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22张PPT 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22张PPT 内嵌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1 20:57:34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标: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晋建立及统一全国的基本史实。
2.了解八王之乱的影响及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3.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及北方政权的更迭给当地带来的影响。
情境导入
(1)263年,魏国灭蜀。
“三国尽归司马氏”
(2)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定都洛阳。
(3)西晋统一:280年,灭吴,统一全国(三国结束)。
探究导学
1.西晋的建立




狗尾续貂
何不食肉糜
石崇王凯斗富
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但晋惠帝却对报告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西晋的社会风气
291年—306年
2.八王之乱






皇帝昏庸无能,朝政腐败。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
为巩固统治,大封皇族为王,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背 景
问题思考: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1)统治集团腐朽:奢侈腐败,晋惠帝昏庸无能。
(3)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2)统治集团内乱:八王之乱。
启示:提倡节俭;处理好民族关系;注意民族平等团结
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敕勒歌》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曾广为流传。民歌反映了什么?
北方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的生动写照。
敕勒川狩猎图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
下面的文物图片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过着怎样的生活 这种生活的缺陷是什么?
(1)时期:
鲜卑

鲜卑

匈奴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西晋。
东汉、魏、晋时期
鲜卑、羌、氐、匈奴、羯
(2)民族:
(3)路线:
(4)结果:
(5)影响:
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
①西北的羌族和氐族,由西向
东迁入陕西关中。
②蒙古草原的匈奴族和羯族,
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③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
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五胡”。
十六国
匈奴
前赵、北凉、夏
鲜卑
前燕、后燕、西秦、
南凉、南燕

后赵

前秦、后凉

后秦

前凉、西凉、北燕
巴氐
成汉
苻坚任用王猛为相,进行改革。
政治: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
经济:招抚流民,减赋禁奢;
文化: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苻坚
王猛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三国鼎立
西晋统一
十六国
东 晋
历史时期特点: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2)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3)我国古代历史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南 北 朝
北朝
南朝
课堂小结



263年灭
280年灭
266年,司马炎建立
西晋
统治腐朽




西晋衰落
中原人口南迁
第一次大规模的
人口迁徙高潮
十六国、前秦
统一黄河流域
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在360多年间,先后有30多个大小政权交替兴灭。其中短暂统一全国的是(  )
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北魏
A
训练评价
2.西晋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这说明西晋的社会风气是( )
A.唯利是图,生活腐化 B.贵族当权,轻视功名
C.注重门第,鄙视富贵 D.能力至上,不计名利
A 
3.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汉景帝时的
“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和“乱七八糟”这个成语相关的两个朝代分别是(  )
A.西汉、东汉 B.西晋、西汉
C.西汉、西晋 D.西汉、东晋
C
4.某同学绘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政权更替示意图,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是(  )
A.合久必分 B.政权分立 C.实现统一 D.民族融合
B
5.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内迁的少数民族的代表是(  )
①匈奴族 ②蒙古族 ③鲜卑族 ④羯族 ⑤氐族 ⑥女真族 ⑦羌族
A.①②③⑤⑦ B.③④⑤⑥⑦
C.①③④⑤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C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