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65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65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2 10:2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温馨提示
请准备好你的课本、笔记本、双色笔
今日心语:
不要因为没有掌声,而放弃自己,
我们需要的是坚持,而不是观众。
聆听历史是一种深远的智慧
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
阅读单元引言第一段,看一看
讲了哪两个重要问题?
1、中华文明的特点?
2、夏商到秦汉呈现出的阶段
性特征?
①夏、商、西周:
②春秋战国:
③秦汉时期:
①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②多元一体;
③源远流长;
④生生不息。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 1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特征。
难点: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
核心概念
重难点
多元一体、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
家国一体(家国同构)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学习目标:
1、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分布,从“时空观
念”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结合考古发掘成果,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等相关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早期国家的特征。
4、了解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概念,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难点: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
目录
一、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文明形成·万邦一统:从部落到国家
三、文明发展·家国一体:商和西周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何谓文明?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社会状态;
判断文明的标志众说纷纭,有文字、城市、礼器等,最主要、最根本的标志是国家的出现,恩格斯认为“国家是文明时代的概括”。
……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材料一:现代汉语中,通常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所谓“蒙昧”和“野蛮”相对而言。……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
—赵剑峰、苏峰、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
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地点:北京周口店
时间: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地位:北京人遗址是迄今为止所知的世界上内涵最丰富的、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地点:云南元谋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地位:我国境内已知最古老的直立古人类
旧石器时代
(一)石器时代
一、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学习聚焦
石器时代人类先后以打制和磨制的石器作为工具。
P2 地图
新石器时代
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一)石器时代
一、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P3 地图
(一)石器时代
(笔记)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时间 距今约170万年~1万年前 距今约1万年前
生产工具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生产方式 渔猎、采集 (食物采集者) 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养蚕缫丝 (食物生产者)
生活方式 群居、用火、迁徙 定居、使用陶器
社会组织 原始人群 (元谋人、北京人)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生产力
生产
关系
阶级分化、国家产生
1、概况:P2、P3第一段
一、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石器时代
2、新石器时代代表遗存:P3第二段
时间 空间分布 文化遗存 特征
新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 黄河中游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种植粟
黄河下游 大汶口文化 —
长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 养蚕缫丝,种植水稻
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
(彩陶、粟)
陶猪
大汶口文化
碳化稻谷
猪纹陶钵(手工业)
河姆渡文化(水稻)
一、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石器时代
2、新石器时代代表遗存 P4第一段
时间 空间分布 文化遗存 特征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前 黄河流域 龙山文化 黑陶
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 出土玉器;大规模祭坛、神庙
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蛋壳黑陶杯
龙山文化
红山玉龙
红山文化
良渚玉琮
良渚文化
一、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探究1: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分布在地域上有什么特点?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有什么变化?
(二)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重点)
旧石器时代:
分布广,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且中原地区较为集中
新石器时代:
分布广,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一、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生命之源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笔记|重点):
①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②集中在大河流域(黄河与长江,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大)
名词解释——多元一体
多元:分布广泛,各具特色(个性)
一体: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共性)
P2 地图
P3 地图
探究2: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何特点?
(二)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重点)
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直至夏商时期,都同时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天上群星之星罗棋布。
——苏秉琦《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
大约在距今四五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多元一体
中原核心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笔记|重点):
1、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2、具有多样性,分布广泛且不均匀
3、集中在大河流域(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大)
名词解释——多元一体
多元:分布广泛,各具特色(个性)
一体: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共性)
一、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021·百色)近期,四川三星堆考古有重大发现,新出土的金面具残片、圆口方尊等文物备受瞩目,学者普遍认为三星堆代表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与中原商文明各具特色;在加工工艺上,两地均是以陶范法铸造为主,青铜成分上也保持一致。据此可以证明( )
A.三星堆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B.三星堆文明超越同时代文明
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已形成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
多元:各地区及其多样文化传统为“多元”。各具特色(个性)
一体:各地区互动形成的文化共同体为“一体”。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共性)
D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贯穿了中华文明史,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一个标志。根据下列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玉器文化体现的中华文明的特征。






















西



图一(注:玉琮是古代祭祀用的玉器)
图二 礼字的演变
●玉琮在各地早期文化遗存中均有发现,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玉琮在商周时代得到进一步的传承,说明中华文明发展的延续性和一体性。
●玉器是重要的礼器,说明中华文明重秩序重规范的特点。
(三)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难点)
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二手史料)
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不大,反映了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
良渚文化墓葬等级分明,出现丧葬差异,私有制萌芽、阶层分化
一、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龙山文化玉龙 良渚文化玉琮(神面纹)
玉器崇拜、礼仪制度、艺术
(生产力发展)
玉琮、玉璧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成了“国家”的标准。
——科林·伦福儒
玉器:公共权力象征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祭坛
祭坛:原始神权崇拜,部落规模扩大
良渚古城遗址城墙分布
城墙:大型城市出现社会动员能力
一、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从考古发现中辨识进入文明社会的关键特征:农业与手工业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贵重资源和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社会发生显著的阶层分化,出现埋葬贵族的大型墓葬和专门墓地,形成了以某些特殊的贵重器物体现持有者尊贵身份的礼制;出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邑以及附属的大型高等级建筑和公共设施;暴力与战争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形成了王权管理的区域性政体,出现了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
——王巍《勾勒五千年前的文明图景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巡览》
生产力发展
(农业手工业发展、社会分工)
剩余产品
私有制产生
国家出现
贫富分化
阶级产生
一、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三)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难点)
生产力发展,原始社会必将走向尽头,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思考:结合材料,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文明形成·万邦一统
—— 从部落到国家
(一)古史传说时期
1、三皇五帝 约前5000年
三皇:神话色彩浓重(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事迹较为具体(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
2、禅让制 实质: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3、万邦时代 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
宫城:宫殿
观象台:天文建筑
居民区
手工业工作坊
陶寺遗址: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礼器、阶层分化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P4最后一段
万邦时代:龙山文化时代(BC3000~BC2000)
二、文明形成·万邦一统:从部落到国家
“满天星斗”的英雄时代
这是一个众多相对独立的邦族或古国并存且相互竞争的阶段,北京大学的严文明教授,把它称为“龙山时代”(约相当于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
这些小的社会组织在文献中杯称为“万邦”(如《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或“万国”(如《左转·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许宏《最早的中国》
龙山时代的中国地区邦国林立
文明时代的三大台阶:邦国、王国与帝国
这广域王权国家形成之前众多较小的政治实体并存竞争的这个时代,有人称为“邦国时代”,也有人称为“古国时代”“万邦”时期等,意思大致相近,指的都是“小国寡民”式的社会组织并存的时代。
这一邦国时代,与王国时代(夏、商、周三代王朝)和后来的帝国时代(秦、汉以至明清),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的三个大的阶段。
——许宏《最早的中国》
(二)夏朝(BC2070-BC1600)——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1、建立:禹建夏,前2070
2、政治制度:
中央:
王位世袭制:
启继位,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传贤|才能
传子|血缘
“公天下”
“家天下”
标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实质:天下为家(公天下)/家天下
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机构与职官
地方:
聚族而居,夏部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其它地方通过控制部族间接统治(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3、文化遗存(史料):①考古: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课本)
②文献:《尚书》《诗经》和《史记·夏本纪》
二、文明形成·万邦一统:从部落到国家
二里头文化遗址和遗物尽管丰富,但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没有找到能和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属于夏朝直接的考古资料和文字证据。
题目
学思之窗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提示:《史记》说法:伯益让位于启;《战国策》说法:启用武力夺取伯益之位
由于启的父亲禹的功绩出众、家世强大,原伯益地盘上的诸侯大多心向启,大臣和民众也都支持启做领袖。这表明禅让制受到冲击,王权观念已经产生。
这两种说法体现了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态度:前者倾向于理想化的政治诉求,后者肯定了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不同作者-
掌握史料不同;
所处时代不同;
个人立场不同。
●二里头遗址(河南洛阳偃师)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址。
← 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是一个阔八间、深三间的大型殿堂建筑。夯土量约需2万多立方米。宫殿区四周设有冶铸铜器,烧制陶器、制作骨器的手工业作坊,其间有道路网络相通。
二里头青铜牌饰
二里头青铜爵
(2021 福建卷·1)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 的存在。这反映了 ( )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D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二重证据法。这一方法由王国维最早提出,就是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考古发掘)与“纸上之材料”(传世文献)二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其价值在于它开拓了史料的来源、提出了检核传承文献的重要问题。
商周:信史时代
一片甲骨惊天下
史料实证
“二重证据法”
文明发展·家国一体
—— 商和西周
三、文明发展·家国一体:商和西周
(一)商朝(BC1600-BC1046)
1、建立与灭亡:
汤灭夏,建商,殷(今河南安阳);
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商灭。
3、政治制度:
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以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地方:内外服制度——松散联盟(部落联盟传统的延续;巩固统治的需要。 )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2、文化:殷墟甲骨文、青铜器。
信史时代?
学习聚焦
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大量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史料:
①文献:《尚书》《诗经》和《史记·殷本纪》
②考古:殷墟甲骨文、铭文
殷墟出土的文物
甲骨文 材料:龟甲、兽骨
内容:占卜记录(主要)
意义:成熟的文字
青铜器 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知识拓展
▲殷墟出土刻有文字的龟甲
▲ 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內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后母戊鼎
殷墟王陵
甲骨
四羊方尊
商代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商王对神的意志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占卜成为表达天命的方式。事无大小,都要通过占卜,以测吉凶,决定行止。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商朝统治特点:国家大事通过占卜决定,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大量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信史时代
内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材料:外服指王畿以外的臣属地区,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中较大者被称为“方”,今天亦称方国。这些部族、方国首领要为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被赐予侯、伯等称号。总的来看,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P6 思考点:商朝为什么要推行内外服制度?
疆域扩大,维护统治;
生产有限,间接统治;
部族联盟,影响深远。
三、文明发展·家国一体:商和西周
(二)西周(BC1046-BC771)
2、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左传》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荀子》
概念: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是指周天子
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予宗族、姻亲,广建
诸侯国。
目的:
对象:
(1)分封制
1、建立:武王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封国:
晋、卫、宋、鲁、齐、燕、吴等(P6图)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拱卫王室,巩固统治)
王族(主体)、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关于“封建”二字的不同含义
历史概念小课堂
第一种含义:“封邦建国”,指的是分封制下形成的一种政治结构
第二种含义:封建社会,指的是一种社会形态,封建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近代以后才传入中国。
三、文明发展·家国一体:商和西周
(二)西周(BC1046-BC771)
2、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1)分封制
诸侯义务:
诸侯权力:
特点:
作用和影响: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再分封、设官员、建武装、征赋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形成了“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相关史料
重点探究
分封制的作用和影响
周朝分封示意图
都城
内服—王畿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方国和部族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平民
从商朝内外服到西周分封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纵向上:分封制明确周王权力与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横向上: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作用和影响:
积极(前期):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课本);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展疆土;
③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对周文化的认同
理解记忆
《三字经》:“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诸侯后来势强,王权衰弱;
长远看不利于中央集权。
消极(后期):诸侯有很大权力和独立性强,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导致后期诸侯争霸。
结果:
西周后期,破坏
(表现:楚王问鼎、葵丘会盟);
春秋时期,瓦解;
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诸侯实力增强,王权衰弱
战国——秦朝,废除。
(被郡县制取代)
(二)西周(BC1046-BC771)
2、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1)分封制
三、文明发展·家国一体:商和西周
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井田制 → 分封制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A
(2021广东1)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D
(2)宗法制
内容:
①核心: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含义(教材P7历史纵横):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大宗与小宗体系:大宗-嫡长子, 小宗-余子。
大小宗关系:相对的;既是家族等级(兄弟)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君臣)关系。
周王是天下的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是天下的大宗;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
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其领地内则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表现形式:家(族)谱、宗祠、族规
(2)宗法制
对西周:①P6最后一句: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
②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贵族政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消极:固化阶层和等级,不利于社会进步;
宗法制的作用和影响:
宗法与分封关系: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结合(家国同构,家国一体)(教材P7历史纵横)
对后世(宗法制的影子):①封建政治:皇位继承、崇宗敬祖、家国同治;
②社会习俗:家族家谱的修订及宗祠家庙的建立; 祭祖扫墓;
③ 思想观念:民间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传统观念;重视亲情、团聚;忠孝观念、等级观念、男尊女卑。
消极:过分强调血缘宗亲关系、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不利于国家治理.....
现实意义:认祖归宗利于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
互为表里,互相补充
文化
15班
家国一体(家国同构):
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如:“君主承天而子民”、“父母官”、儒家强调“忠孝”
天下一家:
古代的一种文化心理认同感,具有中国特色的天下观
区分分封制与宗法制
1、与宗法制有关的关键词:“世卿世禄”“凝聚宗族”、
“血缘亲疏“、”家族祖宗、“家庭关系”、“嫡庶之辩”、
大宗与小宗、家族等级关系
实质:是家族内部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起的一套土地、财产
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只要材料说的是这方面的内容,就要选与宗法制相关的内容。
2、与分封制有关的关键词:分封授民、授民疆土、拱卫王室、
文化传播、随从作战、朝觐述职、交纳贡赋,相对独立性
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规定了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只要材料说的是这方面的内容,就要选与分封制有关的内容。
主要内容: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礼--贵族生活的行为秩序,用来区别人的尊卑长幼的等级,起“异别”的作用;
乐--指与礼相应的音乐、舞蹈、歌咏等,乐用来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起“和同”的作用。
不同等级、身份要遵循不同的礼乐制度,但可以共同欣赏以使上下“和同”。礼乐结合既可以使人们保持等级差别,又可使人们和谐共处一个社会共同体
三者关系
(二)西周(BC1046-BC771)
2、文化:礼乐制——周礼
三、文明发展·家国一体:商和西周
①定义: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各级贵族各种行为的准则。即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②核心精神:尊尊、亲亲
③实质:一种等级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周礼是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
12班
据《周礼》记载,衮服是西周统治阶级的最高一级礼服。
西周一般贵族服饰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 (《史记》卷23《礼书》)
天子之冕十二旒,
诸侯九,
上大夫七,
下大夫五。
西周礼乐制—周礼
↑ 曾侯乙编钟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三、文明发展·家国一体:商和西周
(二)西周(BC1046-BC771)
难点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的关系
14班
三、文明发展·家国一体:商和西周
(三)商周的经济 P7 最后一段
井田制
3、土地制度: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田百亩,同养公田。”——《孟子》
2、农业:
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石器锄耕)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4、手工业:
青铜铸造
1.特征: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商周时实行的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 ,土地名义上是周王的,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着世代享用,但不能随便买卖,同时要向国王缴纳贡赋,诸侯驱使奴隶集体劳作。
实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特点:土地国家公有(王有),不得随意买卖
耕种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集体劳动)
青铜器种类繁多;
青铜文化(主要用于饮食、
祭祀及军事,代表是后母戊鼎。)
13班
权力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姬)
权力继承: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嫡)
权力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序)
土地制度:井田制——普天下莫非王土——天下归王(公)
制度背后的智慧
■世袭制:王权从多姓到一姓
■宗法制:王权从多子到一子(嫡长子继承制) (宗族共同体)
■分封制:国家从血缘部落到天下共主(政治共同体)
■礼乐制:统治秩序制度化、和谐化(文化共同体)
1、政治:
2、经济:
三、文明发展·家国一体:商和西周
(四)早期国家(夏商周)的特点(重难点)笔记|背诵
①木石生产(石器锄耕,青铜农具极少);②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
③青铜铸造鼎盛(西周);
成熟文字(甲骨文)、青铜文化、礼乐文化,祖先崇拜,文化认同(趋势)
根据所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概括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①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公天下 → 家天下)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政治)和家庭关系(血缘)结合,等级森严,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史实: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体现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③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尚未集权)(史实:如商朝内外服制度,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中央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3、文化:
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神权色彩)(史实:如商代甲骨文中的商王占卜活动)
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文化
经济
政治
石器锄耕
青铜铸造
土地国有
神权色彩
成熟文字
多元一体
集权有限
祖先崇拜
敬天保民
集体劳作
血缘政治
家国同构
根 据所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概括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文明产生,万邦一统:
从部落到国家
文明发展,家国一体:
商和西周
石器时代
传说时代:三皇五帝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商周经济:井田制
课堂小结
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重点)
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难点)
夏(家天下):禹传启,王位世袭制
早期国家的特点(重点)
商:甲骨文、青铜器、内外服
探究与拓展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西周统治者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的转变,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民的重要性,这一转变对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产生有重大影响。孔子、孟子的"仁"与"仁政"思想,以及历代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治国理政上发挥出积极作用。中国历史上国家治理比较好的时期,也是民本思想受到重视的时期。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问题探究
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 有什么历史意义
缓和矛盾,有利稳定,维护统治;对后来民本思想的产生有重大影响。
重(人)民观念
观念
意义:
学习拓展
我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它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
阅读这段话,查阅相关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考察其分布特点,就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统一性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解析:① 中华文明的多源性
▲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的分布
▲ 中国新石器时文化遗存分布图
从如上两幅图中可以看出,大量的考古研究表明,我国丰富的文化遗存说明自古以来中华先民就土生土长、繁衍生息在中华大地的许多地区,绝非“外来”,亦非局限于黄河流域,也说明中国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和民族起源是多地点的、多元的,似繁星点点,广布在远古的中华大地上。
中华文明从其起源看,明显带有多元性或多源性的特点。
②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
▲ 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
考古发现,在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表明中华文明的多元性走向一体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综上可知,千百年来,中华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和睦相处,相互融合,共同生活形成了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一体化观念与意识,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和特色,成为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成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近年高考真题链接
(2023广东1.) 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 《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 《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 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 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2022广东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青铜器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
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
C 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D
B
(2023·全国甲卷·1)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链接高考
C
(2023·山东高考·1)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己出现证据的是( )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链接高考
C
(2022·福建高考·1)周礼规定,贵族列鼎数量为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1976 年,江西省新干县西周墓中出土了5件铜鼎,大小依次递减。这可用来说明西周时期
A.血缘政治的完善
B.铸铜技术的进步
C.分封制度的成熟
D.中原文化的扩展
链接高考
D
(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链接高考
D
(2021·广东选择性历史·1)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链接高考
D
(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链接高考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