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础卷)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同步分层练习
第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
一、看拼音,写词语。
wén zi kē xué cānɡ yinɡ
zhènɡ mínɡ jià shǐ yán jiū
二、比一比,再分别组词
铛( ) 避( ) 蝙( ) 幅( )
挡( ) 僻( ) 偏( ) 蝠( )
三、写出与画线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1)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
(2)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蝙蝠也能灵巧地避开。( )
(3)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
(4)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 )
四、我能把下面的词语用线恰当地连接起来。
敏锐的 避开 捕捉 启示
灵巧地 研究 改变 猎物
反复地 眼睛 得到 方向
五、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不仅……还…… 因为……所以……
即使……也…… 不是……而是……
1.( )一根极细的电线,它( )能灵巧地避开。
2.蝙蝠夜里飞行,靠的( )眼睛,( )嘴和耳朵。
3.( )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 )飞机在夜里飞行十分安全。
六、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例: 反复(研究)
反复( ) 反复( ) 反复( )
例: 改变(方向)
改变( ) 改变( ) 改变( )
七、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
2.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 ( )
3.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 )
八、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能不能去掉,请说明理由。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答题。
1.课文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但文章一开始写飞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这句话是过渡句,作用是_______。“这个问题”是指____________?这次实验的步骤是:一、___________;二、__________。这次实验证明:____________。为此,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实验步骤一不变,第二个步骤一次把__________,一次把__________。这两次实验证明: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 )眼睛,( )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 )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晰( )揭示( )仿照( )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读读第四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你认为句中的“反复”“终于”能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也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请举一个例子,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课内外语段比较阅读。
语段一: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但是 所以)飞机飞行就安全了。
——选自《蝙蝠和雷达》
语段二:①潜水艇是怎样发明的呢?为了让一种船(一边 既)能在水面划,(一边 又)能在海底游,科学家观察到了鱼这种动物。鱼肚中有一种东西叫鱼鳔,里面装满了空气。在鱼想潜到水底时,将鱼鳔中的空气排出,浮力就立刻变小了,鱼可自由地沉下水面。
②依照鱼鳔的工作原理,意大利发明家博列里制造出了一艘潜水艇,艇内装有一个由皮革制成的潜水袋,利用从皮革袋中排水或注水来控制潜水艇的沉浮。这就是最早的潜水装置。现代潜水艇的外壳和内壳之间有一个专门的水舱,叫作压载水舱,这是潜水艇的沉浮装置。有时为了使潜水艇能够迅速地上浮或下沉,在现代潜水艇内还专门设置了速潜水舱。
——选自《鱼漂与潜水艇》
1.在语段一和语段二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打上“√”。
2.语段一和语段二分别写了什么?请选一选。
语段一( ) 语段二( )
A.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B.科学家从鱼身上得到启示,制造出潜水艇。
3.读语段一,我知道了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读语段二,我知道了潜水艇的( )和( )就相当于鱼鳔,能够通过排水或注水来控制潜水艇的沉浮。
4.语段一和语段二的第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
A.引起下文 B.点明中心 C.总结全文
5.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连一连。
青蛙 飞机
蜻蜓 电子蛙眼
鲸 改良轮船行驶速度
参考答案
一、蚊子 科学 苍蝇 证明 驾驶 研究
二、铃铛 避开 蝙蝠 一幅 挡住 生僻 偏僻 蝙蝠
三、启发 灵活 仿照 清晰
四、
五、即使 也 不是 而是 因为 所以
六、示例:讨论 试验 思考 路线 行程 计划
七、设问 比喻 比喻
八、不能去掉。“反复”写出了科学家经过了很多次研究,“终于”写出了揭开这个秘密非常不容易。如果去掉,就不能表达这些意思了。
九、一是保证飞机飞行安全的雷达,就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二是飞机相较于蝙蝠和雷达,更容易吸引读者兴趣 承上启下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在屋子里横七竖八拉起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蝙蝠在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的嘴封住 蝙蝠夜里飞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十、
1.清楚 揭开 模仿
2.不是 而是 所以
3.不能去掉。因为“反复”是指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终于”是指表示经过种种研究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这两个词语说明结论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经过反复研究得出来的,科学研究是相当严谨的。
4.19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以电鱼的发电器官为模型,设计出世界上最早的伏特电池。因为这种电池是根据电鱼的天然发电器设计的,所以把它叫作“人造电器官”。
十一、
1.所以√ 既√ 又√
2.A B
3.嘴 超声波 耳朵 潜水袋 压载水舱
4.A
5.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