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威名校2023-2024 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生物第二次考试试卷
时间:75 分钟 总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每小题仅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体液是动物体内含有的液体,包括( )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淋巴 ④组织液 ⑤尿液 ⑥消化液
A. ①③⑤ B. ①②③⑥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下列关于自主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自主神经系统不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跑步引起血压变化说明机体运动与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密切相关
交感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腺体可组成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皮肤血管收缩
下面分别是神经元结构示意图和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神经元由细胞体、长的树突、短的轴突共同构成
只要刺激神经元,神经元均能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③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
完整的反射弧一般需要 2 个神经元参与组成
某小伙用 2000 只鸡“摆”出国旗的视频走红网络。关于这一行为,叙述错误的是( )
鸡走到特定位置停下,属于反射
用食物吸引鸡走到特定位置觅食,属于非条件反射
用哨音指挥鸡走动属于非条件反射
“狼行千里吃肉,马行千里吃草”说明非条件反射不易消退
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模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静息时,主要是 K+外流,形成外正内负的电位
受刺激时,细胞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加,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外侧
产生兴奋实质上是电信号在膜上的传播过程,不需耗能
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可以是双向的
下图表示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 电流计的电极均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 A 、B 、C 为可供选择的刺激位点。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不需要通过内环境
当 A 点受刺激时,电流计①的指针将发生 1 次偏转
C 处兴奋时,其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
刺激 B 点,然后观察电流计②指针偏转的次数可判断 X 处有无突触
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尿在肾脏中不断产生并暂时储存在膀胱中,当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 引起尿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
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大脑的调控
正常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排尿,说明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
某成年患者神经系统受损,虽能产生尿意,但却出现“尿失禁”(排尿不受控制),推测其受损的 部位最可能是大脑皮层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 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 S 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
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
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
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有关的 4 个实验: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小肠部位的神经)→胰腺分泌胰液④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对上述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在稀盐酸刺激下,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可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的分泌
要证明胰液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产生的,并能促进胰液的分泌
①与③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的控制采用了“减法原理”
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激素中可 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 )
①生长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④性激素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1 下图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由图可知,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
图中甲表示胰岛 B 细胞,乙为胰岛 A 细胞,A 为胰高血糖素,B 为胰岛素
结构③通过释放神经递质,直接影响甲的分泌
血糖降低能直接刺激胰岛和肾上腺分泌相应激素
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及其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胰岛素可降低血糖,肾上腺素可使血糖升高,二者作用相互抗衡
胰高血糖素可升高血糖,甲状腺激素也可升高血糖,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长跑中主要由肝糖原与肌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参与氧化分解提供能量
胰岛 B 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持续偏高往往会导致糖尿病
两人在空腹状态下,同时一次性口服葡萄糖 100g 后,每隔 1h 测定一次血糖含量,将结果绘成以下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b 分别代表糖尿病人和正常人
a 在 1~2h 葡萄糖转化成非糖类物质的量增加
b 在 1~2h 非糖类物质分解的量减少
b 在 2h 后下降是由于血糖氧化分解所致
14、下图表示甲状腺活动调节的示意图。对这一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甲与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a 与 b 物质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乙结构的活动只受甲结构释放激素的调节
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的高低对促甲状腺激素的产生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薄荷中的薄荷醇,可清新口气,让人体产生“冷”的感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涂抹薄荷后皮肤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传递到下丘脑产生冷觉
薄荷让机体产生“冷”的感觉不属于反射
薄荷刺激可导致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来调节体温
薄荷刺激后,通过下丘脑的调节,人体产热大于散热
下列关于渗透压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渗透压的调节包括水平衡和盐平衡的调节,主要通过肾完成的
通过抗利尿激素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在下丘脑中存在反射弧
通过下丘脑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这一反射,人会主动饮水补充水分
当细胞外液量减少或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安全保卫部”,它拥有一支强大的“部队”。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说法,正 确的是( )
所有的免疫器官都可以生成免疫细胞,并让其成熟或集中分布
免疫细胞是靠细胞表面和细胞内的受体来识别抗原的
机体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及癌细胞,发挥的是免疫防御的功能
免疫调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是免疫系统
如图为人体内几种免疫细胞参与机体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①表示病原体,②③表示某种物质,
④⑤⑥⑦⑧⑨代表某种细胞。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原呈递细胞膜表面可能含有多种抗原识别受体B.⑤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C.⑥在抗原作用下细胞周期缩短,核糖体活动增强
D.⑧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辅助性 T 细胞和细胞毒性 T 细胞均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图为细胞免疫过程的部分图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抗原的识别与呈递依赖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
辅助性T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参与激活细胞毒性T 细胞
记忆 T 细胞受相同抗原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 T 细胞
细胞毒性 T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裂解靶细胞并消灭病原体
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内环境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
图中③、⑤、⑧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和激素
⑧可表示垂体产生的抗利尿激素,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⑧分泌量增加
若⑥表示某抗原入侵,则不能识别该抗原的细胞有浆细胞、细胞毒性 T 细胞等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每小题有两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
目要求,全部选对得 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如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如果细胞③为脑细胞,⑤处的 O2 浓度低于①处,而 CO2 的浓度相反
若该组织为肝脏组织,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图中①处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
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后,①中的 H2CO3,可与之发生作用使 pH 基本稳定
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 素(NE)。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 NE 增多
药物乙抑制 NE 释放过程中的正反馈
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 NE 的回收
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下图为人体血糖、体温和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途径①可参与血糖调节,神经元②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 B 细胞
途径②可参与体温调节,激素 B 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 C 是甲状腺激素
途径③属于水盐平衡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激素 D 是抗利尿激素
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渴觉中枢
下图表示激素分泌的几种调节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由图可知激素是通过体液定向运输的,有的运输距离远,有的运输距离近
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可能是分泌激素的细胞
图丁可以表示“下丘脑一垂体一靶腺体”分级调节的一部分
图中的激素分子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失活
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只有细胞 3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细胞 2 是细胞毒性 T 细胞,在免疫调节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细胞 3 的活化除了需要抗原的刺激外,细胞 2 分泌的细胞因子还能促进其增殖分化
细胞 5 在再次接 触此抗原时会迅速产生大量物质 a,使机体不易患病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45 分。
下图甲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图及其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乙表示测量神经纤维 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及测得的动作电位变化,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中 A 表示 ,B 是由_ 组成。
图甲中 e 是由 a 释放的_ ,可与 c 结合,引发 f 产生 。
图甲中 h 处的电位称为_ 电位,若增大 h 处膜内 Na+浓度,则 h 处的电位会_ (填变大、变小、不变)。
图乙中电表所测电位相当于曲线中的_ 区段的电位,其形成原因主要是_ 。
胰岛素抵抗(IR)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是 2 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如图 A~D 是随时间变化 2 型糖尿病形成过程中人体胰岛素分泌与
胰岛素敏感关系曲线。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空腹时,_ 是血糖的最重要来源。当胰岛素水平上升时,会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
_ ,进入肝细胞、肌肉细胞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 _。
血糖调节中枢位于 。能参与升高血糖的激素除了胰高血糖素外还有 。(至少写出三种)
据图分析可知,随着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胰岛素的分泌量的变化是_ 。
从胰岛素受体角度分析,胰岛素抵抗可能的原因是_ 。
哺乳动物的生殖活动与光照周期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图表示了光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 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去甲肾上腺素属于 _(填“激素”或“神经递质”),褪黑素属于_ (填“激素” 或“神经递质”)。
在 HPG 轴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其分泌黄体生成素,黄体生成素随血液运输到睾丸,促使其增加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该过程体现了_ 调节机制。
正常情况下,哺乳动物雌性个体一次排卵较少,为了长期提高其排卵效率,一般不会选择使用 雌激素,而是选择使用 ,原因是 _。
当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会启动免疫反应对抗该病毒。如图 A 是免疫系统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简图,图 B 是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相关情况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当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会启动图 A 中的 过程对抗该病毒,其中细胞①为 细胞, 细胞④为 细胞,细胞②被激活的两个信号为 、 ,不能识 别抗原的淋巴细胞是 (填数字)。
当再次感染新冠病毒时,机体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产生抗体既快又多,抗体是由图 A 中细胞
_ (填数字)产生的,该细胞是由 __细胞增殖分化来的。
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起作用的是细胞_ (填数字)。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除具有防御新冠病毒等病原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外,还具有_ 、_ 的功能。永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生物第二次考试
参考答案
1【答案】D
【详解】①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①正确;②血浆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②正确; ③淋巴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③正确; ④组织液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④正确; ⑤尿液既不属于细胞外液,更不属于细胞内液,⑤错误;⑥消化液位于消化道内,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不属于体液,⑥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2【答案】A
【详解】A、自主神经系统是指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或内脏神经系统,实际上,自主神经系统还是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的,并不是完全独立自主的,A错误;
B、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称为自主神经系统,所以跑步引起血压变化说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与机体运动密切相关,B正确;
C、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交感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腺体可组成反射弧中的效应器,C正确;
D、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心跳加快加强,新陈代谢增强,D正确。故选A。
3【答案】C
【详解】A、神经元由细胞体、短而呈树状分枝树突、长的轴突共同构成,A错误;
B、神经元受到适宜且一定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而非有刺激即可,B错误;
C、连接①出的神经上含有神经节,故①为感受器,③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C正确;
D、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参与组成,D错误。故选C。
4、【答案】C
【详解】A、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故鸡走到特定位置停下,属于反射,A正确;
B、食物是非条件刺激,用食物吸引鸡走到特定位置觅食,属于非条件反射,B正确;
C、哨音指挥是无关刺激,用哨音指挥和食物刺激重复多次训练后,哨音指挥由无关刺激转化成条件刺激,因而形成了条件反射,故用哨音指挥鸡走动属于条件反射,C错误;
D、条件反射不仅可以建立,也可以消退的,非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且不易消退,“狼行千里吃肉,马行千里吃草”均属于非条件反射,可说明非条件反射不易消退,D正确。故选C。
5【答案】C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具有单向性,静息状态时钾离子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外流,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受刺激时产生兴奋,钠离子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内流,形成动作电位。
【详解】A、静息时,主要是K+外流,形成外正内负的电位,A正确;
B、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减小,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外侧,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B正确;
C、产生兴奋实质上是Na+通过离子通道的跨膜运输,不需耗能,而不是电信号在膜上的传播过程,C错误;
D、在离体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与膜外的电流方向相反,D正确。故选C。
6【答案】D
【详解】A、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至突触间隙(内环境),作用于突触后膜,才能完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A错误;
B、当A点受刺激时,兴奋会依次经电流计①的两个电极,所以电流计①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错误;
C、神经纤维兴奋时,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C错误;
D、刺激B点后若电流计②的指针偏转2次说明X处无突触,刺激B点后若电流计②的指针偏转1次说明X处有突触,D正确。故选D。
7、【答案】D
【详解】A、排尿反射属于低级的反射活动,其神经中枢在脊髓,故属于简单反射, A 正确;
B、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对脊髓(低级神经中枢)具有控制作用,B正确;
C、憋尿的过程说明高级中枢控制低级中枢,自主神经系统不能完全自主,C正确;
D、尿意的产生是在大脑皮层,能产生尿意,说明大脑皮层正常,D错误。故选D。
8【答案】A
【详解】A、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表达用词语表达思想,A错误;
B、下丘脑是生物的节律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B正确;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此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因为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正确;
D、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正确。故选A。
9、【答案】C
【详解】A、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①②③④对比,可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的调节,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A正确;
B、②和④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有关,①和③对比,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的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以上实验并未直接探究胰腺分泌胰液与神经的关系,因此要证明胰液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设计实验继续探究,B正确;
C、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C错误;
D、①与③组成的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去除神经,采用的方法是减法原理,D正确。故选C。
10【答案】D
【分析】激素的化学本质有的是小分子物质,有的是大分子物质,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所以大分子物质的激素如果通过“饲喂法”进行人为补充,则会被消化而失去功效,所以它们都不可以用“饲喂法”补充,小分子类物质如氨基酸的衍生物、脂质,可以通过“饲喂法”补充
【详解】①生长激素为蛋白质,不能用“饲喂法”补充,①错误;
②甲状腺激素为氨基酸的衍生物,可用“饲喂法”补充,②正确;
③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本质为多肽,不能用“饲喂法”补充,③错误;
④性激素属于脂质,可以通过“饲喂法”补充,④正确。故选D。
11【答案】D
【详解】A、由图可知,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A正确;
B、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为胰岛A细胞,A为胰高血糖素,B为胰岛素,B正确;
C、结构③通过释放神经递质,直接影响甲胰岛B细胞的分泌,C正确;
D、血糖降低能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并可通过反射弧间接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D错误。故选D。
12、【答案】C
【详解】A、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水平,而肾上腺素可使血糖升高,它们之间的作用相反,即二者作用相互抗衡,A正确;
B、胰高血糖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使血糖水平升高,它们之间的作用相同,属于协同关系,B正确;
C、肌糖原不能分解形成葡萄糖,C错误;
D、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水平,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持续偏高往往会导致糖尿病,D正确。故选C。
13【答案】B
【详解】A、正常人一次性口服葡萄糖100g后血糖含量短暂升高,在胰岛素的调节下很快恢复相对平衡状态,糖尿病人血糖含量则会一直高于正常值,所以a、b分别代表正常人和糖尿病人,A错误;
B、正常人饭后1-2小时,由于大量吸收葡萄糖,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可转化成氨基酸等非糖物质,一段时间后,血糖浓度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B正确;
C、糖尿病人由于血糖进入细胞受阻,导致细胞饥饿,此时动用体内的氨基酸分解获取能量,因此饭后1-2小时,虽然血糖浓度很高,但非糖物质的分解并没有减慢,C错误;
D、饭后2h后血糖下降并非是血糖氧化分解并合成糖原所致,而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的原因,D错误。故选B。
14、【答案】C
【详解】A、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受下丘脑和垂体控制,因此甲为下丘脑,乙为垂体,丙为甲状腺,A正确;
B、据分析可知a物质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B正确;
C、由图可知,乙的活动不仅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同时还受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C错误;
D、由图示可以看出,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时,会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起到抑制作用,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维持相对稳定,可见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的高低对促甲状腺激素的产生存在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故选C。
15【答案】B
【详解】A、涂抹薄荷后皮肤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冷觉,A错误;
B、薄荷让机体产生“冷”的感觉没有形成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B正确;
C、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错误;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指令,人体的体温维持恒定,产热等于散热,使皮肤散热减少,D错误。故选B。
16【答案】C
【详解】A、水平衡和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密切相关,通常称为渗透压调节,主要是通过肾脏完成的,A正确;
B、通过抗利尿激素的水平衡调节过程为:比如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此过程在下丘脑中存在反射弧,B正确;
C、通过下丘脑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中反射弧并不完整,不属于反射,C错误;
D、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D正确。故选C。
17【答案】D
【详解】A、免疫细胞来自于造血干细胞,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长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脾、淋巴结和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A错误;
B、识别抗原的受体位于细胞外表面,B错误;
C、机体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及癌细胞,发挥免疫监视功能,C错误;
D、免疫调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是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D正确。故选D。
18.C 19. D
20【答案】B
【详解】A、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细胞质基质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
B、据图示可知,③由神经系统产生、⑤由免疫系统产生、⑧由内分泌系统产生,则它们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和激素,B正确;
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C错误;
D、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抗原,D错误。故选B。
21【答案】ABD
【详解】A、细胞呼吸会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若③是脑细胞,根据血液流动方向可知,⑤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2浓度相反,A错误;
B、若该组织为肝脏组织,则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②组织液,③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据图分析,①处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C正确;
D、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进入①血浆中,与①血浆中的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D错误。故选ABD。
22【答案】ACD
【详解】A、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A正确;
B、由图可知,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前膜的α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负反馈,B错误;
C、由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被突触前膜摄取回收,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C正确;
D、神经递质NE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故选ACD。
23【答案】BCD
【详解】A、途径①是血糖升高时,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合成分泌胰岛素,参与血糖的调节过程,神经元②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A正确;
B、途径②是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一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
C、抗利尿激素D是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的,可参与水盐平衡调节,C错误;
D、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BCD。
24【答案】BCD
【详解】A、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后,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没有定向运输,A错误;
B、据图甲可知,自分泌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可能是分泌激素的细胞,B正确;
C、分级调节是一种激素的分泌会影响另一种激素的分泌,比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导致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图丁可以表示上述过程,即“下丘脑一垂体-靶腺体”,属于分级调节的一部分,C正确;
D、激素分子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失活,所以机体需要源源不断合成激素,D正确。
故选BCD。
25【答案】ABD
【详解】A、细胞2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3为B细胞,细胞5为记忆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A错误;
B、细胞2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B错误;
C、细胞3是B细胞,它的活化除了需要双重信号的刺激外,还需要细胞2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C正确;
D、细胞5是记忆细胞,在再次接 触此抗原时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物质a抗体,使机体不易患病,D错误。故选ABD。
26【答案】(12分)
(1) ①. 感受器 ②.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 (2分)
(2) ①. 神经递质 ②. 电位变化
(3) ①. 动作电位 ②. 变小 (2分)
(4) ① AB(2分) ②. 少量K+外流(2分)
27【答案】(11分)
(1) ①. 肝糖原分解 ②. 氧化分解 ③. 脂肪或甘油三酯
(2) ①. 下丘脑 ②. 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 (3分)
(3)先增多后减少 (2分)
(4)胰岛素受体活性降低(或者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2分)
28【答案】(每空 2分,共10分)
(1) ①. 神经递质 ②. 激素
(2)分级
(3) ①. 促性腺激素
②. 注射促性腺激素可以促进雌性个体性腺的生长发育和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29【答案】(12分)
a、b 辅助性T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
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③
③ B细胞和记忆B细胞 (2分)
⑤ 免疫自稳 免疫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