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加分练(十一)(18—19课)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刻钟加分练(十一)(18—19课)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1 22:34:56

文档简介

一刻钟加分练(十一)(18—19课)
1.有学者这样描述383年的淝水之战:“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流亡政府”指(B)
A.西晋 B.东晋
C.北齐 D.北周
2.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下列有关南朝统治的说法正确的是(D)
A.宋、齐、梁、陈四朝的都城都在洛阳
B.四个朝代中梁的疆域最大
C.南朝到齐后期,南朝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处于明显劣势
D.南朝时政权更迭频繁,地方将领势力强大
3.沈约《宋书》记载“自晋氏迁流(317年),迄于太元(376-396年)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安定)如也。”说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C)
A.北方人南迁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D.统治者重视
4.(2022 青岛期末)北魏流行舞蹈“方舞”,舞者佩戴两件头饰,与汉族传统舞蹈“清商乐”相同。“方舞”音乐安徐、闲雅,近于汉族传统,而脚下动作繁杂丰富,具有西域风格。材料中“方舞”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是(C)
A.三国鼎立 B.对外交往
C.民族交融 D.南北统一
5.(2022·濮阳模拟)如图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的魏晋时期的墓砖壁画“犁耕图”,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解释正确的是(A)
A.展现了该地区当时农业生产的场景
B.体现了当时游牧民族生活情况
C.是我国开始出现牛耕的历史证明
D.说明当时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6.(2022 北京期末)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说,原来种植在北方的粟、豆等农作物和梨、枣等果树,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出现此变化的原因是(B)
A.原始农业在南方地区的兴起和发展
B.北民南迁,带去了新的农作物品种
C.魏晋以来,北方内迁少数民族学习农业技艺
D.东晋时期,南方手工业获得较大的发展
7.(2022·泰州模拟)《魏书》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的是(B)
A.平城文化落后
B.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
C.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江南经济速发展】
材料一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307年到5世纪中期,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多万人。以前江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而此时则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作物许多来自北方。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反映了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怎样的景象 根据材料二分析,出现此景象的主要原因。
答:景象:百姓生活富足,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发展。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原因: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补充大量劳动力,也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北方民族大交融】
材料三 鲜卑族墓葬出土服饰形制演变
时期 北魏墓葬出土服饰形制代表 解释
盛乐 时期 该时期服饰多头戴风帽,上衣下裤,典型鲜卑风格
平城 时期 多数头戴风帽,上衣下裤;个别窄袖袍衫与褒衣博带(汉服特点)并存
洛阳 时期 既有南朝官服元素,又糅合鲜卑服饰款式特征。汉族墓葬也出现上衣下裤、长靴及膝现象
材料四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2)概括北魏时期服饰发展所体现的趋势。根据表现形式,指出材料三、四分别属于哪种史料类型。不同类型的史料应如何配合使用
答:趋势:民族交融。类型:实物史料、文献史料。使用:相互印证。
(3)根据材料四,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答: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缓解民族矛盾;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拓跋鲜卑是最迟进入中原的北方民族,在其他民族已融入汉族的情况下,鲜卑面对的已不是如北方那样与自己语言、习性相似的人群,而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体。这个融合体迥异于自己,鲜卑完全成为融合体圈外的人。在这样一种统治压力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北魏政权只有采取汉化道路,才可能赢得汉族地主的支持,也更容易为比鲜卑更早进入中原的北方其他各族所接受,民族矛盾也因此暂时会淡化,北魏政权或许可以维持下去。基于此,北魏孝文帝在进行其他方面改革时,也以积极的态度,对北魏民族关系进行调整,促进了拓跋鲜卑的封建化过程,便利了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
——摘编自赵野春《鲜卑汉化——论北魏
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的调整》
(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答:鲜卑族。
(2)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观点:民族交融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论述:为了巩固北魏的政权和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采取了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学习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与汉人通婚。北方地区民族的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结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一刻钟加分练(十一)(18—19课)
1.有学者这样描述383年的淝水之战:“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流亡政府”指( )
A.西晋 B.东晋
C.北齐 D.北周
2.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下列有关南朝统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宋、齐、梁、陈四朝的都城都在洛阳
B.四个朝代中梁的疆域最大
C.南朝到齐后期,南朝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处于明显劣势
D.南朝时政权更迭频繁,地方将领势力强大
3.沈约《宋书》记载“自晋氏迁流(317年),迄于太元(376-396年)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安定)如也。”说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
A.北方人南迁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D.统治者重视
4.(2022 青岛期末)北魏流行舞蹈“方舞”,舞者佩戴两件头饰,与汉族传统舞蹈“清商乐”相同。“方舞”音乐安徐、闲雅,近于汉族传统,而脚下动作繁杂丰富,具有西域风格。材料中“方舞”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三国鼎立 B.对外交往
C.民族交融 D.南北统一
5.(2022·濮阳模拟)如图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的魏晋时期的墓砖壁画“犁耕图”,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
A.展现了该地区当时农业生产的场景
B.体现了当时游牧民族生活情况
C.是我国开始出现牛耕的历史证明
D.说明当时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6.(2022 北京期末)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说,原来种植在北方的粟、豆等农作物和梨、枣等果树,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出现此变化的原因是( )
A.原始农业在南方地区的兴起和发展
B.北民南迁,带去了新的农作物品种
C.魏晋以来,北方内迁少数民族学习农业技艺
D.东晋时期,南方手工业获得较大的发展
7.(2022·泰州模拟)《魏书》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的是( )
A.平城文化落后
B.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
C.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江南经济速发展】
材料一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307年到5世纪中期,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多万人。以前江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而此时则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作物许多来自北方。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反映了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怎样的景象 根据材料二分析,出现此景象的主要原因。 【北方民族大交融】
材料三 鲜卑族墓葬出土服饰形制演变
时期 北魏墓葬出土服饰形制代表 解释
盛乐 时期 该时期服饰多头戴风帽,上衣下裤,典型鲜卑风格
平城 时期 多数头戴风帽,上衣下裤;个别窄袖袍衫与褒衣博带(汉服特点)并存
洛阳 时期 既有南朝官服元素,又糅合鲜卑服饰款式特征。汉族墓葬也出现上衣下裤、长靴及膝现象
材料四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2)概括北魏时期服饰发展所体现的趋势。根据表现形式,指出材料三、四分别属于哪种史料类型。不同类型的史料应如何配合使用 (3)根据材料四,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拓跋鲜卑是最迟进入中原的北方民族,在其他民族已融入汉族的情况下,鲜卑面对的已不是如北方那样与自己语言、习性相似的人群,而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体。这个融合体迥异于自己,鲜卑完全成为融合体圈外的人。在这样一种统治压力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北魏政权只有采取汉化道路,才可能赢得汉族地主的支持,也更容易为比鲜卑更早进入中原的北方其他各族所接受,民族矛盾也因此暂时会淡化,北魏政权或许可以维持下去。基于此,北魏孝文帝在进行其他方面改革时,也以积极的态度,对北魏民族关系进行调整,促进了拓跋鲜卑的封建化过程,便利了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
——摘编自赵野春《鲜卑汉化——论北魏
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的调整》
(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