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1895年):
(1)背景:1895年春,《 》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2)概况: 、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 300多名在京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 。
(3)意义:拉开了 的序幕。
2宣传变法: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 》和天津的《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3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1)开始标志:清政府颁布“ ”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2)内容。
政治方面 裁撤 ,允许官民上书
经济方面 鼓励 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 、商业
改革 ,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教育 方面 废除 ,改试策论,开办
军事方面 裁减绿营,训练 等
(3)失败。
①原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 的利益。
②表现: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废除变法诏令;“ ”被捕遇害。
4变法影响:在 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易错字】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明定国是、谭嗣同
【点迷津】
1.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救亡图存。
2.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建思维】
知识点一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2分)(2023 南宁期中)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拉开这次尝试序幕的是 ( )
A.开办新式学堂 B.公车上书
C.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D.训练新式军队
2(2分)(2023 百色期中)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中,居于南北舆论界领导地位的是 ( )
A.《中外纪闻》《湘学报》
B.《时务报》《国闻报》
C.《洲学报》《知新报》
D.《天演论》《变法通议》
知识点二 百日维新
3(2分)制作学习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下边这张学习卡片记录的历史事件是 ( )
时间:1898年6月到9月 人物: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 内容:改革政府机构;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百日维新
4(2分)(2023 梧州月考)《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书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要改革 ( )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
5(2分)《清史纪事本末》:“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下列历史人物,属于材料中“志士”且为变法牺牲的是 ( )
A.严复 B.谭嗣同
C.梁启超 D.康有为
6(2分)(2023 贺州期中)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运动的意义是 ( )
A.实现富国强兵 B.挽救民族危亡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7(2分)公车上书后,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和上海创办强学会,朝廷大臣孙家鼐、翁同龢、张之洞等人也参与其中。强学会举办演讲,翻译西方书籍,发行《强学报》,设立图书馆、政治学会等。这折射出,19世纪末的中国 ( )
A.民族危机意识增强
B.近代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C.新旧势力日趋合流
D.封建顽固势力加快瓦解
8(2分)“对于新政诏令,除湖南巡抚陈宝箴能够认真执行外,其他各省督抚则大都推诿敷衍,甚至根本不予理睬。”材料说明百日维新 ( )
A.得到官员认真执行 B.遭到顽固派的阻挠
C.受到百姓大力拥护 D.遭到帝国主义打击
9(2分)洋务派出版机构翻译出版的图书偏重于自然科学、实用工艺和军事方面。而维新派刊印的图书以介绍各国政治、历史、地理、法律和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的居多。这一变化表明 ( )
A.欧洲列强对华侵略加剧
B.近代民族工业加快发展
C.救亡道路的调整与转变
D.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先进的有识之士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像日本那样变法维新,学习西方。1895年春,1 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摘编自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 (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1分)
材料二
(2)材料二图片内容反映了维新人士参与维新变法运动的方式是什么 (1分)
材料三 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康有为公然诬蔑18世纪法国人民的民主革命为“无道之甚”,替清朝封建统治者策划防治中国人民革命的方法。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载湉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戊戌变法失败,宣告改良主义在中国没有出路。
——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
材料四 当前,仍有一些学者认为“激进”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这很难令人接受。反过来讲假如康梁的变法主张温和一点,变法的速度再放慢一点,变法就可以成功吗 肯定也不会成功。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康梁维新派的变法内容和具体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从维新派本身去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
反思——兼评百年来学术界对
变法失败原因的考察》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运动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分)
11根据下列图片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紧扣人物与所处时代的关系并体现二者之间的比较;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4分) 第6课 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1895年):
(1)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 300多名在京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3)意义: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宣传变法: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3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1)开始标志: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2)内容。
政治方面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教育 方面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方面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3)失败。
①原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②表现: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废除变法诏令;“戊戌六君子”被捕遇害。
4变法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易错字】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明定国是、谭嗣同
【点迷津】
1.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救亡图存。
2.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建思维】
知识点一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2分)(2023 南宁期中)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拉开这次尝试序幕的是 (B)
A.开办新式学堂 B.公车上书
C.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D.训练新式军队
【解析】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2分)(2023 百色期中)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中,居于南北舆论界领导地位的是 (B)
A.《中外纪闻》《湘学报》
B.《时务报》《国闻报》
C.《洲学报》《知新报》
D.《天演论》《变法通议》
【解析】据所学可知,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中,影响最大的是《时务报》和《国闻报》,居于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
知识点二 百日维新
3(2分)制作学习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下边这张学习卡片记录的历史事件是 (D)
时间:1898年6月到9月 人物: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 内容:改革政府机构;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百日维新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变法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等,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4(2分)(2023 梧州月考)《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书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要改革 (D)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中“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说明梁启超认为关乎维新变法运动成败的关键是官制的改革,D最能体现材料含义。
5(2分)《清史纪事本末》:“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下列历史人物,属于材料中“志士”且为变法牺牲的是 (B)
A.严复 B.谭嗣同
C.梁启超 D.康有为
【解析】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志士”指的是主张变法的资产阶级维新派,A、B、C、D都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其中谭嗣同为变法牺牲,是“戊戌六君子”之一。
6(2分)(2023 贺州期中)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运动的意义是 (C)
A.实现富国强兵 B.挽救民族危亡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可知,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运动的意义是引领思想启蒙。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7(2分)公车上书后,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和上海创办强学会,朝廷大臣孙家鼐、翁同龢、张之洞等人也参与其中。强学会举办演讲,翻译西方书籍,发行《强学报》,设立图书馆、政治学会等。这折射出,19世纪末的中国 (A)
A.民族危机意识增强
B.近代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C.新旧势力日趋合流
D.封建顽固势力加快瓦解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创办强学会,部分朝廷大臣也试图利用维新变法来维护清朝统治。这反映了当时中国民族危机意识的增强;维新派并未向大众宣传近代生活理念;维新变法运动期间,新旧势力分歧严重,并非“合流”;封建顽固势力最终扼杀了维新变法运动,“加快瓦解”不符合史实。
8(2分)“对于新政诏令,除湖南巡抚陈宝箴能够认真执行外,其他各省督抚则大都推诿敷衍,甚至根本不予理睬。”材料说明百日维新 (B)
A.得到官员认真执行 B.遭到顽固派的阻挠
C.受到百姓大力拥护 D.遭到帝国主义打击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大部分掌有实权的省级要员对新政不予理睬。这说明百日维新遭到顽固派的阻挠;A与题干材料相悖;C、D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
9(2分)洋务派出版机构翻译出版的图书偏重于自然科学、实用工艺和军事方面。而维新派刊印的图书以介绍各国政治、历史、地理、法律和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的居多。这一变化表明 (C)
A.欧洲列强对华侵略加剧
B.近代民族工业加快发展
C.救亡道路的调整与转变
D.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一变化表明救亡道路的调整与转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先进的有识之士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像日本那样变法维新,学习西方。1895年春,1 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摘编自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 (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1分)
答:“新的救国之道”: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材料二
(2)材料二图片内容反映了维新人士参与维新变法运动的方式是什么 (1分)
答:创办报刊。
材料三 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康有为公然诬蔑18世纪法国人民的民主革命为“无道之甚”,替清朝封建统治者策划防治中国人民革命的方法。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载湉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戊戌变法失败,宣告改良主义在中国没有出路。
——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
材料四 当前,仍有一些学者认为“激进”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这很难令人接受。反过来讲假如康梁的变法主张温和一点,变法的速度再放慢一点,变法就可以成功吗 肯定也不会成功。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康梁维新派的变法内容和具体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从维新派本身去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
反思——兼评百年来学术界对
变法失败原因的考察》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2分)
答: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当时缺乏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社会环境和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运动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分)
答: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或答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或答在社会上起了社会启蒙的作用)。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像日本那样变法维新,学习西方”可知,“新的救国之道”是维新变法,学习西方;结合所学知识,“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第(2)题,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材料二图片内容反映了维新人士参与维新变法运动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第(3)题,据材料“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载湉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据“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康梁维新派的变法内容和具体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并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当时缺乏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社会环境和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第(4)题,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戊戌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或答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或答在社会上起了社会启蒙的作用)。
11根据下列图片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紧扣人物与所处时代的关系并体现二者之间的比较;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4分)
答:示例:
漫漫救国之路,英雄前仆后继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无数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探索运动。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主张,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实施。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剧,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也是以失败告终,谭嗣同英勇就义。但这并不能阻挡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解放的坚毅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