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1998年,一代鸿儒钱钟书先生去世了,时年98岁高龄的冰心老人得知此消息后,叹息不已,说了这样一句话,中国现代不缺少知识分子,缺少的是士。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士”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刀光剑影中去领略一位名士的风采。他的名字叫——唐雎。
10 唐雎不辱使命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录
01
学习目标
02
知识备查
03
字词清单
04
初读课文
05
精读课文
06
课堂小结
07
拓展延伸
01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识记文学常识。(重点)
2.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重点)
3.探究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对比和衬托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难点)
4.学习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素养)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编《楚辞》,所作辞赋三十三篇,今多亡佚,唯《九叹》为完篇。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刘中垒集》。代表作品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知识备查
《战国策》,书名。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后由西汉末年刘向按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整理编辑成书,共三十三篇。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作品介绍
唐雎,也作唐且。魏国人,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使其吞并安陵国的企图落空,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人物介绍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题目是后人加的。战国时期,周王朝一统天下的局面早已被打破。战国最后十年,秦相继灭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不悦,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保全了安陵国土。
◆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
仓鹰击于殿上
“错”同“措”,放置、安置。
“仓”同“苍”,青色。
字词清单
◆古今异义
古义:是两个词,意思是虽然如此。
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
“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
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这样,如此。 今义:判断动词。
非若是也
古义:仅,只是。
今义:成直线的(跟“曲”相对)。
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吉祥。 今义:休息。
休祲降于天
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花或叶子)脱落。
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只,仅仅。
今义:徒弟,学生。
徒以有先生也
◆一词多义
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动词,派、派遣
动词,出使
怒
秦王怫然怒
怀怒未发
动词,生气、发怒
名词,愤怒
夫
此庸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名词,成年男子的统称
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连词,假使、假如
《鱼我所欲也》
徒
亦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动词,裸露
副词,只、仅仅
以
以头抢地尔
以君为长者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介词,用
介词,把
介词,凭借
介词,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于
受地于先王
请广于君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介词,从
介词,给、为
之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愿终守之
聂政之刺韩傀也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介词,到
虽
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千里不敢易也
转折连词,虽然
假设连词,即使
而
挺剑而起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
者
以君为长者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代词,……的人
代词,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
然
虽然,受地于先王
秦王怫然怒
指示代词,这样
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的样子
其
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正色邪
其真无马邪?
语气词,表示祈使语气
连词,表示选择
与
轻寡人与
与臣而将四矣
呼尔而与之
语气词,表示疑问
连词,和、同
动词,给予
语气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北冥有鱼》
《马说》
《鱼我所欲也》
◆词类活用
请广于君
轻寡人与
天下缟素
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伏尸百万
流血千里
且秦灭韩亡魏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
认真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第二部分(2-3)
故事的开端。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故事的发展与高潮。写唐雎与秦王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过程
第一部分
(1)
故事的结局。写唐雎不辱使命,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第三部分
(4)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命令,派遣
交换
告诉,对……说
答应,允许
表示祈使语气
1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施与恩惠
虽然如此
从
前代君王
不
因此
出使
至,到达
同“悦”,高兴
译文:安陵君说:“大王施与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
在意。“错”同“措”
增广、扩充
违背
语助词,用于句末
译文: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不是这样的。若,如同,像。是,代词,这样,指秦王说的情况。
哪里只是
译文: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愤怒的样子
对人的敬称
曾经
横尸在地
3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译文:秦王愤怒了,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不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横尸在地(的人有)百万,血流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平民
摘下帽子,光着脚。徒,裸露。跣,赤脚
碰,撞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译文: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平庸、才能低下的人
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同“苍”,灰白色
典故轶事
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专诸,春秋时吴国人。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想杀僚自立,假意宴请,让专诸借献鱼之机刺杀了僚。“彗星袭月”和下文的“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等自然现象,古人认为是发生灾变的征兆。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聂政,战国时韩国人。韩傀是韩国的相。韩国大夫严仲子同韩傀有仇,请聂政去刺杀了韩傀。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在僚被杀后,逃到卫国,吴王阖闾派要离去把他杀了。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译文: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休,吉祥。祲,不祥
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
连词,假如
白色丧服。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译文: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假如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一定要发怒,(那么就)横尸两人,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面露胆怯之色
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长跪则是把腰挺直,以表示敬意。谢,道歉。
明白,懂得
凭借
4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分析第一段
1.用一句话概括第1段的内容。
第一段是故事的开端阶段。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而不悦。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用“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婉言拒绝。
3.为什么说秦王“易地”的要求是别有用心的?
(1)双方的实力相差悬殊,一向以强凌弱的秦王以大易小,这让人觉得很反常。
(2)“出小饵而钓大鱼”是秦国国君的老伎俩。秦惠文王(许商於六百里地给楚怀王以促齐楚断交)、秦昭王(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和氏璧)都曾使用过这个伎俩。
1.用一句话概括第2段的内容。
第2段是故事的发展阶段。唐雎坚决抵制秦王骗局,维护国土。
分析第二段
2.秦王对唐雎说“秦灭韩亡魏”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安陵君如果违抗秦王的意愿,将会遭到和韩国、魏国一样的下场。
3.唐雎回答秦王与安陵君回答秦王使者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何异同?
两人拒绝秦王的理由是一样的。
安陵君拒绝的口吻没有唐雎那样坚决。安陵君只是说“愿终守之,弗敢易”,比较委婉;唐雎口气强硬,用“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的反问句回答秦王,语气坚定,表达了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
1.用一句话概括第3段的内容。
第3段是故事发展的高潮阶段。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分析第三段
2.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天子之怒”是指“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秦王的骗局未能成功,想以武力威胁恐吓唐雎,使之屈服。
3.面对秦王大怒并发出威胁时,唐雎表现如何?
针锋相对,大义凛然。指出“布衣之怒”超过“天子之怒”,边说边拔剑而起。这些言行体现出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
4.唐雎为什么要说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1)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2)表明决心:唐雎表示要效法这三位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不惜牺牲性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1.用一句话概括第4段主要内容。
第3段是故事发展的结局阶段。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胜。
分析第四段
2.秦王对唐雎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怫然怒
色挠
长跪而谢之
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这对塑造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原因:秦王害怕出现“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的局面。
作用:反衬。用秦王的屈服、前倨后恭,侧面烘托了唐雎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胆识过人、忠心爱国的英雄形象。
分析整体
1.本文中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
言之有“节”
唐雎的说话技巧
言之有“据”
言之有“力”
道义
威力
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
2.试分析文中唐雎人物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
爱国忠君、舍生取义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机智勇敢,善于斗争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3.试分析文中秦王人物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
傲慢狡诈、不可一世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概括主题
本文记叙了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形,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揭露了秦王狡诈骄横而又色厉内荏的真实面目。
课堂小结
通过对话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本文中的对话极富外交色彩,文言虚词的恰当运用,使人物说话的语气突出,把人物的神态描绘得形象、逼真,除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安陵君的委婉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词严,秦王的骄横无理都跃然纸上。
写作特色
运用对比衬托刻画人物形象。
一是安陵君和唐雎之间的衬托,前者衬托后者;二是唐雎与秦王之间的对比。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这两种有效的表现方法结合起来,相辅相成,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唐雎不 辱使命
使秦原因
斗争经过
取得胜利 ——
秦王:欲易安陵
安陵君:愿终守之
抵制骗局
反击护国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
秦王:轻寡人与
唐雎:千里不易
不畏强暴
敢于斗争
胆识兼备
秦王:天子之怒
唐雎:士之怒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唐雎、专诸、聂政、要离都是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请你再列举两位这样的英雄,并谈谈他们的精神在当今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不畏强暴,勇赴国难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热血男儿奋发图强;又如“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他变法图强、不怕牺牲的精神鼓舞着每一位仁人志士勇往直前。
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国家如何才能真正摆脱强国的压迫。
增强综合国力,众志成城,抵御外侮。
学完本课后,我们认识了不卑不亢、敢于斗争的古代外交家唐雎。言语的力量是不可小视的,一次言语战争的胜利,竟可以免去一国可能要遭受的战争苦难。在生活中,当遇到冲突时,我们也应该多学习运用语言技巧化解冲突,做到有理有据,不卑不亢。
晏子使楚(节选)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公差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吗?”晏子离开了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变成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它们果实的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