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1 20:5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字词及文学常识。
2.能自主梳理故事情节及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过程,并初步把握小说主题。(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随着时间推移,你们在一天天长大,不仅在身形上,也在心理上。但是,你们是否长大到能够独自面对生活中的风雨呢?
有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已随父芦苇荡放鸭,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你有过这样的“长大”体验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二.作者简介
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曾获“国际安徒生奖”
三.字词积累
四.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跟着默读,了解小说故事情节,完成下列自学任务。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提示:从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 故事情节三方面进行概括)
预设: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学后跟随父亲到芦苇荡放鸭,在孤独中成长。
2.请按小说故事内容完成情节梳理。
预设:
开端(1)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2-27)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28-49)突遇暴雨,鸭逃人找;
结局(50-52)人鸭成长,逐渐成熟
3.课文主要叙述的是杜小康跟随父亲杜雍和放鸭的经历,在放鸭途中,杜小康从始到终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 快速跳读课文,勾画出文中能够表现杜小康内心情感状态的句子,进行概括分析。(生默读并勾画,全班讨论交流)
时间 刚刚出发时 到达芦荡后 芦荡安家后 住段时间后 雨后天晴时
心情 茫然、恐惧 害怕、胆怯 孤独、单调 不再恐慌 长大坚强
4.杜小康的上述心理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预设:
说明杜小康在艰苦、孤寂的环境中磨练了自己,战胜了自己,走向坚强,走向成熟了。也说明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经历磨难,不断战胜自我。
五.小结
是的,一个人的成长总需要经历艰难困苦,“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那样“阳光总在风雨后”嘛!希望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战胜一场场暴风雨,不断走向成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环境描写对小说情节叙述和人物刻画的作用(重、难点)
2.体会标题的含义。(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小康的成长之路经历了孤独及由此带来的恐慌,最终他战胜孤独,悄然成长。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作者在表现他的孤独之时也借助了大量的环境描写。下面,我们一起再次走进文本,探究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文本探究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几处精彩的环境描写,品析其作用。
P2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烘托杜小康被迫辍学离家放鸭的失落以及孤独。
P7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烘托杜小康被迫辍学离家放鸭时对家乡的留恋与茫然。
P21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和绿色的浪潮直拥到天边……围住了小船。
以芦荡的幽深繁茂反衬船与人的孤小,空旷茫然的环境烘托孤独的心情。
P36一大早,天就阴沉下来……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极力渲染暴风雨之势,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鸭逃人找做铺垫。
P47雨后天晴……那么的明亮。
写雨后美丽的夜景,烘托杜小康找到鸭子后的愉悦心情,暗示杜小康经历磨难之后真正长大了。
小结:
环境描写作用:
①交代了时间、季节等,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②渲染了某种气氛。
③烘托人物某种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④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写什么作铺垫
⑤暗示人物命运。
⑥深化主题。
2.以上环境描写基本围绕鸭群、芦苇荡、暴风雨展开,这三种事物对表现杜小康成长有何作用?
“鸭群”: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芦苇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结合全文说说怎么理解本文的标题“孤独之旅”?
“孤独之旅”不仅指杜小康随父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指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信、自豪的人生之旅。
三.总结
通过对这篇小说的学习,我们感受到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小说情节叙述作用巨大,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中也多多尝试,为作文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