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预习课文,积累字词与小说文体常识。
2.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划分文章层次结构。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每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都不免在羁旅孤苦中眺望故乡,无论文人墨客抑或商贾行旅,故乡都是其精神的最佳归宿。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他笔下的故乡。
二.文常回顾
1.《故乡》选自《呐喊》,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2.小说的概念: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3.小说分类:
(1)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2)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3)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4.人物描写方法:
(1)直接/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
(2)间接/侧面描写:
正衬、反衬;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等。
5.情节: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小说故事情节包含:(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6.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1)顺叙:
A.含义:按照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叙一件事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
B.作用:使文章有头有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2)倒叙:
A.含义:先叙述事件的结局,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B.主要类型:一是把结局提前;二是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三是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C.作用:a.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b.使行文结构富于变化、曲折有致,避免平铺直叙;c.(将重要内容提前)突出文章中心。
(3)插叙:
A.含义:中断对主要事件的叙述而插入另一段相关事实的叙述,就是插叙。(插入的相关内容完毕后,一般还要回到原来中断的地方继续叙述下去。)
B.作用:a.对某事的原因作补充交代;b.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b.使文章结构曲折有致,叙事集中。c.丰富人物形象。d.与前文或后文内容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7.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地点,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烘托人物……心情。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的情节做铺垫)。
(5)深化作品……主题。
三.预习指导
1.快速浏览小说:《故乡》。坐姿端正,手持铅笔,边浏览边标清段落序号,并用圈出陌生字词。
2.字词梳理:
祭祀 伶俐 愕然 鄙夷 嗤笑 惘然 隔膜
恣睢 潮汛 瑟索 折本 秕谷 鹁鸪 颧骨
伶仃 獾猪 髀 弶
3.梳理情节,把握内容。
[学法提示:注意文中提示现实和回忆之间彼此切换的词句]
回故乡(1-5)——在故乡(6-77)——别故乡(78-88)
4.跳读课文,梳理文中故乡景和人的前后变化,把握对比,分析变化原因。
故乡 记忆中 现在
相关语句 特点 相关语句 特点
环境
心情
人物 过去 现在
相关语句 形象特点 相关语句 形象特点
闰土
杨二嫂
四.小结
在小说或其他记叙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梳理故事情节,从而把握全篇主要内容,有时候甚至可以借助文本中暗含的线索进行梳理,以便宏观上把握全文思想内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探究故乡人、故乡景的前后变化,体会对比妙用,把握文章主题。(难点)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3.品析文中语言丰富的内涵。(难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旧知提问)
二.梳理变化,探究对比妙用
1.跳读课文,梳理文中故乡景的前后变化,把握对比,分析变化原因。
故乡 记忆中 现在
相关语句 特点 相关语句 特点
环境 P4“好得多” “记起他的美丽” P12“神异的图画” 美丽 P2“时候既然 ……一些活气” 荒凉、萧条
心情 急切、思念、热爱 悲凉、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2.跳读课文,梳理文中故乡人的前后变化,把握对比,分析变化原因。
人物 过去 现在
相关语句 形象特点 相关语句 形象特点
闰土 ①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毡帽、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②语言: …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健康壮实、生气勃勃、热情开朗、勇敢机灵、纯真善良的小英雄 ①外貌:脸色灰黄、皱纹深、极薄的棉衣、眼肿得通红 破毡帽、手粗笨开裂; ②语言、动作:说话吞吞吐吐、只是摇头; 苍老贫困、因循守旧、麻木迟钝、淳朴善良的木偶人
杨二嫂 ①外貌: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 ②动作:终日坐着。 豆腐西施: 端庄、美丽、本分 ①外貌:凸颧骨,薄嘴唇; ②动作:尖利的怪声,絮絮地说 ,塞手套进裤袋; ③语言:“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圆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
3.以上环境与人物的前后变化形成鲜明对比,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对比吗?
明确:
A.我与闰土关系的前后对比;B.我与闰土的关系和宏儿与水生的关系的对比。
4.这些变化构成了大量对比,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ppt出示写作背景]
(1)故乡变化原因:帝国主义势力渗透到南方农村,加之辛亥革命不彻底.地主军阀的剥削.使农村经济更萧条。
(2)闰土变化原因:表面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原因: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封建等级思想的禁锢,地主阶级与军阀的剥削。
(3)杨二嫂变化原因:A.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与地主、军阀剥削使农村经济衰败,生活贫困;B.小市民固有的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
(4)突出故乡前后的变化,说明帝国主义、封建社会的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四.品析语言,把握主题
1.“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明确: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2.“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明确: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3.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明确:
A.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
B.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4.“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
A.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
B.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五.主题归纳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描写故乡的变化,描绘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萧条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辛亥革命不彻底使农民遭受地主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束缚下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