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4章 多彩的光 习题课件(共10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4章 多彩的光 习题课件(共10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9-30 19:4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2张PPT)
第四章 多彩的光
培优精练9 光的反射规律
典例1:如图所示,一束光与镜面成30°角射入平面镜,绕O点转动平面镜,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恰好垂直,则平面镜应(  )
A.顺时针转动30° 
B.逆时针转动30°
C.顺时针转动15° 
D.逆时针转动15°
D
【解析】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时,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是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为60°,则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120°。绕O点转动平面镜,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恰好垂直,即入射角和反射角都为45°,则入射角应减小15°,所以法线应逆时针转动15°,则平面镜应逆时针转动15°。
针对训练1:如图所示,入射光线射到镜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100°。若要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变为120°,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平面镜不动,入射光线向平面镜旋转20°
B.平面镜不动,入射光线逆时针旋转10°
C.入射光线不动,平面镜顺时针旋转20°
D.入射光线不动,平面镜逆时针旋转10°
D
【解析】由题可知,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100°,则入射角等于50°,要想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变为12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入射角要变为60°。若平面镜不动,入射光线向平面镜旋转20°,则入射角变为50°+20°=70°,A不可行。若平面镜不动,入射光线逆时针旋转10°,则入射角变为50°-10°=40°,B不可行。若入射光线不动,平面镜顺时针旋转20°,则入射角变为50°-20°=30°,C不可行。若入射光线不动,平面镜逆时针旋转10°,则入射角变为50°+10°=60°,D可行。
针对训练2:
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到镜面上,则反射角是___度。保持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为使图中的眼睛能看到反射光线,平面镜应逆时针旋转____度,此时入射角是____度。
0
30
30
【解析】当平行光垂直射到镜面上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重合,因此入射角和反射角都是0°。保持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使眼睛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进入眼睛的光线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90°-30°=60°,故入射角和反射角均为30°,平面镜逆时针旋转的角度为90°-30°-30°=30°。
针对训练3:如图所示,平面镜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一束光垂直于水平面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现将平面镜绕O点转过θ角,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不可能为(  )
A.2(θ+α)
B.2(θ-α)
C.2(α-θ)
D.2θ
D
【解析】由题意知,平面镜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此时入射角为α。当将平面镜绕O点顺时针转过θ角时,入射角变为(α+θ),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也为(α+θ),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2(θ+α);当将平面镜绕O点逆时针转过θ角时,入射角变为(α-θ)或(θ-α),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也为(α-θ)或(θ-α),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2(α-θ)或2(θ-α)。
典例2:右图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的原理图,
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成45°角射
向平静的液面,光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
平标尺上的S′点。当液面上升时,光点S′将______(填“向左”“向右”或“不会”)移动;若光点S′移动了0.5 m,则水位上升了______m。
向左
0.25
【解析】当液面上升时,入射光线不变,法线与液面垂直,入射点O′左移,因为入射角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光点S′将向左移动到A处,如图所示。若光点S′向左移动了0.5 m,假设AS′为0.5 m,则O′B=0.5 m;因为从S点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面成45°角,所以三角形OO′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底角均为45°,即OC= O′B=0.25 m,说明水位上升了0.25 m。
针对训练4: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放置着一块平面镜,若要使图中的反射光线射中墙壁上的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  )
A.右侧底部适当垫高
B.左侧底部适当垫高
C.适当水平向右移动
D.适当水平向左移动
A
【解析】由题图可知,目标在原来反射光线的下方。将平面镜右侧底部适当垫高,入射角变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随之变大,则反射光线在墙上的光斑会向下移动,能射中目标,A正确。将平面镜左侧底部适当垫高,入射角变小,反射角也随之变小,则反射光线在墙上的光斑会向上移动,不能射中目标,B错误。适当水平向右、水平向左移动平面镜,入射光线不变,反射光线也不改变,不能射中目标,C、D错误。
针对训练5:某学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安装了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注水,当水面上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边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应在S点的____方;当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应在S点的____方。(均填“上”或“下”)


【解析】往池内注水,当水面上升至a位置时,发生光的折射。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人看到亮斑的位置(P点)在S点的下方,如图甲所示。当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光线先在水池壁发生反射,再在水面发生折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Q点)在S点的上方,如图乙所示。
培优精练10 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及应用
典例1:如图所示,两个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为75°,在两镜面夹角的角平分线上有一个点光源S,它在两平面镜中所成像的个数为(  )
A.5个   
B.6个     
C.3个   
D.4个
D
【解析】利用对称法作图,如图所示,分别作出S点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S1、S2,同理,再作出S1、S2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S4、S3。根据几何关系可知,S3在斜着的镜子左侧,不能继续成像,S4在平放镜子的下侧,不能继续成像,所以只能成4个像。
针对训练1:如图所示,有两个反射面成钝角的平面镜,镜前放有一个物体,若要产生两个虚像,则物体可以放在____区;在平面镜前观看,不能同时看到两个虚像的区域是____________区。

Ⅰ、Ⅱ、Ⅲ
【解析】由题图可知,当物体在Ⅰ区域时只能通过左侧平面镜成像,当物体在Ⅲ区域时只能通过右侧平面镜成像,即物体只能成一个虚像;当物体在Ⅱ区域时,可以通过两个平面镜同时成像,即可以产生两个虚像。由题图可知,当人在Ⅰ区域时,不能看到右侧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当人在Ⅲ区域时,不能看到左侧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如图所示,若物体放在Ⅱ区域内的S点处,经两个镜面反射后的反射光线AB、CD不能相交于一点,所以在Ⅱ区域也不能同时看到两个虚像;所以Ⅰ、Ⅱ、Ⅲ三个区域都不能同时看到两个虚像。
典例2:小张同学竖直站立在竖直放置的试衣镜(平面镜)前,他要想在身体各部位都不动的前提下,通过试衣镜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对试衣镜的高度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论试衣镜多高,均可达到要求
B.试衣镜的高度一定要大于小张的身高
C.试衣镜的高度至少等于小张的身高
D.试衣镜的高度至少等于小张身高的一半
D
【解析】如图所示,A、C、B分别表示小张同学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所在的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确定A′C′B′为ACB对
面镜的最小高度,AB为小张的身高,则试衣镜的高度至少等于小张身高的一半。
针对训练2:如图所示,M是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到地面的距离可调节。甲、乙两人站在平面镜M前,乙到镜面的距离为甲到镜面距离的2倍,如图所示。两人略错开,以便甲能看到乙的像。用L表示平面镜的高度,h表示乙的身高,为使甲能看到平面镜中乙的全身像,L的最小值为(  )
A
【解析】如图所示,a表示乙的头顶,c表示甲的眼睛,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甲能看到乙的像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其中a′b′为乙在平面镜M中的像,OO′为甲能看到平面镜中乙的全身像所需的最小镜面。由几何关系
培优精练11 光学作图
典例1:如图所示,学校楼梯拐角的墙上装有平面镜,既方便同学们整理仪容,晚上又能利用光的反射对楼道进行照明。请在图中画出灯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到达A点的光路图。
【解析】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S关于镜面的对称点S′,即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A,得到反射光线OA;S′A与镜面的交点O点即入射点,连接S与入射点O点,得到入射光线SO,如答图所示。
针对训练1:如图所示,有一工作间,工作人员在B处要想看到外间A处的花盆,需要在某处安装一块平面镜。请把平面镜C画到合适的位置,并完成工作人员由B看到A的光路。(只需在图中画出一条光线的完整路径)
【解析】作出A点关于水平面的对称A′点,即A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A′B,A′B与水平面交于O点,O点即入射点(反射点);连接AO,就得到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平面镜C的位置如答图所示。
针对训练2:如图所示,小明(O点)在平静的湖面上看见空中的小鸟恰好“落”在水中的鱼(B点)身上,试确定鱼的实际位置(C点)、小鸟的位置(A点)及小明通过水看到小鸟的光路。
【解析】鱼反射的光线由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到鱼变浅了的虚像B,据此连接OB,OB与水面的交点为入射点,入射点到O点的连线为折射光线;再画出入射光线,入射光线过鱼的实际位置C点,且C点比B点深。小明看到空中小鸟(A点)的像落在B点,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B点关于水面的对称点A点,即小鸟的位置,连接A点与入射点,即小鸟射向水面的入射光线,入射点与O点的连线也是小鸟射向水面的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如答图所示。
典例2:如图所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距相同,凹透镜正好放在凸透镜右侧焦点的位置。请完成图中从凸透镜2倍焦距处射出的光经凸透镜和凹透镜折射后的光路。
【解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过凸透镜左侧2倍焦距处的入射光线,其折射光线通过凸透镜右侧的2倍焦距处;过凹透镜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将平行于主光轴射出,据此完成光路图,如答图所示。
针对训练3:如图所示,两透镜焦距相同,根据已知光线画出原先的入射光线和后来的折射光线。
【解析】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将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左侧焦点,如答图所示。
针对训练4:如图所示,请根据光学规律,完成由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路图。
【解析】由光源S发出的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凸透镜右侧的焦点;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这两条折射光线的交点为S的像点S′;连接折射点和像点S′,可得题图中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如答图所示。
典例3:如图所示,一束激光斜射向半球形玻璃砖的球心O处,结果在屏幕MN上出现了两个光斑,请画出形成这两个光斑的光路图。
【解析】激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砖中时,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根据光的反射定律,过入射点在法线上方的空气中画出反射光线,注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发生折射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据此作出第一条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从玻璃砖射入空气中时,因为此光线是由球心O射出的,所以第二次折射时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如答图所示。
针对训练5:在图中画出光线OP从空气垂直入射到玻璃砖,并经过玻璃砖两次折射后到空气中的光路图。
【解析】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玻璃砖界面上时,传播方向不变;当光从玻璃斜砖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如答图所示。
典例4:如图所示,黑箱内有一个焦距为3 cm的凸透镜和一个平面镜。请在黑箱内填上相应的光学元件,画出完整的光路图,并标出平面镜上入射角的度数。
【解析】因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焦点F(OF=3 cm),所以折射光线(平面镜的入射光线)正好经过焦点F;反向延长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交于A点,过A点作出法线(角平分线),再过A点作法线的垂线,可得到平面镜的位置。由题意知,BO=OF=3 cm,在等腰直角△OBF中,∠OFB=45°,则平面镜上的入射角跟反射角都等于45°,如答图所示。
针对训练6:已知黑箱内有一个凹透镜和一个平面镜。请在图中黑箱内填上相应的光学元件,画出完整的光路图,并标出凹透镜焦点F的位置。
【解析】题图中已给出凹透镜的主光轴,且射出黑箱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则射向凹透镜的光线延长后过其焦点,所以,可以先利用平面镜将光线反射,反射光线再射向凹透镜,且这条光线延长后与凹透镜的主光轴相交于焦点。作法:画出射入黑箱的光线,在黑箱左侧的适当位置垂直于主光轴画出平面镜,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交点为入射点,垂直于平面镜作出法线,根据光在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反射光线与射出黑箱的折射光线的交点为射向凹透镜的入射点,由此画出凹透镜,延长射向凹透镜的光线,与主光轴的交点即为焦点F,如答图所示。
针对训练7:要使光线发生如图所示的偏折,请在虚线框内画出可能的光学元件,并将光路图补充完整。
【解析】题图中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虚线框内的光学元件可能是凸透镜、凹透镜或平面镜。①若虚线框内是凸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经过焦点,如答图甲所示;②若虚线框内是凹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答图乙所示;③若虚线框内是平面镜,作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即法线,再作法线的垂线,可得平面镜的位置,如答图丙所示。
培优精练12 光学成像问题
典例1:中国的诗词歌赋蕴含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中的“虹”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B.“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中的“月在手”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赏的明月是平面镜所成的像
C
【解析】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A错误。“月在手”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B错误。光被不透明的物体遮挡后,会形成一个黑色的区域,即影子,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C正确。太阳发出的光射到月亮上发生反射,然后射入人的眼睛,人就看到了月亮,所以共赏的明月不是平面镜所成的像,D错误。
针对训练1: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语句与物理知识相符的是(  )
A.“锦麟游泳”,看到的鱼是实像
B.“皓月千里”,水里的月亮是实像
C.“浮光跃金”,湖面波动的金色是光的折射现象
D.“静影沉璧”,如玉璧一样的月亮的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D
【解析】看到的水中的鱼是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A错误。水里的月亮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B错误。湖面波动的金色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C错误。如玉璧一样的月亮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D正确。
典例2: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小华在玻璃板前放置了一支蜡烛A,并将其点燃,将另一支与蜡烛A完全相同的蜡烛B置于玻璃板后方,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蜡烛A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B.为了让蜡烛A的像更清晰,实验应在较明亮的环境中进行
C.移走蜡烛B,在蜡烛B的位置放置一个光屏,可以在光屏上看到蜡烛A的像
D.若按图乙的方式摆放玻璃板,蜡烛A所成的像偏低且倾斜
D
【解析】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体关于玻璃板对称,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蜡烛A的位置没有改变,蜡烛A的像的位置也不会改变,A错误。为了让蜡烛A的像更清晰,可以将蜡烛点燃,若在较明亮的环境中,会有其他光线进入人眼,不利于观察蜡烛A的像,B错误。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无法在光屏上呈现,C错误。题图乙中玻璃板倾斜放置,由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可知,蜡烛A所成的像偏低且倾斜,D正确。
针对训练2:如图所示,平面镜和长为10 cm的细铅笔均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铅笔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15 cm,则(  )
A.向上移动铅笔,铅笔的像向下移动
B.铅笔不动,将平面镜绕底部旋转至虚线位置时,铅笔和它的像不可能垂直
C.铅笔和平面镜均绕底部旋转至虚线位置时,铅笔与它的像平行
D.铅笔和平面镜均水平向右移动10 cm,铅笔的像的位置不变
C
【解析】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铅笔不动,向上移动平面镜,铅笔的像的位置不变,A错误。铅笔不动,将平面镜绕底部旋转至虚线位置时,铅笔和它的像关于镜面对称,由题图可知,铅笔与镜面的夹角为45°,则像与镜面的夹角也为45°,由位置关系可知铅笔和它的像垂直,B错误。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铅笔和平面镜均绕底部旋转至虚线位置时,铅笔的像也转动相同的角度,故铅笔与它的像平行,C正确。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铅笔和平面镜均水平向右移动10 cm,铅笔的像也水平向右移动10 cm,D错误。
典例3:小华同学在一次研学活动中发现人站在哈哈镜前时,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会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这个现象引发了小华同学探究哈哈镜成像规律的兴趣。
(1)汽车的后视镜是凸面镜,可以扩大观察范围,则凸面镜可以成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虚像。
【解析】汽车的后视镜是凸面镜,可以扩大观察范围,所以凸面镜可以成缩小的虚像。
缩小
(2)有一种化妆镜是凹面镜,可以帮助化妆者看清所照部分的细微之处,则凹面镜可以成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虚像。
【解析】凹面镜可以帮助化妆者看清所照部分的细微之处,所以凹面镜可以成放大的虚像。
放大
(3)现有一面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如图甲所示。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时,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____。(填序号)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B
【解析】哈哈镜中凸起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凸面镜,成缩小的虚像,所以人所成的像变短;凹进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面镜,成放大的虚像,所以人所成的像变长,故人上半身的像被压短,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针对训练3:某人站在商场里用光滑金属包装的圆柱前面,看到圆柱里自己的像,则像和人相比较(  )
A.变胖了,变高了  B.变瘦了,变高了
C.变胖了,高度不变  D.变瘦了,高度不变
【解析】光滑金属包装的柱子在水平方向上相当于一个凸面镜,人在凸面镜中成缩小的虚像;在竖直方向上相当于一个平面镜,人在平面镜中成等大的虚像。综上所述,像和人相比变瘦了,高度不变。
D
典例4:商场里的试鞋镜与地面成一定角度放置,顾客能清楚看到自己脚上的鞋子,但看不到自己的脸,如图所示。下列操作中,顾客不可能看到自己脸部的是(  )
A.顾客往下蹲
B.顾客走近镜子
C.顾客远离镜子
D.镜子下端不动,上端向远离顾客的方向倾斜
B
【解析】当顾客往下蹲时,脸部反射的光线可能通过镜面反射到人眼处,A不符合题意。当顾客走近镜子时,无法使脸部反射的光线通过镜面反射到人眼处,B符合题意。当顾客远离镜子时,脸部反射到镜子的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均减小,脸部反射的光线可能通过镜面反射到人眼处,C不符合题意。镜子下端不动,上端向远离顾客的方向倾斜,脸部反射到镜子的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均减小,可能使脸部反射的光线通过镜面反射到人眼处,D不符合题意。
针对训练4:小明在商场买鞋,他选了一双新鞋,在竖直放置的试鞋镜前试穿,如图所示。但在镜中他看不到新鞋的像,为了看到新鞋的像,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
A.弯腰或下蹲 
B.离镜子远一些
C.离镜子近一些
D.把穿着新鞋的脚抬高一些
A
【解析】要想看到新鞋的像,就要使鞋子反射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由题可知,弯腰或者下蹲,可以看到镜子中新鞋的像。当人靠近或远离镜子时,反射到人身上的光线的位置不变;把穿着鞋的脚抬高一些,反射到人身上光线的位置下降,因此这三种做法均不可行。
典例5:如图所示,一个圆柱形的玻璃杯内装有水,把一支铅笔放在玻璃杯的一侧,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铅笔。当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缓慢移动时,透过玻璃杯会看到铅笔尖______(填“变长”“变短”或“不变”);当铅笔移动到某一位置时,铅笔尖会突然改变方向,改变方向后的像是______(填“实像”或“虚像”)。
变长
实像
【解析】装有水的玻璃杯相当于一个柱体透镜,在水平方向上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铅笔在该透镜的焦点以内时,成放大的虚像,在铅笔缓慢远离玻璃杯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铅笔尖逐渐变长,当铅笔到达某一位置时,铅笔到柱体透镜光心的距离刚好大于1倍焦距,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针对训练5:如图所示,某同学将“国家节水标志”固定在墙上,再将一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移到标志的正前方,然后改变玻璃杯与标志之间的距离。透过玻璃杯和水观察该标志时,可能看到的是(  )
A
【解析】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在水平方向上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所以成实像时像左右颠倒;玻璃杯在竖直方向上厚度一样,不能起到放大或缩小的作用,所成的像也不会上下颠倒。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在水平方向上变小,左右颠倒,在竖直方向上不变;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在水平方向上左右颠倒,在竖直方向上不变;当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在水平方向上变大,左右颠倒,在竖直方向上不变;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在水平方向上变大,在竖直方向上不变。综上可知,A正确。
典例6:如图所示,烧杯中漂浮着一个正方体木块,观察发现水面以下的部分看起来比水面以上的部分要大一些,这是因为烧杯和水起到了____透镜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放大的____(填“实”或“虚”)像。投影仪成像的原理与此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不同
【解析】烧杯和水起到了凸透镜的作用,水下的木块在凸透镜的1倍焦距以内,所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投影仪成像的原理是物体在凸透镜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与此成像原理不同。
针对训练6:如图所示,鱼缸中只有一条小鱼,而眼睛从A点可以观察到两条,一条鱼的位置变浅,另一条鱼变大,前者是由光的______形成的____(填“实”或“虚”)像;后者是由于鱼缸的____(填“左”或“右”)侧部分等效为一个凸透镜而形成的____(填“实”或“虚”)像。
折射



【解析】看到的第一条鱼的位置不是鱼的实际位置,而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鱼的虚像所在的位置,所以虚像的位置比鱼的实际位置浅一些;当从鱼缸右侧观察水中的鱼时,鱼缸的右侧部分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鱼在1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典例7:如图所示,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有一个稍大的空气泡,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射,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有一个椭圆形黑影,而其他部分则是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请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如果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处向下移动到较远处,亮线的粗细将如何变化?
圆柱形试管充满水的地方,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将太阳光会聚成一条亮线;由于空气泡的存在,空气泡周边的水形成中间薄、边缘厚的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白纸上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有一个椭圆形黑影。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处向下移动的过程中,经过焦点时亮线最细;从焦点处向下继续移动时,亮线变粗,所以亮线先变细再变粗。
针对训练7: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变身“太空教师”,在中国空间站精彩开讲,并面向全球直播。这次授课中,三位“太空教师”带来的几个物理实验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水球透镜”实验。本次“天宫课堂”航天员王亚平对实验做了一个小小的升级,通过透镜看到的竟然是一正一倒两个像,这是为什么呢?
(1)如图甲所示,水球可以看作一个凸透镜,王亚平站在远处(这个凸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是她倒立、______的实像。
【解析】水球可以看成一个凸透镜,王亚平站在远处(这个凸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缩小
(2)如图乙所示,水球中间加上气泡之后,被气泡分为两部分,中间是空气,气泡周围是水。这个时候整个水球就变成了两种透镜,外圈部分的凸透镜虽然没有原来完整,但对光仍然有______作用,依然能够成像,所以依然呈现出一个倒立的像;内圈部分变成了两个凹透镜的组合,所以这个时候中间部分又出现了一个正立的像,因此可以在水球中同时看到一正一倒两个像。根据上面的实验,你推测一下,凹透镜的成像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会聚
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解析】水球被气泡分为两部分,中间是空气,气泡周围是水。这时水球的外圈部分可以看成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内圈部分变成了两个凹透镜的组合,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成的像是虚像,故凹透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培优精练13 光学实验
典例1: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做了记号的直尺竖直插入容器里的水中,并在容器边观察,眼睛的位置如图所示,记号实际在A点处,但小明却看见记号在B点处。
(1)小明看到的是记号A的____(填“实”或“虚”)像,但记号A的实际位置________(填“改变了”或“没改变”)。
【解析】由A发出的光在水和空气的分界面发生折射,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B点,逆着折射光线就看到了B,所以小明看到的是虚像。A的实际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没改变
(2)请在图中画出小明眼睛看到记号A的光路图。
【解析】连接人眼与B,与水面交于一点,则该点为入射点,A到该点的光线为入射光线,该点到人眼的光线为折射光线,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为虚线,如答图所示。
(3)通过该实验能解释下列现象中的______。(填序号)
①看起来齐腰深的水,实际深度很深,贸然下去容易造成溺水事故。
②太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
③平静的湖面能看到蓝天白云。
④渔民叉鱼,只有瞄准看到的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
【解析】由(2)可知,在岸上看水中的物体,视深小于实际深度,所以通过实验能解释:①看起来齐腰深的水,实际深度很深,贸然下去容易造成溺水事故;④渔民叉鱼,只有瞄准看到的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②中的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③中的现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①④
针对训练1: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从水面上方看到水中的物体变浅了,为了确定水中物体所成像的位置,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实验探究,步骤如下:
(1)①把一个防水小灯泡a放在水中某处,观察灯泡所成像的位置。
②将另一个相同的小灯泡b放在水面上方,调整其位置,使它的像与___________________重合。
③用刻度尺测量小灯泡b到水面的距离。
(2)小灯泡a的像到水面的距离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灯泡b到水面的距离。
小灯泡a在水中的像
等于
【解析】(1)(2)将另一个相同的小灯泡b放在水面上方,调整其位置,使它的像与a在水中的像重合;因为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并且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小灯泡a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与小灯泡b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3)测量时,如果直接将刻度尺竖直插入水中,使看到的零刻度线与小灯泡a的像重合,则刻度尺在水面处的示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小灯泡a到水面的距离”或“小灯泡a的像到水面的距离”)。
【解析】测量时,如果直接将刻度尺竖直插入水中,使看到的零刻度线与小灯泡a的像重合,考虑到光的折射,则真实的零刻度线其实是在小灯泡a的位置,故刻度尺在水面处的示数表示小灯泡a到水面的距离。
小灯泡a到水面的距离
(4)某小组的同学进行实验时,测得的小灯泡a到水面的距离u和小灯泡a的像到水面的距离v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看起来1.2 m深的水坑,其实际深度可达_____m,因此看起来不太深的水坑也不能贸然下去,以免发生危险!
u/mm 30.0 60.0 90.0 120.0 150.0 180.0
v/mm 22.5 45.0 67.5 90.0 112.5 135.0
1.6
典例2:小夏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他记录的实验数据见下表。
实验次序 1 2 3 4 5
入射角i 15° 30° 45° 60° 75°
折射角r 11° 22° 32° 40° 46°
(1)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______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减小时,折射角逐渐______。
【解析】由题表中的数据可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减小时,折射角也逐渐减小。
小于
减小
【解析】当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由光路可逆的特点可知,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小于90°),折射角会先增大到90°,若继续增大入射角,光线全部反射回去,全部变为反射光线,而折射光线完全消失。
(2)让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不断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其中先接近90°的是________(填“入射角”或“折射角”)。由此猜想:继续增大入射角,可能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折射角
折射光线完全消失
针对训练2:如图所示,一束激光从玻璃射向空气中,保持入射点不动,不断增大入射角(每次增大0.2°),当入射角增大到41.8°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存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光的全反射。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这种物质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全反射的临界角时,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
(1)上述玻璃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的大小是________。
【解析】由题意知,当入射角为41.8°时,折射光线消失,所以该玻璃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为41.8°。
(2)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所以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
41.8°
不会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
典例3:小明同学利用如图甲、乙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调节自制水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组装后调整器材,使F形LED灯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位于水凸透镜的________上,用F形LED灯代替蜡烛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实验时,F形LED灯的中心、光屏中心和水凸透镜的中心要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可以使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央,所以F形LED灯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应位于水凸透镜的主光轴上。用F形LED灯代替蜡烛的好处:光源更加安全、稳定,且可以探究像的上下左右颠倒情况。
主光轴
光源更加安全、稳定,且可以
探究像的上下左右颠倒情况(合理即可)
(2)保持水凸透镜和F形LED灯的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成像清晰,如图乙所示,则所成的像为图丙中的____(填字母),这个实验现象能够说明________(填“照相机”或“投影仪”)的成像特点。
【解析】在题图乙中,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移动光屏使成像清晰,则所成的像为图丙中的A,这个实验现象能够说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A
照相机
(3)保持水凸透镜在50 cm刻度线处,想要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F形LED灯应向____(填“左”或“右”)移动。
【解析】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使物距减小,像距增大,所以应将F形LED灯向右移动,同时光屏也向右移动。

(4)图乙中,继续往水凸透镜中注水,增强凸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应将光屏向____(填“左”或“右”)移动,才能重新得到清晰的像。
【解析】题图乙中,继续往水凸透镜中注水,增强水凸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水凸透镜对光的会聚能力增强,使像成在原来像的前方,应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重新得到清晰的像。

针对训练3: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未画出)。关于实验现象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水凸透镜的焦距
变小,这时将光屏向水凸透镜方向移动,
又能得到清晰的像
C.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向左移动水凸透镜,光屏上可能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D.若水凸透镜内有一个正方形的纸片,则在光屏上不会看到烛焰完整的像
D
【解析】由题图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A不符合题意。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则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小,水凸透镜的会聚能力变强,光线会比注水前提前会聚,所以像会成在光屏前方,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左移动,而且此时像会变小,B不符合题意。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向左移动水凸透镜,当物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C不符合题意。若水凸透镜内有一个正方形的纸片,烛焰上射向水凸透镜的光线,经水凸透镜折射后仍能会聚成像,但折射光线减少,所成的像变暗,D符合题意。
典例4:某实验中学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他们又探究了“凹透镜成像的规律”。
(1)凹透镜可从同学们的______眼镜中选择。眼镜的规格用“度”表示,眼镜的度数等于眼镜镜片焦距的倒数乘以100的值。若所选的眼镜度数为500度,则眼镜镜片的焦距为_____m。
【解析】近视眼镜的镜片为凹透镜,所以凹透镜可从近视眼镜中选择。由题可知,眼镜的度数等于镜片焦距的倒数乘以100的值,已知眼镜的度数为500度,所以眼镜镜片的焦距f= ×100 m=0.2 m。
近视
0.2
(2)小强同学以凸透镜使光会聚、凹透镜使光发散为依据,猜想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可能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相反。例如: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凹透镜成正立的虚像。
(3)小强同学准备的实验器材有凹透镜、光屏、长短不同的多支蜡烛。然后他进行了实验,实验数据见下表。
小强得出结论:凹透镜只能成______、______的____像。
蜡烛到凹透镜的距离 光屏上的像 凹透镜后的像
小于1倍焦距 无 缩小 正立
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无 缩小 正立
大于2倍焦距 无 缩小 正立
【解析】由题表中的数据可知,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所以成的像是虚像,且不管蜡烛到凹透镜的距离怎么变,凹透镜后的像都是缩小、正立的。综上可知,凹透镜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正立
缩小

针对训练4:小明探究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后,尝试探究“凹透镜成像的特点”,老师给他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凹透镜。实验时,他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凹透镜15 cm处,在凹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只有一个光斑,并且光斑随着光屏远离凹透镜而逐渐变大(光斑未画出),如图甲所示。
(1)小明思考了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后,认为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的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烛焰发出的光经过凹透镜后会发散,不会会聚在光屏上形成实像,只能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点处看到虚像,所以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的像。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不能成实像
(2)小明想通过作图找出凹透镜成像的特点。如图乙所示,F是凹透镜L的两个焦点,AB表示物体,请你作出物体AB经凹透镜所成的像A′B′。
【解析】过A点分别作出过凹透镜光心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及其对应的折射光线,两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为像点A′,然后过A′作垂线,即可得到物体AB的像A′B′,如答图所示。
【解析】由光路图可知,当物距为15 cm时烛焰通过凹透镜成虚像,像与物体位于凹透镜的同一侧,应取下光屏,透过凹透镜观察。
(3)根据作出的光路图可知,为了观察物距为15 cm时烛焰成像的特点,小明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下光屏,透过凹透镜观察
谢谢大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