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质评价(四)(第四单元)
(6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歇后语“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的创编来源应该是 ( )
A.漠北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吟诵曹操《观沧海》一诗后,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为下列哪一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
A.三国鼎立 B.魏 C.蜀 D.吴
3.(2022 南通模拟)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年代尺空白处应填 ( )
A.三国鼎立 B.孙权称帝 C.西晋统一 D.西晋灭亡
4.西晋的统治因面临严重的危机而得不到巩固:内有持续十多年的八王之乱和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外有内迁的游牧民族上层掀起的反晋斗争,故统一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此材料反映了西晋的特点是 ( )
A.纷争不断,短暂而亡 B.泱泱大国,繁荣富强
C.政权分裂,大权旁落 D.大一统时代
5.《洛阳伽蓝记》记载,汉人王肃刚入仕北魏,不习惯奶酪羊肉。之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同时北魏“朝仪国典咸自肃出”。这主要反映了 ( )
A.胡汉矛盾已经根除 B.少数民族逐渐汉化
C.民族文化互相交融 D.北魏物质生活丰富
6.(2022·怀化中考)长沙走马楼发掘的古井群中,出土了三国吴简14万余片。从其记载的户籍、书信等信息中发现,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针对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
A.这两个字好听、好记,寓意吉祥 B.湖南境内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C.受佛教影响,取名中具有禅意 D.中原人口迁居湖南,客籍成分增加
7.东晋南朝时期,来自北方的麦、黍、粟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在种植时间上与水稻交错进行,这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亩产量。由此可知,南方农业经济发展是由于 ( )
A.耕作劳力充足
B.社会环境安定
C.自然环境优越
D.种植技术改进
8.2021年4月,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见右图),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这表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状态是 ( )
A.战争 B.隔离 C.分裂 D.交融
9.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之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极言南朝寺庙之多。南朝四个朝代的更替顺序是 ( )
A.梁、宋、齐、陈 B.宋、齐、梁、陈
C.齐、宋、梁、陈 D.陈、宋、齐、梁
10.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阜)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11.下侧的图片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 ( )
公元529年(孝文帝改革后),南朝名将陈庆之来到北魏都城洛阳后感慨道,原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荒蛮之地,等到了洛阳才知道中原地区已是文化昌盛、物阜民丰
A.阻碍了文化交流 B.增加了民族隔阂
C.增强了北魏实力 D.结束了分裂局面
12.北魏书法苍劲厚重,粗犷雄浑,别具风格。因主要书于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后人称“魏碑”。北魏书法艺术得到发展,原因有 ( )
A.北魏孝文帝改革,汉文化得到重视
B.淝水之战后,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C.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D.魏晋时期,北方民族内迁
13.《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绣。临沂有灿烂的人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作品。这位“书圣”是 ( )
A.顾恺之 B.陶渊明
C.王羲之 D.司马迁
14.(2022·荆州中考)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 ( )
A.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B.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C.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D.海外贸易高度发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5题10分,第16题12分,第17题10分,共32分)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种族迁徙,民族交融,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1)图示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 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 (3分)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
(2)依据上图,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4分)
材料三 知识结构图
(3)填出上面图示中改革的著名人物。该图示反映出这一改革与民族交融具有怎样的关系 (3分)
16.在学习《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课时,王老师设计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12分)
【诗歌解读】
《蒿里行》曹操 《忆江南》白居易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请大家比较一下,东汉以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社会状况有什么不同。(2分)
【史料解读】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饥馑之患。
——[西汉]《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2)请根据材料一、二,试比较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6分)
【建言献策】
(3)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大家认为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请大家为当地政府发展经济提几条合理建议。(4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至于元嘉末……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据图二指出西晋北部地区出现的历史现象。这一现象对隋唐的发展有何影响 (6分)
(2)材料一中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2分)
(3)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是什么 (2分) 单元素质评价(四)(第四单元)
(6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歇后语“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的创编来源应该是 (C)
A.漠北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并结合所学可知,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进行决战,最终曹操败兵北撤。漠北之战是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的战役;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为称雄北方的战役;淝水之战是前秦与东晋之间的一场战役,均不符合题意。
2.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吟诵曹操《观沧海》一诗后,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为下列哪一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B)
A.三国鼎立 B.魏 C.蜀 D.吴
【解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3.(2022 南通模拟)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年代尺空白处应填 (C)
A.三国鼎立 B.孙权称帝 C.西晋统一 D.西晋灭亡
【解析】由空白处的时间“28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C符合题意;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排除A、B;西晋灭亡是在316年,排除D。
4.西晋的统治因面临严重的危机而得不到巩固:内有持续十多年的八王之乱和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外有内迁的游牧民族上层掀起的反晋斗争,故统一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此材料反映了西晋的特点是 (A)
A.纷争不断,短暂而亡 B.泱泱大国,繁荣富强
C.政权分裂,大权旁落 D.大一统时代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晋内外纷争不断,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不抚恤民众导致流民起义。同时西晋对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致使西晋纷争不断,短暂而亡。
5.《洛阳伽蓝记》记载,汉人王肃刚入仕北魏,不习惯奶酪羊肉。之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同时北魏“朝仪国典咸自肃出”。这主要反映了 (C)
A.胡汉矛盾已经根除 B.少数民族逐渐汉化
C.民族文化互相交融 D.北魏物质生活丰富
【解析】根据所学解读题干材料可知,本来不习惯吃羊肉奶酪的汉人王肃,后来与北魏高祖在殿内问对时,吃下的羊肉,喝下的奶酪粥很多,同时北魏的朝仪国典等规章制度,大多是王肃帮忙制定的,说明当时的民族文化开始相互交融,汉人王肃适应了少数民族的饮食,少数民族政权开始接受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材料通过汉人王肃出仕北魏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交融,但无法说明当时的胡汉矛盾已经完全根除,排除A;王肃生活习惯上适应少数民族饮食特点与“少数民族逐渐汉化”不符,排除B;材料只说明北魏的饮食习惯上多食羊肉奶酪,无法说明北魏物质生活丰富,排除D。
6.(2022·怀化中考)长沙走马楼发掘的古井群中,出土了三国吴简14万余片。从其记载的户籍、书信等信息中发现,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针对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D)
A.这两个字好听、好记,寓意吉祥 B.湖南境内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C.受佛教影响,取名中具有禅意 D.中原人口迁居湖南,客籍成分增加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以“客”“思”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是因为当时湖南长沙地区外来人口较多,最合理的解释是中原人口迁居湖南,客籍成分增加,D正确,“客”“思”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无法体现寓意吉祥、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和受佛教影响,排除A、B、C。
7.东晋南朝时期,来自北方的麦、黍、粟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在种植时间上与水稻交错进行,这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亩产量。由此可知,南方农业经济发展是由于 (D)
A.耕作劳力充足
B.社会环境安定
C.自然环境优越
D.种植技术改进
【解析】据材料可知,描述了东晋南朝时期,由于来自北方的麦、黍、粟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在种植时间上与水稻交错进行,这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亩产量,南方农业经济得以发展,表明南方农业经济发展是由于种植技术的改进。
8.2021年4月,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见右图),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这表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状态是 (D)
A.战争 B.隔离 C.分裂 D.交融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并结合所学可知,十六国时期,政权统治者效仿汉制,实行君主专制,经济文化生活交流频繁,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减少,我国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A、B、C与题意不符。
9.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之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极言南朝寺庙之多。南朝四个朝代的更替顺序是 (B)
A.梁、宋、齐、陈 B.宋、齐、梁、陈
C.齐、宋、梁、陈 D.陈、宋、齐、梁
【解析】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10.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阜)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D)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汉化措施,儒家文化是中原正统文化的代表,他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阜)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正是为了学习先进文化。
11.下侧的图片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 (C)
公元529年(孝文帝改革后),南朝名将陈庆之来到北魏都城洛阳后感慨道,原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荒蛮之地,等到了洛阳才知道中原地区已是文化昌盛、物阜民丰
A.阻碍了文化交流 B.增加了民族隔阂
C.增强了北魏实力 D.结束了分裂局面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出现“中原地区已是文化昌盛、物阜民丰”的局面,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增强了北魏实力;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文化交流;北魏统一了北方,没有统一全国。
12.北魏书法苍劲厚重,粗犷雄浑,别具风格。因主要书于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后人称“魏碑”。北魏书法艺术得到发展,原因有 (A)
A.北魏孝文帝改革,汉文化得到重视
B.淝水之战后,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C.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D.魏晋时期,北方民族内迁
【解析】北魏孝文帝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写汉字、说汉话等,增进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魏碑的出现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汉化,促进民族交融的体现之一。
13.《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绣。临沂有灿烂的人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作品。这位“书圣”是 (C)
A.顾恺之 B.陶渊明
C.王羲之 D.司马迁
【解析】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14.(2022·荆州中考)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 (A)
A.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B.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C.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D.海外贸易高度发达
【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实现了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A正确;南宋时期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科学技术领先世界没有体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排除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海外贸易不发达,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5题10分,第16题12分,第17题10分,共32分)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种族迁徙,民族交融,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1)图示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 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 (3分)
答:①吴;②东晋。南京。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
(2)依据上图,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4分)
答: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族南迁。
积极影响:促进民族交融;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
材料三 知识结构图
(3)填出上面图示中改革的著名人物。该图示反映出这一改革与民族交融具有怎样的关系 (3分)
答:北魏孝文帝。互为因果关系。
【解析】第(1)题图片中展示的是从三国鼎立到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从图示中可以看出①是三国鼎立中的吴国,②是和前秦并立的东晋。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西晋灭亡后公元317年镇守建康的司马睿建立东晋,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第(2)题结合图片中的文字和箭头提示及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结合图中的“迁都洛阳”“学习中原文化”等内容和所学知识回答。
16.在学习《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课时,王老师设计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12分)
【诗歌解读】
《蒿里行》曹操 《忆江南》白居易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请大家比较一下,东汉以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社会状况有什么不同。(2分)
答:北方战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南方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定。
【史料解读】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饥馑之患。
——[西汉]《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2)请根据材料一、二,试比较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6分)
答:变化:南朝时江南的经济比西汉时江南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原因:大量的北方人民迁到江南,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等。
【建言献策】
(3)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大家认为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请大家为当地政府发展经济提几条合理建议。(4分)
答:条件:先进的技术、充足的劳动力、安定的社会环境、适当的经济政策、优越的自然条件等。建议:大力发展科技、引进科技人才、招商引资、保持社会稳定、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保护环境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题,要比较两首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的不同,结合史实可做出正确解答。第(2)题,利用《史记》和《宋书》中两则史料进行对比,结合史实回答。第(3)题,根据上述材料,从技术、劳动力、社会环境、政策及自然条件等角度来回答条件即可;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分析并结合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为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体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至于元嘉末……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据图二指出西晋北部地区出现的历史现象。这一现象对隋唐的发展有何影响 (6分)
答:政治局面:三国鼎立;现象:少数民族内迁;影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材料一中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2分)
答:趋势:统一。
(3)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是什么 (2分)
答: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解析】第(1)题,政治局面:根据图一可知,图中存在魏、蜀、吴三个政权,即东汉灭亡后出现的三国鼎立局面;现象:根据图二可知,西晋北方分布了五个少数民族,体现的现象是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汉人错居杂处,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第(2)题,从三国鼎立时的政权分立到西晋时结束分立状态,实现了统一,说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统一趋势。第(3)题,从三国鼎立时的政权分立到西晋末年的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民族交融可知,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