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素养导学
史料实证:结合史料,理解分析老子、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唯物史观:结合百家争鸣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正确评价其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历史解释: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理解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知识构建
一、老子
结合右侧史料及相关知识,完善老子的相关“档案表”
姓名 李耳 年代 春秋后期
地位 学派的创始人
著作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家的经典
主张 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人们应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 ”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地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学派的创始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了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其治国主张和教育成就有哪些
(1)核心思想:“ ”。
(2)治国主张:主张 。
(3)教育成就:创办私学,主张“ ”。
3.相关著作:其思想由弟子整理成《 》一书。
思维导引: 《论语》不是孔子的著作,而是孔子去世后,由其弟子整理而成的孔子言论集。
三、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学术思想领域活跃,形成了“诸子百家”。
2.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墨家 创始人 主张“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等
儒家 主张实行“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主张实行“ ”,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道家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 集大成者 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反对空谈仁义,强调 ,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
3.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 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史料研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又称《道德经》)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家国情怀】
诸子百家思想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体现
(1)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2)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3)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4)墨家的“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任务一】【“鸣”之源】
材料一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在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思想流派。
(1)根据材料一,总结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任务二】【“鸣”之物】
材料二 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②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③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
④礼义者,治之始也……贵贱有等 ,长幼有差。
⑤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⑥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2)材料二是同学们整理的百家之言,这些言论涉及哪些学派 (所举学派不少于两家)从上述名言中我们可以得出百家争鸣各学派辩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任务三】【“鸣”之功】
材料三 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映射了各种力量的壮大崛起,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又影响着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改革……百家争鸣使文化由原来的教育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为人人都能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知识,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一个新的时期。
(3)依据材料三,概括百家争鸣对当时我国的影响。
【任务四】【“鸣”之续】
(4)如果你是当时的统治者,你会采取哪个学派的治国之策来治理国家 请选择学派并说明理由。
A层 课堂达标:
1.下图是一则寓言漫画,故事出自《淮南子 人间训》。后人由这个故事得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结论。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 )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2.如图所示人物为我国古代史上著名历史人物。他的核心思想是 ( )
A.“无为而治”
B.“仁”
C.“兼爱”“非攻”
D.民贵君轻
3.(2022·深圳期中)清“万世师表”匾为康熙帝所赐(如图)。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到曲阜孔庙祭孔时,听了监生孔尚任讲完《大学》首章后御赐此匾。康熙帝赐孔子为古代“万世师表”的历史依据是 ( )
A.提出“仁”的思想
B.主张以“德”治国
C.主张“有教无类”
D.撰写《大学》一书
4.(2022 北京期末)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主张恢复井田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制度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5.庄子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体现了庄子的什么观点( )
A.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B.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
C.民贵君轻
D.强调法、术、势
6.《史记·太史公自序》评诸子百家说:“儒者博而寡要……墨者俭而难遵……法家严而少恩……道家使人精神专一。”“严”字当头的代表人物是( D )
7.(2022·汕头模拟)如表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和韩非对“义”的各自看法。由此可见,孟子和韩非所说的“义”是( )
人物 看法
孟子 “无礼义,则上下乱”
韩非 “义者,君臣上下之事”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8.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学派人物关系图,从中可以看出( )
A.各学派以血缘为联系纽带
B.各思想学派之间等级森严
C.各学派之间相互学习借鉴
D.诸子百家均出自同一师门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表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张
儒家 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家 墨子 “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
② 庄子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③ ④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1)表中是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请写出①②③④代表的内容,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并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
秩序的先秦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回答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B层 思维进阶: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奠定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法家、道家等传统思想……诸子百家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形成的……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争鸣的过程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而决定学派命运的是看这些学派是否符合天下大势的走向。
——《吴建民评点战国策》
(1)“这样一个大背景”指什么 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 当时的“天下大势”是什么 哪一家学派的主张符合这一大势
材料二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2)根据材料二,请写出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思想文化 第8课 百家争鸣
素养导学
史料实证:结合史料,理解分析老子、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唯物史观:结合百家争鸣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正确评价其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历史解释: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理解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知识构建
一、老子
结合右侧史料及相关知识,完善老子的相关“档案表”
姓名 李耳 年代 春秋后期
地位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著作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家的经典
主张 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人们应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地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了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其治国主张和教育成就有哪些
(1)核心思想:“仁”。
(2)治国主张:主张以德治国。
(3)教育成就: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3.相关著作:其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思维导引: 《论语》不是孔子的著作,而是孔子去世后,由其弟子整理而成的孔子言论集。
三、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学术思想领域活跃,形成了“诸子百家”。
2.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墨家 创始人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等
儒家 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道家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 集大成者 韩非 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史料研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又称《道德经》)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家国情怀】
诸子百家思想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体现
(1)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2)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3)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4)墨家的“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任务一】【“鸣”之源】
材料一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在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思想流派。
(1)根据材料一,总结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答:政治:社会动荡,诸侯林立,相对自由;经济: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科技的进步;文化:私学兴起。
【任务二】【“鸣”之物】
材料二 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②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③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
④礼义者,治之始也……贵贱有等 ,长幼有差。
⑤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⑥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2)材料二是同学们整理的百家之言,这些言论涉及哪些学派 (所举学派不少于两家)从上述名言中我们可以得出百家争鸣各学派辩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答:儒家:①④;法家:③⑥;如何治理国家。
【任务三】【“鸣”之功】
材料三 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映射了各种力量的壮大崛起,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又影响着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改革……百家争鸣使文化由原来的教育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为人人都能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知识,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一个新的时期。
(3)依据材料三,概括百家争鸣对当时我国的影响。
答:影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社会转型奠定了物质基础;动摇周天子的地位,促进了各诸侯国的改革;促进了私学的兴起,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任务四】【“鸣”之续】
(4)如果你是当时的统治者,你会采取哪个学派的治国之策来治理国家 请选择学派并说明理由。
答:儒家:因为儒家主张“仁政”治国。法家:因为法家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任选其一回答即可,阐述理由要简洁明了)
A层 课堂达标:
1.下图是一则寓言漫画,故事出自《淮南子 人间训》。后人由这个故事得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结论。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B)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2.如图所示人物为我国古代史上著名历史人物。他的核心思想是 (B)
A.“无为而治”
B.“仁”
C.“兼爱”“非攻”
D.民贵君轻
3.(2022·深圳期中)清“万世师表”匾为康熙帝所赐(如图)。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到曲阜孔庙祭孔时,听了监生孔尚任讲完《大学》首章后御赐此匾。康熙帝赐孔子为古代“万世师表”的历史依据是 (C)
A.提出“仁”的思想
B.主张以“德”治国
C.主张“有教无类”
D.撰写《大学》一书
4.(2022 北京期末)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B)
A.主张恢复井田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制度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5.庄子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体现了庄子的什么观点(B)
A.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B.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
C.民贵君轻
D.强调法、术、势
6.《史记·太史公自序》评诸子百家说:“儒者博而寡要……墨者俭而难遵……法家严而少恩……道家使人精神专一。”“严”字当头的代表人物是( D )
7.(2022·汕头模拟)如表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和韩非对“义”的各自看法。由此可见,孟子和韩非所说的“义”是(D)
人物 看法
孟子 “无礼义,则上下乱”
韩非 “义者,君臣上下之事”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8.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学派人物关系图,从中可以看出(C)
A.各学派以血缘为联系纽带
B.各思想学派之间等级森严
C.各学派之间相互学习借鉴
D.诸子百家均出自同一师门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表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张
儒家 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家 墨子 “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
② 庄子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③ ④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1)表中是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请写出①②③④代表的内容,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答:①孟子;②道家;③法家;④韩非。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并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
秩序的先秦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回答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答: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法家主张改革和法治。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答: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B层 思维进阶: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奠定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法家、道家等传统思想……诸子百家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形成的……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争鸣的过程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而决定学派命运的是看这些学派是否符合天下大势的走向。
——《吴建民评点战国策》
(1)“这样一个大背景”指什么 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 当时的“天下大势”是什么 哪一家学派的主张符合这一大势
答:“大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原因:各家学派提出各种思想主张和治国方略,都是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因此说“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天下大势”:国家从分裂逐渐走向统一。学派:法家学派。
材料二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2)根据材料二,请写出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思想文化
答:方略: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