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导学案(原卷版+答案版)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导学案(原卷版+答案版)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1 20:15:38

文档简介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素养导学:
时空观念:通过《淝水之战示意图》,了解战争的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结合图片、史料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
家国情怀: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知识构建:
一、淝水之战
“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出自于哪一场战役 交战双方是谁
结果如何 有何特点和影响
(1)战役:淝水之战。  (2)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
(3)结果:东晋胜利。 (4)特点:以少胜多。
(5)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微点拨: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汉化举措”有哪些
(1)背景: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鲜卑族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2)措施
迁都 494年,迁都洛阳
推行汉化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2.如何理解“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意义)
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的表现有哪些
生产生活 各民族互相学习
政治制度 学习汉族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文化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社会习俗 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心理 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各民族在交融中求同存异”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意义)
影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史料研习:
以吾之众旅(军人),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晋书·苻坚载记下》
  北魏孝文帝……将北魏的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
十五讲》
这一时期……其实应该说是由分裂走向再统一的时期……各民族在交融中求同存异,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樊树志《国史概要》
  北方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时而分裂,时而统一,在分分合合中,各族血脉交融,文化共通,共同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任务一】【金戈铁马战淝水】
(苻)竖曰:……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以吾击晋,校(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分析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从前秦的失败中,你对战争有何感想
答:原因:①军心不齐;②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③战线过长,士兵疲于应战。
感想: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是否得当等。
【任务二】 【汉化改革促交融】
【教材再开发→课后活动】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乙旃 叔孙 勿忸于 于
丘穆陵 穆 尉迟 尉
(2)上述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 其用意何在
答:措施:改汉姓,穿汉服。
用意: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任务三】【胡风汉韵新发展】
(3)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简述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
答:现象:民族交融。
表现:少数民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A层 课堂达标:
1.(2022·济南期中)“前秦军队南下,表现出一举灭掉东晋政权的气势。然而其先头部队遭受了始料未及的失败……陷入一片混乱。”这段文字描述的战役 (C)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D.为西晋实现统一创造了条件
2.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最主要目的是 (C)
A.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B.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C.学习中原汉族先进文化
D.改变鲜卑族的旧习俗
3.(2022·深圳期末)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还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这说明北魏统治者 (A)
A.主动进行文化认同
B.积极改造中原文化
C.追求自我意识觉醒
D.竭力宣扬偶像崇拜
4.我国历史上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到的地点是 (B)
A.长安 B.洛阳 C.应天 D.燕京
5.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这段话中的“北语”和“正音”分别是指 (C)
A.匈奴语,汉语 B.汉语,鲜卑语
C.鲜卑语,汉语 D.汉语,匈奴语
6.(2022·中山模拟)汉代的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孝文帝此举意欲 (C)
A.体现皇权至上
B.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C.彰显政权合法
D.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7.(2022 汕头模拟)依据文物,我们可解密其蕴含的历史信息,《元桢墓志》碑(元桢,北魏宗室大臣,恭宗拓跋晃第十一子)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是北魏中期典型碑刻,如图(拓片 局部)。这 (D)
A.说明鲜卑族保持着旧有习俗
B.表明书法深受宗教影响
C.代表古代书法艺术最高水平
D.是民族交融的重要证物
8.史学家陈寅恪在《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A.南北朝民族交融为唐朝繁荣奠定基础
B.唐朝废除了秦汉以来的各项制度
C.唐朝开创后世各项政治制度的先河
D.南北朝时期中原文化焕发新机
9.改革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回眸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可以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伯,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 食货志》
(1)材料一中“倾邻国而雄诸侯”体现了商鞅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作用:使秦国国力大增,军队战斗力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材料二 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答:汉化、自上而下、涉及面广。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答:要素:顺应时代潮流;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改革者意志坚定。
B层 思维进阶: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南朝的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摘编自《洛阳伽蓝记》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路线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为什么
答:不同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增强北魏实力,也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贡献。但是,他的改革全盘汉化,使鲜卑族逐渐失去了本身的民族特色和个性,导致了民族文化的消失。(认识到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必定会推动社会进步,言之有理即可)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素养导学:
时空观念:通过《淝水之战示意图》,了解战争的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结合图片、史料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
家国情怀: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知识构建:
一、淝水之战
“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出自于哪一场战役 交战双方是谁
结果如何 有何特点和影响
(1)战役: 。  (2)交战双方: 和东晋。
(3)结果:东晋胜利。 (4)特点: 。
(5)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微点拨: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汉化举措”有哪些
(1)背景: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鲜卑族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2)措施
迁都 494年,迁都
推行汉化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禁用鲜卑语
以 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 等
2.如何理解“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意义)
意义:促进了 ,也增强了 。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的表现有哪些
生产生活 各民族互相学习
政治制度 学习汉族 制度
思想文化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社会习俗 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心理 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各民族在交融中求同存异”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意义)
影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 文化和 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史料研习:
以吾之众旅(军人),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晋书·苻坚载记下》
  北魏孝文帝……将北魏的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
十五讲》
这一时期……其实应该说是由分裂走向再统一的时期……各民族在交融中求同存异,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樊树志《国史概要》
  北方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时而分裂,时而统一,在分分合合中,各族血脉交融,文化共通,共同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任务一】【金戈铁马战淝水】
(苻)竖曰:……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以吾击晋,校(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分析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从前秦的失败中,你对战争有何感想
【任务二】 【汉化改革促交融】
【教材再开发→课后活动】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乙旃 叔孙 勿忸于 于
丘穆陵 穆 尉迟 尉
(2)上述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 其用意何在
【任务三】【胡风汉韵新发展】
(3)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简述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
A层 课堂达标:
1.(2022·济南期中)“前秦军队南下,表现出一举灭掉东晋政权的气势。然而其先头部队遭受了始料未及的失败……陷入一片混乱。”这段文字描述的战役 (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D.为西晋实现统一创造了条件
2.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最主要目的是 ( )
A.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B.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C.学习中原汉族先进文化
D.改变鲜卑族的旧习俗
3.(2022·深圳期末)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还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这说明北魏统治者 ( )
A.主动进行文化认同
B.积极改造中原文化
C.追求自我意识觉醒
D.竭力宣扬偶像崇拜
4.我国历史上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到的地点是 ( )
A.长安 B.洛阳 C.应天 D.燕京
5.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这段话中的“北语”和“正音”分别是指 ( )
A.匈奴语,汉语 B.汉语,鲜卑语
C.鲜卑语,汉语 D.汉语,匈奴语
6.(2022·中山模拟)汉代的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孝文帝此举意欲 ( )
A.体现皇权至上
B.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C.彰显政权合法
D.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7.(2022 汕头模拟)依据文物,我们可解密其蕴含的历史信息,《元桢墓志》碑(元桢,北魏宗室大臣,恭宗拓跋晃第十一子)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是北魏中期典型碑刻,如图(拓片 局部)。这 ( )
A.说明鲜卑族保持着旧有习俗
B.表明书法深受宗教影响
C.代表古代书法艺术最高水平
D.是民族交融的重要证物
8.史学家陈寅恪在《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南北朝民族交融为唐朝繁荣奠定基础
B.唐朝废除了秦汉以来的各项制度
C.唐朝开创后世各项政治制度的先河
D.南北朝时期中原文化焕发新机
9.改革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回眸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可以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伯,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 食货志》
(1)材料一中“倾邻国而雄诸侯”体现了商鞅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 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B层 思维进阶: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南朝的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摘编自《洛阳伽蓝记》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路线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