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溜索》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7《溜索》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30 11:2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刚才大家看到的就是溜索。它是用一条钢索或粗绳,连接峡谷两侧,人或货物或牲畜用一个特殊的滑轮“溜”过峡谷。溜索危险性很高,需要极大的力气和很高的技巧,更需要非凡的勇气。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溜索”到底是一种怎样惊心动魄的场面。
7 溜 索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01
知识备查
02
字词清单
03
初读课文
04
精读课文
05
教学目录
07 拓展延伸
06 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手法;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及作用。(重点)
2.体会本文精练巧妙的语言,理解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特点。(重点)
3.感受文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学习他们乐观向上、勇于挑战的信心和勇气。(素养)
知识备查
阿城,作家、编剧。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1985年,担任电影《大明星》的编剧,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1986年,凭借电影《芙蓉镇》入围第7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2010年,出版散文《好说歹说》。2016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
怒江,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进入云南后折向南流,进入缅甸,最后入印度洋。怒江进入云南后,奔流在碧罗雪山与高黎贡山之间,西岸高黎贡山的峡谷高差达5000米,东岸碧罗雪山的峡谷高差达4000多米,平均相差3000多米,山谷幽深,危崖耸立,水流在谷底咆哮怒吼,故称“怒江”。
怒江
马帮 就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
的运载手段。面对险恶而随时变化的环境,马帮形成了生死与共的特殊生存方式,也形成了自己严格的组织和帮规,有自己帮内的习俗禁忌和行话。
溜索,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有时也可以指原始的渡河方法。以一条钢索或粗绳,连接山谷两侧,一头高,一头低,人可由高向低溜过河谷。常见于山地,如中国的横断山脉。除渡人外,亦可渡货物、牲畜等。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遍地风流》(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略有改动。地处西南的怒江大峡谷,山川险峻,谷深壑长,岩壁陡峭,江河纵横,水流湍急,落差极大,在交通技术不发达的时代,难以架设桥梁,更难以行舟摆渡。居住在怒江大峡谷中的各族人民,依靠溜索来往和运送物资。溜索的产生,充分显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勇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惊险的通过溜索渡河的经历。
腮( ) 坠 呕( ) 跺
盘桓( ) 涓涓( ) 探视 俯身 扭绞( ) 顷刻( ) 寻思 拳打脚踢
千钧之力( ) 战战兢兢( )
滇西( ) 蓦地( ) 锱铢( )
角框( ) 脑髓( ) 黏汗( )
读读写写
sāi
尖嘴猴腮
ǒu
huán
juān
jiǎo
qǐnɡ
jūn
jīnɡ
mò dì
zī zhū
kuànɡ
suǐ
nián
天花乱坠
呕心沥血
字词清单
跺脚
diān
只有kuànɡ一个读音。
只读第三声。
【串句记忆法】长年伏案工作让他感觉颈( )部不适,不得不经常扬起脖颈( )活动一下。
多音字

( )驮子
( )驮运
duò
tuó
jǐnɡ
ɡěnɡ
牲口驮(tuó)着的货物。
【串句记忆法】那只老鹰怀着不找到猎物誓不罢休的恒( )心,在断壁残垣( )间盘桓( )了大半天。
形近字
呕( )
呕吐
怄( )
ǒu
òu
怄气
坠( )
坠下
堕( )
zhuì
duò
堕落
hénɡ
顷( )
顷刻
倾( )
qǐnɡ
qīnɡ
倾斜
yuán
huán
盘桓
涓涓
千钧之力
战战兢兢
锱铢
形容很大的力量。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比喻极微小的数量。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逗留,徘徊;回环旋绕。
细水慢流的样子。
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词语集注
语出《诗经》:“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锱铢必较: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要计较,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
战战兢兢:表示谨慎、害怕,偏重指害怕,含贬义。
诚惶诚恐:
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偏重指谨慎,在表示尊敬时不含贬义。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考这篇文章,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2.读出感情,注意语调的变化。
3.读出惊险、紧张的情感。
开端(1-4)
发展(5-17)
高潮(18-20)
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马帮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我”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21-25)
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精读课文
品味人物形象
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瘦小的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是文章的主人公?
马帮的首领
分析讨论
2.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具体分析一下。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从容、镇定
胸有成竹
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细心、认真、负责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关爱他人
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粗犷豪放
分析文章内容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1.下面这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 等心理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2.文中是怎样描写牛的情状的?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分别有什么作用?
牛的情状
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哀哀地叫着。
溜索时: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
环境描写方面
人物刻画方面


从侧面表现了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与“我”的“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反衬了首领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
3.文中首尾对“雷声”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开头渲染了溜索前的紧张气氛
首尾呼应
结构严谨
结尾从侧面表现了怒江波涛汹涌的特点
4.文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我”,但“我” 无处不在,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我”是第一人称,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通过“我”的视角,见证了驮队在首领带领下英勇溜索的全过程。
“我”在溜索前的紧张畏惧和溜索时的“战战兢兢”,反衬了首领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本文讲述马帮飞渡怒江峡谷的故事,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的孤悬、高峻、险恶,又表现了马帮汉子的沉着、冷静、从容。文章赞美了马帮汉子粗犷豪迈、临危不惧、从容镇定、勇敢无畏的精神,突出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时镇定自若的姿态。
写作特色
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
作者为了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以及马帮汉子的从容镇定、勇敢无畏,运用了衬托和对比的手法。例如,牛因恐惧不肯挪动半步和溜索时流泪、发抖,从侧面表现了怒江峡谷的险恶,也衬托出了马帮汉子们从容不迫的态度。作者将自己过溜索后“腿子抖得站不住”“小肚子胀得紧,像有尿,却不敢撒”与首领和两个汉子过江之后临江撒尿进行对比,突出了马帮汉子英勇豪迈的气概。
用词精妙传神。
本文语言简洁凝练,选词炼字颇为考究,有很强的表现力。例如,写峡谷的陡峭“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绝壁本是静止不动的,但在马帮汉子们的眼里,却是“飞快垂下去”的。作者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态感,十分形象。又如,写汉子们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小”字,将人在溜索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运用比喻,新奇巧妙。
本文多处运用了新颖传神、不落俗套的比喻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例如,写马帮队伍在峡谷行走时的句子“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将缓慢行进的马帮比作
“极稠的粥”,生动形象又新颖别致。再如,“万丈下的怒
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细细流着”,将怒江天险比作“一股尿水,细细流着”,看似粗俗,实则有力地表现了马帮汉子的粗犷豪迈。
板书设计
溜 索
马帮汉子
环境描写
勇敢、镇定

烘托
反衬
对比
害怕
惊恐、绝望
“我”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由于地势、气候等原因,藏民以牛羊肉、奶类等高热量食物为主食,它们借助茶叶才能更好地在人体内分解,但藏区不产茶,邻近的四川、云南则有良茶。而中原地区需要大量的骡马,但骡马供不应求,而藏区则产良马。于是“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
茶马古道对古代的地域和民族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是迄今我国西部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条民族文化走廊,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