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7 回忆我的母亲 同步练习(培优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厌恶(wù)管束(sù)广漠(mò)质问(zhì)
B.责罚(zé)眼翳(yì)调度(diào)轻薄(bó)
C.庶祖母(zhé)嬉戏(xī)抽屉(tì)野蛮(mán)
D.文绉绉(zōu)绰号(chuò)牢骚(sāo)宽恕(shù)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B.《朝花夕拾》是我渴慕已久的一本书,今天终于得到了!
C.班主任正在诘问小王昨天舍己救人的事迹,准备在全校予以表扬。
D.只见老妇人吓得面如土色,口齿不清。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B.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C.这篇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句句都是肺腑之言,情真意切。
D.母亲不仅吃苦耐劳,还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妇女,她鼓励孩子去开创新的生活。
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祖藉 劳碌 红薯饭 无可耐何
B.害病 慰勉 庚子年 东挪西借
C.高梁 妯娌 吃大户 勤劳俭朴
D.聊叙 隔绝 标本式 结衣缩食
5.“孝亲敬老”活动周,校团委要展示一副与活动主题有关的对联,上联是:承恩不忘三春雨。请你在以下四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下联。( )
A.朝夕伺候莫厌烦 B.感恩莫待白头催
C.行孝常怀寸草心 D.尽孝应乘双老在
6.(2021八上·仙桃月考)下列选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被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是作者对生命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观情绪。
B.“采菊东篱下”中的“菊”与“何处无竹柏”中的“竹”既属于花中四君子,还属于岁寒三友。
C.称谓常暗含情感倾向。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与“智叟”,同样是称呼老年男子,“公”比“叟”更显尊敬。
D.《回忆我的母亲》的作者是朱德,他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7.(2021八上·郑州开学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采用双线结构,其中一条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
B.《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围绕母亲“勤劳”的主要品质选材叙述,还穿插了精当的议论。
C.《列夫托尔斯泰》和《美丽的颜色》属于传记,语言风格也很相似。
D.《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散文。
8.(2021八上·毕节月考)下列文学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藤野先生》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B.《回忆我的母亲》作者通过回忆“我”的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
C.《三作家》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代表作品之一,托尔斯泰就是其中的一位作家。
D.居里夫人,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
二、填空题
9.为下列句子选择一个准确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我母亲待人最 (A、慈详 B、仁慈 C、仁义),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②在这 (A、广漠 B、茫茫 C、广大)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 (A、约束 B、管理 C、管束)过我。
③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 (A、请 B.找 C.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
1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母亲最大的特点是 。
(2)母亲那种 的习惯,母亲那种 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3)“母亲是个好劳动”的含意是 。
三、语言表达
11.下面句子中有两处语序不当,请改正。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千百万中国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着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
(1) 改为
(2) 改为
12.本文作者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地穿插了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升华了主题。请你也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写一个人或者一件事。
四、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mù)。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yù),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rǎn)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3.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①和 (mù)
②富 (yù)
③ (rǎn)上
14.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蔼 (A. ǎi B. ài )
②束 (A. sùB. shù)
五、综合题
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5.在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纷纷发言,表示最想感谢的人就是自己的母亲。甲说:“母爱是一缕灿烂的阳光,温暖我的心灵。”乙说:“母爱是一片宽广的大海,包容我的错误。”你接着说:“ 。”请仿照甲、乙两人发言的形式,续写一句话完成你的发言。
16.主题班会结束前,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则材料:调查显示,我校中学生清楚自己、明星、好友、母亲生日是哪月哪天的人数比例依次为100%、62%、40%、8%。请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并谈谈你的感想。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后父的老
刘亮程
①我很小的时候,奶奶就已经老了,我们一家养着奶奶的老,给她送终。奶奶去世后,轮到母亲老了,但她不敢老,她要拉扯一堆未成年的孩子。现在我五十多岁,先父、后父都已经不在,剩下母亲,她老成奶奶的样子了,我们养她的老,也在随着母亲一起老。因为有她在,我不敢也没有资格说自己老。老是长辈享有的,我年纪再大,也是儿子。真正到了前面光秃秃的没了父母,我成了后一辈人的挡风墙,那时候,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老了。
②但老终究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③记得有一年,我陪母亲回甘肃酒泉老家,在村里看望一个叔叔,院门锁着,家里人下地干活去了。等到大中午,看见两个老人扛着农具走来,远看着一样老,都白了头,一脸皱纹。走近了,经介绍才知道,是叔叔和他的父亲,一个六十多岁,一个八十多岁,活成一对老兄弟,还在一起干农活。
④我父亲没有和我一起活老。
⑤我8岁时父亲去世,感觉自己突然成了大人。13岁时,母亲再嫁,我们有了后父,觉得自己又成了孩子,终于又有了庇护。后父的父母走得早,他的前面光秃秃的,就他一个人,后面也光秃秃的,无儿无女。我们成了他的养儿女,他成了我们的养父。
⑥我18岁时,有一天,后父把我和大哥叫在一起,郑重地给我们交代一件事。后父说:“我已经50岁的人了,你们两个儿子,该操心给我备一个老房(棺材)了。这个事都是当儿子的要做的。”他说后面的张家,儿子早几年就给父亲备好了老房。
⑦备老房的事,在村里很常见,到一户人家院子,会常看见一口棺材摆在草棚下,没上漆,木头的色,知道是给家里老人备的,或是家里老人让儿子给自己备的。棺材有时装粮食、饲料,或盛放种子,顶板一盖,老鼠进不去。
⑧我们小时候玩捉迷藏,也会藏进老房里,头顶的板一盖,就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外面的声音瞬间远了,待到听不见一丝声响时,恐惧便来了,赶紧顶开盖板爬出来。
⑨家里的老人也会躺进去,试试宽窄长短,也会在里面睡一觉醒来。
⑩其实这些老人都不老,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的样子,因为送走了前面的老人,自己跟着老上了。
老有老的样子,留胡须,背手,吃饭坐上席,大声说话。一般来说,男人五六十岁便可装老了,那时候儿女也二三十岁,能在家里挑大梁、千重活。装老的目的,一是在家里、在村里塑造尊严,让人敬;二是躲清闲,有些重活累活,动动嘴使唤儿女干就可以了。
也是我18岁那年,后父开始装老,突然腰也疼了,腿也困了,有时候抽烟呛着,故意多咳嗽两声。去年秋天还能背动的一麻袋麦子,今年突然就不背了,让我和大哥背。其实我们两个的劲加起来,也没他大。
我后父打定主意,要盘腿坐在炕上,享一个老人的福了。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我大哥外出开拖拉机,我外出上学,留在家里的三弟四弟都没成人,指望不上,后父只好忘掉自己已经50岁的年龄,重活累活又都亲手干了。
后父吩咐我们备的老房,也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做。这期间我们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从沙漠边的太平渠村搬到天山半坡上的元兴宫村,过了些年又搬到县城边的城郊村,后来又搬进县城住了楼房。想想也幸亏没给后父备老房,若备了,会一次次地带着它搬家,但终究没有一个安放它的地方。
后父活到84岁,走了。
距他给我和大哥交代备老房那年,已经过去34年。
后父去世时我在乌鲁木齐,晚上12点,家人打来电话,说后父走了。我们赶紧驱车往回赶,那晚漫天大雪,路.上少有车轮,天地之间,雪花飘满。
回到沙湾已是半夜,后父的遗体被安置在殡仪馆,他老人家躺在新买来的棺材里,面容祥和,嘴角略带微笑,像是笑着离开的。.
听母亲说,半下午的时候,后父把自己的衣物全收拾起来,打了包,说要走了。
母亲问,你走哪去,活糊涂了。
后父说要回家,马车都来了,接他的人在路.上喊呢。
后父在生,产队时赶过马车。在临终前的时光里,他看见来接他的马车,要把他接回到村里。
可是,我们没有让马车把他接回村里。我们把他葬在了县城边的公墓。
但我知道,他的魂,一定被那辆马车接走,回到了故乡。我们在县城的殡仪馆为他操持的这一场葬礼,已经跟他没有关系。公墓里那个写有他名字和生卒日期的墓碑跟他没有关系。在离县城70公里的老沙湾太平渠村,他家荒寂多年的祖坟.上,他几十年前送走的老母亲的坟墓旁,一定有了一串轻微的脚步声,一个儿子回到了那里。
(选自《散文选刊》
17.[理情节]文中第②段写道:“但老终究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请认真阅读③- 段,分条概括“不容易”的几件事情。
18.[明内涵]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深情。认真阅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结合语境体会下方句子中加点词“赶紧”的内涵。
我们赶紧驱车往回赶,那晚漫天大雪,路上少有车轮,天地之间,雪花飘满。
19.[析情思]阅读第四段的画线句子,仔细体会小瓯和小越的对话,请联系语境,分析重读“没有关系”的理由。
小瓯:我不理解,为什么要重读两个“没有关系”呢?
小越:因为只有重读,才能体会到作家的内心世界,也才能知道什么“最有关系”啊!
20.[探主旨]题目是“后父的老”,为什么除了写后父的老,还写了那么多人的“老”?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 管束(sù)——(shù)
B.正确。
C. 庶祖母(zhé)——(shù)
D. 文绉绉(zōu)——(zhōu)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 A.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合乎句意,是正确的;
B.渴慕已久:非常的思慕、仰慕的意思很长时间。合乎句意,是正确的;
C.舍己救人:舍己:牺牲自己。不惜牺牲自己去救别人,属搭配不当,是错误的;
D.面如土色:脸色呈灰白色。形容惊恐之极。合乎句意,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答案】D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A:任劳任怨:不辞劳苦,不怕埋怨。 使用正确。
B: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使用正确。
C:肺腑之言:比喻内心。指发自内心的真诚话。使用正确。
D:有误,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用在此处是语义不当。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要做好该类题,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在出题时尤其是词义正确,而感彩不合乎题意的更应该注意。
4.【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A:有误,“祖藉”的“藉”应为“籍”,“无可耐何”的“耐”应为“奈”。
B:正确。
C:有误,“勤劳简朴”的“简”应为“俭”。
D:有误,“结衣缩食”的“结”应为“节”。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5.【答案】C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联基本常识。认真阅读上联,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等方面分析作出答案。首先分析上联“承恩不忘三春雨”的结构,属于动宾短语,“三春雨,”可以对“寸草心”,内容上,上联“承恩不忘”对下联“行孝常怀”。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对联基本常识。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该考点考查频率较高,注意掌握。
6.【答案】B
【知识点】其他常识;回忆我的母亲;称谓;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岁寒三友”指的是松、梅、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7.【答案】C
【知识点】背影;列夫·托尔斯泰;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 《列夫托尔斯泰》和《美丽的颜色》 语言风格不同。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8.【答案】A
【知识点】外国文学;回忆我的母亲;名人事迹;《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A.有误,《藤野先生》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及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解答本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学生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9.【答案】B;A;C;C
【知识点】近义词
【解析】【分析】① 句根据“待人”和“温和”两词可知是写母亲的“态度”,应选“仁慈”,因为“慈详”一般形容形象,“仁义” 的“义”不符合本句的内容。②根据“人海”一词可知应选“茫茫”,因为“广漠”“广大”一般是形容地理意义.上的处所。③根据母亲心理情态(请求别人)可知应选“央”。
故答案为:B ;A; C ;C
【点评】 本题是要求选填近义词,首先要根据选项中近义词中关键字来了解词语的含义,根据填空前后的语言表达的情境来判断。
10.【答案】(1)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2)勤劳俭朴;宽厚仁慈
(3)母亲是个劳动好手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文章内容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⑵ 勤劳俭朴 ; 宽厚仁慈 ⑶ 母亲是个劳动好手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作答这类题目首先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应充分利用文本,或直接选用原文语词,或以原文中的词.或句子为基础进行改写,这样答题比较规范。
11.【答案】(1)千百万中国劳动人民;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
(2)创造着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知识点】语序不当
【解析】【分析】 (1)“她只是千百万中国劳动人民中的一员” 语序不当;(2)“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着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语序不当。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12.【答案】【参考例文】
周日的清晨,一切都是那么惬意。看着蜗牛在阳台上缓缓爬过,我的视线被它吸引住了,对它身后那条长长的“脚印”产生了兴趣。我不清楚小小的蜗牛要到哪儿去,但它分泌的黏液却告诉我,它已经到过这儿,这是它留下的痕迹,我的心里不禁产生了敬畏与钦佩。
我注视着这只小小的蜗牛,小家伙正一点一点地向着它心中的方向前进着!忽然脑海里响起了那首熟悉的歌:“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只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着轻轻的仰望……”
蜗牛已爬过了阳台,它正向屋顶出发,缓慢地、小心翼翼地向上爬行,它身后的痕迹依旧存在,它每前进一步都是那么艰辛。我真想上前帮它一把,但刚伸出手又不由自主地收了回来:如果没有经历艰难的过程,胜利的终点对于它又会有什么意义呢?
我被这小小的蜗牛深深地打动了,它的心里一定有一个方向,为了这个目标,它付出了太多太多。而在知识海洋里遨游的我,偶尔也会想要轻松一下,可手中的笔却迟迟不肯放下。奋斗的过程中也曾烦闷,想到两点一线的生活,想到堆积如山的作业,怪自己太笨,不知道“复制”别人的作业,让自己轻松一下。可这个念头才一闪,就被理智唤醒了。是啊,我要的是知识,并不是那纸上的答案。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夹叙夹议,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议论,以表明对所写人物或事件的认识、态度和评价的一种表达方式。然后按照文章事例,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即可,注意既要有叙述,又要有议论,缺一不可。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对题目和材料进行分析,从题目和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确定文章的立意,同时也通过审题,进行谋篇布局。考生要注意平时素材的收集,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写作。在写作时要情感色彩饱满,让触动自己的那份情感也触动读者。注意恰当运用写作手法,表达上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同时考生在平时要加强写作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
【答案】13.睦;裕;染
14.A;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要求考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注意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易错字的准确辨析,注意平时的积累。
(2)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1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和 mù :和睦有意思 相处融洽,没有争吵 。 富(yù):富裕,(rǎn)上 :染上。
14.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 和蔼 :hé ǎi,意思是性情温和,态度可亲。管束:guǎn shù,意思是遏制自由行动或言论;加以约束,使人不越轨。
【答案】15.母爱是一丝轻柔的春风,吹走我的忧愁。
16.信息:清楚自己母亲生日的中学生人数最少。感想:母亲对子女的爱博大无私,却很少有子女懂得感恩和回报。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见解表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答题时应注意仿写语句试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要求与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呼后应,句式统一,修辞相同,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解答此题要求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想。
15.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观察例句,分析例句表现的主题,例句的格式,例句的修辞等,所仿写的语句一定要与例句的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据此仿写: 母爱是一丝轻柔的春风,吹走我的忧愁。
16.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可知,记得母亲生日的学生很少,相反记得明星和自己生日的却很多,这种情况说明母亲对孩子的爱博大无私,但孩子却不知道感恩,不知道汇报,据此表述感想即可。示例: 信息:清楚自己母亲生日的中学生人数最少。感想:母亲对子女的爱博大无私,却很少有子女懂得感恩和回报。
【答案】17.①60多岁的叔叔和他80多岁的老父亲为了生活依然在干农活。
②“我"父亲没有和“我”一起活老。
③想装老的后父因为家里没有成人,又亲手干重活累活。
18.因为生前后父除了我们,没有其他的亲人,处境非常可怜;后父为了承担我们这个家庭的重担,不敢装老,也不敢说老;他郑重地给我们交代后事,而我们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做。“赶紧”一词不仅饱含着我们接到后父去世消息的急切的心理,更饱含着我们对后父的理解、感激和歉疚。
19.因为重读“没有关系”,才能读懂作者的心态。“没有关系”,但不能不操办丧事,因为这是为人子女必须尽到的义务;重读“没有关系”,才能让读者思考什么最有关系。思考后父生活的乡村、族里他的老母亲坟墓才是后父灵魂要回归的地方。重读,才能让读者明白,后父灵魂的回归故里,才是最有关系的。重读,才能明白作者是最懂后父的人。
20.写那么多人的老,都是为了写后父的老。其实不管是奶奶的老,母亲的老,还是叔叔和他的父亲的老,都是为了和后父的老相互印证(这是一种互文的写法)。作者写给奶奶养老,其实是为了告诉读者:后父是需要我们养老的。写母亲的不敢老,是为了和后父的不敢老形成一种内在照应。而写叔叔和父亲的老和母亲的老,都是写后父到了年龄大时也不得不去劳作,不敢装老,不敢老。所以,这些老人的老,都是后父的老的一种映衬,一种镜像。从而使后父的老更有代表性,更能突出后父是最朴实、最本质的中国老一辈人的形象。另外,写那么多老人的老,也是为了深化文意。在他们的身上寄托着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让文章走向深刻,让文章的内涵更深广。
【知识点】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内容的概括。要求学生通读文本,整体感知,注意对事件的归纳和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词语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赏析词语要结合词语的意思,联系语句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情感,描写对象的表达。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和感悟。解答时要求在整体感知的情况下,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求学生通读文章,理解文章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使用的表现手法,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要求请认真阅读③至④段,分条概括“老终究是不容易"的几件事情。根据第③段中“叔叔和他的父亲,一个六十多岁, 一个八十多岁,活成一对老兄弟, 还在一起干农活”, 可概括为: 60多岁的叔叔和他80多岁的老父亲为了生活依然在干农活。第④段"我父亲没有和我一起活老" ,可直接摘抄作为第二条答案。第④段中“我大哥外出开拖拉机,我外出上学,留在家里的三弟四弟都没成人,指望不上,后父只好忘掉自己已经50岁的年龄,重活累活都又亲手干了”,可概括为:想装老的后父因为家里没有成人,又亲手干重活累活。以上三点分条作答即可。
18.本题考查词语内涵的理解。第8段,“后父去世时我在乌鲁木齐,晚上12点,家人打来电话,说后父走了。我们赶紧驱车往回赶”,“我们”之所以“赶紧”往回赶,是因为“我们” 接到后父去世消息时悲痛、急切的心情。根据表格中左边的句子可总结具体原因。“他的前面光秃秃的,就他一个人,后面也光秃秃的,无儿无女”,后父除了“我们”这些养子女,没有其他的亲人,因此处境非常可怜。“后父只好忘掉自己已经50岁的年龄,重活累活都又亲手干了”,后父生前为了照顾我们这些养子女,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不再像别的老人一样装装老享受清闲。“想想也幸亏没给后父备老房,若备了,会一次次地带着它搬家,但终究没有一个安放它的地方”,后父50岁时曾经郑重的交代养子们为他准备“老房(棺材)”, 而“我们”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做,因此感到后悔和歉疚。“赶紧”既写出“我们心情的急切,又包含着“我们”对后父的感恩、愧疚之情。
19.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分析。“我们在县城的殡仪馆为他操持的这一场葬礼, 已经跟他没有关系。公墓里那个写有他名字和生卒日期的墓碑跟他没有关系”句
中的两个“没有关系”,是作者悲痛心情的表现。朗读时,重读没有关系”,能引起听者思考,才能理解作者的心态。虽然葬礼和墓碑和后父“没有关系”,但又不得不办,因为这是为人子的义务,为做给世俗社会看的。后父是从外地来的,他去世后,作
者认为“他的魂,- 定被那辆马车接走,回到了故乡”,这才是“最有关系”的。后父是外地人,灵魂只有回到他最初生活的乡村,坟墓只有建在他家族墓地,安放在他的父母坟墓旁才是“最有关系”的。因此,重读两个“没有关系”, 能让读者明白作者最
懂得后父。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题目是“后父的老",便前几段写了其他人的老,这一种衬托的写作, 是为了映衬“后父的老"的伟大与艰难。根据第①段中“很小的时候,奶奶就已经老了,我们一家养着奶奶的老”“剩下母亲,她老成奶奶的样子了,我们养她的老,也在随着母亲一起老", 第④段中我父亲没有和我一起老" 可知“老"的前提是活到一定的年龄,但是生命无常,人未必都能长寿。奶奶的“老",因为她担负完抚养晚辈的责任,可以安心地清闲了。临到母亲老,可是母亲不敢老,她有一堆未成年的孩子,
要拉扯这堆孩子未成年,在孩子没成年,也就没有完成对晚辈的责任不能“老也不敢“老”。
根据第⑥段中“后父说,我已经50岁的人了, 你们两个儿子,该操心给我备一个老房(棺材)了”, 第①段中“一般来说,男人五六十岁便可装老了,那时候儿女也二三十岁,能在家里挑大梁,干重活”, 第④段中“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我大哥外出开拖拉机,我外出上学,留在家里的三弟四弟都没成人,指望不上,后父只好忘掉自己已经50岁的年龄,重活累活都又亲手干了”可知,“老”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陪伴,这样在变老的过程中,人们才能安心。而作者的后父因不具备“老”的条件,
想“老”又“不能老”的描写,虽然50岁了 ,“重活累活都又亲手干了”,表达了“老"的“不容易”。写奶奶、母亲等人的“老”,是为了突出后父该“老而“不敢老"的原因。这些老人的“老”与“不老”, 都是为了深化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观念的理解与赞同。
1 /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7 回忆我的母亲 同步练习(培优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厌恶(wù)管束(sù)广漠(mò)质问(zhì)
B.责罚(zé)眼翳(yì)调度(diào)轻薄(bó)
C.庶祖母(zhé)嬉戏(xī)抽屉(tì)野蛮(mán)
D.文绉绉(zōu)绰号(chuò)牢骚(sāo)宽恕(shù)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 管束(sù)——(shù)
B.正确。
C. 庶祖母(zhé)——(shù)
D. 文绉绉(zōu)——(zhōu)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B.《朝花夕拾》是我渴慕已久的一本书,今天终于得到了!
C.班主任正在诘问小王昨天舍己救人的事迹,准备在全校予以表扬。
D.只见老妇人吓得面如土色,口齿不清。
【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 A.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合乎句意,是正确的;
B.渴慕已久:非常的思慕、仰慕的意思很长时间。合乎句意,是正确的;
C.舍己救人:舍己:牺牲自己。不惜牺牲自己去救别人,属搭配不当,是错误的;
D.面如土色:脸色呈灰白色。形容惊恐之极。合乎句意,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B.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C.这篇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句句都是肺腑之言,情真意切。
D.母亲不仅吃苦耐劳,还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妇女,她鼓励孩子去开创新的生活。
【答案】D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A:任劳任怨:不辞劳苦,不怕埋怨。 使用正确。
B: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使用正确。
C:肺腑之言:比喻内心。指发自内心的真诚话。使用正确。
D:有误,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用在此处是语义不当。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要做好该类题,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在出题时尤其是词义正确,而感彩不合乎题意的更应该注意。
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祖藉 劳碌 红薯饭 无可耐何
B.害病 慰勉 庚子年 东挪西借
C.高梁 妯娌 吃大户 勤劳俭朴
D.聊叙 隔绝 标本式 结衣缩食
【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A:有误,“祖藉”的“藉”应为“籍”,“无可耐何”的“耐”应为“奈”。
B:正确。
C:有误,“勤劳简朴”的“简”应为“俭”。
D:有误,“结衣缩食”的“结”应为“节”。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5.“孝亲敬老”活动周,校团委要展示一副与活动主题有关的对联,上联是:承恩不忘三春雨。请你在以下四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下联。( )
A.朝夕伺候莫厌烦 B.感恩莫待白头催
C.行孝常怀寸草心 D.尽孝应乘双老在
【答案】C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联基本常识。认真阅读上联,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等方面分析作出答案。首先分析上联“承恩不忘三春雨”的结构,属于动宾短语,“三春雨,”可以对“寸草心”,内容上,上联“承恩不忘”对下联“行孝常怀”。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对联基本常识。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该考点考查频率较高,注意掌握。
6.(2021八上·仙桃月考)下列选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被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是作者对生命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观情绪。
B.“采菊东篱下”中的“菊”与“何处无竹柏”中的“竹”既属于花中四君子,还属于岁寒三友。
C.称谓常暗含情感倾向。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与“智叟”,同样是称呼老年男子,“公”比“叟”更显尊敬。
D.《回忆我的母亲》的作者是朱德,他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答案】B
【知识点】其他常识;回忆我的母亲;称谓;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岁寒三友”指的是松、梅、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7.(2021八上·郑州开学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采用双线结构,其中一条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
B.《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围绕母亲“勤劳”的主要品质选材叙述,还穿插了精当的议论。
C.《列夫托尔斯泰》和《美丽的颜色》属于传记,语言风格也很相似。
D.《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散文。
【答案】C
【知识点】背影;列夫·托尔斯泰;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 《列夫托尔斯泰》和《美丽的颜色》 语言风格不同。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8.(2021八上·毕节月考)下列文学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藤野先生》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B.《回忆我的母亲》作者通过回忆“我”的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
C.《三作家》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代表作品之一,托尔斯泰就是其中的一位作家。
D.居里夫人,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
【答案】A
【知识点】外国文学;回忆我的母亲;名人事迹;《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A.有误,《藤野先生》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及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解答本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学生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二、填空题
9.为下列句子选择一个准确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我母亲待人最 (A、慈详 B、仁慈 C、仁义),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②在这 (A、广漠 B、茫茫 C、广大)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 (A、约束 B、管理 C、管束)过我。
③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 (A、请 B.找 C.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
【答案】B;A;C;C
【知识点】近义词
【解析】【分析】① 句根据“待人”和“温和”两词可知是写母亲的“态度”,应选“仁慈”,因为“慈详”一般形容形象,“仁义” 的“义”不符合本句的内容。②根据“人海”一词可知应选“茫茫”,因为“广漠”“广大”一般是形容地理意义.上的处所。③根据母亲心理情态(请求别人)可知应选“央”。
故答案为:B ;A; C ;C
【点评】 本题是要求选填近义词,首先要根据选项中近义词中关键字来了解词语的含义,根据填空前后的语言表达的情境来判断。
1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母亲最大的特点是 。
(2)母亲那种 的习惯,母亲那种 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3)“母亲是个好劳动”的含意是 。
【答案】(1)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2)勤劳俭朴;宽厚仁慈
(3)母亲是个劳动好手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文章内容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⑵ 勤劳俭朴 ; 宽厚仁慈 ⑶ 母亲是个劳动好手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作答这类题目首先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应充分利用文本,或直接选用原文语词,或以原文中的词.或句子为基础进行改写,这样答题比较规范。
三、语言表达
11.下面句子中有两处语序不当,请改正。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千百万中国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着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
(1) 改为
(2) 改为
【答案】(1)千百万中国劳动人民;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
(2)创造着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知识点】语序不当
【解析】【分析】 (1)“她只是千百万中国劳动人民中的一员” 语序不当;(2)“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着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语序不当。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12.本文作者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地穿插了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升华了主题。请你也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写一个人或者一件事。
【答案】【参考例文】
周日的清晨,一切都是那么惬意。看着蜗牛在阳台上缓缓爬过,我的视线被它吸引住了,对它身后那条长长的“脚印”产生了兴趣。我不清楚小小的蜗牛要到哪儿去,但它分泌的黏液却告诉我,它已经到过这儿,这是它留下的痕迹,我的心里不禁产生了敬畏与钦佩。
我注视着这只小小的蜗牛,小家伙正一点一点地向着它心中的方向前进着!忽然脑海里响起了那首熟悉的歌:“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只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着轻轻的仰望……”
蜗牛已爬过了阳台,它正向屋顶出发,缓慢地、小心翼翼地向上爬行,它身后的痕迹依旧存在,它每前进一步都是那么艰辛。我真想上前帮它一把,但刚伸出手又不由自主地收了回来:如果没有经历艰难的过程,胜利的终点对于它又会有什么意义呢?
我被这小小的蜗牛深深地打动了,它的心里一定有一个方向,为了这个目标,它付出了太多太多。而在知识海洋里遨游的我,偶尔也会想要轻松一下,可手中的笔却迟迟不肯放下。奋斗的过程中也曾烦闷,想到两点一线的生活,想到堆积如山的作业,怪自己太笨,不知道“复制”别人的作业,让自己轻松一下。可这个念头才一闪,就被理智唤醒了。是啊,我要的是知识,并不是那纸上的答案。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夹叙夹议,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议论,以表明对所写人物或事件的认识、态度和评价的一种表达方式。然后按照文章事例,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即可,注意既要有叙述,又要有议论,缺一不可。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对题目和材料进行分析,从题目和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确定文章的立意,同时也通过审题,进行谋篇布局。考生要注意平时素材的收集,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写作。在写作时要情感色彩饱满,让触动自己的那份情感也触动读者。注意恰当运用写作手法,表达上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同时考生在平时要加强写作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
四、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mù)。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yù),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rǎn)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3.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①和 (mù)
②富 (yù)
③ (rǎn)上
14.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蔼 (A. ǎi B. ài )
②束 (A. sùB. shù)
【答案】13.睦;裕;染
14.A;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要求考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注意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易错字的准确辨析,注意平时的积累。
(2)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1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和 mù :和睦有意思 相处融洽,没有争吵 。 富(yù):富裕,(rǎn)上 :染上。
14.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 和蔼 :hé ǎi,意思是性情温和,态度可亲。管束:guǎn shù,意思是遏制自由行动或言论;加以约束,使人不越轨。
五、综合题
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5.在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纷纷发言,表示最想感谢的人就是自己的母亲。甲说:“母爱是一缕灿烂的阳光,温暖我的心灵。”乙说:“母爱是一片宽广的大海,包容我的错误。”你接着说:“ 。”请仿照甲、乙两人发言的形式,续写一句话完成你的发言。
16.主题班会结束前,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则材料:调查显示,我校中学生清楚自己、明星、好友、母亲生日是哪月哪天的人数比例依次为100%、62%、40%、8%。请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并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15.母爱是一丝轻柔的春风,吹走我的忧愁。
16.信息:清楚自己母亲生日的中学生人数最少。感想:母亲对子女的爱博大无私,却很少有子女懂得感恩和回报。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见解表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答题时应注意仿写语句试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要求与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呼后应,句式统一,修辞相同,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解答此题要求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想。
15.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观察例句,分析例句表现的主题,例句的格式,例句的修辞等,所仿写的语句一定要与例句的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据此仿写: 母爱是一丝轻柔的春风,吹走我的忧愁。
16.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可知,记得母亲生日的学生很少,相反记得明星和自己生日的却很多,这种情况说明母亲对孩子的爱博大无私,但孩子却不知道感恩,不知道汇报,据此表述感想即可。示例: 信息:清楚自己母亲生日的中学生人数最少。感想:母亲对子女的爱博大无私,却很少有子女懂得感恩和回报。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后父的老
刘亮程
①我很小的时候,奶奶就已经老了,我们一家养着奶奶的老,给她送终。奶奶去世后,轮到母亲老了,但她不敢老,她要拉扯一堆未成年的孩子。现在我五十多岁,先父、后父都已经不在,剩下母亲,她老成奶奶的样子了,我们养她的老,也在随着母亲一起老。因为有她在,我不敢也没有资格说自己老。老是长辈享有的,我年纪再大,也是儿子。真正到了前面光秃秃的没了父母,我成了后一辈人的挡风墙,那时候,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老了。
②但老终究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③记得有一年,我陪母亲回甘肃酒泉老家,在村里看望一个叔叔,院门锁着,家里人下地干活去了。等到大中午,看见两个老人扛着农具走来,远看着一样老,都白了头,一脸皱纹。走近了,经介绍才知道,是叔叔和他的父亲,一个六十多岁,一个八十多岁,活成一对老兄弟,还在一起干农活。
④我父亲没有和我一起活老。
⑤我8岁时父亲去世,感觉自己突然成了大人。13岁时,母亲再嫁,我们有了后父,觉得自己又成了孩子,终于又有了庇护。后父的父母走得早,他的前面光秃秃的,就他一个人,后面也光秃秃的,无儿无女。我们成了他的养儿女,他成了我们的养父。
⑥我18岁时,有一天,后父把我和大哥叫在一起,郑重地给我们交代一件事。后父说:“我已经50岁的人了,你们两个儿子,该操心给我备一个老房(棺材)了。这个事都是当儿子的要做的。”他说后面的张家,儿子早几年就给父亲备好了老房。
⑦备老房的事,在村里很常见,到一户人家院子,会常看见一口棺材摆在草棚下,没上漆,木头的色,知道是给家里老人备的,或是家里老人让儿子给自己备的。棺材有时装粮食、饲料,或盛放种子,顶板一盖,老鼠进不去。
⑧我们小时候玩捉迷藏,也会藏进老房里,头顶的板一盖,就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外面的声音瞬间远了,待到听不见一丝声响时,恐惧便来了,赶紧顶开盖板爬出来。
⑨家里的老人也会躺进去,试试宽窄长短,也会在里面睡一觉醒来。
⑩其实这些老人都不老,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的样子,因为送走了前面的老人,自己跟着老上了。
老有老的样子,留胡须,背手,吃饭坐上席,大声说话。一般来说,男人五六十岁便可装老了,那时候儿女也二三十岁,能在家里挑大梁、千重活。装老的目的,一是在家里、在村里塑造尊严,让人敬;二是躲清闲,有些重活累活,动动嘴使唤儿女干就可以了。
也是我18岁那年,后父开始装老,突然腰也疼了,腿也困了,有时候抽烟呛着,故意多咳嗽两声。去年秋天还能背动的一麻袋麦子,今年突然就不背了,让我和大哥背。其实我们两个的劲加起来,也没他大。
我后父打定主意,要盘腿坐在炕上,享一个老人的福了。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我大哥外出开拖拉机,我外出上学,留在家里的三弟四弟都没成人,指望不上,后父只好忘掉自己已经50岁的年龄,重活累活又都亲手干了。
后父吩咐我们备的老房,也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做。这期间我们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从沙漠边的太平渠村搬到天山半坡上的元兴宫村,过了些年又搬到县城边的城郊村,后来又搬进县城住了楼房。想想也幸亏没给后父备老房,若备了,会一次次地带着它搬家,但终究没有一个安放它的地方。
后父活到84岁,走了。
距他给我和大哥交代备老房那年,已经过去34年。
后父去世时我在乌鲁木齐,晚上12点,家人打来电话,说后父走了。我们赶紧驱车往回赶,那晚漫天大雪,路.上少有车轮,天地之间,雪花飘满。
回到沙湾已是半夜,后父的遗体被安置在殡仪馆,他老人家躺在新买来的棺材里,面容祥和,嘴角略带微笑,像是笑着离开的。.
听母亲说,半下午的时候,后父把自己的衣物全收拾起来,打了包,说要走了。
母亲问,你走哪去,活糊涂了。
后父说要回家,马车都来了,接他的人在路.上喊呢。
后父在生,产队时赶过马车。在临终前的时光里,他看见来接他的马车,要把他接回到村里。
可是,我们没有让马车把他接回村里。我们把他葬在了县城边的公墓。
但我知道,他的魂,一定被那辆马车接走,回到了故乡。我们在县城的殡仪馆为他操持的这一场葬礼,已经跟他没有关系。公墓里那个写有他名字和生卒日期的墓碑跟他没有关系。在离县城70公里的老沙湾太平渠村,他家荒寂多年的祖坟.上,他几十年前送走的老母亲的坟墓旁,一定有了一串轻微的脚步声,一个儿子回到了那里。
(选自《散文选刊》
17.[理情节]文中第②段写道:“但老终究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请认真阅读③- 段,分条概括“不容易”的几件事情。
18.[明内涵]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深情。认真阅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结合语境体会下方句子中加点词“赶紧”的内涵。
我们赶紧驱车往回赶,那晚漫天大雪,路上少有车轮,天地之间,雪花飘满。
19.[析情思]阅读第四段的画线句子,仔细体会小瓯和小越的对话,请联系语境,分析重读“没有关系”的理由。
小瓯:我不理解,为什么要重读两个“没有关系”呢?
小越:因为只有重读,才能体会到作家的内心世界,也才能知道什么“最有关系”啊!
20.[探主旨]题目是“后父的老”,为什么除了写后父的老,还写了那么多人的“老”?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案】17.①60多岁的叔叔和他80多岁的老父亲为了生活依然在干农活。
②“我"父亲没有和“我”一起活老。
③想装老的后父因为家里没有成人,又亲手干重活累活。
18.因为生前后父除了我们,没有其他的亲人,处境非常可怜;后父为了承担我们这个家庭的重担,不敢装老,也不敢说老;他郑重地给我们交代后事,而我们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做。“赶紧”一词不仅饱含着我们接到后父去世消息的急切的心理,更饱含着我们对后父的理解、感激和歉疚。
19.因为重读“没有关系”,才能读懂作者的心态。“没有关系”,但不能不操办丧事,因为这是为人子女必须尽到的义务;重读“没有关系”,才能让读者思考什么最有关系。思考后父生活的乡村、族里他的老母亲坟墓才是后父灵魂要回归的地方。重读,才能让读者明白,后父灵魂的回归故里,才是最有关系的。重读,才能明白作者是最懂后父的人。
20.写那么多人的老,都是为了写后父的老。其实不管是奶奶的老,母亲的老,还是叔叔和他的父亲的老,都是为了和后父的老相互印证(这是一种互文的写法)。作者写给奶奶养老,其实是为了告诉读者:后父是需要我们养老的。写母亲的不敢老,是为了和后父的不敢老形成一种内在照应。而写叔叔和父亲的老和母亲的老,都是写后父到了年龄大时也不得不去劳作,不敢装老,不敢老。所以,这些老人的老,都是后父的老的一种映衬,一种镜像。从而使后父的老更有代表性,更能突出后父是最朴实、最本质的中国老一辈人的形象。另外,写那么多老人的老,也是为了深化文意。在他们的身上寄托着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让文章走向深刻,让文章的内涵更深广。
【知识点】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内容的概括。要求学生通读文本,整体感知,注意对事件的归纳和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词语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赏析词语要结合词语的意思,联系语句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情感,描写对象的表达。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和感悟。解答时要求在整体感知的情况下,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求学生通读文章,理解文章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使用的表现手法,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要求请认真阅读③至④段,分条概括“老终究是不容易"的几件事情。根据第③段中“叔叔和他的父亲,一个六十多岁, 一个八十多岁,活成一对老兄弟, 还在一起干农活”, 可概括为: 60多岁的叔叔和他80多岁的老父亲为了生活依然在干农活。第④段"我父亲没有和我一起活老" ,可直接摘抄作为第二条答案。第④段中“我大哥外出开拖拉机,我外出上学,留在家里的三弟四弟都没成人,指望不上,后父只好忘掉自己已经50岁的年龄,重活累活都又亲手干了”,可概括为:想装老的后父因为家里没有成人,又亲手干重活累活。以上三点分条作答即可。
18.本题考查词语内涵的理解。第8段,“后父去世时我在乌鲁木齐,晚上12点,家人打来电话,说后父走了。我们赶紧驱车往回赶”,“我们”之所以“赶紧”往回赶,是因为“我们” 接到后父去世消息时悲痛、急切的心情。根据表格中左边的句子可总结具体原因。“他的前面光秃秃的,就他一个人,后面也光秃秃的,无儿无女”,后父除了“我们”这些养子女,没有其他的亲人,因此处境非常可怜。“后父只好忘掉自己已经50岁的年龄,重活累活都又亲手干了”,后父生前为了照顾我们这些养子女,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不再像别的老人一样装装老享受清闲。“想想也幸亏没给后父备老房,若备了,会一次次地带着它搬家,但终究没有一个安放它的地方”,后父50岁时曾经郑重的交代养子们为他准备“老房(棺材)”, 而“我们”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做,因此感到后悔和歉疚。“赶紧”既写出“我们心情的急切,又包含着“我们”对后父的感恩、愧疚之情。
19.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分析。“我们在县城的殡仪馆为他操持的这一场葬礼, 已经跟他没有关系。公墓里那个写有他名字和生卒日期的墓碑跟他没有关系”句
中的两个“没有关系”,是作者悲痛心情的表现。朗读时,重读没有关系”,能引起听者思考,才能理解作者的心态。虽然葬礼和墓碑和后父“没有关系”,但又不得不办,因为这是为人子的义务,为做给世俗社会看的。后父是从外地来的,他去世后,作
者认为“他的魂,- 定被那辆马车接走,回到了故乡”,这才是“最有关系”的。后父是外地人,灵魂只有回到他最初生活的乡村,坟墓只有建在他家族墓地,安放在他的父母坟墓旁才是“最有关系”的。因此,重读两个“没有关系”, 能让读者明白作者最
懂得后父。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题目是“后父的老",便前几段写了其他人的老,这一种衬托的写作, 是为了映衬“后父的老"的伟大与艰难。根据第①段中“很小的时候,奶奶就已经老了,我们一家养着奶奶的老”“剩下母亲,她老成奶奶的样子了,我们养她的老,也在随着母亲一起老", 第④段中我父亲没有和我一起老" 可知“老"的前提是活到一定的年龄,但是生命无常,人未必都能长寿。奶奶的“老",因为她担负完抚养晚辈的责任,可以安心地清闲了。临到母亲老,可是母亲不敢老,她有一堆未成年的孩子,
要拉扯这堆孩子未成年,在孩子没成年,也就没有完成对晚辈的责任不能“老也不敢“老”。
根据第⑥段中“后父说,我已经50岁的人了, 你们两个儿子,该操心给我备一个老房(棺材)了”, 第①段中“一般来说,男人五六十岁便可装老了,那时候儿女也二三十岁,能在家里挑大梁,干重活”, 第④段中“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我大哥外出开拖拉机,我外出上学,留在家里的三弟四弟都没成人,指望不上,后父只好忘掉自己已经50岁的年龄,重活累活都又亲手干了”可知,“老”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陪伴,这样在变老的过程中,人们才能安心。而作者的后父因不具备“老”的条件,
想“老”又“不能老”的描写,虽然50岁了 ,“重活累活都又亲手干了”,表达了“老"的“不容易”。写奶奶、母亲等人的“老”,是为了突出后父该“老而“不敢老"的原因。这些老人的“老”与“不老”, 都是为了深化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观念的理解与赞同。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