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五年级下册18.四季更替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五年级下册18.四季更替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9-30 21:4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四季更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理解四季更替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的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发展学生提出猜想、逻辑推理和通过实验验证猜想的能力,发展表达交流的能力。
责任态度:认识人类了解和利用大自然的重要意义,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改善自己的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探究四季更替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许多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往往包含着一些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种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这是一个表现什么的视频?这四个季节分别是?(春夏秋冬)。春天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夏天烈日炎炎,荷花飘香;秋天天高云淡,凉风习习;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虽然这四个季节有很多的不同,但是年复一年,它们也是有规律的,你发现它们的规律了吗?这四个季节每年都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不断循环出现,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四季更替。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18课《四季更替》。
二、探究活动,揭开真相
(一)提出问题
师:你们感觉一年四季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
生:温度不同,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
师:温度主要和谁有关?
生:太阳。
师:四季更替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
(二)大胆猜测
1.学生大胆猜测(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按顺序做板书。)
2.师生梳理猜想大家都非常积极地动脑思考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逐一分析。
(1)讨论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的观点。我们都知道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那么一天中就会有几个季节吗?
小结:这个观点和我们的生活经验相冲突了,说明地球的自转不是形成四季更替的原因。
(2)讨论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有关的观点。
师:如果四季更替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有关,那么你认为距离近是夏季,还是距离远是夏季?距离近→温度高→夏季,反之为冬季。请看科学家为我们提供的一组信息。师:现在大家认为四季的形成是由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远近吗?生:不是。说说你的理由。
(三)设计方案,模拟实验探究四季更替与太阳的照射角度的关系
1. 联系生活实际:一天的温度有什么不同?中午与早晚相比,中午温度高,早晚温度低。中午的太阳在天空的什么位置?阳光是怎样射向地面的?太阳在头顶上,近乎直射(在科学上我们称之为太阳直射);早晚阳光是怎样射向地面的?斜着射向地面。(在科学上我们称之为太阳斜射)
2. 实验一:探究直射、斜射照射面积的大小直射,照射面积小,热量集中;斜射,照射面积大,热量分散。
3. 实验二:探究直射、斜射温度的高低直射和斜射时的温度到底如何?想不想测一测?
师:为了加快实验的速度,老师为你们准备了 3盏 75瓦的取暖灯,还准备了三张和刚才一样带不同角度标识的木板,那你们打算怎么设计这个实验呢?
生:把三盏灯分别固定在 90度 60度和 30度的位置,并沿半径照向同一相对位置。用什么来测温度呢?温度计。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温度传感器,它非常灵敏,每两秒钟就可以更新一次温度。我们应该把它的感温探头固定在哪里?
生:光源照射的黑色圆片处。
注意:实验开始前,要等待三个温度传感器温度基本相同时,同时打开三盏取暖灯的开关。
结论:直射:照射面积小,热量集中,温度高。斜射:照射面积大,热量分散,温度低。
4.观察图片:夏季正午的太阳在天空的什么位置?阳光是怎样射向地面的?近乎直射。冬季正午的阳光是怎样射向地面的?斜射。
推测:以北半球为例,如果太阳直射,温度高,为夏季;如果太阳斜射,温度低,为冬季。四季的形成与太阳的照射角度有关。那又是什么原因引起太阳照射角度发生变化,有时直射、有时斜射呢?(会不会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有关呢?)让我们来设计一个模拟实验验证我们的推理吧。
三、探究四季更替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1. 了解地球的公转PPT:演示北斗七星一年的运动轨迹以及与北极星的位置关系。如果我们把地球公转的轨道假想成一个椭圆形的平面,那么地球的自转轴并不是垂直于这个平面,而是略有倾斜的,这个倾斜角度大约是 23.5度。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明显改变,北极终止指向北极星附近。总结得出地球公转的特点:公转方向:逆时针;公转周期:一年;黄赤交角:倾斜 23.5°;地轴指向:北极星。
2. 实验三:模拟地球公转实验
(1)设计方案:
①如何模拟:用谁来模拟地球?地球仪,23.5度。为了能看清楚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我们可以用激光笔模拟?太阳。
激光直射到地球仪上的那个位置,也就是直射点。为了让大家能全方位的观察直射点的变化,我在激光笔上安装实时传输摄像头,将直射位置直观地显示在屏幕上。
②观察对象:要观察一年中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还必须选择一个固定的观测点,选哪里?选咱们“家乡”位置——山东省作为观测点。我在“山东省”的位置做好了标记。
③注意问题:做实验时还需要注意什么?地轴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接下来咱们重点观察当地球仪处在 A、B、C、D四个点时太阳直射的位置,判断 “家乡”位置的太阳照射情况,从而判断相应的季节。
(2)实验过程:首先我们选取比较容易分析的 B点位置,让我们的地球仪转到 B位置。
B位置:此时太阳直射什么位置?北半球上。我们家乡的太阳照射角度是几乎直射还是斜射?直射。温度如何?北半球上得到的热量多,所以北半球上就是炎热的夏季。
C位置:让地球仪由 B位置慢慢公转到 C位置,观察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向什么位置移动?最后落到什么位置?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向赤道移动。我们家乡的太阳照射角度与刚才相比变成了?斜射。我们的北半球(家乡)的温度呢?降低。此时北半球是什么季节?秋季。
D位置:接着让我们的地球仪转到 D位置,此时太阳直射什么位置?南半球。此时我们北半球(家乡)的太阳照射角度怎么变了?斜射的更厉害了。温度如何?北半球上得到的热量更少了,温度更低了,所以北半球上就是寒冷的冬季。A位置:让地球仪由 D位置慢慢公转到 A位置,观察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向什么位置移动?最后落到什么位置?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向赤道移动。那我们的北半球的温度呢?此时北半球是什么季节?温度逐渐升高,北半球逐渐回暖,是春季。
总结:看来,正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照射角度发生周期性变化,引起温度不同,形成了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
(3)如果地轴不倾斜,还会不会出现四季更替呢?(模拟演示)
(四)实验结论师生共同总结:“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照射角度发生周期性变化,以北半球为例,当太阳直射时温度高,斜射时温度低,即温度有所不同,就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四、总结拓展,课外延伸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从长期劳动中,积累了许多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的丰富经验,又把四季分为 24个节气。还编写了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一起读一读。它们分别对应了哪些节气呢?《二十四节气歌》充分体现了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我们应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深入了解 24节气,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课后作业(二选一)
1. 完成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对比表格。
2. 完成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思维导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