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5课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区域开发成就。
一、三国与西晋
曹丕.洛阳.220-266
刘备.成都.221-263
孙权.建业.222-280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了统一
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来说是历史的进步
1.三国到西晋
一、三国与西晋
2.西晋的灭亡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期初的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对峙
一、三国与西晋
3.少数民族内迁
思考:西晋时期,少数民族为何内迁?
背景:
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②少数民族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北方气候寒冷,游牧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思考:五胡内迁产生了哪些影响
①促进了民族融合;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
③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民族矛盾,加剧中原地区的动荡。
④迫使北民南迁
五胡内迁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政治
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名声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①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②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社会: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④文化: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门阀政治:
(皇权与高门共治)(王、庾、桓、谢)
*庶族:亦称"寒门"、"寒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
二、东晋与南朝
2.士族政治
【补充】九品中正制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③发展历程:
萌芽于东汉,形成于曹魏,巩固于西晋,鼎盛于东晋,渐衰于南朝,消亡于唐末
选官标准:
门第族望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二、东晋与南朝
3.南朝
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宋朝,定都建康,南朝开始,历经宋齐梁陈四朝。
南朝政权一览表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称帝前曾任官职
南朝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建康 平北将军
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 骠骑大将军
梁 萧衍 502年—557年 大司马、总领中外军事
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 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
二、东晋与南朝
4.江南开发
材料1:“自晋之南渡,东南文物渐盛;至于季唐,益加繁,女史之乩,社淮独金;历五季纷争,中原之地五易其姓,杀戮几尽,而东南之邦,民有定土。八【十】年间,咸获安业,自后数十,百年间,西北时有少警们尔刚安杰,斯民例得休息……故自东南渐重,则西北渐轻;以至宋,东南愈重而西北愈轻。”——摘自南宋章如愚《山堂先生群书考索》
材料2: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
结合所学概括晋以后江南经济发生的变化?表现?变化的原因?
表现:① 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增加,产量提高;
② 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明显进步。
变化:江南经济发展
影响:① 促进了民族融合;
② 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与经济发展,南方经济逐步赶上北方,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虽然江南地区的得到了开发,但此时黄河流域仍然是当时的经济重心,南方经济水平仍然低于北方。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与东晋同时期的北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匈奴 羯 鲜卑 汉·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民族融合:
(五胡学习中原——十六国汉化)
措施:
①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
②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③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影响:
①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②民族隔阂依然存在
三、十六国与北朝
2.北朝
4世纪末,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节选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北魏建立后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怎么办?
改革
三、十六国与北朝
3.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
②籍贯:鲜卑贵族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③服饰与语言: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④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如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⑤门第: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
⑥婚姻: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①迁都:由平城迁至洛阳。
思考:为什么要从平城迁都洛阳?
平 城 洛 阳
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重重。 远离鲜卑贵族,改革阻力较小
地处偏僻,产粮有限,供应困难。 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鲜卑地区,文化落后。 政治文化中心,汉族文化先进
意义: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融合的历史趋势;
②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与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局限:全面推行汉化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自己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进取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实质: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
三、十六国与北朝
4.政权更迭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又分别被北齐(550年)、北周(557年)取代。
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杨坚登基为帝,是为隋文帝,国号隋,定都大兴城(今西安)
开皇九年(589),隋军灭陈。590年,岭南诸州悉为隋地,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北朝(386-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灭
灭
383年淝水之战
1.朝代更替频繁,多个政权并立,南北对峙
2.小统一,大分裂
3.大一统和局部统一的时间短,分裂的时间长,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4.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阶段特征: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政权更替频繁
(2022.福建泉州模拟)汉朝与匈奴和亲,部分公主的后裔改从母姓,逐渐形成匈奴刘氏。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国号为大汉,追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代三祖五宗的神
位进行祭祀。刘渊旨在
A.复兴刘氏汉朝政权的统治
B.借鉴汉族先进的制度
C.实现汉与匈奴民族的平等
D.争取汉人对政权的认同
练习
D
(经典)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时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实质上反映了( )
A少数民族的汉化
B.少数民族的农耕化
C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D.汉族的“胡化”
练习
C
(经典)东晋时期,司马皇族与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建立起“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共”天下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争”天下只是个别的特殊现象,且为整个门阀集团所不容。强大的门阀势力,成为支撑这个政权的重要柱石。这表明当时
A.门阀政治削弱了中央集权
B.皇权与族权实现了相互制衡
C.选官制度影响着政治的发展
D.门阀政治的建立具有合理性
练习
D
(经典)北魏时期,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分明姓族、改易汉俗等。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B.改革的措施得当有力
C.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D.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练习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