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2 10:0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历史学科着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形成一定的历史认识。因此,本课立足于“历史解释”素养,以史料为依据,通过相关史料的呈现,通过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认识明朝的“强”、“大”等特点,体会明朝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同时,本课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站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角度,对比中西方的差距,感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造成中国社会落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核心素养
1.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客观分析明朝采取的集权措施,并通过相关史料分析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等产生的影响。(唯物史观)
2.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明朝政治经济的发展与郑和下西洋的关系,认识到郑和
下西洋产生的历史影响。(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能够结合历史地图概述明朝对边疆的管理,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时空观念、
家国情怀)
三、课程标准
1.通过学习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史实,了解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和封建专制的发展。
2.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的史实,体会明朝前期包容开放的对外政策。
3.通过学习戚继光抗倭,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史实,认识当时中国面临的社会危机。
4.通过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在边疆采取的措施,认识巩固统一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
教学难点:全面分析明朝的统治措施,理解明朝加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五、教学目的
1. 了解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和封建专制的发展。
2. 认识明朝前期包容开放的对外政策。
3. 认识明朝面临的社会危机。
4. 认识明朝巩固统一的意义。
六、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从知识层面而言,经过初中阶段历史学科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主要局限于历史现象的学习,缺乏深度和广度的分析,而高中历史更需要理性的思维;从学生年龄心理特征而言,感性表象的知识更易于被接受,而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影响等方面的分析评价则稍有难度,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尽量去接近历史真相。
七、教学策略
1、本课内容多,环节多,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核心价值导向即明朝是中国在发展中走向衰落的时代,将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取舍,使学生体会古今贯通,中外对比的历史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宽阔开放的国际视野。
2、教学手段上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用POWERPOINT方式展示,使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八、教学设计思路

九、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主题
本课的主题定义为“明朝:一个强大却危机四伏的朝代”,通过明朝的建立与发展感受明朝的强大,认识明朝的专制带来的影响。对比西方,感受明朝的危机四伏。
(二)过程展示
●导入新课(3分钟)
展示材料:
中国到目前为止,一共失去了三次追赶世界的机遇。第一次是明清时期,我们第一次被西方落下;第二次是19世纪末,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以改革和革命的失败而错失良机;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内乱和封闭,使中国离世界越来越远……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正在抓住第四次机遇。所以21世纪的100年,能否赶上世界?对中国来说,很重要。
探究思考:中国在明清时期为什么失去了第一次追赶世界的机会?
(设计意图:了解学者观点,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明朝之“强”(17分钟)
1.明朝建立:
展示材料:
朱元璋出身于濠州(今安徽凤阳)的一个贫寒家庭,少年时父母等人死于瘟疫。为了求生,朱元璋曾出家做和尚,四处行乞,后来加入红巾军。因为机智勇敢,他很快成为将领,并严明军纪,招揽人才,最终在各派反元势力中脱颖而出。
(设计意图:结合课本第1段,引导学生认识朱元璋,引出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面对明朝辽阔的疆域,曾参与农民起义的朱元璋,该如何维护自己的统治呢?
2、明朝的统治与发展
(1)政治制度的变化
①废宰相,权分六部
★展示材料:
材料: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首章》
探究思考1: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分析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目的,影响)
探究思考2: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宰相制度的演变历程,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宰相制度的演变历程,总结君主专制的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②设内阁
★展示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明朝内阁地位上升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内阁的形成过程和政治地位演变趋势。)
★展示材料:张居正(1525-1582),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十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张居正改革”。去世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恢复名誉。
观点1:内阁首辅其实是变相重设的宰相。
观点2:张居正的权倾一时说明了内阁严重削弱了君主的权力。
你是否同意这两种观点?为什么?请解释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机构,内阁成员的权力来自皇帝,内阁无法定地位和权力;内阁是常设的秘书咨询机构,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设计意图:以明朝最为著名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经历为例,引导学生探讨内阁的性质,并对两种观点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内阁性质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料实证意识。)
探究思考3: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
宰相 内阁
相同点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同点 地位 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咨询机构
职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对皇权作用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设计意图:通过宰相与内阁的对比,加深学生对内阁的理解)
③宦官专权
★展示材料:
正常情况下,一切内外奏章由文书房登录后交司礼监由掌印太监转呈皇帝。皇帝阅后再逆行送内阁票拟。票拟之后,再返行文书房、司礼监,再经掌印太监之手呈皇帝审定。果系妥当,则令秉笔太监照内阁票拟批行,否则,再下内阁重拟。
——刘晓东《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移》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材料,让学生理解无论是内阁权重还是司礼监权重,背后的实质,都是皇权专制)
探究思考4:明朝政治制度变化的影响
①废宰相,设内阁,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②对明朝以后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到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是加强皇权的产物,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结果。)
二:明朝之“大”(7分钟)
面对辽阔的疆域,明朝对边疆地区采取了哪些统治政策和措施?请同学阅读教材最后一个子目“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找出明朝与蒙古,西藏,东北的关系分别如何?
1.内陆边疆
(1)明朝与蒙古: 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
(2)明朝与西藏:因俗而治。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人士进行管理。
(3)明朝与东北:招抚东北。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设计意图:通过示意图,使学生简要了解明朝与北方蒙古的战和关系以及对西藏地区的统治政策,对东北的招抚,体会中华民族的融合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明清易代
(1)满洲崛起
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
(2)明朝灭亡
阅读教材最后一目,思考明朝灭亡的原因?(原因:明朝内部,既有天灾,又有人祸,政治腐朽导致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外部有强敌清朝的崛起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明亡的原因,政治黑暗、天灾不断、财力衰弱、农民起义。)
三、明朝对外关系(7分钟)
1.郑和下西洋
★展示材料1: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使学生了解郑和七下西洋的概况,同时易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
★展示材料2: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
探究思考5: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远洋航行后来没有持续下去?影响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理解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得到异域的奇珍异宝,是一种官方贸易,不是以经济交易为目的,即“朝贡贸易”。
引导学生总结郑和下西洋的影响:积极,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比欧洲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局限性:给明朝带来了较大的财政负担。)
★展示材料3:
擅造二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谋叛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 《大明律》
(设计意图:了解明朝初期民间实行海禁政策,从而引入下一个知识“戚继光抗倭”。)
2.戚继光抗倭
★展示材料:
(设计意图:运用戚继光抗倭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明朝倭寇侵犯东南沿海带来的巨大破坏,从而体会戚继光抗倭保护了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之后,教师补充戚继光抗倭沿海形势缓和后,明朝实行了有限的民间开放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原因:倭寇骚扰;明朝前期实行“海禁”;
表现: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对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破坏。
结果:戚继光率领戚家军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式得到稳定,明朝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3.西方的侵扰
★展示材料:
(荷兰海外殖民图)
(设计意图:运用荷兰海外殖民图,教师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已经逐步联系紧密,西方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
探究活动6(学生分组讨论):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到西欧殖民扩张,可以看出明朝时期中国和西方对外政策有何不同 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钟)
(设计意图:从郑和下西洋的官方贸易,到戚继光抗倭后民间的有限对外贸易,再到西欧商船东来进行殖民贸易,引导学生理解明朝海禁和西方积极扩张的不同发展趋向,体会中国走向衰落的可悲命运。)
学生小组讨论成果分享:
明朝时期中国奉行海禁或有限开放的政策,而西方则是积极的对外殖民扩张。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的经济基础不同,中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模式,对海外交易需求不大;而西方则发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必然具有对外扩张发展的经济要求。这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隐患。
教师结语:
在明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也已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
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探究思考7:中国在明清时期为什么失去了第一次追赶世界的机会?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2分钟)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引导学生思考课前导入提出的问题“中国在明清时期为什么失去了第一次追赶世界的机会?”,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获取信息,知道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专制体制的束缚、统治者故步自封,一步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的灭亡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使学生体会以史为鉴,不断变革的时代精神。)
课后作业:(2分钟)
根据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明朝的统治?搜集资料,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提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推荐阅读】
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2.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作业和推荐阅读,激发学生对明朝历史深入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多个角度解读历史的辩证思维和史料实证意识。)
十.板书设计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一、对内统治与发展
1.明朝建立
2.政治制度的变化
3.内陆边疆
4.明清易代
二、对外关系
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3.西方侵扰
十一、课堂小结(2分钟)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到,明朝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在巩固统治的同时,也蕴含着危机。但总体上,我们要肯定明朝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费正清先生在《东亚文明史》中指出:“明朝有秩序的政府和社会的稳定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之一”,肯定了明朝在维护社会稳定、版图奠定方面的历史作用。
(设计意图:在总结本课内容的同时,援引费正清先生对明朝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明朝在维护社会稳定、奠定国家版图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十二、教学评价设计
1.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本课(明朝政治变革、对外关系、边疆统治)所学的掌握情况,并征求学生对本课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呈现等方面的建议。
2.设计探究作业。在课堂教学最后,布置了探究作业:通过明朝和同时期英国的对比,多个角度解读历史,评价明朝的统治,撰写成一篇历史小论文。通过完成探究作业,既让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又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中西对比)评价明朝,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十三、教学反思
以“明朝:一个强大却危机四伏的朝代”为主线,通过中西方的横向比对,在描述明代的“强”和“大”时的教学前段,为后半段的“危”奠定基础。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完整,以明代内部环境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定位精准。在教学过程能恰当的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推进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了吸引力。
但是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多次设计了“比较分析”的能力,在没有充足史料辅助的情况下,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进而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因此,课前预习尤为重要。另外,由于课堂知识含量较多,清代的建立这一知识点,在本课中简单带过,可延至下一课教学,形成一定的完整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