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分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分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30 11:3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民勤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分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在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实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蕊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杂种优势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时为20世纪50年代。此外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国;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节选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材料二:
种子达人
2000年,钟扬辞去武汉植物研究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
那年5月钟扬报到时,学校还没有过渡房,临时给他找了一套系里别的老师提供的毛坯房。他毫无怨言地接受了这个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
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
从他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起,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和同伴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西藏高等植物的1/5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钟扬为什么要收集种子?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予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百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椰子。那么大一颗,8000颗的样本,我们需要两台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找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同事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
(节选自叶雨婷《“探界者”钟扬》)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不仅发现了研究所需的天然雄性不育稻,而且用理论阐述培育雄性不育稻的可行性,进而展望培育优质杂交水稻的前景、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前无古人。
B. 袁隆平认为中国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跨地区跨部门的密切协作,进行科技攻关。
C. 辞去武汉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钟扬住的是临时的毛坯房,但是他毫无怨言,对种子一点也不将就,这也产生了一种反差。
D. 经过数年的寻找,钟扬带着学生最终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寻获“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2.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的画线句通过细节描写,充分表现袁隆平寻找新品种的艰辛,表现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渝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B. 材料二标题中的“种子”一语双关,既指钟扬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又指钟扬自己。他就像一颗种子,在西藏生根、开花、结果。
C. 材料一反映了袁隆平进行水稻实验的艰辛和付出,但我们也充分感受到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不断取得成功的信心和自豪感。
D. 材料二多次引用钟扬说过的话,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两位科学家的原话,体现了人物的真实性。
B. 两则材料都在矛盾冲突中体现两位科学家的品质。
C. 两则材料都围绕主题,选取典型事例。
D. 两则材料都以人物的行动为新闻,体现人物鲜明个性。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述两位科学家分别具备怎样的可贵品质。
5. 请分析两则材料分别是如何表现人物的。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⑴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⑵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
⑶他搬了一把小竹椅,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的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⑷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大名里还带一个菊字。古人的一句“人淡如菊”,造就了一个好名字。
⑸王淡人的家很好认。大门总是开着的,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功同良相”、“济世救人”、“仁心仁术”、“术绍岐黄”、 “杏林春暖”、“妙手回春”、……医生家的匾都是这一套。匾都有年头了,只有一块很新,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⑹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作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
⑺他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什么病都看。外科用的药,大都是“散”——药面子。“神仙难识丸散”虽然每一家药铺都挂着一块小匾“修合存心”,但是王淡人还是不相信。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麝香、珍珠、冰片……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制。他的老婆、儿女,都是他的助手,经常看到他们抱着一个乳钵,握着乳锤,一圈一圈慢慢地磨研。
⑻城里外科医生不多,——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对外科医生都不大看得起,因此,王淡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这些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而且本地规矩,熟人看病,都得要等“三节算账”,——端午、中秋、过年。忘倒不会忘的,多少可就“各凭良心”了。有的送来一些华而不实的礼物:扇子、月饼、莲蓬、天竺果子、腊梅花。乡下来人看病,一般倒是当时付酬,但常常不是现钞,或是二十个鸡蛋、或一升芝麻、或半布袋鹌鹑!遇有实在困难,王淡人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
⑼有人说:王淡人很傻。
⑽去年、今年,他就办了两件傻事。
⑾去年闹大水。连天暴雨,一夜西风,运河决了口,浊黄色的洪水倒灌下来,大街上成了大河。大河里流着箱子、柜子、死牛、死人。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实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但是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⑿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
⒀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的朋友。这人原先很阔,后来吃喝嫖赌抽大烟,把家业败得精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就这样,他还抽鸦片!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⒁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搭背”。说:“你不用走了!”
⒂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他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⒃有人问王淡人:“你干吗为他治病?”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⒄王淡人的老婆是很贤惠的,但是她忍不住要问问淡人:“你给汪炳用掉的麝香、冰片,值多少钱?”王淡人笑一笑,说:“没有多少钱。——我还有。”
⒅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中描写王淡人医室时特意介绍挂着的那副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旨在表现医室的环境、陈设,同时表现王淡人淡泊名利、闲适恬淡的高雅情趣。
B. “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虽是很不起眼的一句自然环境描写,但却非常富于深意,从中可以看出王淡人追求恬淡闲适生活的性格特点。
C. 作者觉得王淡人确实很傻。他给人看病,不好意思多收钱;遇到穷困的病人,不但不收诊费,连药钱也白搭进去,弄得生活拮据。夫妇二人,十多年没添置过衣裳。
D. 在王淡人看来,病人就是病人,不管他的品行如何,只要自己遇到,就断然没有袖手旁观之理。为此,王淡人虽不耻于汪炳恶劣的品行,但仍愿意花大代价给他治病。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3段详写王淡人钓鱼工具、钓鱼方式的独特之处,主要是为了表现他钓鱼技术的高超。
B. 小说第5段中提到“急公好义”这块匾的独特,第12段中交代了这块匾的来历,这是一组伏笔和照应,体现了作者构思的严密。
C. 小说第8段中写有些找王淡人看病的人不付现钱且送来的东西“华而不实”,暗含作者对这些人爱占小便宜的人性弱点的讽刺。
D. 小说中写王淡人给汪炳治“搭背”,不但不收钱还供他吃住,是因为汪炳是他儿时的玩伴,这一情节体现了王淡人念旧情、重情义的品质。
8. 主人公王淡人是一个医生,但文章开头却写钓鱼,有何作用?
9. 汪曾祺的小说中往往会有一些看似与主要内容关系不大的“闲笔”,但这些“闲笔”其实是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分别结合文中两处划线的地方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 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须臾,表时间的词语,表示一段很短的时间,片刻之间。形容时间短的词语还有顷之、俄而、未几、少时等。
B. 舆,象形字,车的周围有四只手,指合力造车的样子,原指造车的工匠,后多指车厢,即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又泛指车。
C. 江河,在古代既指一般河流,也指长江和黄河。文中指一般的河流。
D.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跬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有三处提到了“君子”,而其意义各不相同。按照顺序,它们分别指“有学问的人 ”“品格高尚的人”和“统治者”。
B. 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他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C. 文中阐述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 通过连续的设喻和变换的手法,文章形成了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了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百丈峰(其一)
高 适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①。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注】①草草:骚扰不安的样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遥望汉兵与匈奴多次争夺的燕支道,不为游览,而是想要观察边疆关隘的形势。
B. “汉垒”“胡天”两相对照,既展现了西北边境空旷、苍茫的景象,又营造了边境紧张的氛围。
C. “忆昔”两句承接上文并转入虚写,遥想拥有赫赫功勋的霍去病也曾在此征战匈奴。
D. 征讨并未让边境安宁,如今只见鸿雁高飞,反映了作者对边疆守御的深刻思考以及建功立业的渴望。
15. 结合诗歌,赏析七、八句中“终”“徒”二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开阔的视野描写大漠雪野和长空阴云,雄浑壮阔,落笔奇诡。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被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琅琊山朝暮明暗变化的景象。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5)在《登高》中,杜甫远眺秋景,触景生情,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秋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闯红灯的人现实中___________,一些人更是把闯红灯当成了___________,想闯就闯。但是宁波市这位闯红灯者,却为自己的任性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一旦因为闯红灯发生交通事故,如果是行人或非机动车撞上了机动车,那么行人和非机动车就处于弱势地位,会受到交警或法律更多的照顾。同样的道理,如果是行人撞上了非机动车,那么行人是弱势,在随后的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也会得到或多或少的照顾。而随着宁波市这起行人闯红灯结果导致骑电动车者死亡的案件___________,我们固有的认识可能要被打破,“老黄历”也要改改了。
按照当地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谢某因为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致一人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并在交通肇事后逃逸,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这也就意味着,法院在审理判决过程中,( ),而只是基于基本的事实,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作出客观公正的判决。
法律并非不讲人情,但是在事实面前,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而不是因为对方走路、骑车,还是开车,就被“法外开恩”,这是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应有之义。这样的案例,也是对我们所有人的一种警醒,那就是在交通活动中,遵守法规与文明,而不是自恃“弱者”就___________,这才是保护自己,也保障他人合法权益的正道。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屡见不鲜 习以为常 尘埃落定 无法无天
B. 见怪不怪 习以为常 盖棺定论 无法无天
C. 屡见不鲜 家常便饭 尘埃落定 恣意妄为
D. 见怪不怪 家常便饭 盖棺定论 恣意妄为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并非没有考虑谁是“弱势群体”,谁是骑车的,谁又是行人
B. 没有考虑谁是行人,谁是骑车的,谁又是“弱势群体”
C. 行人和骑车的,法院并非没有考虑究竟谁是“弱势群体”
D. 没有考虑谁是骑车的,谁是行人,谁又是“弱势群体”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3分)
20. 为下面语段的横线处选填语句,最得体的一项是( )
获悉杨明同学通过选拔,将代表绵阳市参加全省中小学生“庆祝建党100周年”演讲比赛。校长发去信息:“我代表学校向你表示祝贺!望再接再厉,争创辉煌!
杨明同学回复:_____________
A. “谢谢校长鼓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定加倍努力,不辜负学校的期望!”
B. “谢谢校长鼓励!我定加倍努力,不辜负学校的期望,争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 “谢谢校长鼓励!我定加倍努力,不辜负学校期望,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D. “谢谢校长鼓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定加倍努力,不辜负学校的期望!”
21. 古往今来,家乡一直是文人骚客们谈论的亘古不变的话题。请你以“美丽民勤”为题,写一篇介绍民勤的短文,为家乡代言,宣传家乡,让更多的人了解民勤。要求:不少于200字。
民勤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分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在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实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蕊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杂种优势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时为20世纪50年代。此外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国;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节选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材料二:
种子达人
2000年,钟扬辞去武汉植物研究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
那年5月钟扬报到时,学校还没有过渡房,临时给他找了一套系里别的老师提供的毛坯房。他毫无怨言地接受了这个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
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
从他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起,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和同伴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西藏高等植物的1/5。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钟扬为什么要收集种子?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予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百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椰子。那么大一颗,8000颗的样本,我们需要两台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找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同事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
(节选自叶雨婷《“探界者”钟扬》)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不仅发现了研究所需的天然雄性不育稻,而且用理论阐述培育雄性不育稻的可行性,进而展望培育优质杂交水稻的前景、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前无古人。
B. 袁隆平认为中国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跨地区跨部门的密切协作,进行科技攻关。
C. 辞去武汉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钟扬住的是临时的毛坯房,但是他毫无怨言,对种子一点也不将就,这也产生了一种反差。
D. 经过数年的寻找,钟扬带着学生最终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寻获“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2.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的画线句通过细节描写,充分表现袁隆平寻找新品种的艰辛,表现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渝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B. 材料二标题中的“种子”一语双关,既指钟扬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又指钟扬自己。他就像一颗种子,在西藏生根、开花、结果。
C. 材料一反映了袁隆平进行水稻实验的艰辛和付出,但我们也充分感受到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不断取得成功的信心和自豪感。
D. 材料二多次引用钟扬说过的话,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两位科学家的原话,体现了人物的真实性。
B. 两则材料都在矛盾冲突中体现两位科学家的品质。
C. 两则材料都围绕主题,选取典型事例。
D. 两则材料都以人物的行动为新闻,体现人物鲜明个性。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述两位科学家分别具备怎样的可贵品质。
5. 请分析两则材料分别是如何表现人物的。
【答案】1. A 2. B 3. B
4. 袁隆平:热爱科研事业,勤于实践,敢于探索,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钟扬: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追求物质享受,热爱科研事业,不畏艰难,勇于奉献。
5. 材料一:作者精心选取袁隆平的典型事例,通过对事例的叙述、议论,重视引证,突出对比,向读者展现了袁隆平的优秀品质。如选文提到美国著名遗传学家的经典著作和有人对袁隆平的嘲笑,从权威和舆论两个角度写出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要超越物质障碍之外的社会障碍,从而衬托出袁隆平挑战权威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
材料二:作者在刻画钟扬时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
(1)正面刻画:
①引用人物语言。文段直接引用钟扬的话,或是钟扬与别人的对话,抑或是钟扬的演讲内容。
②描述人物行为、事迹。如不挑剔住房、赴西藏采集种子等。
(2)侧面刻画:
①通过他人之口讲述钟扬的事迹。
②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如写钟扬不在意生活品质与致力于种子收集的对比,藏族同事对其“大胆”的评价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进而展望培育优质杂交水稻的前景、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前无古人”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时为20世纪50年代。此外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可知,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并不是前无古人。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材料二标题中的‘种子’一语双关……”说法错误,材料二主要写钟扬冒着生命的危险收集种子,这里的表述过于拔高。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都在矛盾冲突中体现两位科学家的品质”说法错误,以偏概全。依据材料一“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可知,材料一在矛盾冲突中体现了袁隆平的品质。分析材料二的内容可知,文中并没有在矛盾冲突中体现钟扬的品质。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传主形象的能力。
从两则材料的人物语言、行动、事迹等方面,可以总结出这两位科学家的可贵品质。
由材料一“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等内容可知,袁隆平热爱科研事业,勤于实践,敢于探索,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由材料二“他毫无怨言地接受了这个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等内容可知,钟扬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追求物质享受;由“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等内容可知,钟扬热爱科研事业,不畏艰难,勇于奉献。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材料一是通过对事例叙述、议论,运用引证、对比等手法表现人物的。
由文中“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等内容可知,文章对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实验的相关事件进行了叙述和议论。
由““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可知,文章采用了引证的方式来表现人物形象。
由“此外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可知,文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
材料一综合以上手法,从权威和舆论两个角度写出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要超越物质障碍之外的社会障碍,从而衬托出袁隆平挑战权威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
材料二是运用正侧面结合的手法表现人物。
正面刻画:
由文中“‘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予能够造福万千苍生。……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我们需要两台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他却说……”可知,文段中有大量关于钟扬语言的描写,或直接引用钟扬的话,或是钟扬与别人的对话,抑或是钟扬的演讲内容。
由文中“他毫无怨言地接受了这个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可知,文中描述了钟扬不挑剔住房、赴西藏采集种子等行为和事迹。
侧面烘托:
由“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同事回忆”可知,文章通过钟扬同事之口讲述了钟扬的事迹。
由“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将钟扬不在意生活品质与致力于种子收集进行对比。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⑴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⑵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
⑶他搬了一把小竹椅,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的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⑷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大名里还带一个菊字。古人的一句“人淡如菊”,造就了一个好名字。
⑸王淡人的家很好认。大门总是开着的,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功同良相”、“济世救人”、“仁心仁术”、“术绍岐黄”、 “杏林春暖”、“妙手回春”、……医生家的匾都是这一套。匾都有年头了,只有一块很新,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⑹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作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
⑺他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什么病都看。外科用的药,大都是“散”——药面子。“神仙难识丸散”虽然每一家药铺都挂着一块小匾“修合存心”,但是王淡人还是不相信。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麝香、珍珠、冰片……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制。他的老婆、儿女,都是他的助手,经常看到他们抱着一个乳钵,握着乳锤,一圈一圈慢慢地磨研。
⑻城里外科医生不多,——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对外科医生都不大看得起,因此,王淡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这些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而且本地规矩,熟人看病,都得要等“三节算账”,——端午、中秋、过年。忘倒不会忘的,多少可就“各凭良心”了。有的送来一些华而不实的礼物:扇子、月饼、莲蓬、天竺果子、腊梅花。乡下来人看病,一般倒是当时付酬,但常常不是现钞,或是二十个鸡蛋、或一升芝麻、或半布袋鹌鹑!遇有实在困难,王淡人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
⑼有人说:王淡人很傻。
⑽去年、今年,他就办了两件傻事。
⑾去年闹大水。连天暴雨,一夜西风,运河决了口,浊黄色的洪水倒灌下来,大街上成了大河。大河里流着箱子、柜子、死牛、死人。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实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但是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⑿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
⒀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的朋友。这人原先很阔,后来吃喝嫖赌抽大烟,把家业败得精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就这样,他还抽鸦片!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⒁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搭背”。说:“你不用走了!”
⒂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他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⒃有人问王淡人:“你干吗为他治病?”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⒄王淡人的老婆是很贤惠的,但是她忍不住要问问淡人:“你给汪炳用掉的麝香、冰片,值多少钱?”王淡人笑一笑,说:“没有多少钱。——我还有。”
⒅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中描写王淡人医室时特意介绍挂着的那副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旨在表现医室的环境、陈设,同时表现王淡人淡泊名利、闲适恬淡的高雅情趣。
B. “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虽是很不起眼的一句自然环境描写,但却非常富于深意,从中可以看出王淡人追求恬淡闲适生活的性格特点。
C. 作者觉得王淡人确实很傻。他给人看病,不好意思多收钱;遇到穷困的病人,不但不收诊费,连药钱也白搭进去,弄得生活拮据。夫妇二人,十多年没添置过衣裳。
D. 在王淡人看来,病人就是病人,不管他的品行如何,只要自己遇到,就断然没有袖手旁观之理。为此,王淡人虽不耻于汪炳恶劣的品行,但仍愿意花大代价给他治病。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3段详写王淡人钓鱼工具、钓鱼方式的独特之处,主要是为了表现他钓鱼技术的高超。
B. 小说第5段中提到“急公好义”这块匾的独特,第12段中交代了这块匾的来历,这是一组伏笔和照应,体现了作者构思的严密。
C. 小说第8段中写有些找王淡人看病的人不付现钱且送来的东西“华而不实”,暗含作者对这些人爱占小便宜的人性弱点的讽刺。
D. 小说中写王淡人给汪炳治“搭背”,不但不收钱还供他吃住,是因为汪炳是他儿时的玩伴,这一情节体现了王淡人念旧情、重情义的品质。
8. 主人公王淡人是一个医生,但文章开头却写钓鱼,有何作用?
9. 汪曾祺的小说中往往会有一些看似与主要内容关系不大的“闲笔”,但这些“闲笔”其实是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分别结合文中两处划线的地方加以分析。
【答案】6. C 7. B
8. ①照应标题,开门见山地写出这个医生的特殊爱好。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主人公虽然是医生却喜爱钓鱼且钓得与众不同。③突出人物形象,写出了他恬静得内心、清雅的生活,随和淡泊不追名逐利的品德。
9. (1)第一处划线的地方交代王淡人名字的来历,并提到古人“人淡如菊”的名句,看似闲笔,其实可以暗示王淡人淡泊名利的性格特征。(2)第二处划线的地方写王淡人专门从外地找来瓢菜种子来和扁豆配对,以应郑板桥对联的意境,看似闲笔,其实可以体现王淡人情趣高雅的性格特征。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
C.曲解文意。“作者觉得王淡人确实很傻”不符合作者对王医生的态度,作者对王淡人是赞美的。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主要是为了表现他钓鱼技术的高超”错误,由“……,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可知,主要表现他的淡然。
C.“暗含作者对这些人爱占小便宜的人性弱点的讽刺”错误,主要是为了刻画主人公不重财物、淡薄名利的性格。
D.”是因为汪炳是他儿时的玩伴,这一情节体现了王淡人念旧情、重情义的品质“错误,由原文“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可知,主要因为他认为作为医者治病救人是天职。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结构上照应标题,由原文“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可知,此段写出了他的特殊爱好;
内容上,医者的爱好是钓鱼,由原文“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可知,主人公虽然是医生却喜爱钓鱼且钓得与众不同;
形象塑造上,由原文“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可知,他喝酒闲适,写出了他恬静得内心、清雅的生活,体现王淡人情趣高雅的性格特征,为下文刻画其形象增添了很重的一笔,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1)“大名里还带一个菊字。古人的一句“人淡如菊”,造就了一个好名字”此句交代王淡人名字的来历,并提到古人“人淡如菊”的名句;名如其人,从中也暗示王淡人淡泊名利的性格,这是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目的,所以不是“闲笔”。
(2)“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此句写王淡人专门从外地找来瓢菜种子来和扁豆配对,这与“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里的意象“瓢儿菜”和“扁豆花”相映衬,使小院子的环境多了些许诗情画意,通过描写刻画主人公情趣高雅的性格,所以不是“闲笔”。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 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须臾,表时间的词语,表示一段很短的时间,片刻之间。形容时间短的词语还有顷之、俄而、未几、少时等。
B. 舆,象形字,车的周围有四只手,指合力造车的样子,原指造车的工匠,后多指车厢,即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又泛指车。
C. 江河,在古代既指一般的河流,也指长江和黄河。文中指一般的河流。
D.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跬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有三处提到了“君子”,而其意义各不相同。按照顺序,它们分别指“有学问的人 ”“品格高尚的人”和“统治者”。
B. 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他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C. 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 通过连续的设喻和变换的手法,文章形成了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了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答案】10. A 11. C 12. A
13. (1)君子的天性(跟一般人)并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从句式的角度来看,“爪牙之利”和“筋骨之强”结构一致,都是定语后置句,所以应在“强”后断开,排除BD。
“上食埃土”和“下饮黄泉”结构一致,而且“埃土”是“食”的宾语,宾语后断开,排除C。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C.“文中指一般的河流”错误,文中特指长江和黄河。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A.“‘统治者’”错误,第三处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生”,同“性”,天性,本性;“异”,不同;“假”,借,借助。
(2)“跪”,腿;“寄托”,容身,托身;“躁”,浮躁。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半途而止。
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更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非凡的智慧得到提升,圣人的心怀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百丈峰(其一)
高 适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①。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注】①草草:骚扰不安的样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遥望汉兵与匈奴多次争夺的燕支道,不为游览,而是想要观察边疆关隘的形势。
B. “汉垒”“胡天”两相对照,既展现了西北边境空旷、苍茫的景象,又营造了边境紧张的氛围。
C. “忆昔”两句承接上文并转入虚写,遥想拥有赫赫功勋的霍去病也曾在此征战匈奴。
D. 征讨并未让边境安宁,如今只见鸿雁高飞,反映了作者对边疆守御的深刻思考以及建功立业的渴望。
15. 结合诗歌,赏析七、八句中的“终”“徒”二字。
【答案】14. D 15. “终”是“终究”之意,“徒”是“空自”、“白白地”之意,表明匈奴终究没能灭绝,寒山空自承受着纷乱的事实。“终”“徒”二字与上文的“连年”“征讨”相呼应,强化了边疆征讨与结局之间的巨大的反差,引出后文诗人内心的失落与伤感。(若考生分别赏析“终”“徒”二字的表达效果,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错在“反映了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原文为“令人伤怀抱”,表达的并不是“建功立业的渴望”,而是“此情此景更令人感慨伤怀”。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答题时要借助该字含义、 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终”是“终究”之意,“徒”是“空自”、“白白地”之意。从内容看,诗人思接千古,看到北方兵戈不断,边患终究没能解除,“寒山”空自承受着纷乱的事实;同时,从结构上看,“终”“徒”二字与上文的“连年”“征讨”相呼应,诗人面对“霍将军”的“连年此征讨”而“匈奴终不灭”的现实,陷入了“伤怀”,引出后文诗人内心的失落与伤感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白话译文:早上登上百丈峰,远眺那燕支山道。高山上,汉兵遗留下来的堡垒高耸入云天;胡地的天空旷远苍茫。遥想当年霍将军,连年在此征讨匈奴。匈奴终究没能灭绝,这孤寒的高山空自承受着这些纷乱的事实。如今只见大雁高飞而过,此情此景更令人感慨伤怀。描写了登上百丈峰所见到的汉垒、胡天雄壮苍凉的景象,并联想到昔时战争及其意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开阔的视野描写大漠雪野和长空阴云,雄浑壮阔,落笔奇诡。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被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琅琊山朝暮明暗变化景象。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5)在《登高》中,杜甫远眺秋景,触景生情,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秋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瀚海阑干百丈冰 ②. 愁云惨淡万里凝 ③. 布衾多年冷似铁 ④. 娇儿恶卧踏里裂 ⑤.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⑥. 云归而岩穴暝 ⑦. 惊涛拍岸 ⑧. 卷起千堆雪 ⑨.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⑩. 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瀚、阑、凝、衾、霏、暝、涛、萧。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闯红灯的人现实中___________,一些人更是把闯红灯当成了___________,想闯就闯。但是宁波市这位闯红灯者,却为自己的任性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一旦因为闯红灯发生交通事故,如果是行人或非机动车撞上了机动车,那么行人和非机动车就处于弱势地位,会受到交警或法律更多的照顾。同样的道理,如果是行人撞上了非机动车,那么行人是弱势,在随后的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也会得到或多或少的照顾。而随着宁波市这起行人闯红灯结果导致骑电动车者死亡的案件___________,我们固有的认识可能要被打破,“老黄历”也要改改了。
按照当地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谢某因为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致一人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并在交通肇事后逃逸,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这也就意味着,法院在审理判决过程中,( ),而只是基于基本的事实,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作出客观公正的判决。
法律并非不讲人情,但是在事实面前,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而不是因为对方走路、骑车,还是开车,就被“法外开恩”,这是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应有之义。这样的案例,也是对我们所有人的一种警醒,那就是在交通活动中,遵守法规与文明,而不是自恃“弱者”就___________,这才是保护自己,也保障他人合法权益的正道。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屡见不鲜 习以为常 尘埃落定 无法无天
B. 见怪不怪 习以为常 盖棺定论 无法无天
C. 屡见不鲜 家常便饭 尘埃落定 恣意妄为
D. 见怪不怪 家常便饭 盖棺定论 恣意妄为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并非没有考虑谁是“弱势群体”,谁是骑车的,谁又是行人
B. 没有考虑谁是行人,谁是骑车,谁又是“弱势群体”
C. 行人和骑车,法院并非没有考虑究竟谁是“弱势群体”
D. 没有考虑谁是骑车的,谁是行人,谁又是“弱势群体”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
【答案】17. C 18. B
19. “按照当地法院审理认为”是句式杂糅,应该改为“按照当地法院审理”或“当地法院审理认为”;另“形成交通肇事罪”为搭配不当,应改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屡见不鲜:意为常常见到,并不新奇。见怪不怪:意为看到怪异的现象不要大惊小怪。此处语境强调的是“闯红灯的人现实中”常常见到,故此处应填“屡见不鲜”。
家常便饭:比喻极为平常的事情,不足为奇。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此处语境强调的是“一些人更是把闯红灯当成了”平常的事情,故此处应填“家常便饭”。
尘埃落定:多表示事情经过了曲折变化终于有了结果。盖棺定论:指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此处语境强调的是“这起行人闯红灯结果导致骑电动车者死亡的案件”终于有了结果,故此处应填“尘埃落定”。
恣意妄为:指随心所欲,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此处语境强调的是“自恃‘弱者’就”胡作非为,故此处应填“恣意妄为”。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根据主语一致,和后文“而只是基于基本的事实”的搭配,不是“并非没有考虑”,而就是“没有考虑”,排除A、C;
根据上下文照应如“而不是因为对方走路、骑车,还是开车”,排序上宜先行人后骑车的,排除D。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按照当地法院审理认为”句式杂糅,应该改为“按照当地法院审理”或“当地法院审理认为”;
“形成交通肇事罪”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3分)
20. 为下面语段的横线处选填语句,最得体的一项是( )
获悉杨明同学通过选拔,将代表绵阳市参加全省中小学生“庆祝建党100周年”演讲比赛。校长发去信息:“我代表学校向你表示祝贺!望再接再厉,争创辉煌!
杨明同学回复:_____________
A. “谢谢校长鼓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定加倍努力,不辜负学校的期望!”
B. “谢谢校长鼓励!我定加倍努力,不辜负学校的期望,争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 “谢谢校长鼓励!我定加倍努力,不辜负学校的期望,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D. “谢谢校长鼓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定加倍努力,不辜负学校的期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得体的能力。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般用作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不符语境;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写大鹏一飞冲天的气势,不符语境;
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般用于年纪大的人,对象错误。
故选C。
21. 古往今来,家乡一直是文人骚客们谈论的亘古不变的话题。请你以“美丽民勤”为题,写一篇介绍民勤的短文,为家乡代言,宣传家乡,让更多的人了解民勤。要求:不少于200字。
【答案】例文:
美丽民勤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家乡,有着沙漠绿洲之称的——民勤。她位于甘肃省的西北部,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2800多年前,这里就创造了“沙井文化”,我们民勤是镶嵌在古丝绸之路要道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们民勤的特产有黄河蜜瓜、黑瓜籽、郁金香、小茴香等,其中黑瓜籽等远销日本、俄罗斯、加拿大及欧洲各国,享誉世界。传统的小吃有凉皮、沙米凉粉等,还有独具风味的沙葱。
我们民勤还有闻名世界的旅游景点:红崖山水库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沙漠水库,有着优美的塞上江南风光;沙漠公园、苏武山公园、东镇大庙、青土湖等也都是旅游胜地,到这里来旅游的朋友,可以尽情享受农家乐趣,品尝风味小吃,特别是以苏武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实为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亲爱的朋友们,热情淳朴的民勤人民热烈欢迎大家欢聚“美丽民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
写作类型:应用文类微写作。
审题:本题要求以“美丽民勤”为题,写一篇介绍民勤的短文,为家乡代言,宣传家乡。首先分析题目,“民勤”限定了地点,“美丽”是需要突出的特点。考生需要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美丽民勤”的魅力所在,比如可以具体介绍“民勤”的风土人情和标志性景观。最后,还要热烈欢迎海内外的朋友们欢聚“美丽民勤”。语言要明白晓畅、简洁易懂,朗朗上口,充满传播力。
写作思路:考生可以先整体介绍“民勤”的地理位置和突出的优势。然后再从丰富的物产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等方面,突出“民勤”的“美丽”。比如介绍红崖山水库、沙漠公园、苏武山公园等旅游胜地,欢迎大家来旅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