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素养导学:
历史解释: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分析西晋衰亡的原因。
时空观念: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分析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家国情怀: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在各族人民交融中形成的,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知识构建:
一、西晋的建立
三国分裂局面下,“纷争各方”是怎样“恢复统一”的
(1)263年,魏灭蜀。
(2)266年, 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 为都,史称西晋,他就是晋武帝。
(3) 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思维导引: 司马炎建立的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西晋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完成全国统一的政权。
二、八王之乱
为避免“(魏)遂乃三叶而亡”晋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产生了什么后果和影响
(1)措施:大封同姓诸王。
(2)后果: 。
(3)影响: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内迁民族及路线
氐族、羌族 生活在西北,由西向东迁入陕西
匈奴族、羯族 分布在蒙古草原,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3.生活状况:西晋征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
4.结果:部分内迁民族起兵反晋;西晋灭亡,十六国并立。
5.前秦: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 逐渐强盛,统一了黄河流域。
史料研习:
在分裂再现之时,中国人并不自安于分裂,纷争各方总是力求寻得恢复统一的路径。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
探微》
魏武忘经国之宏规……功臣无立锥之地(没有封国)……本根无所庇荫,(魏)遂乃三叶而亡。
——《晋书·八王传序》
时空观念:
西晋结束分裂状态,短暂统一全国。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进入“十六国时期”。
【任务一】 【明晰历史线索】
(1)上图呈现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情况,请分别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任务二】 【寻找历史证据】
材料一 西晋建国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2)西晋初年为什么要恢复分封制,大封同姓为王 这种做法造成了怎样的不利局面
材料二 【教材再开发→材料研读】
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文章问世后,广为传诵,“孔方兄”一词,也成了“钱”的同义词。
(3)西晋王朝的短命与这种风气是否有关系 请说明理由。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晋灭亡还有哪些原因 西晋的灭亡对后世统治者有什么警示
【任务三】 【探索民族内迁】
西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逐渐向内地迁居。……西晋统治者对待这些少数民族,总的来说是极力压迫、虐待、剥削或把他们收作佃客,令其耕作,或把他们掠卖为奴。……这自然引起这些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的仇视。
——摘编自何国松《中华文明简史一本通》
(5)根据材料,概括西晋统治者对待内迁各族的做法及造成的后果。综合以上材料,总结西晋统治的历史教训。
A层 课堂达标:
1.它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承袭了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公元281年,它的国土面积达543万平方千米。这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 )
A.司马迁 B.司马懿
C.司马炎 D.司马睿
2.(2022·渭南期末)晋武帝实现全国统一后“日益骄侈,荒淫怠政,后宫姬妾多达近万。”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穷极珍异,骇人听闻。上述材料反映出西晋 ( )
A.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C.宗室诸王势力强大 D.社会生产严重破坏
3.(2022·中山期末)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后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派出镇守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这客观上 ( )
A.掀起北民南迁的高潮
B.埋下地方叛乱的隐患
C.加剧统治阶层的腐败
D.激起少数民族的反抗
4.“统治因面临严重的危机而不巩固:内有持续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和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外有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掀起的反晋斗争,故统一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此材料反映了西晋朝代的特征是 ( )
A.纷争不断,短暂而亡
B.天朝上国,繁荣富强
C.政权分裂,大权旁落
D.大一统时代
5.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哪一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 )
A.成汉 B.西秦 C.北燕 D.后赵
6.(2022·北京期末)据西晋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反映出内迁少数民族 ( )
A.认同中原地区的文化
B.反抗西晋的腐朽统治
C.结束了政权分立局面
D.人口快速增长并迁徙
7.(2022·烟台期末)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政权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它是 ( )
A.东晋 B.前赵
C.前秦 D.鲜卑
8.人口迁移是人类历史上的常见现象,人口迁移的过程既是不同生产方式传播交流的过程,也是不同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
(1)结合上图,简述当时我国人口迁移的两大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请结合前秦的相关史实说明这一论断。
B层 思维进阶:
9.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但有人说“西晋的统一是低质量的统一”。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素养导学:
历史解释: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分析西晋衰亡的原因。
时空观念: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分析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家国情怀: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在各族人民交融中形成的,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知识构建:
一、西晋的建立
三国分裂局面下,“纷争各方”是怎样“恢复统一”的
(1)263年,魏灭蜀。
(2)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他就是晋武帝。
(3)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思维导引: 司马炎建立的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西晋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完成全国统一的政权。
二、八王之乱
为避免“(魏)遂乃三叶而亡”晋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产生了什么后果和影响
(1)措施:大封同姓诸王。
(2)后果:八王之乱。
(3)影响: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内迁民族及路线
氐族、羌族 生活在西北,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匈奴族、羯族 分布在蒙古草原,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鲜卑族 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3.生活状况:西晋征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
4.结果:部分内迁民族起兵反晋;西晋灭亡,十六国并立。
5.前秦: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统一了黄河流域。
史料研习:
在分裂再现之时,中国人并不自安于分裂,纷争各方总是力求寻得恢复统一的路径。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
探微》
魏武忘经国之宏规……功臣无立锥之地(没有封国)……本根无所庇荫,(魏)遂乃三叶而亡。
——《晋书·八王传序》
时空观念:
西晋结束分裂状态,短暂统一全国。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进入“十六国时期”。
【任务一】 【明晰历史线索】
(1)上图呈现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情况,请分别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答:①魏,②西晋;
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任务二】 【寻找历史证据】
材料一 西晋建国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2)西晋初年为什么要恢复分封制,大封同姓为王 这种做法造成了怎样的不利局面
答:原因: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不利局面:被封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材料二 【教材再开发→材料研读】
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文章问世后,广为传诵,“孔方兄”一词,也成了“钱”的同义词。
(3)西晋王朝的短命与这种风气是否有关系 请说明理由。
答:有。理由: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使道德沦丧,带来政治腐败,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等。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晋灭亡还有哪些原因 西晋的灭亡对后世统治者有什么警示
答:原因:“八王之乱”消耗了西晋的国力;对内迁少数民族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他们的强烈反抗,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警示:励精图治、提倡节俭;以民为本、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平等、团结。
【任务三】 【探索民族内迁】
西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逐渐向内地迁居。……西晋统治者对待这些少数民族,总的来说是极力压迫、虐待、剥削或把他们收作佃客,令其耕作,或把他们掠卖为奴。……这自然引起这些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的仇视。
——摘编自何国松《中华文明简史一本通》
(5)根据材料,概括西晋统治者对待内迁各族的做法及造成的后果。综合以上材料,总结西晋统治的历史教训。
答:做法: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对少数民族实施暴政。
后果:激起了内迁各族的反抗。
教训:统治者要勤俭戒奢,加强自身修养;要善于用人;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
A层 课堂达标:
1.它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承袭了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公元281年,它的国土面积达543万平方千米。这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C)
A.司马迁 B.司马懿
C.司马炎 D.司马睿
2.(2022·渭南期末)晋武帝实现全国统一后“日益骄侈,荒淫怠政,后宫姬妾多达近万。”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穷极珍异,骇人听闻。上述材料反映出西晋 (A)
A.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C.宗室诸王势力强大 D.社会生产严重破坏
3.(2022·中山期末)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后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派出镇守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这客观上 (B)
A.掀起北民南迁的高潮
B.埋下地方叛乱的隐患
C.加剧统治阶层的腐败
D.激起少数民族的反抗
4.“统治因面临严重的危机而不巩固:内有持续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和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外有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掀起的反晋斗争,故统一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此材料反映了西晋朝代的特征是 (A)
A.纷争不断,短暂而亡
B.天朝上国,繁荣富强
C.政权分裂,大权旁落
D.大一统时代
5.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哪一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A)
A.成汉 B.西秦 C.北燕 D.后赵
6.(2022·北京期末)据西晋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反映出内迁少数民族 (A)
A.认同中原地区的文化
B.反抗西晋的腐朽统治
C.结束了政权分立局面
D.人口快速增长并迁徙
7.(2022·烟台期末)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政权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它是 (C)
A.东晋 B.前赵
C.前秦 D.鲜卑
8.人口迁移是人类历史上的常见现象,人口迁移的过程既是不同生产方式传播交流的过程,也是不同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
(1)结合上图,简述当时我国人口迁移的两大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答:趋势:少数民族由北方草原地区向中原地区迁移,中原人口向江南地区迁移。
少数民族内迁至中原地区的原因:生活区域气候寒冷,环境所迫;中原先进文明的吸引。
中原人口向江南地区迁移的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2)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请结合前秦的相关史实说明这一论断。
答: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B层 思维进阶:
9.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但有人说“西晋的统一是低质量的统一”。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
答: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三国分裂的局面,形成形式上的统一国家。这个形式特指国家版图方面,中原南北一统的局面。“西晋的统一是低质量的统一”,一方面,表现在政治人事上,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西晋大封同姓诸王,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最后引发了“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在对待少数民族方面,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实行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另一方面,在树立和引领文化思想方面,西晋王朝的统治阶级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上行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