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战略转移:
(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 失利。
(2)开始: 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开始长征。
2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
(2)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 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3)意义:开始确立以 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 的转折点。
3长征路线: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转入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四渡 →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 →翻越雪山→穿过草地→进入甘肃。
4胜利会师:
(1)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 会师。
(2) 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在 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5长征胜利的意义:
(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 。
(2)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易错字】第五次反“围剿”、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基干力量
【建思维】
知识点一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2分)“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五次‘围剿’敌猖狂……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以上歌词反映了红军 ( )
A.反“围剿”打击了敌人嚣张气焰
B.反“围剿”失利后进行战略转移
C.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D.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2(2分)(2023 玉林期末)暑假到了,某校将暑期“研学旅行”基地定在遵义。你认为下列最能体现遵义红色旅游特色的是 (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C.武装反抗,创建军队
D.生死攸关,伟大转折
知识点二 过雪山草地
3(2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在被动中掌握主动,在险境中寻找生机。长征中的军事行动最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 )
A.巧渡金沙江 B.四渡赤水河
C.翻雪山 D.过草地
4(2分)(2022 百色模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这首《七律 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红军跳出敌人重重包围的是 ( )
A.召开遵义会议 B.四渡赤水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知识点三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5(2分)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 )
A.井冈山会师 B.三湾改编
C.吴起镇会师 D.会宁会师
6(2分)周恩来对长征的意义曾作了形象的比喻: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周恩来强调的是 ( )
A.长征增强了红军的实力
B.长征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C.长征铸就了长征精神
D.长征保存了红军的基干力量
7(2分)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在大小战斗的间歇,在攻克的城镇上,红军都要召开群众大会,演出剧目,讲解他们的土地革命目标和抗日政策。由此可见,红军长征 ( )
A.粉碎了反动统治 B.播下了革命种子
C.推动了国共合作 D.挽救了民族危亡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离开瑞金后……在冲破四道封锁线和湘江战役后,红五军团第34师和红三军团第6师第18团被阻于湘江东岸,指战员大部分牺牲。中央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红八军团番号被撤销。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的事件并分析这一事件在进行过程中面临的危机。(3分)
材料二 长征出发前,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其他根据地也遭受挫折,中国革命面临着方向和道路的抉择。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在血与火中趟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反‘围剿’失败”的原因。(1分)我们党从“失败”到“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什么 (1分)指出这个“转折点”的意义。(3分)
材料三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3)根据材料三,毛泽东认为红军长征有什么影响 (1分)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战略转移:
(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开始长征。
2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
(2)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3)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路线: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转入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过草地→进入甘肃。
4胜利会师:
(1)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2)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5长征胜利的意义:
(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易错字】第五次反“围剿”、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基干力量
【建思维】
知识点一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2分)“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五次‘围剿’敌猖狂……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以上歌词反映了红军 (B)
A.反“围剿”打击了敌人嚣张气焰
B.反“围剿”失利后进行战略转移
C.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D.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解析】据“子弟兵,别故乡……五次‘围剿’敌猖狂……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并结合所学可知,歌词反映的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百姓送别红军的史实。
2(2分)(2023 玉林期末)暑假到了,某校将暑期“研学旅行”基地定在遵义。你认为下列最能体现遵义红色旅游特色的是 (D)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C.武装反抗,创建军队
D.生死攸关,伟大转折
【解析】据所学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知识点二 过雪山草地
3(2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在被动中掌握主动,在险境中寻找生机。长征中的军事行动最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B)
A.巧渡金沙江 B.四渡赤水河
C.翻雪山 D.过草地
【解析】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四渡赤水河最能体现题干材料中的军事思想。
4(2分)(2022 百色模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这首《七律 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红军跳出敌人重重包围的是 (C)
A.召开遵义会议 B.四渡赤水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解析】据所学可知,长征途中,红军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重重包围。
知识点三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5(2分)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D)
A.井冈山会师 B.三湾改编
C.吴起镇会师 D.会宁会师
【解析】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6(2分)周恩来对长征的意义曾作了形象的比喻: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周恩来强调的是 (D)
A.长征增强了红军的实力
B.长征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C.长征铸就了长征精神
D.长征保存了红军的基干力量
【解析】据材料“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可知,周恩来的话意在强调红军长征保存了红军的基干力量。
7(2分)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在大小战斗的间歇,在攻克的城镇上,红军都要召开群众大会,演出剧目,讲解他们的土地革命目标和抗日政策。由此可见,红军长征 (B)
A.粉碎了反动统治 B.播下了革命种子
C.推动了国共合作 D.挽救了民族危亡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在长征的过程中,红军积极向群众宣传土地革命目标和抗日政策,这为革命播下了种子。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离开瑞金后……在冲破四道封锁线和湘江战役后,红五军团第34师和红三军团第6师第18团被阻于湘江东岸,指战员大部分牺牲。中央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红八军团番号被撤销。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的事件并分析这一事件在进行过程中面临的危机。(3分)
答:红军长征;危机: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红军损失惨重,面临被消灭的危险。
材料二 长征出发前,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其他根据地也遭受挫折,中国革命面临着方向和道路的抉择。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在血与火中趟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反‘围剿’失败”的原因。(1分)我们党从“失败”到“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什么 (1分)指出这个“转折点”的意义。(3分)
答:原因: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转折点:遵义会议。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材料三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3)根据材料三,毛泽东认为红军长征有什么影响 (1分)
答:宣传了红军的革命主张,播下了革命种子,扩大了红军的影响。
【解析】第(1)题,据“离开瑞金后……在冲破四道封锁线和湘江战役后”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红军长征。长征途中,中国红军面临的危机是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红军损失惨重,面临被消灭的危险。第(2)题第一问,据“长征出发前,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可以看出,“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二问结合所学可知,我们党从“失败”到“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遵义会议。第三问回答遵义会议的意义即可。第(3)题,由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红军长征宣传了红军的革命主张,播下了革命种子,扩大了红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