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导学案 (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导学案 (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1 21:4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年级语文(上)师用导学案
课题:2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课型:精读课
【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预习检测
导入新课:你每天早早起床,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坚持到校学习是为了什么?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他也树立了自己读书的目标,大家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并解释课题。
1、给认字注音。
崛 ( jué ) 范( fàn ) 魏( wèi) 晰( xī )
效 ( xiào ) 淮( huái ) 惑( huò ) 斥( chì )
2、认读词语并理解疑难词语的意思。
焦点 列强 繁华 租界 麻烦 踊跃 胸怀 欺凌
风和日丽 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耀武扬威 左顾右盼 衣衫褴褛
得意扬扬 铿锵有力 迷惑不解 打破砂锅问到底 清晰而坚定 
3、教师指导难字、易错字书写:
二、合作探究
1、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重难点导学:采用“读-画—议”的方式,说一说课文写了哪三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展示提升
交流。
展示读自己感兴趣的句段。
3.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四、小结强调
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五、检测反馈。
课文写了( 12岁的周恩来刚来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 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却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话的含义。 )( 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志愿:“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 )三件事。
六、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爱国故事?和同学讲一讲。
板书设计 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遭人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品味文本
一、预习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yán sù qīng xī bào fu xiōng huái zàn tàn zuǒ gù yòu pàn
( 严肃) ( 清晰) (报复) (胸怀) ( 赞叹 ) (左顾右盼 )
yí huò biǎo qíng wàng huái guǒ zhēn fēi fán zhǐ wàng xùn chì
(疑惑 ) (表情 ) (忘怀) ( 果真) (非凡 )( 指望) (训斥)
2.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疑问?
二、合作探究
 重难点导学: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少年周恩来在租界内亲眼目睹了中国人被外国人欺负的情形,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也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外国人欺负,就必须振兴中华,因此他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课文中的三件事情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这三件事情互相联系,都是写了中华不振的事例。)
3、说一说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诗句意思. (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 )
三、展示提升
1、展示。
2、品读感悟,感情升华。
3.教师点拨
四、小结强调
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五、检测反馈
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六、 拓展延伸
阅读材料
少年中国说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
板书设计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博大胸怀 远大抱负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