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30 14: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试卷(后附答案)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禅师(chán)   恍若(guāng)   汲取(jí)    彬彬有礼(bīn)
B.秘诀(jué) 绸缎(duàn) 涵养(hán) 矫揉造作(jiáo)
C.亵渎(xì) 劫掠(jié) 忸怩(liǔ) 附庸风雅(yǎ)
D.杜绝(dù) 箱箧(qiè) 贸然(mào) 自惭形秽(huì)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积攒 宽宥 断章取义 富丽堂皇  B.赞誉 矗立 自吹自雷 丰功伟绩
C.窗棂 惊骇 李代桃疆 忸怩作态 D.剪影 制裁 广亵无垠 言不及义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武汉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B.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深思熟虑,又要随机应变,关键要敢于迎难而上。
C.数字阅读带给人们轻松愉快的享受之时,传统阅读留给人们的文化韵味和思想深度是否会荡然无存?
D.售货员诚恳地说:“先生,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美观大方,还可附庸风雅。”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我国贵州威宁地区每年入冬时节的“烤茶”习俗,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抵御山区冬季严寒。
B.樊锦诗与丈夫彭金章牢记前辈学者的嘱托,坚守大漠四十余载,为敦煌莫高窟的文物保护工作奉献了他们的青春。
C.由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研发的“海水稻”,是应对粮食危机的重大技术突破,更是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成果。
D.近年来,有些地方对“历史名人故里”的争夺,成为是否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当地经济热度的重要途径。
5.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①行进中的中国,给了你最大的底气。②这份底气,藏在你眼中绽放的神采里;镌刻进你为生活打拼、为理想执着的自信里;映照在你的谈吐、你的胸襟、你的视野里。③生长在这个时代,就像坐上了一辆快速向前的列车,它会带你到曾靠一己之力到达不了的远方。④你会看到更多的风景,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⑤你的成就感、获得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地与这个国家的发展繁荣紧密相连。⑥当你了解了你的时代,了解了你的中国,也许就更不愿辜负历史的这个高光时刻。
A.“高光”本来是一种美术用语,第⑥句中的“高光”用的是比喻义。
B.第②句是选择复句,第④句是递进复句。
C.第③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第①句中的“行进中的中国”“最大的底气”都是偏正短语。
6.艾青是太阳的歌者。请根据给出的诗句,写出诗作的名称,并概括这些诗歌中关于“太阳”这一意象的共同作用。(2分)
作品 诗句 “太阳”的作用
①《太阳的话》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②《向太阳》 今天/我听见/太阳对我说/“向我来/从今天/你应该快乐些呵……”
③《光的赞歌》 我曾经为受欺压的人们歌唱/我歌唱抗争,我歌唱革命/在黑夜把希望寄托给黎明/在胜利的欢欣中歌唱太阳……
7.阅读下面语段,运用所积累的古诗文填空。(10分)
“千古文人家国梦”,诗意的文字中,有着说不完的家国情怀和写不尽的忧虑担当。“ , ”,刘禹锡借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 ”,刘长卿自比贾谊、屈原两位先贤,道出了郁郁不得志的惆怅。但是,伯乐难觅的失意又怎会压垮文人的傲骨?范仲淹虽遭贬谪却仍以“ , ”来自勉,立志以万家忧乐为先;李白寻梦之路艰难却壮志未泯,“ , ”,仍希望有一天能扬帆起航到达理想的彼岸;虽遭贬谪,韩愈用“ , ”来表达愈老弥坚,想要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
8.阅读下面材料,参与各项活动。(共6分)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1)活动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段话对青少年寄予了厚望。学校举行以“自强不息·不负青春”为主题的演讲活动,潇潇和涛涛同学分别想以“自强”和“青春”为主题撰写演讲稿,请分别为他们拟一个标题。(2分)
(2)活动二:中华民族的振兴,离不开无数青年的觉醒奋斗。潇潇想从右边两幅图中选一幅在本次“自强不息·不负青春”演讲活动的宣传海报上使用,请你推荐一幅,并说说理由。(2分)
(3)活动三:学校举办了“青春心向党·奋斗新征程”诗歌创作比赛。下面是涛涛还没有写完的诗作,请你帮他续写完成。(2分)
如果
不是那一面高举的红旗
怎会有今天
壮丽锦绣的山河
如果
不是那一点燎原的星火
怎会有今天
幸福安康的生活
如果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
塞下曲四首(其一)
李 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①,朝暮驰猎②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注释】①能结束:善于戎装打扮。②驰猎: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
9.诗歌第一、二两句写出了军中将士哪些形象特点?(2分)
10.请从炼字角度赏析“牧马群嘶边草绿”中的“绿”字。(2分)
(二)
一钱太守
刘宠任会稽太守,除苛政,禁非法,郡中大治。朝廷征为将作大匠①。山阴县有五六叟,自若耶②谷间出,人赍③百钱以送宠,曰:“山谷鄙人,未尝识朝政。他守时,吏索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④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值圣明,故相扶而送。”宠曰:“吾之政何能及公言邪!父老辛苦!”叟奉以钱,宠不能辞,遂各选一钱受之。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释】①将作大匠:主管土木工程的官员。②若耶:山名。③赍(jī):携带。④明府:对太守的尊称。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朝廷征为将作大匠( )      (2)宠不能辞( )
12.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吾之政何能及公言邪!
13.请用“/”给下面语句划出两处停顿。(2分)
自明府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14.刘宠上任前,当地官吏如何对待百姓?(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从选文看,刘宠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三)
父亲归来那一天
明前茶
①我小时候,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的那一天一样不可思议。父亲是天文望远镜工程师,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科院下属的国家级天文台中,不少观测星系的望远镜都是他设计的。设计组装好的望远镜,小心翼翼地运往各地的天文台安装完毕,需要父亲前往调试,确保望远镜的运行达到设计标准。通常,他一出差就会有一个月左右。
②为了避免城市的灯光干扰,各地的天文台都安设在市郊的高山上。父亲去调试望远镜,业余时间会跟当地天文台的工作人员一起种山芋、种蔬菜、种西瓜,用以改善生活。那年头的人都讲奉献,调试好精密度极高的望远镜,就能开启天文台的观测圆顶,观察浩瀚星空,研究宇宙的演变与奥秘,这是让人无比欣喜的事情,所以父亲对出差毫无怨言,我们全家也毫无怨言,因为我和母亲都发现,当父亲归来时,那个木讷、谨慎,甚至有点刻板忧郁的工程师会忽然变得浪漫起来。
③我记得,父亲到陕西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工作结束后正值临潼的石榴丰收,父亲带回了六个硕大的石榴。那是物流极不发达的时代,我们这些江南小孩,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石榴。父亲按照临潼小贩教给他的方法,在石榴果顶上找到一个下刀处,在外皮上轻划了一圈,用力掰开。里面的石榴籽紧紧抱团,晶莹剔透,红润发亮。我们用勺子挖着石榴籽,细细品尝,它的甜是多维的、立体的、丰富的,有些许醇厚甜蜜还有些许酸爽。我终于明白古诗中为何说:“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繁密的石榴籽,是在怎样的大地上孕育,才能够散发出如此滋味?这是陕西大地的结晶。那时候,我就立誓要到北方去,看一看与南方黏腻、湿润的气候完全不一样的土地。父亲说,只有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才能结出如此硕大的石榴。
④父亲还去过新疆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当时绿皮车要走56个小时的漫长旅程。父亲带足了榨菜、方便面,还有自己做的紫菜饭卷上了车。等他归来时,他居然带着一个大纸箱,难道父亲是带回了新疆的冬不拉?打开纸箱,全家人都笑了,父亲居然带回了新疆的棉花,是生长在棉枝上的一朵一朵的棉花哦。
⑤父亲说,调试完望远镜,他去城里办事,搭乘老乡的拖拉机,路过浩瀚无边的棉田,被一望无际的丰收场景震撼了,他便用口袋里的清凉油,向棉农换了几枝棉花。棉农困惑地问他:要做一副棉手套,或者一顶厚棉帽,这点棉花都不够,要不要多送他一点?父亲笑着说:够了,千万别把棉花从棉枝上扯下来,他要让两个女儿看一看,真正的棉花是什么样子。记得那天,我们把家中腌萝卜干的空坛子反复刷洗,接着,父亲将这干燥的棉枝插入坛中,成了家中别致的装饰。掉落的小棉枝子,父亲让我亲手从中扯出棉花来,摸摸里面的棉籽儿,他说:“在新疆,每一地有上万亩这样的棉花。那里的棉花质量之好,做一床棉胎,可以用20年都不会扁塌。”
⑥父亲还去过云南天文台,那次他去调试望远镜,我已经上高三。母亲觉得在这节骨眼儿上,家里的顶梁柱不应该再出长差,但是父亲说,云南天文台的这台望远镜,对研究星系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意义。只有它装成了,我们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才能更进一步,所以,他必须去。父亲承诺说,等他归来时,会带给我们惊喜。
⑦父亲去了40天,回来时带着从花卉市场批发的一箱子白玫瑰花。我们都吃了一惊——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给母亲买花。家里没有这么多花瓶,母亲不仅动用了没有来得及扔掉的白醋瓶,腌腊八蒜的坛子,还抱着余下的玫瑰,四处去送邻居。令人疑惑的是,在一大捆白玫瑰花的上面,父亲还放上了一把蔫掉的硕大花苞,也是洁白的。看上去已经凋谢的花,为什么还要带回来?父亲说你们不懂,这就是成语“昙花一现”中的昙花呀!昙花是仙人掌科的植物,在子时过后开花,两三个小时后,这些花朵都凋谢了,必须从花枝上掰下来,否则下一轮花朵就没有力量盛放。昆明人喜欢用昙花做甜汤,父亲买了八朵昙花,想让我们尝一尝昙花汤的味道。
⑧他将昙花的花萼轻轻去掉,把那些柔弱无骨的花瓣用清水反复冲洗,放莲子等配料熬40分钟后,起锅前加入昙花的花瓣。昙花的花瓣,口感又滑又嫩,带着云贵高原上的清气。父亲的背包里,还带着昙花的小苗。花农对他说,昙花其实很好养,只是栽种后需要三四年才会开花。你要学会耐心等待。
⑨这次昆明之行,给父亲带来的最大喜悦,不仅是望远镜的调试成功,还有他归来时,我的高考成绩已经出炉。高过一本线41分的成绩,令他十分满意。他送了我一个礼物作为奖励,是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镜片是父亲跟着云南天文台的磨镜师傅学习并磨制的。满月时,用这台小望远镜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月亮上的环形山,看到清辉四溢的月亮上,有山地,有凹坑,也有被宇宙风暴吹袭后形成的暗影。
⑩我记得,父亲归来那天所带回来的,是外面那个浩瀚无垠的世界。他曾经说过,孩子成长中最要紧的事,就是不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些微得失,要看到地球上的千山万水,春华秋实,看到在宇宙星际之间,自己是一颗多么幸运的尘埃。如果你的视野之内都是乌云,那肯定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眺望得还不够远。归来的那一天,作为父亲,他想给予我的教益,就是如何跳脱个人的狭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的别致角度,小到一个石榴、一枝棉花,大到一架望远镜。他做到了。
(选自《北京日报》2021年7月16日,有删改)
16.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4分)
出差地点 带回来的东西
临潼 ①
② 一大箱棉花
云南


17.根据提示,赏析句子或词语。(4分)
(1)我小时候,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的那一天一样不可思议。(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2)等他归来时,他居然带着一个大纸箱,难道父亲是带回了新疆的冬不拉?打开纸箱,全家人都笑了,父亲居然带回了新疆的棉花,是生长在棉枝上的一朵一朵的棉花哦。(加点的两个“居然”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1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第⑩段“我记得,父亲归来那天所带回来的,是外面那个浩瀚无垠的世界”的理解。(2分)
1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4分)
20.文章题目是否可以改为“父亲的礼物”?为什么?(2分)
(四)
读书的真谛
①读书之乐,乐在意趣。恰如法国作家尤瑟纳尔所言:“我们真正的出生地是那个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用智慧的眼睛关注自身的地方。对于我来说,我的第一故乡就是我的书籍。”只有通过读书而至化境,才可以不负聚书之艰苦,体味读书之乐趣。
②读书是孤独的散步。曾经读过卢梭的一本随笔集《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书的封面上有一幅意味深长的图案:一位高帽礼服的绅士持杖踽踽而行。这个书名和图案说出了文艺创作的个中真意,也暗合了读书的真谛。人们无论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都要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块安歇之地,对于作者而言,那便是走入书香的世界。读书就像是个人情感的散步,在那里,我们可以邂逅到许多隐居田园山林、身居陋室的文人雅士。他们不为外物所扰,坚守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不少传世佳作。这样的风景,只能在“一个孤独者的散步”中才能寻觅,甚至有时更接近“独钓寒江雪”的那位渔翁。我们从书籍中寻找到的是一种淡泊,一种宁静,一种慰藉,一种境界,营造一道属于自己的风景。尽管“为伊消得人憔悴”,但“衣带渐宽终不悔”。
③读书如同串门。作家杨绛曾经说过:“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是拜访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页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这番话说得形象生动,把读书人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的读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停地串门会友的过程。拜访陶渊明,我们看到他虽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却仍在“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劳作中忍饥挨饿,《乞食》一诗就是他在辘辘饥肠的情况下吟出来的;拜访曹雪芹,我们看到他如何借着金陵十二钗渲染出一场繁华梦境,而其个人却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穷生活,有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清贫。读书如交友,品书如品人。品书日久,对作者及书中的形象就会产生一种依恋,就会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
④读书是高层次的保健。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西塞罗则说得更直接:“读书可以抚育青年,慰藉老年。读书可以增进幸福,消灾解愁,在家时给你带来欢乐,外出时让你心旷神怡。”是啊,读书对人们身心的作用不可低估。读书可以延缓衰老。健康学家认为:“聚精会神乃养生大法。”我们平日读书时,往往需要心平气和,精力集中,而这正是调节身心之关键,还能使脑细胞得到很好的保养,保持长久旺盛的活力。读书的过程是让人自信、优雅、气质不凡的过程,是一种“自内而外的养颜”。被书香浸染,可以让人拥有一种神采,一种光芒,周身透出高贵、儒雅、灵秀和睿智,使人有恬淡宁静、超凡脱俗的快乐,这种功效是任何保健品都无法提供的。难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感叹:“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
⑤读书的好处还有许多精当的比喻。有人说,读书是一种与古今中外伟人、名人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体验、各种生活的邀请信;有人说,读书是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是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不竭动力;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让你在精神世界里驰骋,在知识海洋里遨游,让你去充分感受生活的乐趣,体会自我人生的价值,达到充实头脑、更新观念,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目的……这大概就是阅读可以“化境”的原因,它可以把人的境界“化”高,把人的素质“化”高,进而达到更为和谐、自如、美好的人生之境。
(选自《解放军报》2022年5月7日,有删改)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2.请简析本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3分)
2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4.下面的名言不能作本文论据的是哪一项?为什么?(3分)
A.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C.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三、作文(50分)
25.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50分)
题目一:我家的财富,是院中的一竿清风,屋里的一缕书香;是唐时窗前的那片明月光,宋朝拍岸的千堆雪;是曲阜杏坛的枝枝红杏,楼兰城头的那首《梅花落》……
家有小家亦有大家,财富有形亦无形。它承载悠悠往事,传承馨香品德,描绘如画江山,谱写英雄壮歌……
请以“我家的财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②中心明确,情感真挚,价值观正确;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⑤不少于600字。
题目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最光荣,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前不久,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劳动将成为中小学必修的课程。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是人生出彩的金钥匙,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
阅读上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内容健康积极,表达真情实感;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⑤不少于600字。
答案:
第二单元测试卷(教师版)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禅师(chán)   恍若(guāng)   汲取(jí)    彬彬有礼(bīn)
B.秘诀(jué) 绸缎(duàn) 涵养(hán) 矫揉造作(jiáo)
C.亵渎(xì) 劫掠(jié) 忸怩(liǔ) 附庸风雅(yǎ)
D.杜绝(dù) 箱箧(qiè) 贸然(mào) 自惭形秽(huì)
【解析】A项,“恍”应读huǎng;B项,“矫”应读jiǎo;C项,“亵”应读xiè,“忸”应读niǔ。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积攒 宽宥 断章取义 富丽堂皇  B.赞誉 矗立 自吹自雷 丰功伟绩
C.窗棂 惊骇 李代桃疆 忸怩作态 D.剪影 制裁 广亵无垠 言不及义
【解析】B项,雷—擂;C项,疆—僵;D项,亵—袤。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武汉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B.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深思熟虑,又要随机应变,关键要敢于迎难而上。
C.数字阅读带给人们轻松愉快的享受之时,传统阅读留给人们的文化韵味和思想深度是否会荡然无存?
D.售货员诚恳地说:“先生,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美观大方,还可附庸风雅。”
【解析】“附庸风雅”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含贬义,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2分)
A.我国贵州威宁地区每年入冬时节的“烤茶”习俗,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抵御山区冬季严寒。
B.樊锦诗与丈夫彭金章牢记前辈学者的嘱托,坚守大漠四十余载,为敦煌莫高窟的文物保护工作奉献了他们的青春。
C.由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研发的“海水稻”,是应对粮食危机的重大技术突破,更是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成果。
D.近年来,有些地方对“历史名人故里”的争夺,成为是否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当地经济热度的重要途径。
【解析】A项,成分残缺,可在“冬季严寒”后面加上“的一种方法”;C项,语序不当,把“应对粮食危机的重大技术突破”和“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成果”调换位置;D项,一面对两面,可删去“是否”。
5.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①行进中的中国,给了你最大的底气。②这份底气,藏在你眼中绽放的神采里;镌刻进你为生活打拼、为理想执着的自信里;映照在你的谈吐、你的胸襟、你的视野里。③生长在这个时代,就像坐上了一辆快速向前的列车,它会带你到曾靠一己之力到达不了的远方。④你会看到更多的风景,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⑤你的成就感、获得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地与这个国家的发展繁荣紧密相连。⑥当你了解了你的时代,了解了你的中国,也许就更不愿辜负历史的这个高光时刻。
A.“高光”本来是一种美术用语,第⑥句中的“高光”用的是比喻义。
B.第②句是选择复句,第④句是递进复句。
C.第③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第①句中的“行进中的中国”“最大的底气”都是偏正短语。
【解析】第②句是并列复句。
6.艾青是太阳的歌者。请根据给出的诗句,写出诗作的名称,并概括这些诗歌中关于“太阳”这一意象的共同作用。(2分)
作品 诗句 “太阳”的作用
①《太阳的话》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太阳”象征光明,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②《向太阳》 今天/我听见/太阳对我说/“向我来/从今天/你应该快乐些呵……” “太阳”象征光明,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③《光的赞歌》 我曾经为受欺压的人们歌唱/我歌唱抗争,我歌唱革命/在黑夜把希望寄托给黎明/在胜利的欢欣中歌唱太阳…… “太阳”象征光明,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7.阅读下面语段,运用所积累的古诗文填空。(10分)
“千古文人家国梦”,诗意的文字中,有着说不完的家国情怀和写不尽的忧虑担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借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刘长卿自比贾谊、屈原两位先贤,道出了郁郁不得志的惆怅。但是,伯乐难觅的失意又怎会压垮文人的傲骨?范仲淹虽遭贬谪却仍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自勉,立志以万家忧乐为先;李白寻梦之路艰难却壮志未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仍希望有一天能扬帆起航到达理想的彼岸;虽遭贬谪,韩愈用“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来表达愈老弥坚,想要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
8.阅读下面材料,参与各项活动。(共6分)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1)活动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段话对青少年寄予了厚望。学校举行以“自强不息·不负青春”为主题的演讲活动,潇潇和涛涛同学分别想以“自强”和“青春”为主题撰写演讲稿,请分别为他们拟一个标题。(2分)
示例:君子当自强不息(做一个自强奋进的人)__放飞青春梦想(无奋斗不青春)
(2)活动二:中华民族的振兴,离不开无数青年的觉醒奋斗。潇潇想从右边两幅图中选一幅在本次“自强不息·不负青春”演讲活动的宣传海报上使用,请你推荐一幅,并说说理由。(2分)
示例一:推荐图A,画面的主体部分是一支直插下来的钢笔笔尖,像巨大的惊叹号。笔尖中心有一个紧攥着的拳头,寓意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奋斗,激励我们青年一代要自强不息,奋发进取。__示例二:推荐图B,画面的主体部分是一个正在燃烧的火炬,火炬中间是钢笔笔尖。寓意觉醒年代,先进知识分子高举真理的火炬,用热血燃烧理想,当今时代的青年更要高举理想旗帜,努力奋斗。
(3)活动三:学校举办了“青春心向党·奋斗新征程”诗歌创作比赛。下面是涛涛还没有写完的诗作,请你帮他续写完成。(2分)
如果
不是那一面高举的红旗
怎会有今天
壮丽锦绣的山河
如果
不是那一点燎原的星火
怎会有今天
幸福安康的生活
示例:如果
不是那一份坚韧的信仰
怎会有今天
光辉灿烂的中国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
塞下曲四首(其一)
李 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①,朝暮驰猎②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注释】①能结束:善于戎装打扮。②驰猎: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
9.诗歌第一、二两句写出了军中将士哪些形象特点?(2分)
写出了军中将士英姿飒爽、骁勇矫健、豪情满怀的威武形象。
10.请从炼字角度赏析“牧马群嘶边草绿”中的“绿”字。(2分)
示例:“绿”字在此处动词化了,是变绿的意思。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尤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表现了春回边塞,生机勃勃的壮丽景象。
(二)
一钱太守
刘宠任会稽太守,除苛政,禁非法,郡中大治。朝廷征为将作大匠①。山阴县有五六叟,自若耶②谷间出,人赍③百钱以送宠,曰:“山谷鄙人,未尝识朝政。他守时,吏索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④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值圣明,故相扶而送。”宠曰:“吾之政何能及公言邪!父老辛苦!”叟奉以钱,宠不能辞,遂各选一钱受之。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释】①将作大匠:主管土木工程的官员。②若耶:山名。③赍(jī):携带。④明府:对太守的尊称。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朝廷征为将作大匠(担任)      (2)宠不能辞(推托,推辞)
12.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吾之政何能及公言邪!
我的治理(政绩)怎么能比得上你们说的(那么好)呢!
13.请用“/”给下面语句划出两处停顿。(2分)
自明府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14.刘宠上任前,当地官吏如何对待百姓?(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他守时,吏索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
15.从选文看,刘宠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示例:他是一个治理有方、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有仁爱之心的官员。
【参考译文】刘宠担任会稽太守,废除苛刻的政令,禁止非法的勾当,郡中很太平。朝廷征召他担任将作大匠。山阴县里有五六个老头,从若耶谷中走出来,每个人带着一百钱用来送给刘宠,说:“我们住在山谷里,见识少,不曾知晓朝廷政事。别的人担任太守时,官吏到民间索取(钱财),一天到晚不停,有时狗叫一整夜,老百姓不得安宁。自从您来了,晚上狗也不再叫了,百姓也看不到官吏了。年纪老迈之时遇到如此贤明的官员,所以相互搀扶着来(给您)送行。”刘宠说:“我的治理(政绩)怎么能比得上你们说的(那么好)呢!父老乡亲们辛苦了!”老人将钱捧着送给刘宠,刘宠不能推辞,于是从每个人那里选了一个铜钱收下了。
(三)
父亲归来那一天
明前茶
①我小时候,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的那一天一样不可思议。父亲是天文望远镜工程师,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科院下属的国家级天文台中,不少观测星系的望远镜都是他设计的。设计组装好的望远镜,小心翼翼地运往各地的天文台安装完毕,需要父亲前往调试,确保望远镜的运行达到设计标准。通常,他一出差就会有一个月左右。
②为了避免城市的灯光干扰,各地的天文台都安设在市郊的高山上。父亲去调试望远镜,业余时间会跟当地天文台的工作人员一起种山芋、种蔬菜、种西瓜,用以改善生活。那年头的人都讲奉献,调试好精密度极高的望远镜,就能开启天文台的观测圆顶,观察浩瀚星空,研究宇宙的演变与奥秘,这是让人无比欣喜的事情,所以父亲对出差毫无怨言,我们全家也毫无怨言,因为我和母亲都发现,当父亲归来时,那个木讷、谨慎,甚至有点刻板忧郁的工程师会忽然变得浪漫起来。
③我记得,父亲到陕西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工作结束后正值临潼的石榴丰收,父亲带回了六个硕大的石榴。那是物流极不发达的时代,我们这些江南小孩,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石榴。父亲按照临潼小贩教给他的方法,在石榴果顶上找到一个下刀处,在外皮上轻划了一圈,用力掰开。里面的石榴籽紧紧抱团,晶莹剔透,红润发亮。我们用勺子挖着石榴籽,细细品尝,它的甜是多维的、立体的、丰富的,有些许醇厚甜蜜还有些许酸爽。我终于明白古诗中为何说:“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繁密的石榴籽,是在怎样的大地上孕育,才能够散发出如此滋味?这是陕西大地的结晶。那时候,我就立誓要到北方去,看一看与南方黏腻、湿润的气候完全不一样的土地。父亲说,只有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才能结出如此硕大的石榴。
④父亲还去过新疆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当时绿皮车要走56个小时的漫长旅程。父亲带足了榨菜、方便面,还有自己做的紫菜饭卷上了车。等他归来时,他居然带着一个大纸箱,难道父亲是带回了新疆的冬不拉?打开纸箱,全家人都笑了,父亲居然带回了新疆的棉花,是生长在棉枝上的一朵一朵的棉花哦。
⑤父亲说,调试完望远镜,他去城里办事,搭乘老乡的拖拉机,路过浩瀚无边的棉田,被一望无际的丰收场景震撼了,他便用口袋里的清凉油,向棉农换了几枝棉花。棉农困惑地问他:要做一副棉手套,或者一顶厚棉帽,这点棉花都不够,要不要多送他一点?父亲笑着说:够了,千万别把棉花从棉枝上扯下来,他要让两个女儿看一看,真正的棉花是什么样子。记得那天,我们把家中腌萝卜干的空坛子反复刷洗,接着,父亲将这干燥的棉枝插入坛中,成了家中别致的装饰。掉落的小棉枝子,父亲让我亲手从中扯出棉花来,摸摸里面的棉籽儿,他说:“在新疆,每一地有上万亩这样的棉花。那里的棉花质量之好,做一床棉胎,可以用20年都不会扁塌。”
⑥父亲还去过云南天文台,那次他去调试望远镜,我已经上高三。母亲觉得在这节骨眼儿上,家里的顶梁柱不应该再出长差,但是父亲说,云南天文台的这台望远镜,对研究星系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意义。只有它装成了,我们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才能更进一步,所以,他必须去。父亲承诺说,等他归来时,会带给我们惊喜。
⑦父亲去了40天,回来时带着从花卉市场批发的一箱子白玫瑰花。我们都吃了一惊——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给母亲买花。家里没有这么多花瓶,母亲不仅动用了没有来得及扔掉的白醋瓶,腌腊八蒜的坛子,还抱着余下的玫瑰,四处去送邻居。令人疑惑的是,在一大捆白玫瑰花的上面,父亲还放上了一把蔫掉的硕大花苞,也是洁白的。看上去已经凋谢的花,为什么还要带回来?父亲说你们不懂,这就是成语“昙花一现”中的昙花呀!昙花是仙人掌科的植物,在子时过后开花,两三个小时后,这些花朵都凋谢了,必须从花枝上掰下来,否则下一轮花朵就没有力量盛放。昆明人喜欢用昙花做甜汤,父亲买了八朵昙花,想让我们尝一尝昙花汤的味道。
⑧他将昙花的花萼轻轻去掉,把那些柔弱无骨的花瓣用清水反复冲洗,放莲子等配料熬40分钟后,起锅前加入昙花的花瓣。昙花的花瓣,口感又滑又嫩,带着云贵高原上的清气。父亲的背包里,还带着昙花的小苗。花农对他说,昙花其实很好养,只是栽种后需要三四年才会开花。你要学会耐心等待。
⑨这次昆明之行,给父亲带来的最大喜悦,不仅是望远镜的调试成功,还有他归来时,我的高考成绩已经出炉。高过一本线41分的成绩,令他十分满意。他送了我一个礼物作为奖励,是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镜片是父亲跟着云南天文台的磨镜师傅学习并磨制的。满月时,用这台小望远镜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月亮上的环形山,看到清辉四溢的月亮上,有山地,有凹坑,也有被宇宙风暴吹袭后形成的暗影。
⑩我记得,父亲归来那天所带回来的,是外面那个浩瀚无垠的世界。他曾经说过,孩子成长中最要紧的事,就是不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些微得失,要看到地球上的千山万水,春华秋实,看到在宇宙星际之间,自己是一颗多么幸运的尘埃。如果你的视野之内都是乌云,那肯定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眺望得还不够远。归来的那一天,作为父亲,他想给予我的教益,就是如何跳脱个人的狭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的别致角度,小到一个石榴、一枝棉花,大到一架望远镜。他做到了。
(选自《北京日报》2021年7月16日,有删改)
16.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4分)
出差地点 带回来的东西
临潼 ①石榴
②新疆 一大箱棉花
云南
③白玫瑰花和昙花
④迷你天文望远镜
17.根据提示,赏析句子或词语。(4分)
(1)我小时候,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的那一天一样不可思议。(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父亲出差的时间长,表达了“我”对父亲归来的惊喜、期待和惊叹。
(2)等他归来时,他居然带着一个大纸箱,难道父亲是带回了新疆的冬不拉?打开纸箱,全家人都笑了,父亲居然带回了新疆的棉花,是生长在棉枝上的一朵一朵的棉花哦。(加点的两个“居然”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第一处“居然”表达了我们对大纸箱里礼物的期待和猜想;第二处“居然”写出了我们看到大纸箱中装的是长在枝条上的新疆棉花时的惊喜和诧异。
1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第⑩段“我记得,父亲归来那天所带回来的,是外面那个浩瀚无垠的世界”的理解。(2分)
示例:从表层看,浩瀚无垠的世界,指父亲给“我”带回来的礼物是新奇的,“我”从没见过的,让“我”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憧憬和想象;从深层看,是父亲的良苦用心,想通过这些礼物帮助家人感知外面的世界,用更开阔的视野认识世界。
1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4分)
示例:从文中父亲经常出差,却毫无怨言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为了工作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人;从文中父亲每次出差归来都带礼物给家人,可见父亲是一个关爱家人、热爱生活的人;从父亲想着给母亲带回玫瑰花,可见父亲是一个有着浪漫情怀的人;从父亲向临潼小贩学习切石榴的方法,向昆明当地人请教学习做昙花汤,可见父亲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从父亲对女儿说过的话语中可见父亲是一个善于教导孩子,有教育艺术的人。
20.文章题目是否可以改为“父亲的礼物”?为什么?(2分)
示例一:文章题目可以改为“父亲的礼物”。“父亲的礼物”在文中起到贯穿全文线索的作用,全文的材料围绕父亲每次出差带给“我们”的礼物来写,因此,这个题目合乎文意。__示例二:文章题目不可以改为“父亲的礼物”。“父亲归来那一天”这个题目能给读者带来阅读的悬念,更加吸引读者。同时,“父亲归来那一天”对作者而言,充满期待和惊喜,也代表着对外面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是父亲对孩子的爱的体现。
(四)
读书的真谛
①读书之乐,乐在意趣。恰如法国作家尤瑟纳尔所言:“我们真正的出生地是那个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用智慧的眼睛关注自身的地方。对于我来说,我的第一故乡就是我的书籍。”只有通过读书而至化境,才可以不负聚书之艰苦,体味读书之乐趣。
②读书是孤独的散步。曾经读过卢梭的一本随笔集《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书的封面上有一幅意味深长的图案:一位高帽礼服的绅士持杖踽踽而行。这个书名和图案说出了文艺创作的个中真意,也暗合了读书的真谛。人们无论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都要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块安歇之地,对于作者而言,那便是走入书香的世界。读书就像是个人情感的散步,在那里,我们可以邂逅到许多隐居田园山林、身居陋室的文人雅士。他们不为外物所扰,坚守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不少传世佳作。这样的风景,只能在“一个孤独者的散步”中才能寻觅,甚至有时更接近“独钓寒江雪”的那位渔翁。我们从书籍中寻找到的是一种淡泊,一种宁静,一种慰藉,一种境界,营造一道属于自己的风景。尽管“为伊消得人憔悴”,但“衣带渐宽终不悔”。
③读书如同串门。作家杨绛曾经说过:“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是拜访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页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这番话说得形象生动,把读书人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的读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停地串门会友的过程。拜访陶渊明,我们看到他虽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却仍在“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劳作中忍饥挨饿,《乞食》一诗就是他在辘辘饥肠的情况下吟出来的;拜访曹雪芹,我们看到他如何借着金陵十二钗渲染出一场繁华梦境,而其个人却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穷生活,有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清贫。读书如交友,品书如品人。品书日久,对作者及书中的形象就会产生一种依恋,就会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
④读书是高层次的保健。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西塞罗则说得更直接:“读书可以抚育青年,慰藉老年。读书可以增进幸福,消灾解愁,在家时给你带来欢乐,外出时让你心旷神怡。”是啊,读书对人们身心的作用不可低估。读书可以延缓衰老。健康学家认为:“聚精会神乃养生大法。”我们平日读书时,往往需要心平气和,精力集中,而这正是调节身心之关键,还能使脑细胞得到很好的保养,保持长久旺盛的活力。读书的过程是让人自信、优雅、气质不凡的过程,是一种“自内而外的养颜”。被书香浸染,可以让人拥有一种神采,一种光芒,周身透出高贵、儒雅、灵秀和睿智,使人有恬淡宁静、超凡脱俗的快乐,这种功效是任何保健品都无法提供的。难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感叹:“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
⑤读书的好处还有许多精当的比喻。有人说,读书是一种与古今中外伟人、名人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体验、各种生活的邀请信;有人说,读书是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是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不竭动力;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让你在精神世界里驰骋,在知识海洋里遨游,让你去充分感受生活的乐趣,体会自我人生的价值,达到充实头脑、更新观念,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目的……这大概就是阅读可以“化境”的原因,它可以把人的境界“化”高,把人的素质“化”高,进而达到更为和谐、自如、美好的人生之境。
(选自《解放军报》2022年5月7日,有删改)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只有通过读书而至化境,才可以不负聚书之艰苦,体味读书之乐趣。
22.请简析本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3分)
首先提出“读书如同串门”的观点;接着引用杨绛的话生动阐释“读书如同串门”的观点并进行道理论证;然后列举陶渊明和曹雪芹作品与生活巨大差距的事例进行举例论证;最后强调读书、品书的重要意义。
2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道理论证。引用莎士比亚的话充分有力地证明“读书是高层次的保健”的观点;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24.下面的名言不能作本文论据的是哪一项?为什么?(3分)
A.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C.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D项__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如果要想认识事物的根本或道理的本质,就得自己亲身实践,去探索发现。该诗句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和读书的重要性无关,不能充当本文的论据。
三、作文(50分)
25.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50分)
题目一:我家的财富,是院中的一竿清风,屋里的一缕书香;是唐时窗前的那片明月光,宋朝拍岸的千堆雪;是曲阜杏坛的枝枝红杏,楼兰城头的那首《梅花落》……
家有小家亦有大家,财富有形亦无形。它承载悠悠往事,传承馨香品德,描绘如画江山,谱写英雄壮歌……
请以“我家的财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②中心明确,情感真挚,价值观正确;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⑤不少于600字。
题目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最光荣,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前不久,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劳动将成为中小学必修的课程。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是人生出彩的金钥匙,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
阅读上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内容健康积极,表达真情实感;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⑤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