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中华文明有多少年?
早期高等级墓葬中随葬的龙手镯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
良渚古城出土的碳化稻米
文明的要素:
金属器具的使用
贫富分化的产生
文字的成熟
城的出现
礼制的初步形成
文明形成的标志:
国家的产生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文明起源:从石器时代到部落联盟
·国家产生:从万邦时代到王权世袭
·国家发展:从内外服制到封疆裂土
文明起源:从石器时代到部落联盟
新石器时期主要文化遗存
全国各地分布广泛,集中于沿江沿河地区
以中原为核心,沿黄河、长江流域分布,呈多元格局,连续性、发展性、农耕化倾向
源远流长、多源性、统一性,
组成多元一体的格局
文明起源:从石器时代到部落联盟
元谋人
北京人
河姆渡文化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距今
170万
70万
20万
1万
7000
5000
4000
生产工具的制造
社会生活方式转变
社会组织的变化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渔猎采集、群居生活、用火
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
陶器、玉器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氏族:原始社会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靠血缘亲族关系来维系,并根据性别来进行社会分工
·分工情况:青壮男子担任狩猎、捕鱼和防御猛兽的任务,妇女则采集烧烤食物、 缝制衣服、养老育幼
生产力底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贫富分化不明显
社会贫富分化、不平等出现、阶级分化明显、氏族联系趋于紧密
文明起源:从石器时代到部落联盟
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366座墓地随葬品统计 随葬品 坟墓 占全部坟墓比例
31-40件 1座 0.3%
21-30件 3座 0.8%
11-20件 47座 12.8%
1-10件 270座 73.8%
0件 45座 12.3%
1、齐家文化墓地与姜寨遗址墓地相比,在墓葬上有什么差异?
2、从墓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哪些信息?
规模、随葬品数量不一,差距大
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阶级分化明显
国家产生:从万邦时代到王权世袭
万邦时代示意图
陶寺遗址平面图
陶寺遗址观象台
陶寺遗址出土玉神面
陶寺遗址出土玉璧
国家产生:从万邦时代到王权世袭
大禹像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中国进入奴隶制国家
具备国家机器,但对地方控制有限
王国维
二重证据法:
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二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
国家发展:从内外服制到封疆裂土
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
--《史记·殷本纪》
王位继承方式:父死子继,兄终弟级
商王是最高的统治者
闻太师远征北海
冀州永不朝商
商
(王畿)
内服
方国
方国
部族
周
外服
各附属国基本是独立的,有的还基本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内外服制示意图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殷本纪》
内外服制:松散的方国联盟
国家发展:从内外服制到封疆裂土
法制比较成熟
刑名从商。
——《荀子·正名》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左传·昭公六年》
迷信鬼神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国家大事由占卜决定
强调神
尤其是祖先神的作用
甲骨占卜
人殉
国家发展:从内外服制到封疆裂土
周公
天命靡常,惟德是辅。
——《尚书·多士》
明德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敬天保民
统治者把重心从神事转到人事
对后世儒家民本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周是中国民本思想的发端时期
国家发展:从内外服制到封疆裂土
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
材料:
周公……兼至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
--《荀子·儒效》
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方式:授民授疆土
诸侯的权力:世袭统治权,相对的独立自治权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分封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分封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以同姓贵族为主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同姓多处于战略要地或富庶之地
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国家发展:从内外服制到封疆裂土
【概况】
确立于夏,发展于商,完备于周
【概念】
宗法即宗族法规,以父系血统远近为准,区分嫡庶、亲疏、政治权利,等级秩序,维护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制度。
【目的】
解决权力、财产继承矛盾,协调家族内部关系。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嫡庶关系】
双重性:血缘-兄弟关系,政治-君臣关系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互为大小宗)
材料:
周代封建社会的上层,“君统与宗统叠合,政治伦理与亲族伦理合一”。
--许倬云
国家发展:从内外服制到封疆裂土
礼乐制:权力认同制度
材料一:
礼者为异。
--《礼记》
材料二: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乐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乐在闽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乐礼正义》
列鼎列簋制度一览表
礼,贵贱有序
乐,上下和同
国家发展:从内外服制到封疆裂土
商代甲骨文
何尊及其铭文
(商)司母戊鼎
(商)四羊方尊
(周)虎父乙鼎
(周)利簋
井田制
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土地的经营方式:井田制
·商朝:出现专门从事独立贸易的商人
·西周商业:工商食官制度
礼乐制
井田制
宗法制
分封制
【等级观念仪式化】
【封建关系等级化】
【权力继承系统化】
【土地经营国有化】
保障,准则
表
里
基础
天下归主
天下归姬
天下归嫡
天下归心
文化
政治
经济
国家发展:从内外服制到封疆裂土
本课小结
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生产力发展--产品剩余--私人占有财产现象出现--贫富分化出现--阶级产生--政府、军队、监狱等强制机关出现--国家形成。
3、多元角度认识早期国家的特征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西周分封制下,诸侯的任免由周王决定,诸侯对周王的义务更加明确,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
商周时期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