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复习学案(学生版+教师版)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复习学案(学生版+教师版)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1 22:48:00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单元复习课
一、知识点
  一、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制度
制度名称 开创时期 概况
世袭制 夏朝 启在禹死后继承了禹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分封制 西周 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实行分封制,确立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贵族等级,保证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县制 春秋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商鞅变法确立县制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为以后地方管理模式的创建打下了基础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经济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推动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
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分封制逐步瓦解,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各国竞相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思想文化 “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学术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民族关系 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频繁交往,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1.世袭制和禅让制的区别
提示:(1)首领产生方式不同。世袭制是通过继承方式产生——家天下,而禅让制是通过推举方式产生——公天下。
(2)凭借的条件不同。世袭制凭借血缘关系,而禅让制凭借候选人的能力。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情景一】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材料一
(1)材料一图片中的文物是什么 你认为它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理由是什么
答:甲骨文;理由: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情景二】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材料二 
据《华阳国志 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部编教材七上
(2)材料二中的水利工程由谁主持修建的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它的建成有何影响
答:人物:李冰。
影响: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 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情景三】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材料三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为政》
(3)材料三是谁的名言 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他对中国古代教育作出了哪些贡献 (任举两例)
答:孔子。儒家。仁。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有什么意义
答: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厚积淀,大力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选择题
1.(2022 滨州中考)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关于夏王朝的建立时间,以下不同的表达中正确的一项是(C)
A.史前时期   B.旧石器时代
C.约公元前21世纪   D.距今约2070年
2.(2022·北京中考)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准(如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C)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3.(2022 苏州中考)下列有助于研究西周灭亡原因的材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C)
A.《诗经》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B.《吕氏春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C.清华简(出土的战国楚简) 记载了周幽王进攻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王,西周灭亡,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D.历史学家的观点 举烽传警乃汉代备匈奴之事,非周代所能有
4.(2022 大连中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如图所示文物铸造于(B)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5.(2022 福建中考)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B)
A.土地制度 B.农耕生活
C.分封制度 D.天文历法
6.(2022 眉山中考)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A)
A.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
B.影视剧作品里的有关生产场景
C.民俗研究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D.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传说
7.(2022 重庆中考)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B)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8.(2022 海南中考)“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 (D)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9.(2022 潍坊中考)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对立统一的观点。我国古代思想家与其相近的主张是(C)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兼爱非攻
10.(2022·宿迁中考)如图中的言论来自(C)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三、材料分析题
11.(2022 毕节中考)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使用。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
(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
答:诸侯争霸战争使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评述:消极性: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积极性:诸侯国不断减少,有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3)材料三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什么 “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目的:有效治理国家,维护和巩固统治。思想文化方面。
(4)材料三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政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第二单元 单元复习课
一、知识点
  一、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制度
制度名称 开创时期 概况
世袭制 夏朝 启在禹死后继承了禹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分封制 西周 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实行分封制,确立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贵族等级,保证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县制 春秋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商鞅变法确立县制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为以后地方管理模式的创建打下了基础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经济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推动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
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分封制逐步瓦解,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各国竞相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思想文化 “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学术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民族关系 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频繁交往,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1.世袭制和禅让制的区别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情景一】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材料一
(1)材料一图片中的文物是什么 你认为它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理由是什么
【情景二】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材料二 
据《华阳国志 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部编教材七上
(2)材料二中的水利工程由谁主持修建的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它的建成有何影响
【情景三】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材料三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为政》
(3)材料三是谁的名言 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他对中国古代教育作出了哪些贡献 (任举两例)
(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有什么意义
二、选择题
1.(2022 滨州中考)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关于夏王朝的建立时间,以下不同的表达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前时期   B.旧石器时代
C.约公元前21世纪   D.距今约2070年
2.(2022·北京中考)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准(如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3.(2022 苏州中考)下列有助于研究西周灭亡原因的材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 )
A.《诗经》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B.《吕氏春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C.清华简(出土的战国楚简) 记载了周幽王进攻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王,西周灭亡,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D.历史学家的观点 举烽传警乃汉代备匈奴之事,非周代所能有
4.(2022 大连中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如图所示文物铸造于(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5.(2022 福建中考)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
A.土地制度 B.农耕生活
C.分封制度 D.天文历法
6.(2022 眉山中考)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
A.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
B.影视剧作品里的有关生产场景
C.民俗研究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D.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传说
7.(2022 重庆中考)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8.(2022 海南中考)“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 (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9.(2022 潍坊中考)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对立统一的观点。我国古代思想家与其相近的主张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兼爱非攻
10.(2022·宿迁中考)如图中的言论来自(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三、材料分析题
11.(2022 毕节中考)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
(3)材料三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什么 “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表现在哪些方面
(4)材料三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