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导学案(原卷版+答案版)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导学案(原卷版+答案版)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1 19:41:58

文档简介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素养导学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和方位,通过了解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唯物史观:通过商鞅变法,知道改革使秦国强大,认识秦国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家国情怀:都江堰体现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知识构建
一、战国七雄
“七雄”指哪七个诸侯国 是如何形成的 有哪些著名战役
1.七雄: 、楚、燕、韩、赵、魏、 。
2.形成:战国初年,晋国被 三家大夫瓜分(三家分晋);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田氏代齐)。
3.著名战役: 、 、长平之战等。
思维导引: 巧记战国七雄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二、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他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1.背景:战国时期, 和 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 的势力增强。
2.目的: ,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公元前 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措施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 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 ;鼓励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 奠定了基础。
思维导引: 商鞅变法,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大的是建立县制;“废除井田制”最能体现变法性质,是一次彻底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工程的修建 这一工程的功能是什么
1.工程: 主持修建的 。
2.功能: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 、 、 等多方面的作用。
史料研习: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胡曾《流沙》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栗劲《秦律通论》
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冰乃壅江作堋(用来分水的堤坝),穿郫江、检江,别支流……
——《华阳国志·蜀志》
  春秋战国时期新旧时代交替,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
【任务一】【历史时空看局势】
(1)请写出图中A、B、C所代表的诸侯国。
(2)图中赵、魏、韩三国原属于春秋时期的哪一诸侯国 图示中,哪一诸侯国最终傲视其他六国,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任务二】【大刀阔斧行改革】
【教材再开发→课后活动】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
商鞅合并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3)根据材料概括“商君”改革的具体措施。材料体现了“商君”怎样的精神品质
【任务三】【利国利民兴水利】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4)根据材料,指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并概括其作用。
(5)综合上述探究,你认为影响国家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A层 课堂达标:
1.(2022 聊城期中)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山西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又被称为“三晋之地”。“三晋之地”这一名称的来源是 ( )
A.山西曾经建立过三个晋国
B.战国初年晋国被一分为三
C.人们的约定俗称
D.曾被叫“三晋”的国家统治过
2.(2022 镇江期中)西汉刘向编辑的《战国策》一书中,“战国”开始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名称出现。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兼并战争频繁 B.统一趋势加强
C.各国力行变法 D.天子权威强化
3.战国时期,战争规模之大、参战兵力之多、交战区域之广、持续时间之长,远超前代。下列战役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牧野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4.(2022·北京期末)如图文物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一项具体措施。这一措施是 ( )
A.确立县制 B.废除井田制
C.统一度量衡 D.奖励军功
5.(2022·泉州期中)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怨恨不满)者”。这主要与他实行的哪项改革措施有关( )
A.废井田,允许土地买卖
B.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改革户籍制度
D.鼓励耕织
6.对如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分封制度基本瓦解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7.“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里的“天府”指的是今天的( )
A.关中平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成都平原
8.(2022·六安期中)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鏖战犹酣——兼并战争谋华夏一统】
材料一 如图
(1)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其中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位于图一的 处(填序号)。在各国的变法中,影响最大,成效最大的变法位于图二中的 处(填序号)。从图一到图二可以看出什么变化
【革故鼎新——变法图强促社会进步】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 秦策三》
(2)材料二中的“商君”是谁 “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涉及哪些措施
【凿山分水——作堰淘滩为百姓造福】
材料三 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石犀》
(3)材料三中的“李太守”指的是谁 从“商君”“李太守”身上你学到了怎样的精神
(4)结合时代特点,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B层 思维进阶: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观点一 秦朝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到,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道:“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观点二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 食货志》中说道: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伯,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①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②。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注释:①本:指代农业。 ②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废除井田制,奴隶制也被废除了,身份等级的划分乱了法度
(1)依据材料,概括上述两种观点。
(2)结合所学,说明应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素养导学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和方位,通过了解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唯物史观:通过商鞅变法,知道改革使秦国强大,认识秦国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家国情怀:都江堰体现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知识构建
一、战国七雄
“七雄”指哪七个诸侯国 是如何形成的 有哪些著名战役
1.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2.形成: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三家分晋);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田氏代齐)。
3.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思维导引: 巧记战国七雄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二、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他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措施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思维导引: 商鞅变法,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大的是建立县制;“废除井田制”最能体现变法性质,是一次彻底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工程的修建 这一工程的功能是什么
1.工程: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2.功能: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史料研习: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胡曾《流沙》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栗劲《秦律通论》
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冰乃壅江作堋(用来分水的堤坝),穿郫江、检江,别支流……
——《华阳国志·蜀志》
  春秋战国时期新旧时代交替,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
【任务一】【历史时空看局势】
(1)请写出图中A、B、C所代表的诸侯国。
答:A:齐;B:楚;C:燕。
(2)图中赵、魏、韩三国原属于春秋时期的哪一诸侯国 图示中,哪一诸侯国最终傲视其他六国,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答:晋国;秦国。
【任务二】【大刀阔斧行改革】
【教材再开发→课后活动】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
商鞅合并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3)根据材料概括“商君”改革的具体措施。材料体现了“商君”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公正无私;不畏强权;敢于创新;敢于尝试等。
【任务三】【利国利民兴水利】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4)根据材料,指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并概括其作用。
答:目的: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作用:灌溉、防洪。
(5)综合上述探究,你认为影响国家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统治者的正确决策;改革者的毅力和勇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等。
A层 课堂达标:
1.(2022 聊城期中)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山西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又被称为“三晋之地”。“三晋之地”这一名称的来源是 (B)
A.山西曾经建立过三个晋国
B.战国初年晋国被一分为三
C.人们的约定俗称
D.曾被叫“三晋”的国家统治过
2.(2022 镇江期中)西汉刘向编辑的《战国策》一书中,“战国”开始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名称出现。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D)
A.兼并战争频繁 B.统一趋势加强
C.各国力行变法 D.天子权威强化
3.战国时期,战争规模之大、参战兵力之多、交战区域之广、持续时间之长,远超前代。下列战役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A)
A.牧野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4.(2022·北京期末)如图文物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一项具体措施。这一措施是 (C)
A.确立县制 B.废除井田制
C.统一度量衡 D.奖励军功
5.(2022·泉州期中)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怨恨不满)者”。这主要与他实行的哪项改革措施有关(B)
A.废井田,允许土地买卖
B.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改革户籍制度
D.鼓励耕织
6.对如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分封制度基本瓦解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7.“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里的“天府”指的是今天的(D)
A.关中平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成都平原
8.(2022·六安期中)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鏖战犹酣——兼并战争谋华夏一统】
材料一 如图
(1)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其中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位于图一的④处(填序号)。在各国的变法中,影响最大,成效最大的变法位于图二中的 ①处(填序号)。从图一到图二可以看出什么变化
答:诸侯国的数量减少。
【革故鼎新——变法图强促社会进步】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 秦策三》
(2)材料二中的“商君”是谁 “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涉及哪些措施
答:商鞅。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凿山分水——作堰淘滩为百姓造福】
材料三 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石犀》
(3)材料三中的“李太守”指的是谁 从“商君”“李太守”身上你学到了怎样的精神
答:李冰。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4)结合时代特点,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答:社会大变革时期。
B层 思维进阶: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观点一 秦朝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到,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道:“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观点二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 食货志》中说道: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伯,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①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②。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注释:①本:指代农业。 ②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废除井田制,奴隶制也被废除了,身份等级的划分乱了法度
(1)依据材料,概括上述两种观点。
答:观点一: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富兵强,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持肯定赞扬的态度。
观点二:一方面肯定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富兵强或“倾邻国而雄诸侯”,另一方面也批评商鞅变法加剧了贫富差距与兼并战争,影响了社会安定。
(2)结合所学,说明应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
答:要辩证分析;要多角度评价;要把变法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要看变法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社会的发展。(任意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