁月像湍湍激流,不断冲刷我的记忆,多彩的校园生活中许多事情已经模糊,但在我心灵深处,有一件事,一直令我难忘。
记得那是去年的秋天,老师为了让我们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我们的观察力,组织了一场拔河比赛。老师把我们分为两个队,一个是猛虎队,另一个是雄鹰队。我被分到了雄鹰队。两队实力相当,互不相让,同学们一个个英姿飒爽、昂首挺胸,一场针锋相对的比赛即将展开了。随着老师的哨声,比赛开始了。双方队员握紧绳子,他们一个个脚蹬着地,身体向后倾,拼命向自己的方向拽绳子。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猛虎队,一会儿又移向雄鹰队,互不相让。双方啦啦队的队员们,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队擂鼓助威。我的手都拽红了,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叫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方向拉。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啦啦队的喊声,红绸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雄鹰队胜了。后来两局我们队乘胜前进,连续获胜,最终我们取得了胜利。
这次拔河比赛,使我明白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更激励我在走向未来的道路上,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次拔河比赛。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习作为自命题作文,要求写一篇作文,分享一下你在六年学校生活里最难忘的记忆。六年的校园生活,有许许多多的人、事、物,让你难以忘怀,或许是形影不离的亲密伙伴,或许是引领你健康成长的老师,或许是守护你安全的学校保安,或许是校园里那棵高大的梧桐树,或许是永远绿意葱葱的小花园,或许是挥汗如雨的运动场,或许是书声琅琅的教室,或许是那一年的六一演出,或许是春天里的一次研学……好好回忆一下,选取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或最想和同学们分享的事写下来吧。写时要注意抓住“难忘”展开叙述,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注意运用必要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写完后还要多读多修改。
【点评】本文选取难忘又有意义的校园拔河活动来写,重点写了紧张激烈的场面活动和自己的亲身感受,最后总结活动感受:团结力量大的道理,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