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将相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自主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
2能联系上下文品读蔺相如的语言,感受其中的言语智慧,了解人物形象。
3学习在具体语境中运用假设句式劝说对方,进行恰当表达。
教学重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品读蔺相如的语言,感受其中的言语智慧,了解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检测预习情况(依据预学单)
1.交流预习情况,整体感知,交流给三个故事加的小标题。
2.关注预学单中的字词句
3.读廉颇的语言,了解他对蔺相如很不服气的原因。
师:回到课文。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从完璧归赵,到渑池之会,蔺相如最后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他是怎么说的呢?生:(齐读)廉颇觉得,蔺相如步步高升靠的就是——一张嘴(师板书:一张嘴)。
师:这“一张嘴”,让蔺相如平步青云,也引来了廉颇的愤愤不平。那么这“一张嘴”,究竟有什么能耐?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一张嘴”来认识蔺相如“这个人”!
(二)联系课文情节,反复品读语言,感受言语智慧,了解人物
1.一读:聚焦关键情节,边读边勾画人物
2.二读:聚焦人物语言,边读边发现人物是怎么说的。
(1)师:蔺相如“说了什么”,我们能在书中找到。他是“怎么说的”呢?再读一读这几个句子,看能不能通过读,发现这三处话语中共同的奥妙。
(2)引导学生关注关联词“如果 就 ”“要是 就 ”,了解表达的形式是用假设的方式。
(3)师:那这一张嘴,总用这样的方式说话,结果如何呢?
(4)学生分小组探究蔺相如的表现,并概括填表。
(5)引导学生从对秦王和对廉颇这两方面做思考。小结后,说说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
3.三读:联系故事情境,边读边探究结果如何。整合梳理学生的发现,探究言语智慧交流人物形象。
(1)请一小组展学。其他组补充。
(2)整合表格梳理出来的内容,说说自己的发现。
(3)从学生发现中梳理并总结板书。
(4)学生把两个发现关联起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深化探究。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独立思考,再相互讨论交流。在关键时刻说了什么。(出示学习提示)再读课文,聚焦三个故事的关键情节,看看在关键时刻,这“一张嘴”到底说了什么?学生汇报时,注意正音。(预设:纠正“乘机”误读为“趁机”。)
3.四读:结合体会有感情地诵读蔺相如充满智慧的语言。
(三)总结人物的言语智慧,引发学生读古典名著《史记》(出示《史记》)在《史记》这 部伟大的著作里,司马迁透过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