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端午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会写生字“午、节、叶、米”等生字 。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箬竹叶”“糯米”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白白的糯米”“又黏又甜”等词语。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积累文中的叠词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进而体会端午粽样子和味道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谜语:几片绿叶把米装,小绳一绑真漂亮。去掉绿叶放糖吃,口中味道香又甜。同学们,你吃过粽子吗 我们哪个节日要吃粽子 你知道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吗?(五月初五)。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 借助拼音,反复拼读预习时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2)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1)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学生自读、领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读一读。(3)开火车读,指那个读哪个(4)出示生字词:端午节、箬竹叶、糯米、真是、分给、红豆(5)指导学习生字:午、节a老师边范写边指导。b学生在田字格描红、临写。c投影学生的字进行评议。d学生仔细修改。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写的端午粽什么样子。
5、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正音。
三、朗读课文,品味内容
(一):出示句子,抓住 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2.作者先写了粽子的外面,又写了里面,这种写作方法叫从外到内的写法。写话时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我们也可以这样写(苹果、饺子--)
3、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4、词语填空读课文。①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 包的, 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比较: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青的箬竹叶、 白的糯米、 红的枣。②你读出有什么不同?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特点③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5、出示后两句,读一读,这两句写了粽子的什么?(1) “一 股清香” 换个说法(2)出示:粽子又粘又甜你能照样子说一说吗?苹果又又
(二):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出示第三段读一读(1)给“花样”换个词(2)粽子都有哪些花样呢?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3)你还吃过什么花样的粽子 (黄米、蛋黄--)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端午节 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课件出示)读一读第四段就知道了你了解屈原吗?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四、知识延伸
1、端午节除了吃粽子,那还知道哪些习俗
2、你还知道那些传统节日呢?模仿第一段“一 到------总会---”来说。预设: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了解了 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2、读一读《端午节的故事》
板书设计:
9端午粽
样子: 外----里
清香味道: 又黏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