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加分练(九)(第五单元)
A层 基础达标
1.(2022·郑州期中)下图是民国时期的一幅漫画。在一张“国民政府”的餐桌上,摆放着几个佐料瓶,瓶上分别贴有“苏俄”“工人”“学生”等标签。该图反映了 (C)
A.五四运动的参与阶层
B.辛亥革命的胜利原因
C.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北伐战争的顺利推进
2.1924-1927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运动。为实现这一目的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C)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北伐战争 D.土地革命
3.如表是图书《周恩来传》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目录十二”应该是 (B)
目录序号 内容
八 黄埔军官学校
十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十二
A.五四风暴 B.南昌起义
C.长征路上 D.井冈山会师
4.下图是红军长征时期的某一军事行动。这一行动 (C)
A.标志革命军队的诞生
B.开启了工农武装割据
C.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
D.结束了国共对峙局面
5.(2022·周口期末)“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中国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材料中红军完成“战略转移”的标志是 (D)
A.巧渡金沙江 B.八七会议
C.吴起镇会师 D.会宁会师
B层 素养提升
6.犹太裔中国作家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曾谈道:“必须想到,那个鲍罗廷(注: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他对中国的情况不够了解——也不可能有足够了解——不能要求他任何时候都会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中国共产党尽管发展迅速,(但)它终究只有六年历史,很不成熟。”这段史料可用于解释 (A)
A.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B.红军不得不长征的原因
C.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D.国民党叛变革命的原因
7.如表是中国共产党人数变化的数据,这一变化反映了 (B)
1928年6月 4万多
1934年 30多万
A.中国共产党根除了“左”倾、右倾错误
B.中国共产党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正确性
C.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力量迅速壮大
D.当时全国革命形势高涨,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时机已经成熟
8.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追求民族解放不懈奋斗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共合作,实际上是把中国共产党拴在国民党身上,使中国共产党处于名义上是国民党的一个伙伴而实际上是在一个比自己强大的阶级敌人的支配之下,最后成为牺牲品。
——海尔莫·格鲁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纠正国民革命时期犯的错误的。
答:原因: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纠正: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材料二 中国迫切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个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
能够存在 》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举例说明其观点的正确性。
答: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坚持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事例: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材料三 虽然不可能在这一次会议上解决所有问题,但会议前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由教条主义占主导逐渐变为实事求是占主导,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后,实事求是的观念一步一步深入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成为党内公认的正路。在以后各个时期,它其实成为无形的行为准则,成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党的历史也充分表明:实事求是地判断形势、确定任务,我们的事业就能取得巨大进步;否则,不尊重客观实际,不尊重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就可能造成失误或是失败。
——金冲及《生死关头:中国
共产党的道路抉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会议的意义。
答: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原因。
答: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与时俱进等。
C层 拓展延伸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第一枪”“激流归大海”“星火燎原”……这几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
(1)材料中的“日出东方”“第一枪”“激流归大海”和“星火燎原”分别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答:“日出东方”是指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一枪”是指南昌起义;“激流归大海”是指井冈山会师;“星火燎原”是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2)请在“日出东方”“第一枪”“激流归大海”和“星火燎原”中任选一事件,阐述其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产生的作用。
答: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言之有理即可)一刻钟加分练(九)(第五单元)
A层 基础达标
1.(2022·郑州期中)下图是民国时期的一幅漫画。在一张“国民政府”的餐桌上,摆放着几个佐料瓶,瓶上分别贴有“苏俄”“工人”“学生”等标签。该图反映了 ( )
A.五四运动的参与阶层
B.辛亥革命的胜利原因
C.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北伐战争的顺利推进
2.1924-1927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运动。为实现这一目的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北伐战争 D.土地革命
3.如表是图书《周恩来传》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目录十二”应该是 ( )
目录序号 内容
八 黄埔军官学校
十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十二
A.五四风暴 B.南昌起义
C.长征路上 D.井冈山会师
4.下图是红军长征时期的某一军事行动。这一行动 ( )
A.标志革命军队的诞生
B.开启了工农武装割据
C.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
D.结束了国共对峙局面
5.(2022·周口期末)“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中国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材料中红军完成“战略转移”的标志是 ( )
A.巧渡金沙江 B.八七会议
C.吴起镇会师 D.会宁会师
B层 素养提升
6.犹太裔中国作家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曾谈道:“必须想到,那个鲍罗廷(注: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他对中国的情况不够了解——也不可能有足够了解——不能要求他任何时候都会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中国共产党尽管发展迅速,(但)它终究只有六年历史,很不成熟。”这段史料可用于解释 ( )
A.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B.红军不得不长征的原因
C.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D.国民党叛变革命的原因
7.如表是中国共产党人数变化的数据,这一变化反映了 ( )
1928年6月 4万多
1934年 30多万
A.中国共产党根除了“左”倾、右倾错误
B.中国共产党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正确性
C.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力量迅速壮大
D.当时全国革命形势高涨,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时机已经成熟
8.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追求民族解放不懈奋斗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共合作,实际上是把中国共产党拴在国民党身上,使中国共产党处于名义上是国民党的一个伙伴而实际上是在一个比自己强大的阶级敌人的支配之下,最后成为牺牲品。
——海尔莫·格鲁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纠正国民革命时期犯的错误的。
材料二 中国迫切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个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
能够存在 》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举例说明其观点的正确性。
材料三 虽然不可能在这一次会议上解决所有问题,但会议前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由教条主义占主导逐渐变为实事求是占主导,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后,实事求是的观念一步一步深入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成为党内公认的正路。在以后各个时期,它其实成为无形的行为准则,成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党的历史也充分表明:实事求是地判断形势、确定任务,我们的事业就能取得巨大进步;否则,不尊重客观实际,不尊重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就可能造成失误或是失败。
——金冲及《生死关头:中国
共产党的道路抉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会议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原因。
C层 拓展延伸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第一枪”“激流归大海”“星火燎原”……这几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
(1)材料中的“日出东方”“第一枪”“激流归大海”和“星火燎原”分别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请在“日出东方”“第一枪”“激流归大海”和“星火燎原”中任选一事件,阐述其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产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