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科学 三年级下册 3.6地球的形状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科学 三年级下册 3.6地球的形状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0-01 12:4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地球的形状》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新教材第三单元第6课
目录
教材简要分析
学生前测分析
教学流程设计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又艰辛的过程。
学会质疑、不断寻找证据的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科学概念目标
1.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2.用图示符号整理记录实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3.倾听不同的观点,收集证据,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让人们更好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2.感受自然规律的发展需要经历人们的不断探究。
教学重点:
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
收集证据,推理、证明
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教学难点:
月食模拟实验探究,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
是圆形”。
直接明确地球是球体,聚焦本节课的任务是带领学生走进古代生活,引导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的大概过程。
古人猜想:天圆地方
引发认知冲突
船模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哪个看到的现象更接近现实?
推测出地球的形状。
观察正方体和球体的影子形状,看哪个更接近地球的影子形状,从而再一次推测地球的形状。
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践证明地球是球体
二、问卷调差结果和分析
学生知道地球是个球体这个常识
学生见过月食的很少,知道月食知识的也很少,基于这样的学情,我们发现这课的难点就是对于现象的认知及相应的模拟实验,到推理出结论。所以我们必须给他们一定的支架去理解。
三、设计思路
利用支架理解现象,通过现象推理结论,从而还原人类认识地球的大概历程。
一、聚焦环节
利用蒙层效果
这样做的目的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看看他们能否依据地球的形状和颜色猜出是地球。
二、探索环节——历史重演的过程
1.天圆地方说

古人没有高科技,不能走出地球,他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
设身处地的想,如果你是古人,你认为当时的说法合理吗?

让学生转换下思想,能让他们意识到每一种说法都是有一定的证据的,认识到科学上给出的解释、理论和模型都是在特定的时期内与事实最为吻合。所以当时有那么多人支持这种观点就不足为奇了。
2.远方的帆船
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孩子知道会
先看到船帆的帆顶。
定位:让学生对已知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
海洋上驶来的帆船,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
情景再现
支架一:如果地球是平的,会有这样的现象吗?
支架二:地球什么形状才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支架三:怎么验证?需要什么材料模拟呢?
球尽量大一点,观察者的视线
要与球体或桌面最高点平行,
小船贴近表面慢慢移动。
准备材料:船模、大球、桌面
帆船
球形地球
方形地球
3.月食现象
思考:
地球的影子是什么形状?
地球会是什么形状,影子才会使圆形的呢?
怎么验证,需要什么材料模拟呢?
记录影子的形状
方形的地球
球形的地球
光斑模拟月球的亮面
4.麦哲伦环球航行
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5.现代技术
确证了地球是球形的证据
研讨:
1.人们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球体的?回顾本节课提到的人类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证据
2.古人提出自己的说法时,为什么会被不断的推翻?但是当时为什么会有很多人认可呢?
渗透质疑的精神 提出观点时需要证据支持
总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是漫长而又艰辛的,虽然知道了地球是球体,但人类并没有停止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现在又有科学家提出,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在不断更新中……
引领学生感受技术的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
人类的认知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隐射出科技的重要性。
谢谢施老师!
谢谢黄老师!
谢谢每一位聆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