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并运用其解释有关地理现象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演示动画,说说从视频当中发现了什么?(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沧海桑田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说一说你的理解。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可见,海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觉察和认识。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知识。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重点)
2.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培养对科学史及科学的兴趣。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的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重点)
4.能够运用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重点、难点)
三、新课讲授
(一)“沧海桑田”
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为沧海,这种变化的实例有许多。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很多。让我们来分析海陆变迁的一些实例,并思考:陆地变成海洋?还是海洋变成了陆地?哪种原因导致了这种变迁?
案例一: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沧海可以变成桑田。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案例二: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地形
生: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道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桑田可以变成沧海。
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案例三: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当地人通过围海造田,使本国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这说明了什么
生: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把沧海变为桑田,这说明了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分布发生变化。这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结果,但这种变化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师: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可以得出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1.地壳的变动2.海平面的升降3.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
大陆漂移说
过渡:
人们已经知道了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上半页在地理学史上有一场激烈的争论,那是“地球活动论”和“地球固定论”之间的较量。地球活动论者认为:七大洲四大洋在运动。地球固定论者认为:大地很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
师: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1页阅读材料《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观察世界地图,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如果我们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
对此,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观察2亿年以来海陆变化的示意图,来说一说大陆漂移的过程。
2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块陆地,周围被海洋包围着;后来大陆开始缓慢地漂移分离,6 500万年前,这些大陆越漂越远;后来就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也就是说我们脚下的大地在运动,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断变化的。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震撼了当时的科学界,地质学家提出质疑:认为仅凭大陆轮廓的形状能证明两个大陆原来是一起的么?
魏格纳如果想要证实自己的观点,应该找出更为科学有力的证据。
为了证明大陆漂移说这个设想,他找到了哪些证据呢?
大西洋两岸的两洲轮廓凹凸相吻合。两个大陆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开的。
大西洋两岸两大陆古地层的相似性,证明两大陆可能曾连在一起。
大西洋两大陆两岸动物的相似性—海牛、鸵鸟。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它们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从而证明两块大陆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开的。
(四)板块构造说
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说,我们看到科学理论的建立不是一步到位的,回顾魏格纳的研究历程,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呢?
一个假说的发现会经历:发现问题——思考假设——证据论证的过程。
小结
本节课通过实例,我们发现很多地方都发生过海陆变迁,地球表层经过漫长的不断运动变化,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面貌。影响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学习了海洋分布的理论,大陆漂移说的形成和发展,了解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块构造学说。
作业布置
搜集板块构造学说的资料
板书设计
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运动
2、海平面的升降
3、填海造陆
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