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加分练(四)(第二单元)
A层 基础达标
1.(2022·武汉期末)1893年9月,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创办了当时称为亚洲最大的铁厂——汉阳铁厂。随后,在其周边出现了一些小型的民营餐饮企业,一些相关联的小型民营企业也在汉口、汉阳陆续出现。这反映了洋务运动 ( )
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消除了清朝统治危机
C.缓解了中国边疆的严峻形势
D.抵制了外国资本入侵
2.(2022·岳阳期中)洋务运动兴办了一系列新式学堂。北洋海军军官邓世昌、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翻译《天演论》的严复都曾就读过这些学堂,这表明洋务运动的重要作用之一是 ( )
A.巩固封建帝制 B.创建强大海军
C.培养近代人才 D.创办近代企业
3.如图这幅漫画是19世纪末一位爱国者画的,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它形象地展示了当时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局面
B.它让人感知到当时中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C.它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掠夺中国
D.显示了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促成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
4.(2022·福建模拟)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于北京之松筠庵,为大连署以上书,与斯会者凡千三百余人……其书之大意凡三事:一曰拒和,二曰迁都,三曰变法。而其宗旨则以变法为归。与“举人”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公车上书 D.义和团运动
5.“4.5亿,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也许经过核算,也许根本就是对国人的侮辱,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罚一两,老太后的一时糊涂,板子却打在大清国每个子民的屁股上。”“4.5亿”这个数字来源于( )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虎门条约》 D.《辛丑条约》
B层 素养提升
6.(2022·中山期末)光绪二十年(1894)十二月二日,清政府任命湘军首领、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率湘军6万余人驻防山海关一带,以防范海军溃败以后由东北方向来犯的敌人。刘坤一防范的是 ( )
A.太平军 B.义和团
C.日军 D.八国联军
7.梁启超所撰写的《李鸿章传》,第四章、第五章为“兵家之李鸿章”,第六章为“洋务时代之李鸿章”,第七章为“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第八章、第九章为“外交家之李鸿章”,第十章为“投闲时代之李鸿章”。由此可见,梁启超在评价历史人物时( )
A.注重人物对历史进步的贡献
B.对复杂的人物注重作综合分析和总体评判
C.坚持道德原则和历史原则并重
D.考察人物人生经历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
8.中国进入19世纪中期以后,在本国封建统治和外国殖民压迫下,民族危机加剧,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至今仍处于以1840年为时间起点的历史性大转型之中,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大国由盛转衰,深陷“落后就要挨打”之后,重新崛起的轨迹,其与历史上“治乱交替”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变化。
——摘编自顾骏《大国方略:中国怎样走向世界》
材料二 1894年9月,黄海风云突变。……几乎不约而同的,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和俄国的军舰都聚集在这里,等待集体观摩一场影响东亚,乃至整个世界历史进程的殊死搏斗。……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上演的蒸汽铁甲舰队之间的决战,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大清朝的北洋水师和日本的联合舰队。
——《走向海洋》
材料三 “这个条约使清政府感激涕零,愿意从此更忠顺不贰地做列强的孝子贤孙;而列强由此就更直接地成为清政府的监护人。各国使团成为中国实际上的太上政府,凌驾于朝廷之上。”
——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1)材料一提到的“历史性大转型”的起点指的是什么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
(2)材料二中英、法等国集体观摩一场“殊死搏斗”是指哪一次战役 此次海战中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是谁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个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已成为“列强的孝子贤孙”的条款。这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4)给以上探究确定一个研究性学习的主题。面对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
C层 拓展延伸
9.慈禧太后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所有重大问题,都要报经慈禧批准,才能付诸实施。没有慈禧的支持,开展规模那么大,时间那样久的洋务运动,根本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慈禧实际上是洋务运动的指挥者和决策者。……从1865年至1884年……19个军用工业……30余个近代民用工矿交通企业,也大都在这期间建立起来。这些大型军民用洋务企业,都经过了慈禧的亲自批准,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和基础。
——摘编自姜铎《慈禧与洋务运动》
材料二 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默许与支持,维新运动是不会变成如此有声有色的大规模政治运动的。甲午战败,慈禧太后岂能无动于衷。面对国内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慈禧太后总体上是默许和支持的。例如允许康有为1895年成立强学会和1898年成立保国会;甚至默许清朝的一些要员如文廷式、袁世凯等支持或加入这些组织;默许维新派创办《强学报》《时务报》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慈禧太后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守旧派,她总体上是倾向于缓进变革,但这样的变革首先要服从和服务于她的专制统治的需要,她残酷地镇压戊戌变法运动,就是这一基本思想的反映。
——摘编自吴仁明等
《论慈禧太后与晚清维新运动的合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期间,慈禧为推动社会发展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指出慈禧太后对戊戌变法态度有何种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探究慈禧对戊戌变法态度前后不同的原因。一刻钟加分练(四)(第二单元)
A层 基础达标
1.(2022·武汉期末)1893年9月,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创办了当时称为亚洲最大的铁厂——汉阳铁厂。随后,在其周边出现了一些小型的民营餐饮企业,一些相关联的小型民营企业也在汉口、汉阳陆续出现。这反映了洋务运动 (A)
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消除了清朝统治危机
C.缓解了中国边疆的严峻形势
D.抵制了外国资本入侵
2.(2022·岳阳期中)洋务运动兴办了一系列新式学堂。北洋海军军官邓世昌、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翻译《天演论》的严复都曾就读过这些学堂,这表明洋务运动的重要作用之一是 (C)
A.巩固封建帝制 B.创建强大海军
C.培养近代人才 D.创办近代企业
3.如图这幅漫画是19世纪末一位爱国者画的,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 (A)
A.它形象地展示了当时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局面
B.它让人感知到当时中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C.它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掠夺中国
D.显示了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促成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
4.(2022·福建模拟)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于北京之松筠庵,为大连署以上书,与斯会者凡千三百余人……其书之大意凡三事:一曰拒和,二曰迁都,三曰变法。而其宗旨则以变法为归。与“举人”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C)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公车上书 D.义和团运动
5.“4.5亿,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也许经过核算,也许根本就是对国人的侮辱,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罚一两,老太后的一时糊涂,板子却打在大清国每个子民的屁股上。”“4.5亿”这个数字来源于(D)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虎门条约》 D.《辛丑条约》
B层 素养提升
6.(2022·中山期末)光绪二十年(1894)十二月二日,清政府任命湘军首领、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率湘军6万余人驻防山海关一带,以防范海军溃败以后由东北方向来犯的敌人。刘坤一防范的是 (C)
A.太平军 B.义和团
C.日军 D.八国联军
7.梁启超所撰写的《李鸿章传》,第四章、第五章为“兵家之李鸿章”,第六章为“洋务时代之李鸿章”,第七章为“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第八章、第九章为“外交家之李鸿章”,第十章为“投闲时代之李鸿章”。由此可见,梁启超在评价历史人物时(D)
A.注重人物对历史进步的贡献
B.对复杂的人物注重作综合分析和总体评判
C.坚持道德原则和历史原则并重
D.考察人物人生经历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
8.中国进入19世纪中期以后,在本国封建统治和外国殖民压迫下,民族危机加剧,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至今仍处于以1840年为时间起点的历史性大转型之中,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大国由盛转衰,深陷“落后就要挨打”之后,重新崛起的轨迹,其与历史上“治乱交替”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变化。
——摘编自顾骏《大国方略:中国怎样走向世界》
材料二 1894年9月,黄海风云突变。……几乎不约而同的,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和俄国的军舰都聚集在这里,等待集体观摩一场影响东亚,乃至整个世界历史进程的殊死搏斗。……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上演的蒸汽铁甲舰队之间的决战,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大清朝的北洋水师和日本的联合舰队。
——《走向海洋》
材料三 “这个条约使清政府感激涕零,愿意从此更忠顺不贰地做列强的孝子贤孙;而列强由此就更直接地成为清政府的监护人。各国使团成为中国实际上的太上政府,凌驾于朝廷之上。”
——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1)材料一提到的“历史性大转型”的起点指的是什么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鸦片战争。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2)材料二中英、法等国集体观摩一场“殊死搏斗”是指哪一次战役 此次海战中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是谁
答:黄海战役。邓世昌。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个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已成为“列强的孝子贤孙”的条款。这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答: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给以上探究确定一个研究性学习的主题。面对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
答:民族危机的加剧。(言之有理即可)感想:落后就要挨打。(言之有理即可)
C层 拓展延伸
9.慈禧太后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所有重大问题,都要报经慈禧批准,才能付诸实施。没有慈禧的支持,开展规模那么大,时间那样久的洋务运动,根本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慈禧实际上是洋务运动的指挥者和决策者。……从1865年至1884年……19个军用工业……30余个近代民用工矿交通企业,也大都在这期间建立起来。这些大型军民用洋务企业,都经过了慈禧的亲自批准,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和基础。
——摘编自姜铎《慈禧与洋务运动》
材料二 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默许与支持,维新运动是不会变成如此有声有色的大规模政治运动的。甲午战败,慈禧太后岂能无动于衷。面对国内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慈禧太后总体上是默许和支持的。例如允许康有为1895年成立强学会和1898年成立保国会;甚至默许清朝的一些要员如文廷式、袁世凯等支持或加入这些组织;默许维新派创办《强学报》《时务报》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慈禧太后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守旧派,她总体上是倾向于缓进变革,但这样的变革首先要服从和服务于她的专制统治的需要,她残酷地镇压戊戌变法运动,就是这一基本思想的反映。
——摘编自吴仁明等
《论慈禧太后与晚清维新运动的合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期间,慈禧为推动社会发展所做的努力。
答:慈禧为洋务运动的指挥者和决策者;批准成立大型洋务企业,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和基础。(意思相近即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慈禧太后对戊戌变法态度有何种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探究慈禧对戊戌变法态度前后不同的原因。
答:由默许和支持到镇压(反对)。
支持变法原因: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反对变法原因:变法威胁她的专制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