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一、隋朝兴亡
1、隋的统一
(1)581年,杨坚(隋文帝)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2)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2、隋朝的建设与繁荣
(1)广设粮仓
洛阳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
(2)营建东都洛阳城
地理:地势险要,交通方便;
政治:便于对关东和江南地区的控制;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
经济:便于转运物资给养京师,解决关中物资不足的问题。
历史因素
一、隋朝兴亡
隋朝官仓
所在地(今)
设置时间
太仓
陕西西安
黎阳仓
河南浚县
583年
常平仓
河南三门峡
583年
广通仓
陕西华县
583年
河阳仓
河南孟县
583年
含嘉仓
河南洛阳
605年
兴洛仓
河南巩县
606年
隋朝大运河与主要粮仓示意图
隋朝粮仓的地理分布有何特点?
分析如此设置的原因。
沿运河而建;洛阳附近较多
南北粮食运输,保证粮食供应
2、隋朝的建设与繁荣
一、隋朝兴亡
(3)开通大运河
思考: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影响?
消极
沉重的徭役负担,破坏农业生产;
激化阶级矛盾
积极
①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②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③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北通涿郡之鱼商,南通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
隋室虽祚短运促,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为治史者所艳称。
——钱穆《国史大纲》
隋无德而有政,故不能守天下而固可一天下。以立法而施及唐、宋,盖隋亡而法不亡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隋文帝》
2、隋朝的建设与繁荣
一、隋朝兴亡
盛极一时,影响深远
3、隋朝灭亡
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生产破坏,民不聊生
一、隋朝兴亡
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市人惭不能答。
——《资治通鉴》卷181记
农民起义爆发,618年隋朝灭亡
评价人物:一分为二;客观立场;从当时时代背景出发
如何看待隋炀帝?
1、唐朝建立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2、政治之盛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继续劝课农桑,开创殿试和武举选拔人才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持续发展
空前繁荣
繁荣初现
武则天:贞观遗风
越窑青瓷
唐三彩盆
手工业发达
科技走在世界前列
文学艺术达
到新的高峰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3、经济文化之盛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商业繁荣
农具得到改进
4、民族交融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①太宗灭东突厥,尊“天可汗”;
②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③管理机构: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西突厥);
④联合漠北回纥、葛逻禄等平定后突厥汗国。
军事讨伐
设置行政机构
(1)突厥:
唐于大漠南北广置羁縻府(都督府、都护府)州。委任肯于效忠的世袭酋长首领担任唐朝的都督、刺史等以管理其本族事务。羁縻府州承认唐朝政权。
4、民族交融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①联合回纥灭东突厥汗国
②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军事讨伐
设置行政机构
(2)回纥:
册封
(3)吐蕃: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和亲
会盟
(4)靺鞨:
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经济文化交流
4、民族交融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职贡图》
①推动民族交融,促进了边疆开发
②维护了中央政权的稳定,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盛世局面的形成
③形成了胡汉杂糅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方式多样,政策开明,因俗而治,注重民族团结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在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只有隋唐帝王冒出了“天可汗”的称号,百年内出现了“万国来朝”的局面,阎立本的职贡图可谓神来之笔,不是充满敌意的边远蛮夷而是大国之外的使臣。
——《大唐之国——1400年的记忆遗产》
影响:
特点:
重点探讨
隋唐帝国在其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不仅达到中国历史上的新高峰,就世界范围来看也称得上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度。
——张帆《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
1、社会:经历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稳生活;
2、政治:改革吏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3、经济:注重发展生产,规范赋税徭役制度;
4、军事:对外用兵有节制;
5、文化:大兴文治,兴学重教;
6、民族外交关系: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民族间交往密切;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1、安史之乱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背景:
①外重内轻,节度使实力强大,中央与地方力量失衡
②内忧外患,朝政腐败,边疆紧张
755年,安禄山与部下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
(2)概况:
史思明,突厥族。
安禄山,粟特族。
1、安史之乱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3)影响:
①严重破坏北方经济,迫使大量北方民众南迁,但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②参与平叛的许多将领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被削弱
③皇帝开始利用宦官制衡武将,导致宦官势力坐大
④边防空虚也导致少数民族趁机侵扰,边疆告急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2、藩镇割据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藩镇的基本类型 河北地区“河朔三镇” 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
东南地区 中央直接控制,为唐后期立国之本
中原、西南、西北地区 中间状态。依附与游离双重色彩,尚未达到割据程度
“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政治:拥有自主权,可自行任命官吏;
节度使父死子继或传于部将。
经济:拥有财权,不向中央上报土地户籍,
不输贡赋。
军事: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
3、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代宗)李辅国:“大家(皇帝的俗称)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代宗)鱼朝恩:“天下事有不由我者乎!”
——《资治通鉴·唐纪》
牛 李党 争
李德裕
(山东士族后裔)
牛僧孺、李宗闵(科举出身之庶族)
科举取士/迁就藩镇
门荫取士/镇压藩镇
宦官专权
牛李党争
3、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2)875年,黄巢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镇压黄巢起义。
(4)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军镇权重
玄宗怠政
安史之乱
中央无力
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
牛李党争
土地兼并严重
黄巢起义
政治黑暗
唐朝
灭亡
加剧
黄巢虽败,大乱方兴未艾。在动乱中成长起一批新军阀,遍布各地,割据程度超出此前的河朔三镇。……“自国门以外,皆分裂于方镇”。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4、五代十国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后周世宗柴荣改革,实力逐渐增强,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基础。
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课堂总结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文帝建隋
隋朝的“基础设施”建设:仓库、洛阳城、大运河
炀帝亡隋
大唐初建(唐高祖李渊)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武后称帝
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
盛世大唐的民族关系:战争→设置机构、册封、和亲、会盟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
唐朝覆亡(黄巢起义)
隋朝
(581-618)
唐朝
(618-907)
五代十国(907-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