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温馨提示
请准备好你的课本、蓝本、双色笔
今日心语:
生活就是一个看不见的储蓄罐,你投入的每一份努力都不会白费
聆听历史是一种深远的智慧
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
《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
隆中对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 5 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与民族交融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崩溃”与“新生”
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江南)、
民族交融(代表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核心概念
三国、两晋、南北朝、士族、六朝、民族交融、江南开发
重难点
(220——589)
一
崩溃:政权更迭
——国家于分裂中走向统一
二
目
录
学习任务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学习任务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实质?影响?
发展:江南开发
——经济于曲折中发展
三
新生:民族交融
——民族于碰撞中交融
学习任务二: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隋唐
三国两晋南北朝
大一统崩溃与新生:分裂中蕴含着统一因素
大一统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大一统重塑: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秦汉建立的中国文化秩序,并未随东汉覆亡而消失。三国两晋与南北朝三百余年,正是重整这一普世秩序的过程。
——许倬云《万古江河》
秦汉
隋唐
崩溃与新生
三国鼎立
西晋短暂统一
东晋、十六国时期
北魏、齐
西魏、东魏、梁
北齐、北周、陈
一、崩溃:政权更迭——国家于分裂中走向统一
学习任务一:浏览教材,找出关于政权更迭的内容并结合历史地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脉络。(绘制示意图)
北魏、宋
东
汉
三国
(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南朝(420~589)
政权更迭
266~316
蜀
吴
25~220
581~618
隋朝统一
魏
魏:220~265
蜀:221~263
吴:229~280
383年,淝水之战
一、崩溃:政权更迭——国家于分裂中走向统一
学习任务一:浏览教材,找出关于政权更迭的内容并结合历史地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脉络。(绘制示意图)
①
⑦
⑥
⑤
④
③
②
⑧
⑨
⑩
(一)三国鼎立之势
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立之势。P28
199年-200年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群雄并起,
军阀割据。
赤壁之战,
曹操惨败,
无力南下三国渐成
鼎立之势。
官渡之战,
曹操雄起!
一、崩溃:政权更迭——国家于分裂中走向统一
三顾茅庐,孔明出山
诚不可与争锋
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控制西南,
站稳脚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诸葛亮《隆中对》
(一)三国鼎立之势
一、崩溃:政权更迭——国家于分裂中走向统一
(一)三国鼎立之势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2、三国实力对比:
曹操略占上风
蜀国最弱
一、崩溃:政权更迭——国家于分裂中走向统一
263年
266年
280年
291~306年
316年
司马昭灭蜀
司马炎代魏称帝,
国号晋,史称西晋
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魏帝曹髦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与灭亡
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永嘉之乱
晋武帝死后,诸王争夺,演化为内战(八王之乱)
思考一:何以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蓝本P27
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刘汉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
一、崩溃:政权更迭——国家于分裂中走向统一
263年
266年
280年
291~306年
316年
司马昭灭蜀
司马炎代魏称帝,
国号晋,史称西晋
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晋武帝死后,诸王争夺,演化为内战(八王之乱)
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永嘉之乱
“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摘自百度百科
内有八王之乱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与灭亡
一、崩溃:政权更迭——国家于分裂走向统一
263年
266年
280年
291~306年
316年
司马昭灭蜀
司马炎代魏称帝,
国号晋,史称西晋
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晋武帝死后,诸王争夺,演化为内战(八王之乱)
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永嘉之乱
东汉以来,由于自然条件变化、汉王朝为弥补中原的兵力和劳力不足的招安等因素,居住在我国西部和北部边疆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其中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五族,历史上称为“五胡”内迁(并非只有这五族,只是他们势力相对大些)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外有永嘉之乱、五胡乱华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晋书·刘元海载记》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与灭亡
五族内迁后,西晋向其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
各族人民由于受到西晋统治者的压迫,反抗强烈。
一、崩溃:政权更迭——国家于分裂走向统一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与灭亡
263年
266年
280年
316年
司马昭灭蜀
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晋武帝死后,诸王争夺,演化为内战(八王之乱)
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永嘉之乱
司马炎代魏称帝,
国号晋,史称西晋
291-306年
晋武帝
晋惠帝
晋怀帝
晋愍帝
八王之乱
永嘉之乱
思考一:何以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蓝本P27
内忧
外患
①晋武帝分封,统治集团发生内乱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③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的激化(永嘉之乱)(残酷压迫少数民族,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及天下荒乱,百姓无粮食吃,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晋书·惠帝纪》
一、崩溃:政权更迭——国家于分裂走向统一
②晋惠帝昏庸,朝政腐败(阶级矛盾);
衣冠南渡
永嘉之乱,西晋灭亡后,宗室司马睿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迁,在士族门阀的支持下于建康(今南京)定都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史称衣冠南渡。
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阳荡覆,
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
——刘知己《史通》
(三)东晋与十六国
一、崩溃:政权更迭——国家于分裂走向统一
(1)建立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P30第一段
1、东晋
(三)东晋与十六国
思考二:东晋的政治特点?
(2)政治特点:士族专权
结合这幅漫画和P30教材历史纵横的内容,说一说东晋政权在政治上有什么特点呢?
特点:士族与皇帝共享政权
司马睿从南渡到登基,琅琊王氏贡献最大,主要依赖了北方士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晋元帝登基时,王导和文武官员都进宫来朝见。晋元帝见到王导,从御座站了起来,要他一起坐在御座上接受百官朝拜。
民间流传:“王与马,共天下”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晋书·王敦传》
问题:(1)什么是士族?
(2)士族在东晋的建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3)东晋士族与皇权形成了怎样的权力格局?
一、崩溃:政权更迭——国家于分裂走向统一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做官的重要途径。士人接受教育,就可以入仕居官;获得官场权势,反过来又能强化财富的占有;雄厚的家族财力,又足以保障子孙继续接受教育、成为士人。东汉以来,这种“教育-权势-财富”的循环占有,越来越多地围绕“族”而展开了。东汉士族,大多同时具有学门、官族、豪右的特征,可以视为三者的三位一体。士人官僚在汉晋间发展为士族门阀,“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通过雄厚的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崇高的门望。士族是一种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性现象。若干士族在几个世纪以来长盛不衰、垄断权势,成为魏晋南北朝最耀眼的政治景观之一。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何谓士族和士族政治
家族化
知识化
垄断化
知识链接
P30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朝政,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作用)
[拓展与延伸]
士族专权: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成为士族。
王与马,共天下
士族专权形成的原因?
历史根源:
经济基础:
政治原因:
制度因素:
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土地兼并,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魏晋政权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九品中正制提供政治保障
核心突破:士族制度 参见蓝本P27 【图解历史】
表现: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为官。
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文化上: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士族专权形成的原因?
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土地兼并,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魏晋政权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制度因素:九品中正制提供政治保障
知识链接 士族门阀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两晋)
演变过程
乌衣巷
刘禹锡 (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士族政治
萌芽:东汉
壮大:曹魏、西晋
顶峰:东晋(门阀)
转衰:南朝
士族门阀制度影响
(1)政治:垄断仕途,缺乏选拔的公平性,不利于中央集权。
(2)经济:士族田庄经济,客观上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经济的开发;
(3)文化: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1)建立: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
P30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朝政,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作用)
1、东晋
政治表现(权力格局):士族与皇族共治(在特定条件下皇权政治的变态),士族按门第高低,世代担任重要官职,享有特权。
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
经济基础:庄园经济
(三)东晋与十六国
思考二:东晋的政治特点?
(2)政治特点:士族专权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晋书·王敦传》
九品中正制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一、崩溃:政权更迭——国家于分裂走向统一
2、十六国
P31第一段 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大部分是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它们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383年,淝水之战,以少胜多
失败原因
影响
内部各族未充分融合,统治基础脆弱
前秦迅速崩溃,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再次加剧,北方陷入分裂。
(三)东晋与十六国
一、崩溃:政权更迭——国家于分裂走向统一
(四)南北朝
北朝 439~581 北魏 386~534 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东魏 534~550 北齐
550~577
西魏 535~556 北周
557~581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南朝 420~589 宋 刘裕 420~479 建康
齐 萧道成 479~502
梁 萧衍 502~557
陈 陈道先 557~589
思考三:政权更迭的特征?
①政权更迭频繁,具有反复性、曲折性。
②分裂为主,局部统一。(如北方的曹魏、前秦、北魏、北周,南方的宋、齐、梁、陈) ③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定都建康)
一、崩溃:政权更迭——国家于分裂走向统一
楚越(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lou,除草)……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西汉
至于元嘉末......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南朝
先秦与秦汉时期,江南农业落后于经济发展重心黄河流域
二、发展:江南开发 ——经济于曲折中发展
秦汉时期的江南地区尚未开发
魏晋以来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
江南之变
学习任务二: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学习任务二: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1、原因
人口因素: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技术P30第二段第一句
二、发展:江南开发 ——经济于曲折中发展
人口迁徙两种类型
①少数民族内迁,从草原到中原
②北民南迁,从中原到江南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以后,出现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西晋末年为何会出现人口大迁徙?
学习任务二: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二、发展:江南开发 ——经济于曲折中发展
气温如何变化?
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这种寒冷气候继续下来……直到第三世纪后半叶,特别是公元280-289这十年间达到顶点。那时年平均温度大约比现在低1℃—2℃。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学习任务二: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二、发展:江南开发 ——经济于曲折中发展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历史变迁?
历史地理学!
气温降低
农业减产
内迁
在战国至西汉时期 ,中国北部农耕地区与游牧地区之间从东北到西南划一条斜线 ,就是农牧分界线。
——史念海《河山集》
游牧民族生存危机
北方战乱
北民南迁
学习任务二: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二、发展:江南开发 ——经济于曲折中发展
教材P30【学思之窗】
至于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末……①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人民)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门閘) ②……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rěn,成熟),则数郡忘饥。③会土(指会稽)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④……荆城(即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即扬州,主要指今江苏、安徽两省南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qizi,两木皆良材)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根据P28【学思之窗】材料和所学,概括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1、原因
江南开发——中原与江南的交融
学习任务二: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二、发展:江南开发 ——经济于曲折中发展
①自然因素:气候湿润,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潜力巨大
②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社会安定
③人口因素:北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与先进生产技术
④政府因素:人民勤劳,南方政府政策支持和重视,轻徭薄赋
1、原因(注意角度):笔记/背诵: 参见蓝本P29
江南开发——中原与江南的交融
学习任务二: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二、发展:江南开发 ——经济于曲折中发展
(根本原因)
2、表现:
①农业发展,土地大量开垦,农产品种类增加,产量提高
牛耕图
制瓷
灌钢法
学习任务二: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二、发展:江南开发 ——经济于曲折中发展
②手工业发展(纺织、矿冶、陶瓷、造纸、造船等进步)
东晋“织成履”
南朝青瓷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南宋
北方经济
南方经济
落后
差距缩小
繁荣
唐安史之乱后
反超
奠定基础
开始南移
完成南移
①经济:缩小南北经济差距,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
③文化:促进南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了古代中国文化中心的南移)
③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④对后世:为后来隋唐经济的繁荣奠定一定基础。
3、影响(注意角度):笔记/背诵
参见蓝本P29
②政治:为政治中心向东或向南移创造条件,客观上促进南北抗衡的政治格局
学习任务二: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二、发展:江南开发 ——经济于曲折中发展
(补充)小专题: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1、起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2、开始南移:唐朝中后期,南方经济赶超北方;
3、完全南移:南宋
落后期
开发期
繁荣期
江南经济发展趋势示意图
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一)民族交融大事记
时期 民族交融大事记
三国 吴、蜀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P29第一段第2句
西晋 五胡内迁、北方流民南迁 P29第二段+地图
东晋 衣冠南渡、北民南迁、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十六国 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P31第一段第3句
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蜀吴治理南方
五胡内迁夷夏交融
北民(汉人)南迁推动蛮夏交融
十六国(少数民族)学习汉文化
孝文帝改革加速民族交融
三、新生:民族交融——民族于碰撞中交融
交往方式:
民族迁徙
战争
友好交往
统治者改革
学习任务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性质?意义?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草原与中原的交融
三、新生:民族交融——民族于碰撞中交融
背景:
①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教材P31)
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③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教材P31)
孝文帝即位之初,北魏的阶级矛盾尤其是民族矛盾已十分突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纠缠在一起,危及北魏政权的继续统治。
——赵野春:《鲜卑汉化——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的调整》,
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措施
政治
迁都洛阳
均田制、租调制
穿汉服
说汉语
改汉姓
定高门
通婚姻
改籍贯
社会风俗
(全面汉化)
北魏文官俑
鲜卑姓氏 汉族姓氏
拓跋氏 元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独孤 刘
贺楼 楼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
经济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草原与中原的交融
门第最高
学习任务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性质?意义?
三、新生:民族交融——民族于碰撞中交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草原与中原的交融
学习任务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性质?影响?
2、性质
北魏少数民族推行的自上而下、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3、影响:P30 具体角度
①政治与民族关系:促进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和了民族矛盾。
②经济发展:促进了北魏(北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对后世:为北方统一南方和隋唐盛世打下基础。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
——《洛阳伽蓝记》
学习任务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性质?意义?
三、新生:民族交融——民族于碰撞中交融
【名词解释】少数民族封建化
生产生活方式:农耕化。
社会制度:封建化,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阶级。
民族关系: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三)交融特点 参见蓝本P29 主题二 问题探究
魏晋墓葬壁画耕牛图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汉代跪俑
由跪坐转变为垂脚落座
特点:双向互动、汉化为主、方式多样
胡凳
汉族跪坐
学习任务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性质?意义?
三、新生:民族交融——民族于碰撞中交融
课堂小结
后赵太子“使文武皆跪立”,成汉之主李寿“人有小过,辙杀以立威”。十六国北朝在“胡化”和“汉化”的交替之中,孕育出了强大的皇权。……无论如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政治就是中国政治的“常态”,这个“常态”是秦汉帝国所奠定的。中古时代的帝国衰败低落,中国历史的其他一些可能性,得以显露出来,出现了较大浮动的政治波动和“变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北方异族政权具有政治复兴的更大动量,在经历了政治低谷之后,帝国以北朝为“出口”而走向隋唐盛世,历史的轨迹回归于它“常态”的中轴线,并继续前行了。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秦汉
大一统构建
魏晋南北朝
大一统崩溃与新生
政权更迭,局部统一
民族交融,文化互鉴
江南开发,差距缩小
隋唐
大一统重塑
专制加强,皇权回归
十六国
东晋
西晋
南朝
北 魏
东 魏
西 魏
北 齐
北 周
宋
420-589年
齐
梁
陈
隋
北朝
439-581年
三国
东汉
220
丨
280年
255
丨
316年
317-420年
25
丨
220年
304-439年
581
丨
618年
220-265
221-263
222-280
魏
蜀汉
吴
阶段特征: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江南开发;分裂中孕育统一趋势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江南开发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作用?
政治:发动为实现统一的战争,政权更迭,并多次出现短暂或局部的统一;
经济:江南开发推动南方农业进入精耕细作的时代,南北差距缩小;
民族:南北方都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局面,推动多元一体格局的复现
在纷乱当中蕴含着统一,在混乱中孕育着新生
历史这样走向统一
政权更迭
三国鼎立之势
西晋的短暂统一与灭亡
民族交融大事记
重点突破
板书设计
南北朝
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
表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
民族交融
难点突破
江南开发
民族交融
东晋与十六国
原因
影响
内涵
北魏孝文帝改革
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于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高考真题
(2023广东3) 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
A. 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 豪强势力的膨胀C. 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 专制皇权的弱化
B
1. 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
A.外戚独揽国家大权 B.门阀政治制约皇权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国家处于四分五裂
B
当堂巩固
2.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完成了政治和经济重心南移
C.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