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5.3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5.3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9-30 19:4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一)教学设计
课题 5.3. 物质的密度 课时 1课时
设计者 课型 新授课 设计时间
学习分析 1.课程要求 1.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要素,如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交流与合作等。 2.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定义物理量,建立密度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谈论中应有的正确态度。
2.教材解读 本节课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教材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的方法引出问题——怎样鉴别物质,接着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让学生发现物质的特性——密度;并知道密度概念的由来,认识密度的另一种表述与测量方法——密度公式,以及密度单位的意义。 从知识的应用说,密度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后面学习液体压强、浮力时,都离不开密度的概念。另外,从过程和方法的角度看,本节课是典型的全程科学探究,对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悟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运用的数据析方法和利用比值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是后面学习中经常用到的方法。综上,本节课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3.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发展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正处于迅速成长期。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的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天平和量筒的读数以及使用,同时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学生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懂得使用归纳法,但是并没有建立物质的密度这一物理概念,没有详细了解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实验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还存在很大欠缺。
学习目标 1、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2、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意义。 3、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要素。
达成评价 1、能在课上独立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2、能独立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密度概念、公式和单位的意义,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 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理解密度单位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大小大理石块、大小木块、天平、砝码、刻度尺、金属块等 学生:预习学案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活动一:鉴别水、酒精和红醋 【教师活动】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世界上的每个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我们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可以对一些物质做出鉴别。出示一杯水、一杯酒精和一杯红醋。 【教师提问】同学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能区别它吗? 【学生活动】学生说出区别方法并实际鉴别。 【教师活动】同学们区别物质的时候,用到了物质的颜色、气味等,这些都是物质的一些性质,也就是说我们经常根据物质的一些特征来鉴别物质。但外表相同的物质也能用上述特征来区分吗? 【教师活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密度。 通过提问和展示实物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鉴别物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构建新知 进行新课 活动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教师活动】将体积相同的木块和石块分别放在调好的天平两盘,天平倾斜。 【猜想与假设】 【教师活动】看来不同的物质即使体积相同,质量也可能不同,质量和体积之间的联系可能对鉴别物质起了关键作用。 【教师提问】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教师活动】由生活经验可知,每个一元硬币的质量和体积都是相同的,相同的硬币,枚数增加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质量与体积可能成正比,那么由其他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是否也满足这种关系呢? 【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教师活动】我们先来研究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教师活动】实验对物体的选择有何要求?每种物质选质量和体积不同的两组,是为了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与体积或质量有关?实验中所有的小组只测量一种材料是否有不足之处? 【教师总结】为了找到普遍规律,实验中应多选取几种不同的物质,每种物质各选两个体积不等的物体。所以,这个实验中,我们选用不同体积的木块和大理石块。这样才能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教师提问】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使用什么工具?如何测量? 【师生总结】质量m——用天平,体积V——用刻度尺或量筒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活动】把学生分为八组,分别探究不同体积的大理石和木块。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中来回巡查,组织、指导学生实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对学生的实验过程、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给予指导和帮助。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师生活动】将学生测量的数据展台投影,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1)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等或相近?(2)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等? 【师生总结】结论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结论2: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相同的。 抛出问题,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知识应用 巩固提升 活动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师活动】展示外表完全相同的金块和镀金铜块。 【教师提问】外表相同的物质能用上述特征来区分吗? 【学生回答】不能。 【教师提问】对于图片中的金块和镀金铜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鉴别呢? 【学生回答】测密度。 【师生活动】探究内容:测量盐水的密度。 【教师提问】要测量一杯盐水的密度,实验原理是什么?需要测量盐水的哪些物理量?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展示图片提出的问题:(1)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 ml 还是 cm3 (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3)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4)图中画出了使用量筒时的两种错误,它们分别错在哪里? 【师生活动】三观察:观察单位标度、量程、分度值。使用时,要会放、会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底部相平。有些液面(如水银)是凸形的,读数时应以凸形的顶部为准。 【教师提问】怎样测量这杯盐水的密度,实验步骤怎样设计? 【学生活动】说出方案。 【教师活动】误差分析烧杯里的水能不能倒干净,如果倒不干净会给测量结果带来怎样的影响?那么要消除这种影响,实验需要如何改进?启发学生想出更好的实验方案。 【师生活动】(1)先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m1。(2)再把烧杯里面的水倒到量筒里一部分测量水的体积 V 。(3)再用天平测量剩下的水和烧杯的总质量 m2。(4)再根据公式计算水的密度 p =(m1-m2)/ V 。 【师生活动】探究内容:测量石块的密度。 【师生活动】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学生活动】让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误差分析如果先测小石块的体积,再利用量筒测量石块的质量,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 根据现有的器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测量石块密度的方法。 【学生活动】方案设计:(1)用天平测量出小石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 V1。(3)把用细线吊着的小石块浸入到量筒的水中,读出水的体积 V2。(4)利用公式计算 p = m /V2-V1记录并展示实验数据,分析测量结果各组有差异的原因。 【引导学生总结】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学会测量盐水的密度和小石块的密度。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比测量盐水的密度简单的多,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误差分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小结 收获感悟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对有疑惑的地方及时反馈。
课后作业 书面作业: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实践作业:测量橡皮的密度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对密度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备课中我对于分组实验的设计很详细,认为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步骤就一定能成功的完成小组实验,但是,在本节课结束之后在反思过程中才发现了问题的所在。首先,在实验的理论部分,我没有复测质量的过程,本想已是前面讲过的内容他们应该是能正确使用,结果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正确的使用天平,学生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就用了很长的时间,测量过程中错误很多,我在巡视过程中及时的纠正,导致了后面的实验时间不够用。其次,我让学生用小石头做的实验,由于我们学校的石头是青石头,有一定的吸水性,而且每个小组的石头的材质也不一样,每个小组的结果都不同,相差很大,学生就对自己本组的实验产生了质疑,影响了实验的准确性。而且,测量小石头体积的方法虽然前面讲过了,但学生还是很生疏,也导致了实验的时间过长。最后,学生在测量盐水的密度时,我采取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想办法,没有强调保证最小的误差,结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反反复复的倒盐水,误差是越来越大,导致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还要小,或者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很多很多,使很多学生对书中密度表中盐水的密度产生了质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