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素养导学:
史料实证:结合材料多角度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时空观念:通过《三国鼎立形势图》,辨别三国位置,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唯物史观:对比评价曹操,学会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
知识构建:
一、官渡之战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指的是哪一著名战役 这次战役
结果如何 有何影响
1.战役:200年, 。
2.结果:曹操以少胜多。
3.影响:为以后曹操 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
曹操的“志”和“壮心”是什么 为此发动了什么战役 这次战役结果如何 产生了什么影响
1.“志”和“壮心”: 。
2.战役:208年, 。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4.影响:为 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思维导引: 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而是东汉末年。
三、三国鼎立
1.完善下列表格。
三国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吴 229年 建业
2.简述魏、蜀、吴三国经济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 。
(2)孙吴。
①开发江东, 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②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 ,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 地区的开发。
思维导引: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229年孙权建立吴国。
史料研习: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时空观念:
三国鼎立局面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四起。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此后,曹操、孙权、刘备各据一方,励精图治。
【任务一】【官赤逐鹿英雄出】
材料一 当时的汉献帝,虽有名无权,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于是曹操借机发兵洛阳,迎献帝到许,借皇帝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从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材料二 曹操组织军队、招募流民在许昌附近屯田,平时屯种,战时打仗。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大量开发,军粮供应有了保证,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
材料三 【教材再开发→相关史事】
两军在官渡相持时,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告之袁军粮草辎重屯于乌巢。曹操便率精兵偷袭乌巢,烧掉袁军粮草,进而大破袁军。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的原因。
材料四 亮(诸葛亮)曰:“……曹操之众,远来疲弊……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
(2)阅读材料,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曹操一胜一败给了你什么启示
【任务二】【三分天下谋一统】
(3)请你结合时局,谈一谈三国为什么能够形成鼎立局面。
【任务三】【风流人物论英雄】
文学中的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罗贯中《三国演义》
史学中的曹操——“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三国志》
(4)据材料回答,文学作品和史实记载对曹操评价有何不同 你更认可哪种评价 说出理由。
A层 课堂达标:
1.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招揽各种人才,这些措施可概括为 ( )
A.曹操对外开疆拓土的措施
B.曹操强化统一思想的措施
C.曹操统一全国经济的措施
D.曹操为取得割据优势地位的措施
2.(2022·吕梁期末)官渡之战,前后历时一年多,据《三国志》记载,曹操以2万多兵力,出奇制胜,击破了袁绍10万之兵,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官渡之战的胜利 ( )
A.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B.使得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D.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
3.如图的历史手抄报设计,其空白框中填写的标题应为 ( )
A.长平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4.(2022·南通期末)《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
A.发生于公元2世纪
B.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结束了东汉的统治
D.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5.成都简称“蓉”,亦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大古都之一。成都曾是中国历史上下列哪个政权的都城 ( )
A.西汉 B.魏国 C.吴国 D.蜀国
6.(2022·南平期末)根据表格所示内容,可以得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 )
国名 魏 蜀 吴
建立时间 220年 221年 229年
A.2世纪早期 B.2世纪晚期
C.3世纪早期 D.3世纪晚期
7.(2022 济南月考)曹魏重视农业发展,大力兴修水利。孙权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是 ( )
A.加强对外交往 B.推动文化发展
C.促进民族交融 D.巩固局部统一
8.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里的“大陆”当时最主要是指 ( )
A.魏 B.蜀
C.吴 D.东汉
9.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1)材料一反映出东汉末年怎样的情景 结合所学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材料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2)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 简要说明你喜欢他的理由。
材料三 不知你是否发现,小说《三国演义》和史书《三国志》记载有很多的不同:
A.小说中“草船借箭”是诸葛亮的计策,但实际上是孙权的事迹。
B.“怒鞭督邮”的是刘备。小说安在张飞身上,刻画张飞嫉恶如仇、性格暴烈的特点。
C.“过五关斩六将”“空城计”都是虚构的,前者为了塑造关羽对刘备的忠义和勇猛,后者是为了表现诸葛亮的临危不惧和智慧。
D.“诸葛亮三气周瑜”是小说中精彩的一段,以此表现周瑜的心胸狭窄,实际上周瑜因箭伤发作而病逝。
(3)由此,你有什么样的结论和认识
B层 思维进阶: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路军阀在赤壁之战之后,实力便已趋于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出于不进则退的忧虑,各方都致力于境内的经营与治理,在一段时间内使天下形成了比较稳定有序的状态。
——张作耀
材料二 如图
有人说,东汉末年分三国,统一国家一分为三,是历史的退步;也有人认为,三国势均力敌各自为政,保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安定,是历史的进步。请你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用史实论证“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第16课 三国鼎立
素养导学:
史料实证:结合材料多角度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时空观念:通过《三国鼎立形势图》,辨别三国位置,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唯物史观:对比评价曹操,学会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
知识构建:
一、官渡之战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指的是哪一著名战役 这次战役
结果如何 有何影响
1.战役:200年,官渡之战。
2.结果:曹操以少胜多。
3.影响: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
曹操的“志”和“壮心”是什么 为此发动了什么战役 这次战役结果如何 产生了什么影响
1.“志”和“壮心”:统一全国。
2.战役:208年,赤壁之战。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思维导引: 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而是东汉末年。
三、三国鼎立
1.完善下列表格。
三国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2.简述魏、蜀、吴三国经济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
①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②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思维导引: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229年孙权建立吴国。
史料研习: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时空观念:
三国鼎立局面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四起。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此后,曹操、孙权、刘备各据一方,励精图治。
【任务一】【官赤逐鹿英雄出】
材料一 当时的汉献帝,虽有名无权,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于是曹操借机发兵洛阳,迎献帝到许,借皇帝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从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材料二 曹操组织军队、招募流民在许昌附近屯田,平时屯种,战时打仗。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大量开发,军粮供应有了保证,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
材料三 【教材再开发→相关史事】
两军在官渡相持时,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告之袁军粮草辎重屯于乌巢。曹操便率精兵偷袭乌巢,烧掉袁军粮草,进而大破袁军。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的原因。
答: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用人上:重用人才,唯才是举;
③经济上:采用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④军事上:曹操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材料四 亮(诸葛亮)曰:“……曹操之众,远来疲弊……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
(2)阅读材料,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曹操一胜一败给了你什么启示
答:①曹操战术失误、孙刘联军采取正确战术;②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③曹操骄傲自满、松懈、轻敌。
启示:骄兵必败。
【任务二】【三分天下谋一统】
(3)请你结合时局,谈一谈三国为什么能够形成鼎立局面。
答:①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曹魏统一北方,孙吴占据江东,蜀汉有诸葛亮治理,各自强大,因此,三国鼎立是三方势均力敌的结果;
②和平安定是民心所向。
【任务三】【风流人物论英雄】
文学中的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罗贯中《三国演义》
史学中的曹操——“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三国志》
(4)据材料回答,文学作品和史实记载对曹操评价有何不同 你更认可哪种评价 说出理由。
答:否定和肯定。
认可史学中的曹操。因为《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有虚构的成分,属于非史料类型。
陈寿生活在三国时期,《三国志》属于一手史料,价值更高。
A层 课堂达标:
1.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招揽各种人才,这些措施可概括为 (D)
A.曹操对外开疆拓土的措施
B.曹操强化统一思想的措施
C.曹操统一全国经济的措施
D.曹操为取得割据优势地位的措施
2.(2022·吕梁期末)官渡之战,前后历时一年多,据《三国志》记载,曹操以2万多兵力,出奇制胜,击破了袁绍10万之兵,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官渡之战的胜利 (A)
A.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B.使得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D.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
3.如图的历史手抄报设计,其空白框中填写的标题应为 (D)
A.长平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4.(2022·南通期末)《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D)
A.发生于公元2世纪
B.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结束了东汉的统治
D.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5.成都简称“蓉”,亦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大古都之一。成都曾是中国历史上下列哪个政权的都城 (D)
A.西汉 B.魏国 C.吴国 D.蜀国
6.(2022·南平期末)根据表格所示内容,可以得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C)
国名 魏 蜀 吴
建立时间 220年 221年 229年
A.2世纪早期 B.2世纪晚期
C.3世纪早期 D.3世纪晚期
7.(2022 济南月考)曹魏重视农业发展,大力兴修水利。孙权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是 (D)
A.加强对外交往 B.推动文化发展
C.促进民族交融 D.巩固局部统一
8.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里的“大陆”当时最主要是指 (C)
A.魏 B.蜀
C.吴 D.东汉
9.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1)材料一反映出东汉末年怎样的情景 结合所学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答: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原因在于东汉末年州牧郡守拥兵割据、战乱不断。
材料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2)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 简要说明你喜欢他的理由。
答:示例:最喜欢诸葛亮。他足智多谋,致力于西南地区的开发,为了蜀汉政权的强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答案不唯一,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三 不知你是否发现,小说《三国演义》和史书《三国志》记载有很多的不同:
A.小说中“草船借箭”是诸葛亮的计策,但实际上是孙权的事迹。
B.“怒鞭督邮”的是刘备。小说安在张飞身上,刻画张飞嫉恶如仇、性格暴烈的特点。
C.“过五关斩六将”“空城计”都是虚构的,前者为了塑造关羽对刘备的忠义和勇猛,后者是为了表现诸葛亮的临危不惧和智慧。
D.“诸葛亮三气周瑜”是小说中精彩的一段,以此表现周瑜的心胸狭窄,实际上周瑜因箭伤发作而病逝。
(3)由此,你有什么样的结论和认识
答:文学作品是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并不是真正的历史。
B层 思维进阶: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路军阀在赤壁之战之后,实力便已趋于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出于不进则退的忧虑,各方都致力于境内的经营与治理,在一段时间内使天下形成了比较稳定有序的状态。
——张作耀
材料二 如图
有人说,东汉末年分三国,统一国家一分为三,是历史的退步;也有人认为,三国势均力敌各自为政,保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安定,是历史的进步。请你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用史实论证“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观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论述:东汉末年州牧割据,229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三国势均力敌,不再轻易发动战争,稳定社会局势;鼎立局面形成后,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多角度论证观点)
总结:三国鼎立局面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与观点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