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1 09:2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测试卷(后附答案)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岔气(chà)   逞能(chěn)   怅惘(chǎng)   箪食壶浆(dān)
B.嗔怒(chēn) 作揖(yī) 心窍(qiào) 顿开茅塞(sài)
C.发怔(zhèng) 拜谒(yè) 歇息(xiē) 风餐露宿(xiǔ)
D.筵席(yán) 愧赧(nǎn) 侥幸(jiǎo) 颠沛流离(diā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存恤 带契 颠倒 羽扇纶巾     B.疏懒 桑梓 星宿 民殷国富
C.腼腆 鄙贱 调停 拔云见日 D.聒躁 攥紧 盘缠 尖嘴猴腮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古代,许多经世奇才都被残酷的封建制度埋没了。
B.教室里,大家叽叽喳喳,你一言我一语,更有甚者说话声如雷贯耳。
C.花和尚鲁智深性情暴躁,遇到不平之事,不由分说,举拳便打。
D.面对记者镜头,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怎么接受记者的采访。
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共4分)
一位印度诗人面对中国瓷器由衷地感叹:“聪明的中国人,你们使脚下的泥土成为珍奇的艺术”。的确,就是这毫不起眼的泥土,中国人把它做到了极致;________开窑的瞬间,一个个艺术生命破茧而出,完美呈现。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叩拜窑的恢宏大气,成就臻品,燃烧自己。
(1)在上面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点火,是烧窑的点睛之笔;温控,是烧窑的关键所在。
②先要制作匣钵、垫片,以此托起瓷坯,窑便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一个个新生命。
③特别是从泥坯升华到瓷器,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
④经过数天数夜的燃烧,接下来就是充满期待的自然冷却。
⑤上了釉的瓷坯,不能随便放进窑炉,装烧也是有严格讲究的。
A.③①②⑤④   B.③⑤②①④   C.②⑤①④③   D.⑤②③①④
(2)文中最后一句话有语病,请修改。(1分)
(3)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找出来并改正。(1分)
5.名著阅读。(共4分)
(1)下面是《水浒传》里与“青面兽”杨志有关的故事,根据情节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杨志押送金银担 ②青面兽北京斗武 ③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④翻船丢失花石纲 ⑤汴京城杨志卖刀
A.②⑤①④③ B.④⑤②①③ C.④③②⑤① D.⑤③②④①
(2)“倒拔垂柳力千斤,最恨戒律羁绊人”“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这个梁山好汉是 ,这几句表现了他 的性格特点。(2分)
6.古诗文默写。(8分)
(1)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2) ,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东楼》)
(3)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戍鼓断人行, 。(杜甫《月夜忆舍弟》)
(5)写月寄愁情。温庭筠晨起早行,“ , ”(《商山早行》)连用六个名词,巧妙地描绘出一幅旅人早行的图画,流露出旅人行旅的辛苦和心中凄凉冷落的感情;李商隐唱响思恋之歌,“ , ”(《无题》)从青春易老,到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7.4月15日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某中学举行以“树牢国家安全观念,增强全民安全意识”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共6分)
(1)当接到快递电话,称你购买的物品丢失,需要给你补偿时,正确的做法是( )(1分)
A.按照对方的步骤进行理赔。
B.添加对方的微信进行理赔。
C.先跟电商平台或快递公司核实。
D.自己不熟悉操作,让对方指导自己完成手续。
(2)在经过路口时,一辆小车为了避让突然跑出来的学生,只能冲出马路并造成了严重的交通事故。这个案例告诉我们( )(1分)
A.只要无车辆通行,即使是红灯,也可以通过。
B.无斑马线的路口,想怎么过就怎么过。
C.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走斑马线。
D.车辆会礼让行人,过马路时可以不用看两边车辆行驶情况。
(3)这次活动中,同学们采访了一些行人并询问了他们闯红灯的理由,请你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不少于两条)(4分)
甲:我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可没到绿灯亮,大家都走了,剩我一人,挺傻的,所以跟着也走了。
乙:不就过个马路吗,不看信号灯也不至于出事啊!哪儿那么巧,交通事故就让我遇到了?
丙:交通信号灯设置不是太长就是太短,如果车很少,就不要设置那么长的时间。附近就这么一条斑马线,又没有天桥,过马路的人又这么多,肯定没人愿意等。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
春中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①,荷锄觇②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注释】①远扬:桑枝。②觇(chān):察看。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春天的颂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田园图。
B.首联通过写斑鸠鸣叫、满树白色杏花开放,侧面展现了浓浓的春意。
C.颔联描写了农民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通路的画面。
D.尾联中“忽”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杯又停住的样子。
9.诗歌展现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场景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试结合颈联内容赏析。(2分)
(二)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僧澄波①善弈,余命霞裳②与之对枰③。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④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⑤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选自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注释】①澄波:人名。②霞裳:人名。③对枰(píng):对坐下棋。④参错:杂乱不齐。⑤怀远:人名。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是日更定矣 ( )
(2)拥毳衣炉火( )
(3)僧澄波善弈( )
(4)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
11.给【乙】文中画线句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断两处)(1分)
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13.请你从感官角度,比较【甲】【乙】两文写景分别侧重于什么?两文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4分)
(三)
对对红
高火花
①罗大地是一个好学生,勤奋,踏实。老师们讲题时,总会多看他两眼,同学们也喜欢他。老师们经常跟他说:“大地,我看看你的白马题。”白马题,就是那种有挑战性的难题,爱学习的同学特别喜欢做。同学们为了多跟大地聊上几句,课间也常跑到他桌前请教。
②大地在座位上坐着,总是直直的身子,不慌不忙,一副淡定的模样应对老师的关心和同学们的请教。
③春日和煦的阳光爬上教室铝合金窗台,透过玻璃,毫不吝啬地洒到大地两三寸长黑黑的头发上。大地抬头看黑板,阳光灿烂地伏在他脸上,白皙的皮肤,饱满的额头,英气的剑眉,在阳光的照耀下,这名少年显得特别帅气。
④学校举行班级文化建设比赛期间,班里换了个年轻的女班主任,她个子不高,有一双大眼睛。新班主任平常很喜欢花草,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时,自掏腰包买了一堆花花草草装点教室。讲台放一盆多肉,几处窗台有吊兰、玉树、虎皮兰、长寿花等,每一盆花都安排专人管理。新班主任把教室打扮得像花园,手里还剩一盆对对红,眼看没地方搁,又陡然发现罗大地旁的饮水机处还有空间。她托着这盆刚冒出黄绿芽的对对红,对大地说:“罗大地,这盆,你负责了啊!”
⑤大地很意外,以前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他一般只负责学习,很少被安排其他活儿,一时竟愣住了。班里同学此时真诚地异口同声道:“老师,他是学霸,不负责这个!”新班主任向同学们摆摆手,示意大伙安静,然后看着直愣愣的大地,微笑着说:“这是对对红,多浇水,如果养得好,开出的花会特别美。可以吗?”
⑥大地接过花盆,心里涌进一束温暖的光,似乎找回了久违的激动和兴奋。
⑦大地依然是一副淡定的模样,只是在课间时,他很少像先前那样久坐,而是多次去给他负责的花浇水。
⑧大雪纷飞的日子,教室内暖气充足,温暖如春。大地负责的那盆对对红,早已长出一片片流油般的绿叶。叶片都是两侧对生,先端渐尖,如一柄柄出鞘的青剑,亦如大地那一对好看的剑眉。两叶中间也长出了高矮不一肥粗直溜的茎。离考试还有三周的时候,大地于某个课间给绿叶擦拭灰尘时,发现那些茎顶端竟都一左一右鼓出了大花苞。大地的身体里瞬间灌入一股热流,心里充满期待。
⑨可突然有一天,大地没来学校。同学们在上午第一节课一上课就发现了,然后议论纷纷,“大地怎么没来上课?”“罗大地怎么没来?”有几个胆大的,按捺不住,跑去问班主任,得到的答复是:“哦,罗大地请病假一天。”“哎,吓死我了,还以为罗大地又转学了呢,他那么优秀!”
⑩原来大地受伤了。他躺在家里那张高低床的下铺上,这原本是他弟弟小地的床。大地右胳膊裹着臃肿的纱布,身体依旧笔直,左手举着一本书,淡定地看着。小地躺在上铺,略有惋惜地说:“哥,今天一天的课程我得落下了。”“不着急,你先看我昨天的笔记,我有课表,等我看完这本书再给你讲今天的,很快。”罗妈在厨房撕大白菜、泡粉条,听见哥俩对话,赶紧探出半个身子:“小地,让你哥休息!大地,你也别看了,眯会儿。”
罗父挤进哥俩的房间,头顶险些碰到那根旧灯管,房间有那么一会儿暗了下来。“大地,以后得注意!公交车上已有人去夺醉汉的刀,为啥你还要去逞强,现在可倒好……小地,你下来活动活动,今天化验单上的尿蛋白降了,大夫说这两个礼拜先不用去医院……”
罗父走后,大地忽然想起什么,赶紧小声地对小地说:“有了,明天你去上课!”小地兴奋地爬起来,把头向下吊着:“可以么?”“没问题,我会的你都会。记住,少说话,还有……那一盆对对红,回来告诉我开花没……”大地胸有成竹地对小地嘱咐着。
放学了,罗父罗母还在工地上紧张地忙碌着。这些年来,他们已记不清换了多少个工地,转了多少个城市。小地书包没放下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地:“开了,开了!开得真大,红艳艳的,有六对,像大喇叭!”
大地激动地丢开手中的书,从床上腾地坐直。
“哥,明天我还想去。”
“行。这事得告诉班主任,还有爸妈。”“你说呢?”
大地和小地是双生子。小地因先天性肾病,已休学一年有余。
(选自《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22年2月)
14.根据文章内容及表格提示,补全与“大地”相关的情节和心理。(4分)
情节 心理
① 激动兴奋
用心照顾“对对红”,花儿鼓出了大花苞 ②
③ 胸有成竹
听小地报喜,“对对红”开得大、开得艳、开得多 ④
15.请简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16.第⑥段中为什么大地接过花盆时,“心里涌进一束温暖的光,似乎找回了久违的激动和兴奋”?(2分)
17.罗大地是好学生,他具有哪些良好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18.人们常说“题好一半文”,请说说“对对红”这个标题好在哪里。(4分)
(四)
材料一:
①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②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③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让生命变得更加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④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选自周国平《独处的充实》,有删改)
材料二:
①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要面对如何与自己相处。学会与自己相处,其实就是找到另一个自己——把脚步放慢,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成为一个能够充满智慧的人。现实中,有些人习惯于觥筹交错、熙来攘往,一旦一个人独处就变得快要窒息、难以忍受;一些人有时候想安静下来给自己“充充电”,沉思工作或人生方面的问题,但总是挡不住喧嚣与世俗的诱惑,像旋转的陀螺一般总也停不下来。长久以往,只会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工作业绩陷入“双低谷循环”。
②学会与自己相处,不是在追求寂寞、封闭自我,更不是对自身的交往能力设限,而是让自己心灵变得祥和安宁,心境变得清澈如水,在沉潜中默默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份沉静,无论是对于涵养个人的人生智慧,还是培育理性的民族精神,都是十分有益的。回溯历史,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如果缺乏耐得住寂寞的定力,没有独处时的思考,这些成就是很难取得的。因此,我们在学习与社会打交道的同时,也应学会与自己相处,葆有享受独处的积极心态。
③与自己相处,前提是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应当自觉校准人生坐标,培养自省、敬畏、慎独意识,通过对生命的深邃思考,排除外界纷扰对内心的侵袭。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关键在于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知识是提升修养的精神食粮,应当善于把零星的时间“焊接”起来。应用永不满足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不断用新知识的力量抵御精神空虚、意志的消沉。激发与自己相处的智慧,贵在增强直面现实的思辨能力。与自己相处并非与世隔绝、离群索居,而是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应当以哲学的眼光看待和分析事物,瞄准现实问题,努力获得更多规律性的认识。
④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学会与自己相处、享受与自己相处,是接近星空的有益尝试。我们与其在喧嚣中消耗光阴,不如借助与自己相处延伸生命、蓄积力量。
(选自顾伯冲《学会与自己相处》,有删改)
19.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第②段中举出“人在寂寞中的三种状态”的例子,是为证明“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具备独处的能力”的观点。
B.材料一第④段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人需要独处的原因,就是独处时的内在整合可以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并进而影响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C.材料二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会与自己相处,不是在追求寂寞、封闭自我,而是在沉潜中默默提升自己的境界”的分论点。
D.材料一中把人在寂寞中的状态分为三种,材料二中提到了“习惯于觥筹交错、熙来攘往,一旦一个人独处就变得快要窒息、难以忍受”的“有些人”就属于第一种,而李时珍、徐霞客、达尔文等人都属于第三种。
20.请分析材料二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2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观点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简要分析。(4分)
三、作文(50分)
22.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50分)
题目一:生活如诗,岁月如歌。温馨的家园,欢乐的操场,美丽的田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一定都有你散落的诗行。教室里你埋头苦学的身影,家庭里你体贴关爱父母的孝行,生活中你帮助他人的故事……都是你书写在时光长河里的美丽诗行。梳理过往,你会发现自己真棒!
请以“这里,我写下最美诗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中心明确,情感真挚,价值观正确;③不少于600字。
题目二:“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老师在《致年轻人的一封信》中写道:“孩子们,你们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人生大目标,去帮助你们走过那些痛苦的、坚持不下去的时刻。但大目标就像一座高山,需要长久地攀登。你们还需要找到一条上山的路,在每天的日常里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一步步扎实地往上爬。爬着爬着,或许就走过了那一段黑暗的路,拨云见日。”
2022年“五四”青年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给全国青年朋友们写了一封特别的信《不被大风吹倒》。在信中,莫言分享了在艰难时刻给他带来力量的两个故事,其中一个是,爷爷带着他与狂风对峙并最终战胜狂风的经历。他勉励大家:“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不能被生活打倒。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阅读了上面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悟?给你的学弟学妹或亲朋好友写一封信,分享阅读以上材料的心得体会。
要求:①书信格式正确,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②内容健康积极,表达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
第六单元测试卷(教师版)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岔气(chà)   逞能(chěn)   怅惘(chǎng)   箪食壶浆(dān)
B.嗔怒(chēn) 作揖(yī) 心窍(qiào) 顿开茅塞(sài)
C.发怔(zhèng) 拜谒(yè) 歇息(xiē) 风餐露宿(xiǔ)
D.筵席(yán) 愧赧(nǎn) 侥幸(jiǎo) 颠沛流离(diān)
【解析】A项,“逞”应读chěng,“怅”应读chàng;B项,“塞”应读sè;C项,“宿”应读sù。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存恤 带契 颠倒 羽扇纶巾     B.疏懒 桑梓 星宿 民殷国富
C.腼腆 鄙贱 调停 拔云见日 D.聒躁 攥紧 盘缠 尖嘴猴腮
【解析】A项,契—挈;C项,拔—拨;D项,躁—噪。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古代,许多经世奇才都被残酷的封建制度埋没了。
B.教室里,大家叽叽喳喳,你一言我一语,更有甚者说话声如雷贯耳。
C.花和尚鲁智深性情暴躁,遇到不平之事,不由分说,举拳便打。
D.面对记者镜头,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怎么接受记者的采访。
【解析】“如雷贯耳”形容人的名声大。不能用来描写声音,用在此处望文生义。
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共4分)
一位印度诗人面对中国瓷器由衷地感叹:“聪明的中国人,你们使脚下的泥土成为珍奇的艺术”。的确,就是这毫不起眼的泥土,中国人把它做到了极致;________开窑的瞬间,一个个艺术生命破茧而出,完美呈现。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叩拜窑的恢宏大气,成就臻品,燃烧自己。
(1)在上面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①点火,是烧窑的点睛之笔;温控,是烧窑的关键所在。
②先要制作匣钵、垫片,以此托起瓷坯,窑便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一个个新生命。
③特别是从泥坯升华到瓷器,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
④经过数天数夜的燃烧,接下来就是充满期待的自然冷却。
⑤上了釉的瓷坯,不能随便放进窑炉,装烧也是有严格讲究的。
A.③①②⑤④   B.③⑤②①④   C.②⑤①④③   D.⑤②③①④
(2)文中最后一句话有语病,请修改。(1分)
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叩拜窑的恢宏大度,燃烧自己,成就臻品。
(3)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找出来并改正。(1分)
句号应在引号内。
5.名著阅读。(共4分)
(1)下面是《水浒传》里与“青面兽”杨志有关的故事,根据情节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①杨志押送金银担 ②青面兽北京斗武 ③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④翻船丢失花石纲 ⑤汴京城杨志卖刀
A.②⑤①④③ B.④⑤②①③ C.④③②⑤① D.⑤③②④①
(2)“倒拔垂柳力千斤,最恨戒律羁绊人”“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这个梁山好汉是鲁智深,这几句表现了他崇尚自由、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2分)
6.古诗文默写。(8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东楼》)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5)写月寄愁情。温庭筠晨起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连用六个名词,巧妙地描绘出一幅旅人早行的图画,流露出旅人行旅的辛苦和心中凄凉冷落的感情;李商隐唱响思恋之歌,“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从青春易老,到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7.4月15日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某中学举行以“树牢国家安全观念,增强全民安全意识”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共6分)
(1)当接到快递电话,称你购买的物品丢失,需要给你补偿时,正确的做法是( C )(1分)
A.按照对方的步骤进行理赔。
B.添加对方的微信进行理赔。
C.先跟电商平台或快递公司核实。
D.自己不熟悉操作,让对方指导自己完成手续。
(2)在经过路口时,一辆小车为了避让突然跑出来的学生,只能冲出马路并造成了严重的交通事故。这个案例告诉我们( C )(1分)
A.只要无车辆通行,即使是红灯,也可以通过。
B.无斑马线的路口,想怎么过就怎么过。
C.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走斑马线。
D.车辆会礼让行人,过马路时可以不用看两边车辆行驶情况。
(3)这次活动中,同学们采访了一些行人并询问了他们闯红灯的理由,请你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不少于两条)(4分)
甲:我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可没到绿灯亮,大家都走了,剩我一人,挺傻的,所以跟着也走了。
乙:不就过个马路吗,不看信号灯也不至于出事啊!哪儿那么巧,交通事故就让我遇到了?
丙:交通信号灯设置不是太长就是太短,如果车很少,就不要设置那么长的时间。附近就这么一条斑马线,又没有天桥,过马路的人又这么多,肯定没人愿意等。
示例:①提高全民文明素养,避免从众心理;②加大交通安全的宣传力度,杜绝侥幸心理;③加大对行人闯红灯行为的处罚力度;④市政公用设施(信号灯、斑马线、过街天桥)设置更人性化。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
春中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①,荷锄觇②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注释】①远扬:桑枝。②觇(chān):察看。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A.这是一首春天的颂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田园图。
B.首联通过写斑鸠鸣叫、满树白色杏花开放,侧面展现了浓浓的春意。
C.颔联描写了农民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通路的画面。
D.尾联中“忽”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杯又停住的样子。
【解析】“春鸠”“杏花”都是春天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首联通过鸟鸣、花开,直接把春意写得很浓了,这是正面描写。
9.诗歌展现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场景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试结合颈联内容赏析。(2分)
示例:燕子回来了,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主人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他们都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展现出人们和平与安定的生活状态。
(二)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僧澄波①善弈,余命霞裳②与之对枰③。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④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⑤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选自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注释】①澄波:人名。②霞裳:人名。③对枰(píng):对坐下棋。④参错:杂乱不齐。⑤怀远:人名。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是日更定矣(这)
(2)拥毳衣炉火(裹、围)
(3)僧澄波善弈(下棋)
(4)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拖)
11.给【乙】文中画线句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断两处)(1分)
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于是吟诵诗文的声音,又大响起来。
13.请你从感官角度,比较【甲】【乙】两文写景分别侧重于什么?两文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4分)
【甲】文从视觉角度写雪景,表现了其清新雅致的特点;【乙】文从听觉角度写飞泉亭,表现了其万籁合奏,美妙至极的特点。
【乙文参考译文】澄波和尚善于下棋,我叫霞裳跟他对弈。于是瀑布声、棋子声、松涛声、鸟鸣声,错落着响成一片。过了一会儿,听到手杖触地的声音像从云中传来,原来是老和尚怀远抱着一尺多厚的诗集来,要我作序。于是吟诵诗文的声音,又大响起来。大自然的声音,人的声音,完全汇合而融化在一起。想不到观赏瀑布的快乐,竟然到了这般境界,这亭子的功劳实在大啊!
(三)
对对红
高火花
①罗大地是一个好学生,勤奋,踏实。老师们讲题时,总会多看他两眼,同学们也喜欢他。老师们经常跟他说:“大地,我看看你的白马题。”白马题,就是那种有挑战性的难题,爱学习的同学特别喜欢做。同学们为了多跟大地聊上几句,课间也常跑到他桌前请教。
②大地在座位上坐着,总是直直的身子,不慌不忙,一副淡定的模样应对老师的关心和同学们的请教。
③春日和煦的阳光爬上教室铝合金窗台,透过玻璃,毫不吝啬地洒到大地两三寸长黑黑的头发上。大地抬头看黑板,阳光灿烂地伏在他脸上,白皙的皮肤,饱满的额头,英气的剑眉,在阳光的照耀下,这名少年显得特别帅气。
④学校举行班级文化建设比赛期间,班里换了个年轻的女班主任,她个子不高,有一双大眼睛。新班主任平常很喜欢花草,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时,自掏腰包买了一堆花花草草装点教室。讲台放一盆多肉,几处窗台有吊兰、玉树、虎皮兰、长寿花等,每一盆花都安排专人管理。新班主任把教室打扮得像花园,手里还剩一盆对对红,眼看没地方搁,又陡然发现罗大地旁的饮水机处还有空间。她托着这盆刚冒出黄绿芽的对对红,对大地说:“罗大地,这盆,你负责了啊!”
⑤大地很意外,以前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他一般只负责学习,很少被安排其他活儿,一时竟愣住了。班里同学此时真诚地异口同声道:“老师,他是学霸,不负责这个!”新班主任向同学们摆摆手,示意大伙安静,然后看着直愣愣的大地,微笑着说:“这是对对红,多浇水,如果养得好,开出的花会特别美。可以吗?”
⑥大地接过花盆,心里涌进一束温暖的光,似乎找回了久违的激动和兴奋。
⑦大地依然是一副淡定的模样,只是在课间时,他很少像先前那样久坐,而是多次去给他负责的花浇水。
⑧大雪纷飞的日子,教室内暖气充足,温暖如春。大地负责的那盆对对红,早已长出一片片流油般的绿叶。叶片都是两侧对生,先端渐尖,如一柄柄出鞘的青剑,亦如大地那一对好看的剑眉。两叶中间也长出了高矮不一肥粗直溜的茎。离考试还有三周的时候,大地于某个课间给绿叶擦拭灰尘时,发现那些茎顶端竟都一左一右鼓出了大花苞。大地的身体里瞬间灌入一股热流,心里充满期待。
⑨可突然有一天,大地没来学校。同学们在上午第一节课一上课就发现了,然后议论纷纷,“大地怎么没来上课?”“罗大地怎么没来?”有几个胆大的,按捺不住,跑去问班主任,得到的答复是:“哦,罗大地请病假一天。”“哎,吓死我了,还以为罗大地又转学了呢,他那么优秀!”
⑩原来大地受伤了。他躺在家里那张高低床的下铺上,这原本是他弟弟小地的床。大地右胳膊裹着臃肿的纱布,身体依旧笔直,左手举着一本书,淡定地看着。小地躺在上铺,略有惋惜地说:“哥,今天一天的课程我得落下了。”“不着急,你先看我昨天的笔记,我有课表,等我看完这本书再给你讲今天的,很快。”罗妈在厨房撕大白菜、泡粉条,听见哥俩对话,赶紧探出半个身子:“小地,让你哥休息!大地,你也别看了,眯会儿。”
罗父挤进哥俩的房间,头顶险些碰到那根旧灯管,房间有那么一会儿暗了下来。“大地,以后得注意!公交车上已有人去夺醉汉的刀,为啥你还要去逞强,现在可倒好……小地,你下来活动活动,今天化验单上的尿蛋白降了,大夫说这两个礼拜先不用去医院……”
罗父走后,大地忽然想起什么,赶紧小声地对小地说:“有了,明天你去上课!”小地兴奋地爬起来,把头向下吊着:“可以么?”“没问题,我会的你都会。记住,少说话,还有……那一盆对对红,回来告诉我开花没……”大地胸有成竹地对小地嘱咐着。
放学了,罗父罗母还在工地上紧张地忙碌着。这些年来,他们已记不清换了多少个工地,转了多少个城市。小地书包没放下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地:“开了,开了!开得真大,红艳艳的,有六对,像大喇叭!”
大地激动地丢开手中的书,从床上腾地坐直。
“哥,明天我还想去。”
“行。这事得告诉班主任,还有爸妈。”“你说呢?”
大地和小地是双生子。小地因先天性肾病,已休学一年有余。
(选自《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22年2月)
14.根据文章内容及表格提示,补全与“大地”相关的情节和心理。(4分)
情节 心理
①接下照顾对对红的活儿 激动兴奋
用心照顾“对对红”,花儿鼓出了大花苞 ②充满期待
③受伤在家,让小地替读,嘱咐关注对对红开花没有 胸有成竹
听小地报喜,“对对红”开得大、开得艳、开得多 ④激动
15.请简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示例:运用了景物描写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爬”“毫不吝啬”等词赋予了阳光人的动作与情感,渲染了温馨的气氛,写出了阳光对“大地”的关爱与欣赏,侧面写出了大地品性的美好。
16.第⑥段中为什么大地接过花盆时,“心里涌进一束温暖的光,似乎找回了久违的激动和兴奋”?(2分)
①管理对对红这项任务对于大地来说,是新奇的,这项任务也蕴含着新班主任对他的信任。因此他有激动、兴奋之情。②大地的父母都是农民工,辗转多个城市工作;弟弟患先天性肾病,正休学在家,艰难的家境使他长时间以来难以感受到美好。对对红能开出很美的花的预期激发了他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因此他心里涌进温暖的光,感到激动和兴奋。
17.罗大地是好学生,他具有哪些良好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①由罗大地受老师、同学喜欢,经常做白马题,受伤了依然看书等内容可见他勤奋、踏实。②由罗大地总是一副淡定的模样应对老师的关心和同学们的请教可见他稳重、淡定。③由罗大地多次利用课间给对对红浇水、对对红长势良好、受伤后依然关心对对红的长势等内容可见他认真负责。④由罗大地认真管理对对红、得知对对红开花激动得坐起来等内容可见他热爱生活。⑤由罗大地每天给生病休学的弟弟讲课、让弟弟代替自己去上课等内容可见他关爱家人。⑥由罗大地在公交车上制止醉汉而受伤可见他见义勇为。
18.人们常说“题好一半文”,请说说“对对红”这个标题好在哪里。(4分)
示例:“对对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对对红”意蕴丰富,暗含大地、小地是双生子的内容,蕴含着对在艰难家境中依然勤奋求学的兄弟二人的赞美之情;“对对红”作题目生动形象,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
材料一:
①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②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③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让生命变得更加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④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选自周国平《独处的充实》,有删改)
材料二:
①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要面对如何与自己相处。学会与自己相处,其实就是找到另一个自己——把脚步放慢,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成为一个能够充满智慧的人。现实中,有些人习惯于觥筹交错、熙来攘往,一旦一个人独处就变得快要窒息、难以忍受;一些人有时候想安静下来给自己“充充电”,沉思工作或人生方面的问题,但总是挡不住喧嚣与世俗的诱惑,像旋转的陀螺一般总也停不下来。长久以往,只会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工作业绩陷入“双低谷循环”。
②学会与自己相处,不是在追求寂寞、封闭自我,更不是对自身的交往能力设限,而是让自己心灵变得祥和安宁,心境变得清澈如水,在沉潜中默默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份沉静,无论是对于涵养个人的人生智慧,还是培育理性的民族精神,都是十分有益的。回溯历史,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如果缺乏耐得住寂寞的定力,没有独处时的思考,这些成就是很难取得的。因此,我们在学习与社会打交道的同时,也应学会与自己相处,葆有享受独处的积极心态。
③与自己相处,前提是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应当自觉校准人生坐标,培养自省、敬畏、慎独意识,通过对生命的深邃思考,排除外界纷扰对内心的侵袭。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关键在于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知识是提升修养的精神食粮,应当善于把零星的时间“焊接”起来。应用永不满足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不断用新知识的力量抵御精神空虚、意志的消沉。激发与自己相处的智慧,贵在增强直面现实的思辨能力。与自己相处并非与世隔绝、离群索居,而是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应当以哲学的眼光看待和分析事物,瞄准现实问题,努力获得更多规律性的认识。
④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学会与自己相处、享受与自己相处,是接近星空的有益尝试。我们与其在喧嚣中消耗光阴,不如借助与自己相处延伸生命、蓄积力量。
(选自顾伯冲《学会与自己相处》,有删改)
19.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材料一第②段中举出“人在寂寞中的三种状态”的例子,是为证明“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具备独处的能力”的观点。
B.材料一第④段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人需要独处的原因,就是独处时的内在整合可以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并进而影响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C.材料二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会与自己相处,不是在追求寂寞、封闭自我,而是在沉潜中默默提升自己的境界”的分论点。
D.材料一中把人在寂寞中的状态分为三种,材料二中提到了“习惯于觥筹交错、熙来攘往,一旦一个人独处就变得快要窒息、难以忍受”的“有些人”就属于第一种,而李时珍、徐霞客、达尔文等人都属于第三种。
【解析】材料一第②段中举出“人在寂寞中的三种状态”的例子,是为证明“独处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的观点。
20.请分析材料二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示例:首先提出“与自己相处,前提是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的观点,然后运用道理论证证明观点,接着又论述了怎样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最后又从另一个角度论述了“与自己相处并非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的道理。
2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观点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简要分析。(4分)
材料一的观点是“独处也是一种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学会与自己相处”。相同点:两者都在论述“独处”的好处。不同点:材料一侧重论述独处的好处,材料二侧重论述如何独处才能收益匪浅。
三、作文(50分)
22.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50分)
题目一:生活如诗,岁月如歌。温馨的家园,欢乐的操场,美丽的田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一定都有你散落的诗行。教室里你埋头苦学的身影,家庭里你体贴关爱父母的孝行,生活中你帮助他人的故事……都是你书写在时光长河里的美丽诗行。梳理过往,你会发现自己真棒!
请以“这里,我写下最美诗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中心明确,情感真挚,价值观正确;③不少于600字。
题目二:“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老师在《致年轻人的一封信》中写道:“孩子们,你们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人生大目标,去帮助你们走过那些痛苦的、坚持不下去的时刻。但大目标就像一座高山,需要长久地攀登。你们还需要找到一条上山的路,在每天的日常里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一步步扎实地往上爬。爬着爬着,或许就走过了那一段黑暗的路,拨云见日。”
2022年“五四”青年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给全国青年朋友们写了一封特别的信《不被大风吹倒》。在信中,莫言分享了在艰难时刻给他带来力量的两个故事,其中一个是,爷爷带着他与狂风对峙并最终战胜狂风的经历。他勉励大家:“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不能被生活打倒。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阅读了上面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悟?给你的学弟学妹或亲朋好友写一封信,分享阅读以上材料的心得体会。
要求:①书信格式正确,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②内容健康积极,表达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