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

文档属性

名称 阿长与《山海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15 16:1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5张PPT。鲁迅 你对鲁迅了解多少: 原 名:代表作: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文学地位: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药》……《风筝》、《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儿时经常玩的地方 阿长(?——1899),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姓名不可考。浙江绍兴东浦人,夫家姓徐,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做裁缝;她只生了一个女儿,后招进了一个女婿。
在鲁迅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在长妈妈去世约三十年后,作者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作者对她的深厚感情。 解题: 阿长是什么人?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
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在鲁迅的生活中,阿长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在作品中几次提到?
阿长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她连真实姓名都不为人知,也不会识字作文,作者却把她和《山海经》连在了一起。那么,她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呢?请认真阅读课文字词检查 骇 掳 悚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霹雳 烦琐 惧惮
疏懒 孤孀l?chuāng bāJié wènsǒnghuáng jíKě mùPī lìfán suǒJù dànhàiShū lǎngū shuāng 作者从来没有写过一篇单独的文章回忆自己的母亲,但却写了这篇怀念保姆的文章。这位保姆不识文断字,又有些愚昧迷信,甚至连真名实姓都不为人所知,实在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写她呢?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起来看课文。一.(1-2)写阿长的身份、地位和名字的由来
二.(3-29)
回忆阿长
的为人
处事
三. (30-31)表达对阿长的思念和祝愿。1.写长妈妈粗俗的具体表现 (3—5)
2.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6—12)
3.讲长毛攻城时护城的故事 (13-18)
4.为我买《山海经》 (19-29)文章结构层次理解分析第一部分第一部分(1、2)简单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的由来及外形特征。1、称呼:“长妈妈”、“阿长”、“阿妈” 2、称呼由来:先前的女工叫“阿长”,习惯了 3、外形特征:黄瘦而矮普通平凡理解分析第二部分第一层(3-5)写长妈妈粗俗的具体表现。 1、“切切察察”——饶舌; 2、“告我的状”——多事; 3、睡觉时摆成“大”字——不拘小节;第二层(6-12):写长妈妈懂得许多繁琐的规矩。 1、元旦吃福橘;——详写 2、人死了要说“老掉了”; 3、死人、生了孩子的屋子不该走进去; 4、饭粒掉在地上,必须捡起来,最好吃下去; 5、晒裤字的竹竿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麻烦多礼、愚昧无知、迷信第四层(19-29):写阿长给我买《山海经》及对我的影响。1、作者小时侯为什么喜欢《山海经》?《山海经》中有很多奇特的插图。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2、阿长是怎样知道“我”非常想得到《山海经》的?第三层(13-18)写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3、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 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我”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表现了“我”对从她那儿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4、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有什么反应? 表现出什么样的心情?“我”的反应:“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表现出意外、震惊、感动的心情。5、“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实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实有伟大的神力”?因为“我”对她能帮“我”这件事没抱过希望,但她却记住了“我”的渴求,并在告假回家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帮“我”买来了“我”渴慕却无法得到的《山海经》,这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无异于“伟大的神力”。6、“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并激发了“我”幼时搜集绘图书的兴趣。理解分析第三部分(30-31)1、作者先写他“憎恶”、“讨厌”阿长,但在结尾处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本文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是为了突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怀念之情。先写了她名字的来由,讨厌她的絮叨、对“我”的管束严格、繁多的礼节,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反衬后文“我”对她的敬佩和怀念。2、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结尾总结全文,深化主题。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敬意、怀念和祝愿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不大佩服
认为麻烦

空前敬意
憎恶怨恨
新的敬意主要事例: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摆成“大”字的睡相③元旦的古怪仪式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⑥谋害我的隐鼠⑦为我买《山海经》④一肚子烦琐的道理1、说说 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2、想想 作者是如何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的?再读课文,分组讨论:重点研读 长妈妈是个没有名字的人长妈妈地位低下长妈妈睡觉总是“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长妈妈睡相不好,是个粗人长妈妈“逼”我吃福橘长妈妈有很多繁文缛节读文思考文章写了长妈妈的哪些事情?各用一句话说出来。这些事表现了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
饶舌多事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
长妈妈是无知的而又纯朴的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
别人不愿做或不能做的,她竟然做成功了 对“我”管束很严
喜欢“告状”长妈妈对一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和关爱.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阿长人物形象小结作者怎样刻画阿长? 1、欲扬先抑的手法
2、详略得当的选材特点
3、人物描写的多样性写法研讨写人记事的文章采用恰当的写法可以做到生动传神、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大赢家刻画人物的方法(归纳)外貌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1、抓住人物最富特征的几点来写;
2、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人物更传神;
3、准确恰当地使用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使语言更生动。 1、阿长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 2、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睡觉爱摆“大”字等 3、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说恭喜话吃福橘 4、教给我很多道理。比如: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 5、讲述“长毛”的故事6、谋害了我的隐鼠7、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略
写详写围绕中心详略得当思考体会文章写长妈妈的事情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研读文本1、“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请找出体现了作者感彩的词句。 2、在作者对阿长的描写中,你感受到长妈妈有什么特点? 3-5段 1. 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
2. 爱告状
3 .睡觉时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饶舌多事,朴实中略带粗俗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懂得许多规矩:
1.元旦道恭喜、吃福橘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
……6-12段——迷信、真诚、善良、渴望幸福我不耐烦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
谋害我的隐鼠,且觉得这种“神力”没有什么好怕的 13-18段我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无知却也淳朴敬意逐渐淡薄、消失(憎恶) 当时国人认为大炮都是邪术,只要一碰见脏的东西就失灵了。这种迷信不仅她有,当时的统治者也有。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朝的钦差大臣弈山看见英国人的坚船利炮,认为英国人有邪术,于是让船装着马桶冲过去,成为殆笑一时的“马桶战术”。这种迷信不是阿长发明的,而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那么作者对阿长的这种敬意后来怎么样了? 19-29段 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我对她发生新的敬意这种“敬意”持续了多久? 请大家先朗读一下课文的第1、2段和30、31段 文章开头和结尾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有很大的变化。 难道长妈妈只因为买了《山海经》就令作者对她的态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吗? 让我们先看看有关《山海经》的叙述吧!请大家看这些文字,注意其中画线的词语,说说其作用。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提示:这本书他最初是在哪里看到的?
这个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能从文章中找出哪个词来概括他的性格?
他为什么“寂寞”)
因为这是闲书,别人认为小孩子不应该读。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思考:为什么别人认为小孩子不应该读的书,阿长却主动过来问呢? 对作者非常关心、爱护 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哥儿, 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 “霹雳”、“震悚”写出了“我” 的震惊、感动,“赶紧”写出了“我”的期待和渴望 “三哼经”点明了阿长的身份地位,并引发了“我”的思索——为“我”办这件事的,并非学者,而是连书名都会念错的劳动妇女,这也是为什么散文的题目要叫《阿长与<山海经>》的原因了。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这样一个不识字的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所以“我” 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我”对她根本没抱希望,她却给“我”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这在孩童的眼里,似乎“有伟大的神力”。 抓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
感情变化,理出一条情感变化线索。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情?“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表明了“我”对阿长心存隔阂乃至轻视。理清线索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样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 “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憎
恶新


意完全消失
敬意淡薄敬意
空前的讨

不大佩服不

烦怀念欲扬先抑 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收到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先抑后扬: 中 心 思 想 本文记叙了阿长和鲁迅童年时生活中的几件事,生动地刻画了长妈妈的形象,赞颂了劳动人民淳朴、宽厚、善良、热情的品质,表现了童年时鲁迅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对长妈妈深深的怀念之情 。
新的敬意热爱关心
孩子为“我”买
《山海经》特别的敬意无知、淳朴讲“长毛”
的故事不耐烦善良真诚令人厌烦
的规矩粗俗、
不拘小节摆成“大”字
的睡相先


扬不大佩服饶舌多事切切察察
的毛病写作手法“我”的感情变化人物性格事归纳巩固 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研讨与练习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饱含同情。(课练二)二、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研讨与练习三、仔细阅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研讨与练习3、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