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学案(无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学案(无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3 12:5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东平明湖中学高一历史学案
课题 辽夏金元的统治 编号 10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审核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课标要求】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情况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
辽与西夏
金朝入主中原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知识梳理】
一、辽与西夏
1.辽朝
(1)建立: 年, 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 。
(2)辽与北宋关系: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3)辽朝南、北面官设置:南面官负责 ,北面官负责 。
2.西夏
(1)建立: 年, 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 。
(2)制度:基本模仿 ,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二、金朝入主中原
1.建立政权与入主中原
(1) 年,女真族首领 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
(2) 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3) 年,金迁都 ,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2.政治制度
(1)特点:基本沿袭 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 的管理系统。
(2)猛安谋克制度: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3.金朝的盛衰
(1)“大定之治”:12世纪后期 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 ”。
(2)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政权的建立与扩张
(1)建立: 年, 统一草原各部,建立 。
(2)扩张:先后灭掉 ,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 。
2.元朝政权的建立: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 即位。 年,忽必烈定国号为 。
3.元朝的统一: 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4.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修筑驿道: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 ,设立驿站
(2)行省制度
①内容: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 ,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称为 。
②特点及意义: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较高;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3)宣政院:直属中央政府,管理 地区。
(4)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 的管辖。
(5)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晋江,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 。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1.蒙古族和回族
(1)蒙古族: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形成了蒙古民族。
(2)回族: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 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 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一回回。
2.“四等人制”:蒙古统治者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依次为 。
3.民族交融:蒙古统治者灭亡后,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课堂探究】
1.辽、夏政权相似之处。
2.少数民族封建化的主要表现。
【巩固练习】(选择题每题2分)
1、金朝于1153年迁都燕京,此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金朝改革旧俗的根本原因是( )
A.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统辖与管理 B.金朝旧俗已不适用,应当完全抛弃
C.金朝统治者认识到旧俗的弊端 D.百姓开始反对旧俗
2、(2019湖南重点高中联考)据文献记载:“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据材料可知,元代行省( )
A.最初是中央派出机构 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
3、《全元诗》收录了五千余位元代诗人流传至今的十三万首诗,这些诗人来自不同的民族。这主要反映了( )
A.唐朝诗学的持续发展 B.元朝疆域辽阔、文化繁荣
C.元代的历史文化特征 D.元代的诗坛相当兴盛
4、(2019江苏盐城中学高中检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可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治地方。”这说明该制度( )
A.使皇权不断强化 B.使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推进
C.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
5、(2019湖南衡阳八中高中检测)元朝在行省辖区和疆界范围上有很明确的划分,尤其是江浙行省所辖的“四至八到”,《南村辍耕录》记载,东至大海,西至鄱阳湖,接连江西省南康路界,北至扬子江,接连淮南省扬州界,南至汀州路,接连广东潮州界,东南到漳州路海岸,西南与江西省建昌路接界,东北到松江海岸,西北与河南省安庆路接界。从材料可以得出元朝设行省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中央财政需要 B.打破地理界限,加强中央军事控制
C.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D.防止武将专权,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6、元朝的科举制度基本上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相对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淮河以南的南宋境内的人民)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严格,乡试、会试考中名单都按种族分配。这表明( )
A.元朝以科举作为协调蒙汉关系的主要手段 B.元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C.元朝统一后全面推行汉化政策 D.协调少数民族和以汉族为代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7、据元人叶子奇《草木子》一书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曾说,管行政的中书省是他的左手,管军事的枢密院是他的右手,管监察的御史官是他用来医治两只手的。这体现了( )
A.官僚政治的工具性 B.三权之间相互牵制
C.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
8、有学者认为,元朝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该学者的观点强调了( )
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9、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规制,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 )
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因俗而治加强管理 D.完善基层行政组织
10、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
A.使地方决策方式发生异变 B.有效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 D.体现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
11. (15分)[2019·江苏泰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窃谓省者,古来宫禁之别名,宰相常议事其中,故后来宰相治事之地谓之省。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此何义也?当初只为伯颜丞相等带省中相衔出平江南,因借此名以镇压远地,止是权宜之制。今江南平定已十五余年,尚自因循不改,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所以容易生诸奸弊……何必令外面权臣借大名分,窃大威权,以恣横于东南哉?
——摘编自程矩夫《论行省》
材料二: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其长官又大抵是怯薛宿卫出身的蒙古人或色目人。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行省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等仍然接受朝廷(吏部、枢密院)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世祖末成宗初,行台监察御史和与行省同处一城的廉访司,相继取得了对行省官吏的奏劾、按问、刷卷等权力,而且有所成效。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时至元朝中后期,行省已不敢擅自栽决大政,必须咨请朝廷都省批文而行事。
——摘编整理自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实行的背景和行省的性质。(5分)
(2)据材料一,概括行省制实行之初的弊端。据材料二,归纳元朝因此采取的措施。(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影响。(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